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2|回复: 6

[综合讨论] 奇耻大辱:质疑中国哲学合法化问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4 07: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人文化成天下,论理学二千五百年的文化史,不能产生出中华民族特色,传统的哲学文化?还要质疑而讨论中国哲学合法化问题?不会感悟出文人学者自摆乌龙的奇耻大辱?
一、孔子开创论理学,便有人文化成天下的人道教化文理,德治社会的礼法甄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明确礼治益质载道的文理主导性。德政应对:“民可使,由之”,天命由之的生民立命,通贯天道酬勤的性命学;文理应对:“民不可使,知之”。气质知之,习以成性的生民立心。孔子人道教化的益质载道,显然人文化成天下的实事实理:生民的立命(礼载道)与立心(文益质),实践实证:荀子的物物道。精于物者而物物(立命),精于道者兼物物(立心),礼义调理的物欲观;《易传》的道器理论,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三道三才的天道本然之性与命。天人继善的命日降,成之者的性日生。实践的实事实理实证的生民立命与立心,逻辑深化到更高阶段,天地神参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粹,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核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为天地立心,心与性相通;为生民立命,命与性成一物两体的矛盾体。性为中介,立心与立命的心性内外,也是一物两体。研究立心立命的一物两体,人文化成通往哲学观文理,理论核心是心性学,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心性学基础部分的质文心性学,从孔子中庸理则的个性(人心)质文,逻辑演绎成体用中庸大中理则的共性(道心)质文;二是能动部分的心统性情学,从则重于性以发情的诚意正心,走向则重以情充性的尽心尽性;三是应用部分,通贯天道酬勤的性命学,从孔子知之和由之,性与天道逻辑,走向以人事天,性命、理气两体理一逻辑的实践理性。心性学的三大部分,人文哲学的理论核心,与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乃传统儒学的两大核心。失去两大核心,儒学异化的面目全非,文化恶果:以纯粹的天道自然观遮蔽了人文自然观;以社会人生观文理遮蔽了哲学世界观文理,堵塞了人文文化通往人文哲学的文化通道,导致文人学者自摆乌龙的奇耻大辱:引发质疑中国哲学合法化问题的讨论。
二、哲学心性学的基础部分:质与文。“质者,性之府也;性者,气之纪也;气者,质之充而习之所能御者也。然则气效于习,以生化乎质,而与性为体,故可言气质中之性。非本然之性以外,别有一气质之性”。本然的气质理性化,气质之理,“气效于习,以生化乎质,而与性为体”,文以益质的质文心性。
1)本然之性的质,性之质。命日降而性日生,便有生成之质。“气效于习,以生化乎质,而与性为体,故可言气质中之性”。气质之性,质文的心性实然。原生自然,人性自然和心性实然。天命由之的生民立命,客观条件下的人文自然。成然的气质知之生民立心,“气者,质之充而习之所能御者也”,气质之性应对天命之性的人文化成自然,性命体对立统一的心性实然,人的天道本然的人文自然观。生民立命,心性学应用部分的性命学,人文自然;生民立心,心性学能动部分的心统性情学,自然人文。心性学两大部分矛盾因果的善恶理蔽根由,出自基础部分的质文心性学。文以益质的逻辑出处:文与质。“性以纪气而与气为体。质受生于气,而气以理生质“。“气以理生质”,文之质也。文修饰着质,致质之自然本然,具有人文善性,民所共由理道,蕴涵仁义行的道德性质,仁义礼智的人道信,诚信明德的自然人文。文增益着质,心性文化文明的日生日成,天道酬勤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民所共由理道物物化生的非仁义行,文化价值观的富有日新,元亨利贞的天道,诚道实德的人文自然。文修饰着质的天人诚信道,文增益着质的天人诚道,天人诚道与诚信道的文明同道。孔子言述心性的质文中庸,文质彬彬的君子斯文,理道原则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实践实理实证,荀子礼义调理,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心性中庸的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君子斯文的质文中庸。