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0|回复: 0

M1主战坦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8 21: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1主战坦克& d& V) }+ H! y9 u9 l
来源:军事装备
7 b4 f; b; M. I6 K1 a5 Y5 {, Y$ j5 ~# N
  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是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部门为美国陆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设计生产的第三代主战坦克。M1系列主战坦克家族主要有M1、M1A1、M1A2以及M1A3,装有全新的装甲和电子设备。命名由来是前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第37装甲团指挥官和驻越美军司令官的克雷顿·艾布拉姆斯陆军上将。
2 K0 b4 B; A- E  M1系列主战坦克在80年代后历次美国对外大规模军事行动(例如沙漠风暴或第二次波斯湾战争等)以其机动性强、火力精准强悍等优势完全见证了M1系列身为全球最佳主战坦克之一的地位,是让美国陆军引以为傲的装备,亦为美国陆军的代表。
! x; b0 e+ E  f9 Y+ v; B m1dbf353.jpg : \! V) r$ n- V
  中文名:M1艾布拉姆斯
* W& }" a: e% C( T  ]' l6 b  服役:1981年. M; U$ I' I' b
  产量:7780辆以上9 u0 D3 k  ], M+ Y$ A8 j
  设计单位: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部门
0 `, I0 Z2 e/ q9 |( S4 N9 e  使用单位:美国陆军# ?3 s4 [% M$ @% y# R! J) c. t  g# r: y
  研发时间:1971年% `: X# B' M: i1 b$ p1 z
  生产数量:7467辆2 W8 N9 q: b7 `% c8 W; S, A
  主要改进型:M1A1、M1A2、M1A3
3 |5 [, k5 h* y  类别:第三代主战坦克
" \3 h* @7 l% T$ Y- o1 \* u& w. @, V! r- v5 ^6 K& E  R
  发展沿革0 q- I) [8 B8 |6 s3 W
  研制背景  R5 m) M7 ?& o8 J5 A% l- P" c
  美国陆军从1971年展开新一代XM1主战坦克的研发案,并于1973年分别交由克莱斯勒(Chrysler)军品部门与通用(General Dynamics ,GD)汽车进行开发,双方分别在1976年推出一辆原型车。经过评估测试后,由克莱斯勒的设计获胜,成为今日的M1坦克,不过克莱斯勒在1982年将其军品部门卖给了通用,所以生产M1的厂商就变成通用陆地系统。. o/ i  c7 w! R4 A7 X
  定型生产
2 u& h" ]) z" F4 J% F- q) }  M1于1978年正式公开,在1979年起生产的110辆M1初期量产型上。第一辆先期量产型M1则在1981年正式进入美国陆军服役,美国陆军并在1981年二月正式采购7058辆M1,至1984年订单总数已经追加到7467辆。
3 k6 H& X+ y' Q0 \& ^4 B& C
( p& m" e: e8 x' f  设计特点8 D) I3 k, @- `' L' {* A" N
  整体设计; |! E5 }/ e1 _3 z$ d
  M1的整体车身低矮,至炮塔顶的高度仅2.4m。不同于以往美制坦克圆而庞大的铸造炮塔,M1的炮塔本体为钢板焊接制造,构型低矮而庞大,装甲厚度从12.5mm到125mm不等,正面与侧面都有倾斜角度来增加防护能力,故避弹能力大为增加 ,而全车体除了三个铸造部件外,其余部位都采用钢板焊接而成;此外,车头与炮塔正面加装了陶瓷复合装甲。M1的人员编制为典型的四名乘员,包括车长、驾驶、炮手与装填手。. S9 i# Y; f; b1 U2 Z$ Z( t
  炮塔内容纳三名乘员,其中车长与炮手位于主炮右侧,装填手位于左侧,炮手席位于车长席的前下方。车长席设有一个低矮的观测塔,可360度旋转,上有六具潜望镜,前方并设有一个机枪架。装填手顶部的舱盖上装有1具可旋转的潜望镜,舱口装有一个环形枪架;车内通信电台安装在左侧炮塔内壁,由装填手负责操作,两支电台天线以及横风传感器都安装在炮塔后段上方。从M-4以来,美国坦克的设计哲学就是尽量在坦克三要素──火力、机动力、防护力间取得平衡;但是碍于科技限制,老一代的美制坦克都无法有效兼顾以上原则,或者变成各项性能都不突出。M1则由于科技的飞跃进步,不仅同时兼顾上述三个方面,而且在每个方面的表现都远远超出上一代的主战坦克。
/ l- q2 J, ?, Y4 e* U6 P  动力设计& P9 p5 L$ n, B: Z. }$ ~; ]
