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58|回复: 0

安徽泾县桃花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0 14: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10 14:42 编辑
4 h+ Z- b- ]! _+ E1 @; {. A
; `5 V! c2 \9 i/ g: M安徽泾县桃花潭
2 }; A) w( ]& p" ]. G来源:出游攻略
8 Z2 Q. [9 B7 B# i6 E; A) @& G8 n
0 W0 Y) a# a) j: x- F0 I) ^" B  桃花潭镇——唐风诗韵话情义。9 X, k' A" t, A2 A7 e+ N) {4 \8 k
  桃花潭景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境内(青弋江上游),距县城34公里。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 G7 E7 a+ G* J, s  O$ L9 H thtf05bd.jpg 3 Z3 m; o" k& m+ m
  清晨,当阳光撩开薄雾,桃花潭的水面披上了一层暖色。晨光越过老街旁的青瓦乌檐,把古镇从睡梦中唤醒,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1200多年前,“诗仙”李白在这里留下过一首传诵千年的诗句,让这座隐匿在山水间的小镇名扬四海。4 O4 ^% h2 F4 n. v+ n; |+ _
  沿着青弋江泛舟而一,两岸的山色好像水墨入画一般,映衬着周围古老的徽派建筑。第一次来到桃花潭,就会惊叹于它的美。虽然现在还不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但是看着沿江的美景,还是让人忍不住想象,当年诗人李白倚舟回望,看着潋滟的水光倒映着灼灼桃花,岸上的友人踏歌相送,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感动,才会留下那样动情的诗篇吧。
0 [  g- j& ~2 H8 i/ V1 s$ k* q4 I3 T- i  位于黄山余脉和九华山余脉之间的桃花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皖南古镇。唐朝时,这里称为南阳镇,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因为水运交通便利,来往舟船大都在此停靠,所以古镇兴盛一时。民国年间,桃花潭更是成为皖赣两地的货物集散地,而被人称为“小上海”,如今,告别了过去,舟桅相连的热闹繁华,来到此地的大部分都是寻找“诗仙”足迹的游人。
7 n& ?0 C( I" m( x zwl251.jpg
6 h& J/ R) y* M* M zwl351.jpg ; P) ?, m1 t# i
zwl451.jpg ' Q# c: ^& u' o
zwl551.jpg
2 e5 L; @" r  n* {2 @8 h  当地人常说,在这片山水间,有看不完的美景,读不完的诗歌,更有说不尽的情义故事。而这一切都源于“李白来过”。唐天宝年间,李白(701-762)来到宣城一带,世居桃花潭的汪伦得知后激动不已。他虽与李白素昧平生,但却仰慕诗人的才华已久,汪伦当即修书,邀约李白到桃花潭一聚。这看似平常的邀请,汪伦却花了很多心思,信中的内容更是思量了许久。泾县桃花潭景区管委会主任肖春树:“信中有这么两句话,‘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这两句话使李白迫不及待地欣然来往,来桃花潭。”一生好游,爱饮酒对诗的李白,被信中描绘的景色吸引,如约来到桃花潭。当他到达小镇时,却并没有看到信中所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面带歉意地解释,“桃花者,潭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人姓也,非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放声大笑,不仅没有丝毫责怪之意,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感动。9 j% h% V. ]( X7 \% Q- I
  李白来桃花潭的时候,他是第三次被贬来桃花潭的,一个很失意的人,想不到汪伦对他这么看重,写了这么多信邀请他来,所以来到桃花潭以后他一个感动,在桃花潭住下了将近半年的时间。王伦非常热情,他们每一天在一起饮酒,作诗,游山玩水。汪伦的热情好客,让当时官场失意的李白暂时忘记了愁绪。这段不问世俗的日子,也让诗人的心境渐渐宽广。肖春树:“李白的政治抱负,实际他一直都是想当官的,但是来到桃花潭以后,感悟到了人间有真情,因为李白在桃花潭还有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话,他说‘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要做官干嘛呢,人间自有真情。”在桃花潭住了将近半年时间,李白才依依不舍地准备回程,临别前,汪伦以厚礼相赠,但为了不再叨扰友人,李白本打算悄然登舟离去,没想到,当船起航时,岸上却传来悦耳的踏歌声。肖春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为什么先生是用一个‘忽’呢?这个‘忽’就是道出了给他一个惊喜,想不到汪伦还用这么热闹的场面来欢送他。”
- [4 ^2 n2 {" g3 v' ]& {! `  L lb461n.jpg 8 ?' K. i; S, p7 z0 V6 i
zwl051.jpg 7 ?6 m9 m1 o3 K9 g% {0 \
tgt65.jpg 5 u$ O( t* z2 s; N3 t0 Z
  在古时的桃花潭,人们送别时最隆重的礼节就是“踏歌舞”,歌舞里饱含着对亲友的不舍与祝福,李白就在这歌声中挥别岸上的友人,心底越发感动,挥笔写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
' b" l3 }) C/ Y! I# H  “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来到桃花潭的李白感受到,这里不仅有吸引他的美景,更有让他为之牵挂的深厚情谊。五年之后,他再次来到桃花潭,与汪伦重逢,结伴相游。这两次期间,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千百年后,人们纷纷循着诗人的足迹寻访故地,领略醉人的皖南山水。