心性的质文中庸,演绎成更新阶段,合符道体文明同道的社会质文:“刚柔(人事)文质(心性),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从心性的质文中庸,到心性人事一体的体用中庸,显然中庸理则不偏不倚的两阶段:孔儒的中庸质文和孔儒脉理传承的体用质文,即社会质文。违反中庸理则两极向:过于质不及文的质胜文,伤害质文中庸,亦伤害体用中庸的心性质野,有善恶之几的“明有性情,幽有鬼神”;过于文不及质的文胜质,伤害质文中庸,亦伤害体用中庸的心性文史,有是非善恶之几的“明有礼乐,幽有鬼神”。人物之元有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鬼神之绍有心性危微之几。“唯一任夫气之自化,质自成者以观之,则得理与其失理,亦因乎时数之偶然,而善不善者以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07: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2)任夫气之自化有不善两种:一是任随人性自然的情淫欲滥,心性质野妄为于人道,弃仁义行的人道诚信明德,“气之失理,非理之失也,失亦于其理之中”,流俗质野的人心乱世成时数偶然的理在气中。二是内修定理的形上教条,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道法自然的无为人生,实相为空境的幻化人生,适者生存的心物分隔,纯粹的天道自然观。文史心性无为于诚者天道,以天地之性制限气质之性,恶性因果:弃文化价值观的富有日新,异化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弃非行仁义的天道实德,失元亨利贞的诚者天道。治乱世的儒道佛互补,心性文史的善性文化流行成时数偶然的理在气中。两种不善的气之自化,归纳:失气质之理。“蓋性即理,即此气质之理。主持此气,气以有其健顺;分剂此气,以品节斯而利其流行;主持此质,以有其魂魄;分剂此质,以疏濬斯而发其光辉。即此为用,即此为体。不成一个性,一个气,一个质,脱然是三件物事”,有实践实证三件物事的实事实理,非空谈心性虚空实证的儒道佛文理。文修饰和增益的质,实践理性成就理在气中的气质之理,“气质己立而性始入,气质常在而时往来耶”,生气活然的“气以理生化乎质”。道心理一和人心分殊的明分使群。道心理一,孟子性善。“性之善也,命之善也,命无不善也”。遵循《易传》人事理则易简之理的“命之善”;“命善故性善,则因命之善以言性之善可也”。遵循《易传》心性理则的“性之善”,人事刚柔主体的健顺五常。理据于人事理则和心性理则,船山言道心统性,“天命之性其显,气质之性其藏。”能否因命之善言尽性之善?取决能否两体理一于人心统性,天命之性其原的“命之善”,成就气质之性其都的“性之善”。《易传》言天人之继善,天道本然的“命者命此焉耳”,“命者,天人之相继者也”,文益质成天人之继的“命之善”。《易传》言成之者性的文益质,“既成乎质,而性斯凝也”,凝性的“性者性此焉耳”,人之天道本然的“性之善”。文以益质的气质之理,天与人的天道本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善成性的质文心性。
(3)文以益质的气质之理,脱然是三件物事:出自一个性,一个气,一个质。一个性,天人继善的成之者性,“我性自天,不能自亏”。一个质,“主持此质,以有其魂魄;分剂此质,以疏濬斯而发其光辉”。一个质,有情质之功贞,有才质的学问道与思辨道。“命不仅性也”,有性才情才,即命才。“性不仅才也”,“惟有才,故可学”,学以成才。性、才、学三者贯通的以至于命,气质之理的才命,“我才自命,不能自逸”。一个气,“主持此气,气以有其健顺;分剂此气,以品节斯而利其流行”;心性理则的健顺五常,实践理性的理在气中。“即此为用,即此为体”。实践理气的能动范畴,接壤是心统性情的能动部分。心统性情,性内情外;心性内外,情内物外。接触外部的人伦世界,情情通融于人欲见天理,性以发情的情贞路;接触外部的庶物世界,情物交融的于天理达人欲,性为情节,情以充性的情功路。文以益质的功贞情,“我情自性,不能自薄”。出自一个性,一个气,一个质,道心理一的气质之理:分剂于性、气、质,船山张扬个性的实学心性:“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道心理一的天人继善成性,健顺五常的主体能动,文以益质的社会质文;人心分剂的心性质文,“以品节斯而利其流行”,张扬个性的实践理性。