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5|回复: 0

政教結合與政教衝突——以西漢的儒教為考察重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1 20: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儒家本是先秦諸子中的一家,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受到嚴重的迫害,但是後來竟然發展成為漢朝的國教,並且影響了後來的歷代王朝。對於這個重大的轉折,本文嘗試去找出儒家﹙教﹚為什麼會在漢朝形成政教結合的現象,而且在政教結合的同時,政教衝突也時時發生,在這種種既聯合又鬥爭的關係中展開儒生和帝王的共同事業──大漢帝國。儒教和帝王結合的模式,到了中華民國建立後就解構了,儒教不再是政教結合,在民主憲政的台灣,儒教依其內聖外王的特質宜向三個方向發展:儒教、儒家政黨、書院。
% ~" B! I5 t# |+ L關鍵詞:政教結合、政教衝突、儒教、儒家政黨、書院+ i. e2 G: s' `, k) i+ c  n; w
前言1 i; T( I5 a6 f* k) D8 u) S( y& z: _
儒家是不是宗教,是學術界聚訟紛紜的一個議題,目前仍沒有定論,筆者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曾發表過幾篇論文來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學術界參考。[1]本論文的立場是把儒教當作異於西方的宗教(包含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和印度的宗教(包含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第三種類型的宗教,孔漢思將之稱為哲人型的宗教。[2]0 k7 o+ [) x2 Z. I
儒家這個哲人型的宗教,在漢朝的時候,如何和當時的政治權力結合,形成了漢朝的國家宗教。[3]在政教結合的同時,又如何為了儒教本身的基本立場和理想和當權者展開政教衝突,本論文嘗試去說明儒教和當權者這種既聯合又鬥爭的狀況,並探討台灣儒教發展的方向。
! P9 H6 P6 |" x6 d( o' k一、為甚麼政教結合
3 i4 Y! c8 `3 a4 p) Y當劉邦和天下的英雄豪傑經過艱辛的浴血苦戰之後,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天下分封完成之後,劉邦不甘心臣服,悍然叛變,高舉叛旗向項羽爭奪天下的統治權。
( k5 j: Y9 ]2 p6 m) o3 x7 t2 q楚漢相爭,生民塗炭,劉邦獲得最後的勝利,迫項羽──這位劉邦的結拜兄弟自刎於烏江。功成名就之後的劉邦,志得意滿的在家鄉父老的慶功宴上,慷慨悲歌,泣數行下:$ x* G4 j/ S# }& P1 u9 K
大風起兮雲飛揚,, E" ?7 K: P9 w. h0 E* r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2 f. U3 v! q8 K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4]* X  Z& k. U0 H; I& N
劉邦的心裡所想的是:好不容易,才搶到天下,接下來就是如何想盡辦法,不要被別人搶走。至於他自己的權力正當性在那裡?他為什麼會取得政權,除了武力之外,它背後,那形而上的原因是什麼?劉邦並不是非常清楚了。
0 x2 Y% S/ ?2 Y3 {〈一〉 解答為何能得到政權3 @6 U5 e; A6 W) N4 q
劉邦對自己為甚麼終於獲得政權,其實也是蠻有興趣知道的,他曾經和列侯諸將討論這個問題。& \$ S5 M; `) N4 {4 T5 a
1.領導能力決定論
; u7 \8 Z& X6 A9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 i* l0 b0 o( y. ?* z& u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5]) J4 p7 ~. b& _0 q0 _) ?