  动力方面,M1并非使用一般坦克惯用的柴油机,而是一具莱康明(Lycoming)的AGT-1500燃气涡轮(在测试阶段时,XM1也曾评估德立台大陆厂(Teledyne Continental)的AVCR-1790可变压缩比柴油机,最大功率同样为1500马力),能使用多种燃油,最大出力达1500匹马力,使得重达60吨(54.5吨)的M1拥有27.5的超高单位功率,不仅拥有72km/hr的最大路速,加速度与越野机动力也是上一代主战坦克望尘莫及的。
) L: {# L0 w. W  燃气涡轮的单位功率较大(柴油机得将一部份推力分给冷却系统 ,燃气涡轮由于本身进气量很大,只需将一小部分气流用于冷却即可),加速度、肃静性都是柴油机望尘莫及的,启动也比柴油机快且容易(在寒冷气候中尤为明显)。然而,燃气涡轮的耗油量与热讯号很高,在高速运转时的耗油量虽然与同功率等级(1500马力)柴油机相当,但是低速运转的油耗与高速相差不大(柴油机就没有类似情形),这使燃气涡轮在战场上的燃油需求 十分惊人;M1A1的内载燃油容量为1900升,续行距离约460公里,日后更重的M1A2还降至420公里左右,而采用柴油机的德国豹二的燃料携带量只有1200升,续航距离却达550公里。   u- M4 ?# Q5 p& d5 R
  动力辅助
8 o' }" j' F" k/ p6 l8 T  与AGT-1500燃气涡轮匹配的是艾力森(Allison)X-1100-3B自动变速箱 ,拥有4个前进档与2个后退档 ,主要部件包括液压变矩器、行星变速齿轮、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制动器等,通过操纵液压变矩器和行星齿轮进行变速,并藉由操纵液压泵和液压马达进行差速无级转向,液压变矩器可自动闭锁。M1采用液冷式发电机,由主传动装置驱动,最大供电电流是650A;
8 R5 ^* t# [5 W8 d) t' J  此外,还拥有6个串/并联连接的12V蓄电池,总蓄电量为300Ah,供电电压为24V。M1的驾驶 舱位于车头中央,两侧分别是用装甲板隔开的燃油箱与弹药箱。以一个T型杆来驾驶坦克,油门也设于杆上;由于采用自动变速以及液压辅助动力转向,大幅减轻了M1驾驶员的工作负荷,较能集中注意力于战斗、增进操作效率与减低疲劳。M1采用传统的扭力杆悬吊系统 ,拥有七对铝制承载轮(直径635mm),两侧各有两个顶支轮,履带为双鞘式的T-156,行驶寿命约850km。M1的承载轮比以前的坦克多一对,能减低接地压力,且承载轮直径得以减少,可降低车高。- B: L/ b  w+ J: ~% c" B6 l8 U4 ~
  防护设计1 f, E' C- u1 k/ S; G
  防护能力方面,M1除了更加紧致、被弹面积缩小之外,最重要的革新是在车头以及炮塔正面等最易受攻击的部位加装了复合装甲。M1没有被复合装甲保护到的部位都以高级钢甲构成,可降低造价与减轻重量。 根据测试结果,早期M1正面对AP/APDS/APFSDS的防护效果约相当于350~400mm的滚轧均质钢甲(RHA),对HEAT弹则约为700~800mm RHA。除了装甲之外,M1还有许多周密的防护设计来 保障中弹以后的人员存活率,例如炮塔尾端的主炮弹药舱顶部有三块泄爆板,万一弹药被引爆时能将爆炸威力诱导向上,而不是波及车内。
4 n; h8 |$ ~5 `  M1的主炮炮弹大多数位于炮塔后方的主弹舱内,中间以一道坚固的防爆活门与乘员舱分隔,此隔门非常坚固,足以承受大量弹药爆炸时的威力 。因此,炮塔尾部主弹舱内的弹药被诱爆时,主要爆炸威力会由弹舱顶部的泄压板宣泄而出(或者将较为薄弱的炮塔尾部炸开), 战斗室内的人员在强化隔门的保护下不会受到直接波及。弹舱隔门的开合由一个位于装填手席的拉杆控制,装填手以膝盖顶上拉杆使舱门打开,收回膝盖时则让舱门关闭,此外舱门还装有紧急时的机械闭锁装置。M1坦克的两侧设有侧裙,一方面保护悬吊系统,此外也能局部抑制行驶时扬起的沙尘,以提升隐密性。  G" R5 g5 B; d! \/ _
  武装设计/ ?$ e4 r: D8 N" ]. f9 g6 {! A2 q
  M1有一挺M-2 12.7mm车长用机枪(备弹900发)以及两挺M-240 7.62mm轻机枪(其中一挺为同轴机枪,另一挺则为装填手机枪,总共备弹11400发),车身两侧各设有一具M250 66mm六管烟雾弹发射器(备弹24发)。值得一提的是,M1的车长机枪枪架为电动式,俯仰范围为-10度至+65度,可360度水平回旋,车长能在车内遥控机枪的操作而不必探头出车外。除了烟雾发射器外,M1还有一套利用引擎操作的发烟系统,乃是将燃油喷入引擎排气口以制造大量白烟。
. }, e% k. U. e  鉴于同时期西方与苏联坦克都采用口径在120mm以上的主炮,因此M1的炮塔在设计之初就能容纳120mm的坦克炮。不过,早期M1刚服役时仍配备一门当时北约制式的M68A1 105mm 51倍径旋膛炮。相较于早期型M-68坦克炮,M68A1做了一些改良,包括使用重量较轻(115kg)的新摇架,减少了占据的空间;此外,换装新的炮身液压驻退机与同心式复进机,其液压压力由早期型M-68的14.7MPa减为12.25MPa,并设有炮身测曲器。车上储存55发105mm炮弹,其中44发储存于炮塔尾的主弹舱中 ,8枚存放于车体的装甲弹舱,其余3发位于炮塔吊篮底板的防弹箱内。" z- w7 L7 V/ R# P7 b8 C
  火控电子& Z. K, Y1 X1 R, a: o1 s7 n' R9 q
