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1|回复: 24

[易学杂谈] 《周易》很可能成书于春秋中后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4 2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yangsy 于 2017-8-15 14:20 编辑

《周易》作者是一个思想开放、富有洞察力、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比较“前卫”,乃一代“潮人”。因为他特别推崇新出现的、能极大提高生产力的发明创造。

《周易》提到一种机械装置,我查遍中国机械技术史,该机械应该是春秋中后期的发明,所以《周易》也应该写成于这个时期,不能再晚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11: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BC770-----720这50年间 ?
怎么算出来的?不用出示证据,讲讲方法就可以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1: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8-17 07:47 编辑

1、西周陶拍的出土,说明西周时期有了卦序,但不能说明有卦辞或爻辞。
2、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鼎卦戈的出土,说明其时有了《周易》卦辞或爻辞。
3、“武人为于大君”、“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应是西周晚期共和前后的事儿。个人认为师卦的”三命“是对秦人的三命。所以,早不过BC770.
4、《庄公·二十二年》:”陈公子完奔齐。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证明此时《周易》早成书。鲁庄公22年是BC672年。公元前705年陈公子完出生,生下不久,其父陈厉公为之用周易占筮过。周平王死于鲁隐公三年,即BC720年。个人认为周平王世,可能在晋文侯杀周携王后,平王改过历,大致在BC 750年前后。《周易》还用的是西周卦历。改历后,就不可能再用西周历法了。
5、BC750年是西周历法的一个节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2: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可否知道周成王真正执政大概在哪一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2: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BC1036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4: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7: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研究是,《周易》成书在周成王真正执政之后,即乾坤客认为BC1036年,这应该是西周初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7: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后是不错,之后多少年?三年、五年或二百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03: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8-17 08:29 编辑

再说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庄公·二十二年》(BC672):陈公子完奔齐。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巽变乾,故曰风为天。在坤上,故曰于土上。遇卦三五,之卦二四,皆互艮,故曰山。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附录:田氏代齐的故事

       春秋初陈国内乱,公子完惧祸奔齐,齐桓公十四年(前672),齐使为工正,陈完改姓氏为田氏,此为陈(田)氏立于齐之始。齐景公时,田桓子为大夫,以大斗出贷,小斗收进,笼络民心,民归之如流水。天桓子又联合鲍氏,攻灭公族栾氏、高氏,并救济国之贫弱孤寡者,甚得民心,田氏之势日盛。田乞承桓子之业,于齐晏儒子元年(前489),尽逐齐世卿国氏、高氏、弦氏、晏氏为相专齐政。田常执政后,复修田乞之政,民竞相归附。
       齐简公四年(前481),田常杀齐简公与右相监止,对残留的旧贵族尽行诸戮。齐平公五年(前476)田常割齐地自安平至琅邪为封邑,比平公自领之地为大,齐政皆归田氏。齐康公十四年(前391),田和迁齐康公于海滨,使食一城,以奉其祀。十九年,周天子立田和为齐侯,列于周室。不久,齐康公卒,姜齐亡,田氏卒有齐国。



这是观卦中的爻辞。看观卦,须想到临卦。

临卦中有“知临,大君之宜,吉”。知临,有自知之明地临下国。

个人认为这两卦反映了“大君”临下,身在异国(平王奔西申)和晋国”利用宾于王“的史实。西周未年,幽王死。秦襄公此前因其兄世父与戎人战败被俘,其首都西犬丘被围,不得已归顺戎人,戎人放了世父,秦襄公并将其妹嫁给戎人丰王,实际上是与戎人和西申一块儿保平王而败幽王。没想到,戎成不退。平王虽为申、许、秦等立为王,但这几家都在抢地盘,仅有几户供其吃喝。晋文侯一看,好事儿,”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要想光大晋国,扩大晋国的地盘,只有让周平王到晋国作客。于是从少鄂将周平王迎回晋国京师(在汉京师仓地),好吃好喝好招待。三年后,与郑秦送周平王归成周。周平王也算客临异国他乡(申、京),不是有点儿真心许诺这几个诸侯好处,怕是也危险矣。

这两卦说的是:大君身在异国,要小心而厚道,不能”甘临“要“至临”甚至“敦临”,给下面甜头,而非自甘; 诸侯要光大,要懂得“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解易的周史还是知道易中讲了平王身在异国及晋国光大的事儿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07: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镜池就是主张在西周末年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09: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传》成书后也经过不少人的手多次改编,有不少内容是后人添加的。以《左传》内容推定《周易》成书年代要慎重。