哲学人文的心性学基础部分:质文心性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4 10: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老问题,最早胡适时期就大规模讨论过,以后每20---30年又翻出来一次,这个主要是【哲学和思想的区别】【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层次构成】以及【哲学概念体系的完整等】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传统文化没有本体论,也就没有层次构成的体系,只是一些智慧思想片段,儒家只是伦理学、道德学而上升不到哲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5 07: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心性学的应用部分,天道本然的性命学。各正性命的天道酬勤,文明走向的文化价值观奠立,都是立足于中庸质文的心性基础上,围绕着明分使群的共由理道,走了一段哲学圆圈三阶段的曲折反复路。
(1)面对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杨朱私己,墨学兼爱相利成显学的历史逻辑时代,人文化成的道德文理,必要摒弃杨朱私己和墨学兼爱相利,违反中庸理则的质胜文则野。孔子的人心复古,建构质文的心性基础,探究生民立心立命的性与天道,心性学应用部分的儒学源根。后续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的知天事天,建立仁礼忠恕,克己复礼的仁学体系。荀子的逻辑开新,反本成末的礼而仁,以礼义的言行规范质正仁心,质实仁义,进入实践实证,探究实事实理阶段。荀子提出儒学人文自然观的顺天而制天,物物道与物欲观逻辑连结的文明走向,即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道。礼义调理的明分使群,文化价值观就是共同富裕的藏富于民。后续的《易传》道器层次理论,形上導极深研几、探赜索隐的“易与天地准”,成然形下器道的天地人参,仁礼本体的三道三才,文明走向通志成务于循物理的两大事则,人事理则的易简理得,心性理则的刚柔健顺。《易传》的三道三才,成形传统儒学第一个哲学本体论。文化价值观: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从孔孟重仁心主持的仁而礼,到荀易重实践实证的礼而仁,性与天道的应用部分。孔儒前后两阶段的理论理性原真理路,传统儒学基础化胚胎期的肯定阶段。
(2)进入君主专制的独尊儒术时代,有道伐无道,王朝正常陵替的治乱循环。经历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两次大动乱期后,治世通行,乱世遗落的道德定律对经济与人心的折腾,进而是外则儒术,内则道佛的文理折腾,进入到儒学复兴的宋明理学阶段。宋明理学一方面提升孔儒逻辑的心性质文为体用质文,另一方面从形上教条的定理内修,异化了孔儒的中庸理则。心性学应用部分的体用质文,中为心体庸守常,心物分割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不以私意自蔽,私欲自累的道德人生,与幻化人生、无为人生的道佛二门,空谈误国折腾民心的文史心性,开始了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的应用逆行。失去荀易完成阶段的人文自然观,失去文明同步走向的心性唯物,失去富有日新继善成性的文化价值观,传统儒学的否定阶段。
(3)经历宋明理学及儒道佛互补的历史逻辑阶段后,进入实学与启蒙的文理阶段。沿着宋明理学的体用质文方向,改变其文史性质,非定性定理的质文,非定位定理化的体用,彰显刚柔(人事)文质(心性)的体用概念,“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大中涵化的体用中庸,不同于宋明理学概念定理的中为心体庸守常,“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实函斯活成体用之间的质量互变,有活之理赅而存焉,离不开物理事则客观理的格物致知,离不开情理交融的客观理,顺应人情物理数者,象生数的“蕴之乃以絪縕之”;有活之体的赅而存焉,数成象的“流之乃以条理之”;有活之用赅而存焉,数生象的“浑之乃以发挥之”。象数互生的实函斯活,”函之所至,无不至焉;与函相得,无不浹焉;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然后活矣”。不是显然“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质文?“先此之理,待此而叙;先此之体,待此而固;先此之用,待此而兴”。实函斯活的的体用中庸,不是显然象数天理的人文自然观?