劉邦自以為是領導能力超人一等,善於用人,才得到天下。
" E; w) h' ]+ k% v2.天命決定論) D* u  A, Q. k# N! t2 g
除了領導能力之外,劉邦自以為有天命,應該當天子。《史記》有如下的記載:
; C; D# u7 e+ t1 [8 @(1)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6]
. m, j# E2 Q: [1 O  j; {8 l這是說漢高祖劉邦身世不凡,他是蛟龍的傳人,是蛟龍的基因,不是正常的人類,這是宗教上的誕生神話。( T( Y9 Y1 g* o9 d: v8 ^) T3 f; n
﹝2﹞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常從王媼、武負貰酒,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4 w9 j5 C5 a( E) T" h
唐朝張守節著,《史記正義》曰:
' [  \( [2 N) ]3 x) N《河圖》云:「帝劉季口角戴勝,斗胸,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6 D) ^( q. j; |* R3 \
《合誠圖》云:「赤帝體為朱鳥,其表龍顏,多黑子」) r7 M1 ~$ b( X! R
張守節按曰:" W5 J* z+ z7 r/ H# [" Q7 `* B
左,陽也。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數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歲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並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7]
2 t* o+ d" U/ v; J0 Z這是說劉邦長大之後,相貌非凡,所謂「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不但身上常常出現龍的異象,而且左股七十二黑子是因為劉邦是「赤帝體為朱鳥」,「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6 Q3 O: M5 p! [
﹝3﹞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屍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8]
2 ~4 e) B; R* B! Q+ T2 {劉邦酒醉殺了一條大白蛇,神秘的事情發生了,一個老婦人哭泣的指出她的兒子是白帝子,被赤帝子所殺,然後突然間不見了。劉邦聽到之後「乃心獨喜,自負」,隨從們對劉邦更加敬畏。
8 r5 |! C2 h! _9 D(4)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楊山澤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P7 N9 ~0 y8 S7 d
劉邦只是一介平民,乃籍籍無名的老百姓,最多是一個亭長,當秦始皇說「東南有天子氣」,要前往鎮壓時,他就對號入座,以為秦始皇就是要來鎮壓他這位未來的天子,趕快躲到山澤巖石之間。但是不管躲到那裡,天空都會有雲氣繚繞,這是劉邦的夫人──呂后說的,劉邦聽了之後更是沾沾自喜。聽到這個神話的群眾就想要歸附劉邦,而且人數越來越多。8 |$ F3 N  c0 ]+ E% l9 b8 g! x
(5)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9]
: l4 b4 C* ?, h, _2 M劉邦第一次起義時,沛縣眾多反秦抗暴的官員和父老,也是因為劉邦有許多珍怪異聞,而且通過卜筮──這個傳統上和天地鬼神溝通的模式,而推舉劉邦為沛公。在周秦封建制度之下,一個老百姓自封為「公」,參加逐鹿中原的行列,可以算是時代的新潮流了,是最前衛的行動。當然,陳勝、吳廣才是第一個開路先鋒。然而,當先鋒陣亡之後,劉邦自然成了造時勢的英雄。而且,這是一個有「諸珍怪,當貴」的英雄。
5 i- Y! j2 [% x% q. `. C﹝6﹞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金罷之。[10]
$ G' h- {& U. q( r6 N: v/ R- N1 B2 h當上皇帝之後的劉邦,對自己的天命深信不疑,甚至到了頑固迷信的境地。連受到流矢所傷,病到非常嚴重的地步,竟然不相信良醫的診斷,反而師心自用,認為自己有天命,就算扁鵲再世,他也不信。) |" O: M0 p8 |7 V. U0 Z# y3 r
以上所言都是劉邦的自信心,確信自己有天命在身。這種信心到了晚年,甚至有些走火入魔,病甚,也不用看醫生。「天命」讓他「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天命」也可以把他的箭傷治好。一個信心滿滿,自認為有天命的人,面對如何統治天下的問題,如何才不會失去政權的問題,劉邦有了很大的自我否定,有一個很大的自我修正。
, w+ a% |( P, c) Q' d﹙二﹚解決如何統治天下的問題3 j/ O( P5 W7 V, n
劉邦本人雖然受過教育[11],但是對儒者並不欣賞,甚至有某種程度的厭惡。例如《史記‧酈生列傳》的記載:
2 J6 Z  z5 b, m3 j1 t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12]! [, r2 B$ ^+ Z* {
劉邦喜好用武力打天下,厭惡儒者的態度,因陸賈的啟迪而有所改變,根據《史記》記載如下:7 J' x; F1 A' x' k8 V: H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迺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 S/ w) m8 |, Y4 z! U
陸生迺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13]