. x  |- T/ B; Q; b& Z! x  为了纪念李白与汪伦的这段千年佳话,后人在岸边送行处建起了一座“踏歌古岸”,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到这里追寻“诗仙”足迹,留下满阁诗香余韵。在这里,人们领略到的,不仅是“诗仙”的才华,更有对古人深情厚谊的倾慕。
" p- O* J; B7 d  ] zwl151.jpg
7 T3 m, s9 c7 x  李白跟汪伦的这段交往,实际上对当地人来讲,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震撼。毕竟不是所有伟大的诗人,都能到一个偏远的小镇,更难的是,这个伟大的人物,也许也不会因为这样一次相遇,就写下一篇千古名篇。那作为汪伦来讲,李白写了这简单的四句诗,但内涵却不简单的诗给他。据说到了明代,这个手迹,就是李白给他写的这个诗的手迹,他后人还有保存。这首诗的出现,毫无疑问,就是给桃花潭镇的人,桃花潭镇的这种情义文化,给它开启了一个法门,这个基因一经注入,永远不能改变,也会永远地继承下去。
/ d4 ^, Y- W! N, H% C9 s  a. U  先祖的故事在后人口中世代传颂,做人善良,待人真诚,做人要重情重义也就成为了汪氏后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大人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孩子们,在桃花潭边长大的人们,也就把祖辈重情重义的种子埋在了心底。
( i& R1 V5 w6 Q8 r  从李白和汪伦的时代至今,桃花潭虽历经千年,但古镇整体布局却从未改变。一条悠长的青弋江穿镇而过,以水为界,不同姓氏的家族沿江而居。古镇民居大都是唐朝时期,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古意盎然。( }1 P5 t" }9 t* n* i+ y! E! \
  伫立在西岸的“义门”,是桃花潭镇万村万氏家族进出的必经之路,看上去有些斑驳的古老“义门”,在桃花潭人心底却重逾千钧。泾县文史专家戴新彪:“红白喜事都从这里走,而且当官的,骑马的,武官就是骑马都下,文官抬轿的也都得下。”
6 F) M  s. h5 v0 U. w# H3 X$ H ym9fc.jpg " D  M1 o5 u$ d  L- B$ d% {
  万氏家族祖籍陕西扶风县,在南北朝时,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来到桃花潭西岸定居下来,万氏家族一直秉持着“以义为重”的家门风范,与这片土地相融相合。唐贞观年间,万氏五代同居,和睦相处,人称“义族”。唐太宗李世民(598或599-649)听闻后大为感动,旌表万氏为“义门”。相传到了唐文宗李昂(809-840)时,朝廷派官员巡视江南,听说万氏家族已经发展到300多人,还未分家,就亲自前往查看。来了以后他确实感动了,到这来看了以后到他家去看了,而且他的田地都看了,他的生产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好几个人都在生产,他就问了,为什么你们这么多人在生产,他说我们是组织一块儿,我们整个家族都没分家。302人同食同作,生活井然有序,家族共聚一处,没有矛盾纷争,“义门”之风不改。巡视的官员回奏皇帝,唐文宗深感万氏家族情义难得,亲书“义门”御赐。两代帝王两次旌表的“义门”,从此就成为万氏家族的荣耀,每天从门下走过的万氏子孙,也就都把“义”字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7 L, J1 N0 g1 C& \* y$ a; N
ttzl90.jpg
7 `% z  U1 O, L* W4 m* o" s1 ? twzla02c.jpg 8 _+ A. F& W0 }9 g) v" C
  安史之乱爆发时,秀美的皖南地区,也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饥荒,万氏家族仅剩维持族中数百人的口粮,但为了帮助大家脱离困境,族中长辈几经商议,毅然决定捐出族中所有粮食。对于这样的决定,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反对,同时还都纷纷为义捐出力。泾县文史专家戴新彪:“他们最高的捐助了302担米,那么,平时他也资助一些贫困户,所以他的影响力非常好,所以人家拥护他,喜欢他。”1 P8 u* ?, U2 l8 ^
  千百年过去了,岁月的侵蚀让砖石古门渐渐斑驳,但义门的故事,义行的传奇,却深深地铭刻在百姓心里,感染着后人。
( h# k+ g0 ^6 r9 d8 m& `  走在古街上,曾经鼎沸的人声都已消散,但如今的人们依然在用热情质朴的笑容,迎接远方的来客。在时间的长河当中,潭花潭人没有让情与义褪色,而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直秉承的待人之道。
( R* T5 J; b; q# O' E5 l( V  青山绿水造就了桃花潭古镇的秀美风光,重情重义的文化涵养了古镇人的内心。在这个地方,原来就有传统习惯,如果有人家出现了困难,在过渡时期,大家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渡过难关。钱不在多少,主要突出了我们乡亲的情义。“一家有事,百家相帮”,在古镇人看来是天经地义;“只看付出,不问回报”,则是桃花潭人对情与义的理解。
& ^, k) r1 R* N" l  行义举时的桃花潭人从未想过回报,而这种无私的情怀更带有一种感染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审视自己,真诚和善意也随之传播得越来越广。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当我们了解桃花潭的故事越多,越会感叹于这样温柔的景致下,竟然隐藏着这种感染人心的力量。
/ W7 q' N8 |! a: N. L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循着诗与美景来到桃花潭,石板路上迎来了游客的脚步,古镇又热闹了起来。在游客们看来,这个因诗而兴,因情因义而盛的古镇,处处充满诗意,但对桃花潭人来说,诗里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而生活本来就是诗。
% Y; _) S2 w4 a( J# W3 m
) w, Z/ X* G/ q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