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有实事实理实证。“昭明天体也,昭物而物昭之,明物而物明之,天用也”。连接心性学能动部分的性情相需,理在气中的实践理性。“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实函斯活的体用相函,“体以致用,用以备体”。“穷光而不穷于所受”,大中涵化的始终相成,“始以肇终,终以集始”。实践实证的文化价值观:天人继善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成之者性的文化文明,通贯天道酬勤,命日降而性日生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体用中庸,不是从哲学人文高度,更高复归孔儒,接续荀易实践实证的历史逻辑理路而开出,传统儒学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5 15: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心性学的能动部分,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牵手实践心性的理气相函。心统性情的性内情外,心性内外的情内物外。情感于人伦世界,情情通融存天理,屈物欲,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的天人诚信道,性以发情,以性正情的情贞路。非杨朱私己,墨学的利益抱团,违反质文心性中庸理则的质胜文则野。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引发心性危微的“明有性情,幽有鬼神”。情感于庶物世界,情物交融伸物欲,顺天理,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的天人诚道。情以尽性,性为情节的情功路。非宋明理学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心物分隔,不以私意自蔽,不以私欲自累的道德人生,佛道的幻化人生和无为人生,违反质文心性中庸理则的文胜质则史。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引发心性危微的“明有礼乐,幽有鬼神”。质实鬼神的理在神中,神意三蕴:一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神理導理气,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知几其神的明以致诚;二是会通古今通义经世治用于神参,实践理性践行人情物理数者,精义入神的明以钦为本;三是穷神致化,形上導“性性为能存神”,存神于性天下之性,心统性情的功贞情,牵手实践理性的理在气中,性情相需于体用相函的始终相成,实事实理实证于人情物理数者的“物物为能过化”,天人诚道与诚信道的文明同道。形上明诚明明德,導向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人文哲学的理论核心:心性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04: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心性学的三大部分,道器两层次。存在与意识的基本问题,理在气中,心性学的存在音容天;存在与思维的基本问题,理在神中,人文哲学的存在理势天。理在气中的存在音容天,以人事为中介,各正性命的音与容,蕴涵心物规律,近似西哲范畴的物质与精神。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屈伸物欲的顺乎天理,适全于人性自然和心性实然的人心物理。人物之元的心性唯物,蕴涵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决定了顺乎物则的天下走势。“容有迹而音无方”,“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终奏物的顺乎物则。无可穷尽之物,事变体易,中奏天的社会文化文明,有天人继善的常变道,有成之者性的文化文明。物质的文明走势,非止步于物质世界,非纯粹的天道自然,乃人文自然,波及文化文明的天(社会)与人(质文心性)。“推而准之”,动力源是始奏心性人之音也。“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的心性辩证。疑乎人心的道心危,人心微,心性危微的化学反应,“明有性情,幽有鬼神”。质实鬼神,理在神中的存在理势天,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唯物辩证,人文哲学理论核心的心性学。存在音容天,蕴涵人情物理数者的客观理。荀子解蔽,所言“蔽于一曲,闇乎大理”,理蔽出处是存在音容天的客观理。藏富于民,明分使群的物欲观和物物道,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不是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唯物辩证的理论源根?张载所言的一物两体,不是音与容的心性内外,人文与自然对立统一的矛盾基础理论,天之能参的一故神,二故化,神化音容的一物两体而进入大中至正,“性性为能存神”,成然“物物为能过化”。神化对象:存在音容天的客观理。船山在张载一物两体的神化理论基础上,明晰存在理势天的哲学意蕴:理成势者的顺乎天,势成理者的应乎人,致力于音容天的一物两体,導向成然两体理一,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辩证,“相资以相成,相抑以相生,则极重以必改,消息之用存乎其间”。存在理势天的神理与神参的两体理一,導向成然存在音容天的实践理性,性命、理气的两体理一。事物运程的元亨利贞:道体论的“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文化价值观:顺应人情物理数者,“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的富有日新。从荀子解蔽,张载神化的一物两体,到船山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两体理一,所蕴涵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理论,都是在心性学理论核心所展现的人文哲学。