  M1由休斯公司(Hughes)负责整合的先进射控/观测系统,由钕-钇石榴石(Nd-YAG)激光测距仪(日后则换装由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制造、能在烟雾中有效运作而且比较不伤害眼睛的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安装于稳定仪上的日/夜红外线热影像仪(设于炮手观测器内,炮手观测仪位于炮塔顶前方右侧)以及数字式射控计算机组成。激光测距仪较传统光学测距仪有操作简便、作业迅速与精确度提高的优点,而由休斯制造的热影像仪的探测距离达12km以上,使M1拥有极佳的夜战能力,操作时也能与激光测距仪相互校正。
) G7 U9 G2 v# t8 P4 ~  射控计算机能通过各种传感器自动输入射程、前置角度、炮身倾斜以及横向风力等四种资料,并以人工输入弹种选择、发射药温度、大器压力、温度和目视修正值,再计算发射时的参数,并控制火炮与炮塔进行接战;此外,射控计算机还具备自动修正功能。由于主炮与传感器都配备稳定系统,使得M1具备行进间射击的能力,第一发命中率远超过M60A1的水平,射控系统的自动化成度与作业速度也很出色 ;早期型M1并未配备任何车长全周界瞄准仪,意味着车长得与炮手共享瞄准仪而无法独立进行追踪瞄准,在多目标接战方面有所缺憾。' m9 A: L: @& }. R8 E
+ ~, x( j9 n; g. G5 [8 M$ ?) Z
  延伸型号
$ n+ U: c* W' D: q) G  M1A1-于1986年开始生产,直至1992年,
7 Z# ]% @8 c* Q5 @4 F  M1A2(Baseline 基线)-于1992年开始生产,
! Z! H: i- \) m( G$ [, m) ?- s" l  M1A2 SEP(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系统提升套装)-包括换装第三代石墨识别功能的贫铀装甲。
- _' @5 L' J" e# ?: F  M1A2 SEP V2(SEP V2, 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Version系统增强元件V2型)-改装这批坦克所使用的装备与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FCS, Future Combat System)所装备的系统基本相同。
/ o% z- C& p1 P2 M- S0 d! c% n3 |  M1 Grizzly Engineer Vehicle -M1灰熊工程车;
6 a3 w: B% t8 P1 _  M1 Panther II Remote Controlled Mine Clearing Vehicle -M1豹II遥控排雷车;
) E, C% Q5 d" ?# a/ `* `/ k  M104 Wolverine Heavy Assault Bridge -M104狼獾重型架桥车;
( q1 \$ L2 B  C6 X* ?  M1 Panther II Mine Clearing Blade/Roller System -M1排雷车;
! g/ ]* A. ~! T- D+ {  M1 Assault Breacher Vehicle -M1突击破障车;; N+ }' W3 R* ~3 m! @
  M1 Armored Recovery Vehicle -M1装甲回收车,只有试验型。
# l# W- L  y: C! H0 O: @/ b( x/ T1 a. D9 X' i! h+ `
  基本数据
* x6 q# g8 o3 t- T# ~* `0 s  车体尺寸(m):全长9.83,全宽3.66,全高2.37(至炮塔顶)/2.89(含车长机枪枪架)
1 Y9 Y  o  L7 O4 ?9 S  战斗重量(tonne):M-1:54.5,M-1A1:57.1~59 后期型65,M-1A2:63.05,M2A2SEP:66,M1A3:63
5 p: q' O2 c' _- s2 O1 N4 ^  发动机/马力:Lycoming Textron AGT-1500燃气涡轮×1/15004 m" |/ K6 O8 J  G% B/ M9 o
  功率重量比(hp/tonne):M-1:27.5,M-1A1:2 6.3~25.4 (后期型),M-1A2:2 3.8,极速(km/hr),M-1:72.4,M-1A1:66.7,M-1A2:66.7# d6 E- L7 \$ B
  续航力(km):M-1:M-1A1:464,M-1A2:412/ _; W1 g4 K' X1 d5 G/ ?
  乘员:4
# t  w: k* W- r% v1 q  武装:M-240 7.62mm同轴机枪×1,M-2 12.7mm车长用机枪×1,M-240 7.62mm装填手用机枪×1,M-250 66mm烟雾弹发射器×2,M-1:M-68A1 105mm 51倍径旋膛炮×1,M-1A1/A2/A3:M-256 120mm 44倍径滑膛炮×18 G" y" B$ u# c* j3 i+ n

, P4 }( z: e$ I  [, D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