3 c  u1 g* b" ]: S# i陸賈在《新語》中說:5 h% q  N( l+ {" U+ B" O+ i
自人君至於庶人,未有不法聖道而能賢者也。《易》曰「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闐其無人」無人者非無人也,言無聖賢以治之也。故仁人在位而仁人來,義士在朝而義士至。是以墨子之門多勇士,仲尼之門多道德。文王之朝多賢良,秦王之庭多不詳。故善者必有所主而至,惡者必有所因而來。夫善惡不空作,禍福不濫生唯心之所向,志之所行而已。[14]+ }9 [  B3 f' h- u
這是陸賈基於儒家思想所提出來的主張,他想以此意識型態來統一當時的政教,鞏固大一統的帝國。[15]陸賈的教誨對粗魯豪邁的劉邦想必然產生一些影饗,例如:
  X/ K0 C: ~) ]% U/ Q《漢書‧高紀下》十一年二月〈求賢詔〉,劉邦說:
8 C9 w0 }6 p; U* g% B3 C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16]2 l) K& x3 V4 L& |
這是劉邦要廣求人才的詔書。又根據《古文苑》第十所記載,劉邦對自己有所反省,他說:
: G  Z' E% x% @" s* B, P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自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益,追思昔所行,多不是。[17]
  p) N% `+ f+ ~) c$ Q- b& }; J據《漢書•高紀下》十二年,劉邦親自祭祀孔子:
; p, q& B4 k+ B- w十一月,行自淮南,過魯,以太宰祀孔子。
- w& G6 |5 f0 ?3 f- x' T; ?這是中國歷史上,帝王親自祭拜孔子的一個濫觴。" ^' Q: {, z8 q
二、政教結合──從儒家到國家宗教
+ _: ^- A5 {3 S1 t, A5 I8 Q〈一〉 皇權正當性的儀式:朝儀、封禪〈祭天、祀地〉. R* S8 N) |; f7 P2 p) G) j
所謂的權力正當性(legitimacy)最常見的定義是統治權在意識型態上的合理化,以及被統治者對此權利的認可。盧梭說:「即使是最強者也決不會強得足以永遠作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強力並不構成權利,而人們只是對合法的權利才有服從的義務[18]。」* y$ s; _1 _9 x( d+ C
1.叔孫通的禮制7 m6 y. S0 }7 C8 \7 P: v& D6 |
楚漢相爭末期,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穀城。當時的齊魯一帶儒家知識份子比較傾向項羽,因為「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潔好禮者多歸之」,而劉邦是「慢而少禮,士廉潔者不來」[19]但是叔孫通率領一批儒生加入劉邦的陣營,等待一展身手的時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  s* F9 q& t2 Q: p7 j  p, h5 x% i
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8 B2 E# P  R1 O" D( c* X後來叔孫通徵魯諸生三十餘人,為劉邦制定朝儀,深獲歡心,劉邦嘆曰「吾迺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20]1 ~* f1 ~0 W3 b( R) G
2.封禪
2 l# z0 ~" u* h, `; b5 I所謂封禪就是郊祀,是祭天地之神的典禮中最隆重的一種宗教儀式,是具有天命的天子取得權力正當性的大典。
% N) W& D6 W) L6 z張守節《史記正義‧封禪書》說:$ t4 A# [) \# d( l. N& g$ q, w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言禪者,神之也。
4 n! u$ I1 p; H1 n5 z! H/ a- G張守節又引用《五經通議》說:6 v3 @: J% I( }0 j+ U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 Y& ?0 x3 \; z; x封禪的目的就是天子向天父報告、祭祀、報本反始、崇功而報德的國家級的宗教活動。董仲舒說:
% `. h" ~0 ]$ c) F2 d+ T+ E先貴而後賤,孰貴於天子?天子號天之子也,奈何受為天子之號,而無天子之禮,天子不可不祭天也,無異人之不可不食父,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下莫能以為可,今為天之子不事天,何以異是。[21]
% O% c3 ^0 X" T5 J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
+ t5 u0 i+ T$ _: S' L* E0 {%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現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G2 A/ F6 r# X/ s1 r1 v
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戰事大捷,又有寶鼎出世,即有封禪之議:
( t" m: Z; l7 `6 t4 X# E( V0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採儒術以文之。…… 天子至梁父,禮祀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身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祀太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2 S$ T! q! v# S- W( n
封禪儀式非常隆重,漢武帝築壇而祭,除了公開的大典之外,有一些儀式是密而不宣,具有神秘色彩。
