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4|回复: 0

[原创] 知道“有”“又”互通,才能读懂“有无相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9 15: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学时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能让教室里“充满快活的空气”外,还有“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说辞,成为同学们很长时间的笑料。

现在看来,孔乙己虽没有考中秀才,但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表明他还是有一定文字基本功的。没有这样的基本功的人,其品读《老子》得出的结论,就犹如天方夜谭一般靠不住。今天我们就深入探讨《老子》中的“有无相生”。

历史上围绕“有无相生”的争议

“有无相生”出现在《老子》传世本第二章中,也就是上文中谈到的与“行不言之教”完全不相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对于“有无相生”,老子自有解释,在《老子》第40章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后半部分。

对于“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历史上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甚至成为《中国哲学史》中绕不过去的坎。

三国魏时期的青年哲学家王弼在其《王弼老子注》中对此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哲学家们将王弼的解释归纳为“贵无论”,以无为本。

而西晋大臣、哲学家裴頠在其《崇有》中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已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意思是:全无不能生有,所以生产者必然其自身体内就有这种东西,而生产后自身原有的物质就减少了。

简言之,裴頠认为,有是有所生,不能无中生有。这就是“崇有论”。应该说裴頠准确地把握了老子“有无相生”的原理。只是他并没有从《老子》中找到根据,而是从生育的道理出发进行的推理。

裴頠还对老子进行了批判:“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只是裴頠不知道,他批判的本来就不是老子的学说,而是被误传的《老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还得回溯到《老子真经》。

(实际上哲学史上就“有无”的争论到此为止还没完。西晋玄学家郭象在其《庄子注》中,既认为“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反对“有生于无”;但他同时又声称“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认为“有”也不能生“有”,这就过分了。郭象的提法被称为“独化论”。)

知道“有=又”,方可与言《老子》

战国楚墓郭店楚简本《老子》中“有”“又”皆作“又”。直到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和西汉竹简本《老子》中还都有“有”“又”不分的现象。如“玄之又玄”在西汉竹简本《老子》中就写作“玄之有玄”。

郭店楚简本《老子》图板中有三种标点符号:表示文字重复的符号,表示一句话结束的句号(可省略),以及一章结束的结束符。

传世本中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郭店楚简本中写作“天下之物生于又生于无”,后面跟着一个分章符。但其中并没有“有”字,只出现了一个“又”,后面也没有表重复的符号。“又”,同“有”。所以这句话也就是“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表明物质的产生和消亡同时发生。这个句子没毛病。

到了马王堆帛书乙本(甲本部分损坏,不得而知),就出现了广受诟病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其实如果知道古人“有”“又”不分的事实,就可以把第二个“有”理解为“又”,于是就形成了“天下之物生于有,又生于无”。这也是老子“有无相生”的正确表达——有变无,无成有。也就没毛病了。问题是谁能想这么深远呢?通假字害死人。

有人可能有提出疑问了:你怎么能确定老子想表达这个意思呢?当然需要要有充分的根据了。我在“老子是怎样解释有无相生的”那篇文章提到老子举出了三个“有无相生”的例子,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实际上老子在提出这三个例子前还有一句解释:“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只是要正确理解这句话,也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看似简单的文字,一点也不简单。从古到今,颇有人错误地断句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句话留作悬念,请读者试解之。

再提韩非释老闹出的糗事

上文提到韩非不喜欢大眼睛的笑话。实际上《韩非解老》和《韩非喻老》中出现的笑话还有很多。韩非解释第50章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时,就错误地把“有”理解成“又”。他把“十有三”解释为“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就是说,他把四肢与九窍加起来凑成了“十三”。韩非把这段话错误地解释为:人出生时有四肢与九窍,死亡时还是有四肢九窍。

这是什么话嘛。

实际上,这是老子对战争惨烈画面的描写:活着出去,躺着回来。活着回来的占十分之三,躺着回来的占十分之三。还有些人,本来可以活着回来的,却因为人生地不熟陷入埋伏而死亡的人,也占十分之三。

这就应了七言绝句《凉州曲》说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这样的文字基本功是不是很有必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