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2|回复: 0

英阿马岛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4 14: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4-25 19:30 编辑
8 w: [: z: K8 {* O& U5 y/ M% R  S
英阿马岛战争
* m7 i( D4 }+ b: l% N6 C# b来源:世界军事
" t% r1 J% `: U3 f0 a! t
$ N/ ~2 E( q) l# A" ?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或福克兰群岛战争或福克兰海战。也有部分媒体简称为福岛战争或南大西洋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D& }% }: U* I: @4 R
mrwnsti0.jpg % d7 Z9 `3 z8 f$ X. w2 l" ]; T/ z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1926-2003)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来缓解国内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升起国旗。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英国、阿根廷为争夺马岛主权而进行的“马岛之战”开始。  Z# T7 Z, R; o: J; S: _5 ?
jetl5532.jpg
8 X0 P" h5 v( D  h2 |/ [  b  南大西洋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南端,英国称之为福克兰群岛。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与阿根廷在南大西洋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归属,爆发了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岛屿争夺战,史称英阿马岛战争。
  L5 n, q1 d5 I* S  马岛是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的要冲,南大西洋和南美洲大陆安全的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马岛主权之争由来已久,英阿虽经多次谈判,但进展不大。1982年2月,双方谈判再次破裂,阿政府决心诉诸武力解决争端。3月 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60人乘海军指挥的运输船,以拆除一个保加利亚人在南乔治亚群岛所建立的鲸鱼加工厂的陈旧设备为名,在该群岛莱斯滩登陆,并插上阿国旗,引起英方强烈抗议,两国关系恶化。3月28日,阿方开始秘密出兵。4月2日和3日,阿军先后在阿根廷港和南乔治亚岛登陆。在阿军的突然袭击下,英守岛部队(马岛198人、南乔治亚岛22人)进行短暂抵抗后,被迫投降。英国随即宣布以武力收复被占岛屿,马岛战争爆发。! @8 l$ S3 ~4 g- L
  马岛事件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25-2013)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和一向感情深厚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1915-2003)发生了无端争吵,经过权衡利弊,这位有着“铁娘子”之称的女首相,终于做出了出兵马岛的艰难选择。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英国迅速成立了战时内阁,并调集三军兵力,征用商船,组建特混舰队,舰队司令是桑迪·伍德沃德少将。在“无敌”号、“竞技神”号两艘航母的率领下,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以内海空进行封锁的部署。在完成海空封锁部署后,英军开始空袭马岛阿军机场、雷达站和防空导弹阵地,炸毁机场上的飞机,袭击阿军舰船,切断海上补给线,逐步夺取马岛地区的局部制空权和制海权,并进行登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 o# `2 v  o, z( X/ o+ K' V' f dnssqr16.jpg
& q- e' l$ {2 j: }: V1 @4 R wdwd3218.jpg
% k7 ~" Y: K# P7 v  d- n& V9 R wdh488.jpg
# Z% M2 H% ^' l- I jjs6d6c2.jpg
) L! H- U4 g4 ]0 M6 m) x  Y  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是马岛战役中第一艘被击沉的船只。“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是阿根廷海军的一艘主力战舰,曾是阿根廷海军舰队的旗舰,满载排水量12242吨,长度185米,宽度18.9米,吃水5.9米,航速32.5节,人员1138官兵,武器装备有15门6英寸(152毫米)主炮、8门5英寸(127毫米)高射炮、40毫米及20毫米高射机关炮、2台英制“海猫”舰对空导弹系统(1968年加置)和2架直升机。在1982年5月2日被英国特混舰队的勇士级征服者号核潜艇用MK8鱼雷击沉。当时英国海军核潜艇部队刚刚装备MK24“虎鱼”(Tigerfish)电动线导鱼雷,但当时还不完善,况且“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是一艘二战时期美国转让的轻巡,反潜能力无法应付80年代的环境,反鱼雷声诱饵之类的水声对抗措施更是约等于零,所以英军艇长果断让老雷发挥余热再立新功。$ v! Q" l# r4 x. ~) W" H- s1 H7 o