《左传》的占筮内容何止是应验,简直就是奇验。因为太神了,所以太假了,呵呵。以《左传》推定《周易》的性质也要慎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09: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高明的机械嘛,估计从卦象上很难看出来,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10: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⑴衣⑵裳⑶而天下⑷治⑸,盖取诸《乾》、《坤》。
刳⑹木为舟,剡⑺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⑻不通,致⑼远以利天下⑽,盖取诸《涣》⑾。
服⑿牛乘⒀马,引⒁重⒂致⒃远⒄,以利天下,盖取诸《随》⒅。

重门击柝⑴,以待⑵暴⑶客⑷,盖取诸《豫》⑸。
断木为杵,掘⑹地⑺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⑻,盖取诸《小⑼过⑽》。
弦⑾木为弧⑿,剡⒀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⒁天下,盖取诸《睽》⒂。

上古穴居而野处⑴,后世圣人易之以宫⑵室,上栋下宇⑶,以待⑷风雨,盖取诸《大⑸壮⑹》。
古之葬者,厚衣⑺之以薪⑻,葬之中野⑼,不封⑽不树⑾,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⑿》。
上古结绳而治⒀,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⒁官以治,万⒂民以察⒃,盖取诸《夬》。

没见到有什么特别的发明创造非于春秋中期后不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10:2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yangsy 发表于 2017-8-17 09:40
《左传》成书后也经过不少人的手多次改编,有不少内容是后人添加的。以《左传》内容推定《周易》成书年代要 ...

言之有理!尽信书不如无书。依据历史文献远不及依据考古发现。当然了,埋在坟墓里的文献也有可能造假,也需要多方考证仔细甄别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10: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8-17 10:44 编辑

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鼎卦戈,就是出土文物。

最好拿证据说话,别胡乱猜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10:44: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之为,多伪也,然以其伪迹或可见其真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1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切圆 发表于 2017-8-17 10:29
言之有理!尽信书不如无书。依据历史文献远不及依据考古发现。当然了,埋在坟墓里的文献也有可能造假,也 ...

依据考古发现就敢肯定了?也不尽言。只能有个大概的范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10: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8-17 16:50 编辑

没有依据的猜测,没意思。谁不会猜测和清谈?还是看一看楼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奇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3 1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山天大畜的舆说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3 19: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抹布 发表于 2017-8-23 10:12
是不是山天大畜的舆说輹

呵呵,这个很有可能。但也有可能是姤卦之“系于金柅”。

“輹”者,“軭”也(传统:我的家乡称“輹”为“軭”,它是固定在车厢底部两侧用于固定车轴的装置,凿有嵌轴凹槽,其底缘呈“Ω”形或马鞍形)。

“柅”者,“刮木”也(传统:我的家乡把马车上用于制动的木块叫做“刮木”,其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刹车片”)。


谝闲传:

    “軭”在我的家乡方言中还有车轴与车毂相互“磨损”的意思(主要指车毂的磨损)。字典里解释“軭”为“车轮扭曲”。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古代车轮都是木制的(轮廓可能钉一圈泡钉防止磨损),即便是被破坏了也不可能被“扭曲”的,只有当车轴与车毂相互磨损严重而孔隙度变大时才会使车轮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歪歪扭扭、左右摇摆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作“軭”)。没有轴承的车轮与车毂之间都会存在这种磨损情况,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我的家乡传统上把“刹车”(制动)叫做“使刮木”,亦即给车“使绊子”以阻止车轮转动。另外再看这个“柅”字也很有意思,它是“木”旁一个“尼”字,而这个“尼”字本身就有“阻碍”的意思,比如物理学中有个术语叫“阻尼振动”,再比如《墨子·号令》中有“当路尼众”之说。(僧尼都“曾”是凡“人”,只因生活受阻才落发为僧尼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 收起 理由
yyangsy + 1 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24 07:55: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切圆 发表于 2017-8-23 19:27
呵呵,这个很有可能。但也有可能是姤卦之“系于金柅”。

“輹”者,“軭”也(传统:我的家乡称“輹” ...

没有轴承的车轮与车毂之间都会存在这种磨损情况,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打错字了,应该是“车轴与车毂之间”而非“车轮与车彀之间”,特此纠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7 23: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yangsy 于 2017-8-27 23:05 编辑
抹布 发表于 2017-8-23 10:12
是不是山天大畜的舆说輹


车辆发明比较早,商代就有了吧。
刹车制动装置出现也应该不会太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7 23: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是什么东西,容我闲下来再详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9 13: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铁器的制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3 22: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闭关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