实函斯活体用中庸的三大部分,能动部分的性情相需,应用部分的体用相函,时空部分的始终相成,“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方有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天人继善和成之者性。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实函斯活,“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蕴涵的质量互变规律,离不开性情相需之音,离不开体用相函之容,依然是心性学理论核心所展现的人文哲学!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实函斯活,无有一极之无极,无有不极之太极,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所蕴涵西哲原理的有限与无限,依然是心性学理论核心所展现的人文哲学!“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如何避离不必要的人类认识坎陷与反复?避离实践活动的坎坷和波折?避免不必要的哲学圆圈过程?传统儒学原真理路存在哲学圆圈的历史逻辑过程,传统儒学走向现代儒学也存哲学圆圈。马哲指导中国实践,同样要指导传统哲学的研究吧!不能不清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原理。传统儒学有二千数百年的历史逻辑,君主专制的独尊儒术有二千年的历史逻辑,其间有经世致用的汉唐生长期,有道伐无道的王朝正常陵替;有进入忠君报国的忠诚异化,定理内修的宋明衰落期。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所为,汉夷王朝两度陵替的中华文化退化异变。传统儒学焉能是一脉相承的铁板一块?不存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的哲学圆圈过程?盛唐过后不存在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质量互变?从孔儒肯定阶段的“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经历汉唐经世致用的生长期后,进入“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心物分隔阶段,即宋明理学形上教条的否定阶段后,文理必然出现明清之际的实学与启蒙阶段,因乎物(容)而顺乎物则,通于人(音)而合乎天,人、天、物的道体自然之化,不是孔儒道体论的更高复归?更高复归于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成然象数天理,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形上神導逻辑;更高复归于荀子的物物道逻辑,成然船山的道体论;更高复归于孔子的仁礼忠恕,荀子的物欲观,成然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更高复归于《易传》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价值观,成然是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天人继善和成之者性。船山的道体论,不是对宋明理学道体论的天理浑然,事物定理的人事当然逻辑的批判?船山的人道理欲观,不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内修道德观的痛斥?船山的人文自然观与人文哲学观,不是对宋明理学纯粹的天道自然观,社会人生观文理的彻底摒弃?同论理一分殊,船山是哲学理一观的明分使群,化存在音容天实践心性的一物两体,導向成然实践理性的两体理一;宋明理学以理一的天地之性,制限分殊的气质之性,尊卑定理的定命定性;同论体用中庸,船山以实言之的中为体,庸定用,宋明理学言中为心体庸守常;同论心统性情,船山言性情相需的功贞情路;宋明理学只言以性正情,道德绑架人性与心性,不以私意自蔽,不以私欲自累,人事当然执持天理浑然的情罪路。孔儒、宋明理学、船山三个不同道体论的历史逻辑次序,恰恰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圆圈全程,焉能将传统儒学看成一脉相承的铁板一块?领会马哲原理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正视认识坎陷,关注神理与神参的两体理一,顶层设计的准确性,精深思究实践活动的险阻和吉凶。神意三蕴:一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神理于理气的知几其神,顺应人情物理之数者;二是会通古今通义于经世治用的精义入神,实践理性践行于人情物理之数者;三是穷神致化的实事实理实证,“性性为能存神”,良性因果是大中至正的“物物为能过化”。正确领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原理,依然是心性学理论核心所展现的人文哲学。传统儒学哲学圆圈完成阶段的人文哲学,清清晰晰,实事实理实证,还需要质疑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文人学者自摆乌龙的奇耻大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04: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为什么文人学者会自摆乌龙?根由有三:
(1)宋明理学将荀学剔出儒坛。若荀子解蔽说在,物物道逻辑与世流行,宋明理学不以私意自蔽的浑然天理观会有立足之地?若荀子礼义调理的物欲观与世流行,宋明理学不以私欲自累的人事当然论能主统文理?若不是中断了孔孟到荀易的历史逻辑原真理路,以形上的唯心教条,心物分隔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中为心体庸守常的体用中庸(质文)论能流行?宋明理学剔除荀学出儒门,造孽传统儒学了。
宋明理学将荀学剔出儒门,中断了孔儒理论理性次序的原真理路,世人认知的孔孟之道被扭曲,失去逻辑原真;通经正经,还存有荀子解蔽逻辑的物物道和物欲观?能正确理解《易传》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传统儒学形象能成孔孟程朱一体的道德儒学?人文化成哲学人文的文化通道被堵塞,能异化成社会人生观文理?还有孔儒原真理路的经学基础?