fo0898.jpg 0 O3 ^8 |: e0 v( n6 q: y
zfzqt1.jpg 7 \" U8 i8 V; o) N9 O
hongw1.jpg 3 C7 H; n+ p9 u6 B' j: }5 K
huyul1.jpg
! S& z3 n9 K. k/ f: q: f* `$ W" Y  4月25日凌晨,英军探测到阿根廷海军圣菲号潜艇的活动,舰队迅即展开猎杀潜艇行动,将圣菲号击伤。在毫无获救希望的情况下,圣菲号不得不向英军投降。
4 M3 S) R) H8 i! ]/ e1 ?* b4 B sf0cjq3n.jpg ! {$ n1 U0 }5 m
  在英阿马岛战争中,以“征服者”号核潜艇为代表的英国海军和以“圣路易斯”号常规潜艇为代表的阿根廷海军在大西洋底上演了一场“擂台赛”。结果,英“征服者”号击沉阿海军引以为豪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而阿“圣路易斯”号却六战六败。早在战前,胜负就初露端倪。与年富力强的英“征服者”号核潜艇相比,阿“圣路易斯”号常规潜艇已垂垂老矣,其排水量仅1290吨,续航力只有几千海里,装备的鱼雷老化,射程只有8公里左右,而且故障频出。5月1日清晨,一艘大型军舰暴露在“圣路易斯”号的瞄准镜里。“圣路易斯”号幽灵般悄悄向英舰靠近,此刻的英舰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瞄准发射!”艇长下达了攻击命令。一枚sst4鱼雷从艇艏呼啸而出。时间一分一分过去了,艇员们始终没听到令人激动的爆炸声。为了避免被对手发现,“圣路易斯”只能无奈地选择了撤离。原来,发射的鱼雷太陈旧,火控系统出了故障。鱼雷冲出去后无法保持正确的航向,偏离目标而去了。几天后,“圣路易斯”又跟踪上一艘英军护卫舰。阿根廷人又一次沉稳地靠近、仔细地瞄准。稀里糊涂的英军护卫舰对即将来临的杀身之祸毫无防备。“圣路易斯”号潜艇在离目标3公里的时候动了手。但是,他们又没打中!5月10日夜,“圣路易斯”再度出击。这次它盯住了一艘行色匆匆的英军驱逐舰。令阿根廷人失望的是,不同的目标换回了相同的结果,英军驱逐舰大摇大摆地从他们头上驶过。至6月14日英阿马岛战争结束时,“圣路易斯”号潜艇共向6艘英军舰艇发动过攻击,其中3艘军舰是大型目标,但无一命中。有人讥笑:“圣路易斯”号潜艇就是一只没牙的“鲨鱼”。/ B: k' P6 \8 [& p
yloi1.jpg
/ w6 F* r! |( {0 X" ]' F7 Y  5月4日,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贝达拉兹少校和马乔拉中尉的“超军旗”战机用产自于法国“飞鱼”反舰导弹击沉。这是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在马岛冲突中被阿方发射的“飞鱼式”导弹击中起火的资料照片。6 \7 j& m. M" K2 l& f  ^& z$ \
xfrdphh0.jpg ) e# i% Y" p3 S- Q% o! N
xfrdphh1.jpg
+ J+ T6 }2 |0 \$ f; l shom1.jpg 3 k3 @- Z" ?4 q* p& q8 y
  之后,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1916-1996)取得联系,要求提供“飞鱼”导弹参数和波段频道,经过多次交涉后获得相应数据,在后来的战斗中对该导弹实施了干扰,减少了损失。5 T0 l- L; c6 J( `( ]: b
mtlo1.jpg
* l* v2 S6 @; V0 h  Y" X  5月21日,英军在阿设防薄弱的圣卡洛斯港登陆,并迅速扩大登陆场,建立了滩头补给基地。
. t4 M; `0 k/ R8 k, ]  1982年5月25日正逢阿根廷国庆日,阿根廷方面发起了规模庞大的反击,英国的“考文垂”号驱逐舰被阿根廷空军的一架A-4天鹰3×250kg炸弹击沉。
+ ]) o9 z: \: j) h4 j) { xfrdphh2.jpg   同日,阿根廷的2枚飞鱼导弹飞向英国航母无敌号,空中有一架英国王子安德鲁驾驶的“大山猫”直升机对这2枚飞鱼导弹实施了干扰,一枚偏离坠海,另一枚飞鱼导弹一转眼就瞄准了5公里外的“大西洋运送者”号,把这艘号称“海上真正巨人”的滚装船揍成一堆废铁。替罪“航母”“大西洋运送者”号或许是心中有冤屈,数日后,这艘冤枉的替罪“航母”才完全沉入大洋。但是英国人损失惨重,3架支奴干大载量直升机随船沉到了海底(特遣舰队只剩下另外1架),一个中队的“威赛克斯”支援直升机、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设备也随船沉没。因此,阿根廷一直否认英国人的说法,说这艘船被击沉并非是“无敌”号的替罪羊,而是阿根廷情报部门早弄清楚了这艘船的性质(不仅能运输,还能垂直/短距起降“鹞”式机和直升机),截击这条船是“我们成功的战斗”。
7 g0 b- o! F/ r2 r9 ]6 v adlw1.jpg
( Y" i' s4 f' a7 W dxy0tim2.jpg
7 [) u) I, D7 Y) d2 i dxy2tim2.jpg
$ a9 y% k* J$ g9 @6 T dxy1tim2.jpg
# Q4 p$ g  W: T8 z/ a+ ]8 S9 P) b' ^  27日英军登陆部队兵分两路,东进南下。6月1日,两路英军在阿根廷港外围第一道防线会合,并夺占距该港仅25公里的重要制高点肯特山和查林杰山。6月11日,英军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朗登山、两姊妹山、哈里特山,突破阿军第二道防线。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次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等地,突破阿军第三道防线,阿军投降,马岛战争至此结束。5 }, s- ~& b; t
  值得注意的是,阿根廷的“五月二十五日(这一天是阿根廷的国庆日)”号航母在整个战斗中,始终做壁上观,甚至没派出一架飞机作战。据说是阿根廷海军慑于英国强大的水面及水下打击力量,舰艇不敢轻易出港作战。还有种说法是当时该航母所在的海域无风,不利于飞机起降。" R; \1 |" a. d) G* a1 m2 ?