6 u" h, C% H9 Z1 O, {5 _- O1 f〈二〉儒教的教主:孔子
' l9 J; ?. b0 I' V0 q根據《左傳》所述,魯哀公十六年,夏四月乙丑,孔子卒,哀公為之誄,以「尼父」稱之。[22]孔子死後,他的門人愈來愈興盛,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孔子的地位也愈來愈崇高。韓非子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23]呂氏春秋說:「〈孔、墨〉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24]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欲阬殺諸儒時,太子扶蘇諫之曰:「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大怒,把他貶到北方去監軍。[25]漢取代暴秦而興,漢代司馬遷記述當時孔廟的概況:7 a' ?  F  ]# d$ s, x& x9 X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 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家,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26]) n# N$ l& Z1 ]# e# H
孔子的地位在漢代已經是天子、諸侯、卿相、士人一致尊崇的對象了。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中央政府下令所有郡、縣、道行鄉飲酒於學校,皆祀聖師孔子。[27]孔子到了此時,雖無儒教教主之名,卻有教主之實,首先提出孔子為儒教教主的是康有為。他在批評古文學家劉歆時,指出:* p7 O8 \9 [* J( a2 X' ?4 S- m
自劉歆以《左氏》破《公羊》,以古文偽傳記攻今學之口說,以周公易孔子,以述易作,於是孔子遂僅為後世博學高行之人,而非復為改制立法之教主聖王,只為師統而不為君統,詆素王為怪謬,或且以為僭竊,盡以其權歸之人主。於是天下議事者引律而不引經,尊勢而不尊道,其道不尊,其威不重,而教主微。[28]
0 K- U! p  c9 H6 ?. P" t漢朝之時,儒教有國教之實而無國教之名。康有為則是效法西洋基督教的組織,欲在現代社會中為儒教的制度化而努力,遂倡孔教會而以孔子為教主。[29]
/ t7 J( ]5 n$ @; f& ]( {" A# @$ x〈三〉儒教的傳教士
- K: M( i  p6 {$ [6 V張東蓀先生曾指出,孔子把政治作宗教,而傳教人就是士。[30]在司馬遷的《史記‧儒林傳》記載了一些代表性的事蹟和人物。0 H* R; b5 a. p, R; e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的弟子或隱或仕,皆秉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精神努力弘道,甚至有殉道而不悔的情形。3 P8 ^: J4 C* v) T
秦朝統一天下之後,焚詩書,阬儒者,六藝缺焉。在此曠世的浩劫中,更激發儒者的宗教精神。
* H* D: s, M9 F) T1 i# V' R) s1.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抗暴秦時,魯國的儒生集團抱持孔子所傳之禮器,歸往陳王,孔甲在陳勝的抗暴集團中擔任博士,陳勝敗亡之時,殉道而亡。
8 z( x8 v: a7 \' Q8 K; `1 u5 J2. 劉邦在陔下誅殺項羽之後,舉兵圍攻魯國,逢此兵凶戰危之際,危城中的儒生們仍然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
6 @, k- ?" f/ K* C  {3. 漢武帝及位後,招方正賢良之儒士,詩經專家有魯國的申培公,齊國的轅固生,燕國的韓太傅。尚書專家有濟南的伏生,禮學專家有魯國的高堂生,易經專家則是菑川的田生。春秋學的專家則是齊魯一帶的胡毋生,以及來自趙國的董仲舒。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 T& g: z" m( F  F$ d, g  D$ K
4.趙綰、王臧皆申公弟子,武帝時,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明儒學議明堂事於武帝,太皇竇太后好老子疾之,不悅儒術,得其過以責備武帝,後來趙綰、王臧等吏皆自殺。
3 ^( H% Q9 B# s% u) a5.申公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楊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繆生至長沙內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為膠東內史。以上諸人,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其它申公弟子至於大夫、郎中、掌故者以百數。+ T4 J  i7 a1 d
以上所言是儒者為漢朝官方之博士,進而為官吏,甚至位至三公,是政教結合的儒教傳教士。這個儒教集團不但是行政官員,而且是官方儒教教化的推動者,又兼具私人講學的功能。
: |; k  y/ ]$ _+ G. r! }: Y〈四〉教的經典及其宗教性
' t" W9 N) a/ n% P4 ~& |1 H* r儒教的經典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再加上《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禮記》、《周禮》、《儀禮》、《孝經》、《論語》、《孟子》等。6 D2 e3 j! [# L+ @
這些經書的研究並不只是學術上的作用,在西漢時是當作政教的指導原則,而且發揮實際的功用。皮錫瑞說:
( X# M7 t: J" [# P- U武宣之間,經學大昌,家數未分,純正不雜,故其學極精而有用,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治一經得一經之益也。[31]# i% E: E& o7 m0 F7 w; ^; F: O) f5 b
以《尚書‧洪範》來察變,有儒者夏侯勝,《漢書》上記載:# e. `$ n0 V3 s7 @0 r( v
勝少孤,好學,從始昌受《尚書》及《洪範五行傳》,說災異……徵為博士、光祿大夫。會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數出。勝當乘輿前諫曰:「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謂勝為妖言,縛以屬吏。[32]
2 o1 v* y, Z% B4 O+ `; E! x夏侯勝學以致用,忠心勸諫,以《洪範》之理,徵於天候,甚至因此下獄。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以《春秋》斷獄:
, q3 w; U& P+ g1 U: V步舒至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于諸侯善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33]" E2 f* e! t# g" Q, p
漢代的政治制度,除了承襲秦朝的法治精神之外,儒者以《春秋》斷獄,形成特殊的儒、法互相爭勝共存的情形。《詩經》也是發揮實際的影響力,過程也是相當艱辛。例如昌邑王因為淫溢失德被大臣霍光所廢,昌邑王的臣子們因為沒有勸諫而被殺者眾。王式為王者師,被問罪時說:4 e* n2 }+ \: w2 W- E$ |& r8 w
臣以詩三百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復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無諫書也。
/ U1 r5 n; x; v0 ?# P" F5 o五經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儒者虔誠的研究,也努力實踐,甚至得到殺身之禍。例如京房是《易經》專家,他由察孝廉到為郎官,他每逢日食、月食,風雨寒暑異常,都占驗上書,結果都有驗證,於是獲得皇上的歡心。於是京房設計了一套考核辦法,要「以功舉賢」,而且下令百官都要以其功過考核,那麼就可以息止災禍,結果引起公卿朝臣極力的反彈,被人誣陷「誹謗政治,歸惡天子,詿誤諸侯王」,於是忠君而被殺,成為儒教的殉道者[34]。
7 }( I+ p8 ?" g& `5 t因此這些儒教經典不是被當作歷史的文獻,而是被當作神授的絕對真理,而這些真理是不以時間地點而變化的,這是一切宗教經典的共同特點。李申先生指出:
& g) T2 v+ c/ B6 h3 k在西漢儒者的心目中儒經具有兩大作用:1.是講述三綱五常之道,使君臣們可以據此治國平天下,2.是「推得失,考天心」這兩大作用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以三綱五常修身治國,就是順承天意、遵守天意;「推得失,考天心」不過是從災異、祥瑞中察知天的喜怒,從天的喜怒中察知人對三綱五常的執行情形。[35]
. s# ?; P" I+ i2 a4 H所以董仲舒才會以天道為至上神,以天命為朝代更替之依據:
$ ?! W- g" O4 p& j7 ?% o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郊語》)
0 y, v" ~4 L" k+ v7 o/ R天者,群物之主也。(《漢書‧董仲舒本傳》)  L0 q7 V) c' v/ Q" v' O( a( B0 [
聖者法天,賢者法聖,此其大數也。(《春秋繁露‧陰陽終始》)
, m7 w3 t) }8 w: H& Y因此,儒教的經典除了學術上的意義之外,它也是宗教上神聖的經典。5 l1 y1 O1 F1 P5 ]9 {- v
三、政教衝突
2 L/ H& A7 \$ P8 u儒教的政教結合在漢代完成,儒教的政教衝突也同時存在,這種既聯合又鬥爭的情況,造成儒教大漢帝國內部的緊張性,使政教在互相合作中,又互相制衡,步步危機。
: Z) r; Y8 ^/ p3 a: p7 C/ a& t+ _〈一〉教主是孔子或是皇帝
1 k8 f& S! n$ ?( ?0 _/ N前面曾經提及,實質上的儒教教主是孔子,但是在政教結合之後,實際上儒生的生死大權是掌握在帝王的手中,而且帝王才是代表全國人民的天子,擁有天命,而且只有他可以代表全體國民舉行祭天大典(郊祭),因此儒教教主到底是孔子還是當今的天子,從政教結合一開始就存有矛盾。當初叔孫通要為漢帝劉邦建立朝儀,曾徵求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指責叔孫通說:* B6 f( j2 ^$ E2 s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36]
& I4 V+ ?7 ~6 B叔孫通是儒家在漢朝能夠生存發展,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性人物之一,然而根據基本教義派的儒生看來,他只是個「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的人。這兩位儒生寧可遵守儒門教條,效忠孔子,而不隨叔孫通為漢帝劉邦制定朝儀。' K# W  C4 U$ M1 f+ ^" l2 h% H
〈二〉聖王是孔子還是皇帝- k( D# T# D  [: n$ `3 W- Q
《漢書藝文志》指出:
& x. ?* y5 i4 w6 u/ W0 J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37]. m/ `" S8 z1 @6 p3 z