(2)唐宋变革是历史的转折点,不是顺乎物则天下之变而发生质变的文化文明,便是倒行逆施守成执固的止步退化。宋明衰落路选择后者弃前者,恶性因果是汉夷王朝两度陵替的明亡以后无中华。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理论被抑扼,船山学被荒芜,其文理精华的人道理欲观和道体论失落后世,至今不彰!业已完成的传统儒学哲学圆圈文理流失,被终结的宋明理学走向法家化,与世流行。传统儒学哲学圆圈否定阶段的宋明理学文理传承,推波助澜演绎成传统儒学走向现代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阶段,百年的现代文化研究乱相路。这便是现代人认知的儒学:道德儒学的铁板一块,非人文化成的哲学观体系了。真正的传统优秀文化失落,纯粹的天道自然观遮蔽了人文自然观,社会人生观文理遮蔽于哲学世界观文理。认知的传统儒学文化已面目全非,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持续至今,有过之而无不及。
满清的文化逆转,业已完成的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原真理路流失了,明亡以后无中华,进入现代文化研究的传统文化,非是完成了哲学圆圈原真理路的实学与启蒙的人文哲学,止步于否定阶段的形上教条,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适者生存的社会人生观文理。改善世界,建设宜人社会的人文哲学失迹了。世人还能认知船山天下仁恕的人道理欲观?还能认知始奏人,中奏天,终奏物的自然之化道体论?
(3)中西文化碰撞,以西哲的话语体系套解中哲的话语体系,以西哲范畴体系套解中哲的范畴体系,中西义理能会通?西哲言存在与意识,中哲言存在音容天的理在气中;西哲言存在与思维,中哲言存在理势天的理在神中;西哲言事物的客观规律,中哲言物理事则的格物致知;西哲言事物的循序渐进,中哲言象数天理,“因已然观自然”的象生数;“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和数生象;西哲言物质与精神的心物矛盾,中哲言:“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西哲言唯物,中哲言“容有迹而音无方”,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西哲言辩证,中哲言“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天人诚道与诚信道文明同道的继善成性;西哲言唯物辩证,中哲言象数互生的天理自然,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理势必然;西哲言对立统一的矛盾原理与规律,中哲言一物两体和两体理一的天之能参;西哲言存在即本体和质量互变规律,中哲言人事理则和心性理则的存在音容天,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存活之理,活之体与用。性情相需,体用相函,始终相成的仁礼本体论,性命通贯天道酬勤,“刚柔(人事)文质(心性),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西哲言有限与无限,中哲言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西哲言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哲言“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人、天、物自然之化的道体论。经历两个哲学圆圈,会通古今通义的通经与正经,有历史逻辑佐证,领会精深和透彻。中西哲学的义理会通,建立在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范畴体系的逻辑基础上。话语体系和范畴体系所展现的义理逻辑,充分体现其民族文化历程所深刻的文化特色。传统中国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哲学观的理论核心:心性学。两大核心的中国文化特色,有别于西哲。以西哲套解,落空了中哲的话语体系和范畴体系,引致的文化灾难:丢魂于中国特色的文化核心,落魄于人文哲学的义理体系。
以西哲套解中哲,中哲沦为西哲的“文化殖民地”,人文化成的文化核心,哲学的理论核心都丢魂落魄,还有文化的自信心?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中国哲学,是失去文化自信,丢魂落魄的人文哲学,已被近代和现代的文化灾难实证:遮蔽了人文自然观的纯粹天道自然观,遮蔽了人文哲学观文理的社会人生观文理。现时还在力挺的宋明理学,以及儒道佛的文化互补,人文文化通往哲学观文理通衢被堵塞的传统文化。遮蔽了人文自然观和哲学观文理的传统文化,会有哲学味?回想文化热时代,萧萐父提出的历史接合点理论,不由感叹:实质意义的“自欺欺人”,文人学者自摆乌龙的奇耻大辱:质疑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