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5|回复: 0

[社会组织民俗] 上口子高跷秧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9 15: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口子高跷秧歌
来源:国家非遗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西安镇上口子村高跷秧歌历经300多年沧桑岁月。
  高跷也称“高跷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因表演时多用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参演者十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多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演出中常用的道具包括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高跷有“踩街”和“撂场”两种表演形式,其中“撂场”又分“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由舞队集体表演,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小场”由两三人表演,多为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用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不等,根据表演风格又可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则重炫技表演。
  大洼县东部西安镇上口子村东傍辽河,西靠渤海,南邻营口大石市,北接台安县,与海城隔河相望。大辽河上口子高跷秧歌即出自这一区域,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闻名遐迩,素有“辽南一枝花”之称。
  上口子高跷秧歌是一种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传,清代康熙年间,来自关内的青年蓝小二将高跷秧歌带到大洼县。高跷秧歌自此在辽南地区长期流传。光绪年间,又在其中融入耍孩儿、戈戈腔、喇叭戏、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因素,产生了以高振锋为会首的一批民间高跷艺人,上口子高跷秧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国年间,上口子高跷秧歌受到辽河文化影响,又出现了几代知名艺人,日趋兴盛。新中国成立后,大洼县的跷会越来越多,基本上每村一个。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洼的高跷秧歌队伍进一步得到完善。90年代,高跷秧歌技巧已恢复原有风采。目前,上口子高跷秧歌队有队员32人,平均年龄28岁,在高跷秧歌传承人的组织下,演出活动日益红火。上口子高跷秧歌动作灵活,技艺精湛,对高跷中的“扭、浪、逗、相”进行了有机结合,并在上象和前大场添加了一些复杂的造型动作。至20世纪初叶,又在两三人的小场中增加了“落子腔”,动作中增加了难度较大的杂技成分,跷腿增高。上口子高跷秧歌表演火爆热烈,风格喜庆欢快,深为广大地方民众喜闻乐见。
  上口子高跷已流传了三百多年,早在清朝年间,辽河两岸就流传着古老的高跷艺术。坐落在大辽河西岸的西安镇上口子村,当时曾出现过著名的高跷艺人兰小乙、大手(艺名)、高振锋等。
  2006年6月,上口子高跷秧歌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8年1月,上口子高跷秧歌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重头戏莫过于上口子高跷的精彩表演,鲤鱼打挺、叠罗汉、空中飞人等令人惊叹的表演一一亮相。
skz0w.jpg
  项目序号:112
  项目编号:Ⅲ-9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辽宁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大洼县
  保护单位:盘锦市文化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大洼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