wy25d8c0.jpg
: q4 p1 ~7 C! k7 \  整个战争中,阿军死伤2300余人,被俘 11800余人,损失舰船 11艘,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英军伤亡1032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 z& }. W9 ^7 m6 P5 x; C! G
  马岛战争,英国远涉重洋、劳师远征,战略上弱点很多,但取得了胜利;阿根廷为收复领土而战,国民热情高,本土距离战区较近,投入的兵力规模也远超过英国,还掌握先机制敌的主动权,也算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却从胜利开始、以失败告终。英阿双方的战争表演耐人寻味,阿军失败的教训尤为值得反思。& d9 U. U& |  s/ `& b
mdzz46.jpg 2 k1 c! {; E% p0 |. D  f6 k
  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 p$ C' Z: \: f2 ~5 A0 Z  据分析,阿方失败,最根本的就是败在屡屡失误的战略决策上。1 K* c% b" j9 W/ G- z; n# q
  战略决策是对作战对象、战略方针、战略方向、战略任务、战略部署等关系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决定、策略和办法,是指导战争的一项根本性任务。然而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阿方领导人却出现一系列失误。这一系列的失误,首先表现在战前对战略形势判断一厢情愿,对英国及国际社会的反应估计严重不足。马岛主权争夺由来已久,双方之前的谈判虽然进展不大,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阿方之所以急于以武力解决马岛问题,不仅是马岛在1970年代发现石油,经济价值凸增,更重要的想通过解决马岛问题,转嫁国内危机,缓和国内矛盾,这一战略企图本身就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和风险性。阿方估计,英国远隔重洋,鞭长莫及,不会为争夺马岛而进行战争;美国不可能支持英方,最多只能保持中立;北约国家自顾不暇,不会多管闲事。正是基于这种不太现实的战略判断,阿方盲目乐观、过于自信、心存侥幸,缺乏足够的应战准备,贸然决定出兵马岛,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战端一发,不仅英国很快作出反应,美国也积极为英国提供军事援助,北约组织还对阿实施军事禁运和经济制裁。由于阿根廷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武器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西方的武器禁运致使阿武器装备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修理,后续打击能力大大减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国家的军事装备完全靠别国来供给,把维护国家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是绝对靠不住的。  B  ?4 a+ l" T6 w2 M! B
  其次,阿方过高地估计了并不强大的军事实力,战争准备严重不足。阿陆军实力虽然较强,但已有100多年没打过仗,参战的守岛部队半数又是训练不到三四个月的新兵,没有进行高寒岛屿作战的适应性训练,体质弱,难以适应战场环境;军官指挥能力低下,有的军官连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都没有,不知道如何组织抗登陆作战,甚至用明码发报。这与以职业军人为主体、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英军形成强烈反差,在低估了敌人、高估了自己的情况下,阿军的战争准备,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严重不足,尤其是守岛官兵的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加上作战消耗和英军封锁,阿军的后勤补给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v2 b7 S! u; H7 G" h- L  阿方战略决策的失误,还表现在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部署不当上。当英国作出强烈的出兵反应后,阿对英军企图、战略方向、周边环境和战场态势的判断再次出现失误,兵力部署因此背道而驰。阿方原以为英军会进攻阿之本土,还担心邻国智利会趁火打劫。因此,阿方把大量兵力用于大陆防御,大大削弱了在马岛地区的作战力量。马岛战区的兵力部署也严重失衡,过于分散,彼此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形成环形、立体、互为犄角、富有弹性的总体防御体系。再加上阿三军作战思想不统一,各行其是,各自为战,战略战术消极被动、机械呆板,更是让阿方错误的战略部署雪上加霜。, F: y2 n% @8 ^9 i; W& o; f
  阿方在战略决策上的一系列失误,导致战争胜利的天平一再向英军倾斜。战略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阿方的教训提醒我们,只有把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以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放到特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中,进行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分析、比较,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既是战争战略指导的起点和关键,也是决定战争胜负最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T8 M9 s& ?- Y
; _$ P9 ^/ x: |) K# C9 Q" X; C3 S7 A, E) ]' |. q.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