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確實是儒者的特色之一,但是儒者實在不只是帝王的幫傭而已。儒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同時,他們於道最為高,也要效法堯舜、文武成為帝王,所謂「有為者亦若是」。前面提及劉邦逐鹿中原,大戰天下群雄,取得政權,天命在劉邦的身上,他是天子,他是事實上的王,但他不是聖王,這是不辨自明的。荀子說只有聖人才足以當王[38]。孔子是聖人,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周初以來,形成一種理論,有德者才能得到天命,有天命就能為王,那麼孔子為甚麼不是王,這造成儒家內部一個壓力,叫他們尋求解答,孟子說:2 r, b6 F! N; s* W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39]! a2 M/ o5 J  Z
孟子解釋為甚麼孔子沒有王天下,那是因為沒有天子來推薦,否則的話,依孔子的條件,他必定是能夠以匹夫而王天下者。- ?* V7 J& n2 P
到了西漢董仲舒就認為孔子應當是王,他說:
  f- Q3 m5 v0 [4 y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後託乎春秋正不正之間,而明改制之義,一統乎天子,而加憂於天下之憂也,務除天下所患,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極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隨天之終始,博得失之效,而考命象之為,極理以盡情性之宜,則天容遂矣。百官同望異路,一之者在主,率之者在相。
! g. P# v) n$ r/ k1 d' W  r$ ]因此在西漢儒教理論中,孔子才是受命之聖王,才是真命天子,儒家的論述是以孔子為典範而不是帝王,但是現實的帝王卻是打天下的劉氏家族,劉邦還立下一個規矩: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政教衝突的根源了。& u& l* H1 F% h9 k8 [& ?+ [  @
〈三〉誰來監督皇帝; j$ D% T/ ]4 d; E
政教結合之後,無論如何,劉氏家族取得權力正當性,儒家的知識集團在漢武帝獨尊儒術、立學官、任官職的政策下雙方達到合作關係。但是儒者是從道不從君[40]。董仲舒是用天人感應之說來警誡君王。他在對答漢武帝時指出:" V" q% x  W) i$ Q" T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也,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矣。彊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有效者也。[41]7 _8 }: B7 ^6 ~* _- M1 e1 O
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見,實屬不易,然而代表政統的帝王握有生殺大權,握有道統的儒者以直道而行之,下場經常相當慘烈。當然,那些曲學阿世,又老謀深算者,如公孫弘之流,是另外一種不同的類型。
& x( U3 M4 t9 g, k: A4 H. y〈四〉政治對儒教的迫害
) N9 t) P9 ]; a8 V6 b  _1. 董仲舒
" r$ o- \/ Y7 T董仲舒是廣川人,在漢景帝的時代因為治《春秋》而成為博士。漢武帝時採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受到重用。其〈天人三策〉名重一時。曾任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避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這是董仲舒貢獻所學,造福人民的業績。但接著惹來牢獄之災,幾乎招致不測:" {8 ]! E. j. Q! L9 ?0 x& x, W
﹙董仲舒﹚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布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42]" s2 \7 O: j- @8 x: |
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春秋》學的要旨,用以匡正君王之得失,以安邦定國,然而卻因此幾乎遭受殺身之禍。不過,董仲舒的學生、子孫率皆以學至大官,在危機四伏中,努力實踐儒道,這就是政教既聯合又鬥爭的真相。[43]。
. h9 F: K: ~' E! e9 x$ Q2 l, Y2.淮南王劉安: A8 Q3 Z* U! t% O" t
劉安是漢代諸王中頗好學術者,據《漢書‧淮南王傳》記載:
* V" j2 H' _+ }$ L) |淮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陰德拊循百姓,流名譽,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廿一篇,外書甚眾。……初安入朝,獻所作內篇,上愛秘之。
) \9 x* C) u7 ^8 q: T淮南王劉安是頗好儒、道方術的人,形成一個學術中心。後來竟然演變為一個被整肅的叛亂案,除淮南王自殺之外,坐死者數萬人,隔年竟其黨與,坐死者又數萬人。徐復觀先生認為這是「專制者陰刻之私,竟不惜成為一個謀殺幾萬人的大陰謀集團;而其根原則來自淮南賓客的學術活動。」[44]4 ^/ @; a: t9 V, K2 ]" w
王侯好儒術,是儒者積極弘道的成果,而結局竟然是這樣。而且這並不是單一事件。
) n$ p% W! r& r: M1 I3. 河間獻王劉德( U7 x6 l" n/ Q0 N; w+ o2 I8 R& H
劉德以諸侯王而好學,而且是以純粹的儒學為主,《漢書‧景十三王傳》記載:  q( ?9 S; H" q1 N6 Z# H
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事。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由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者從而遊。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立廿六年薨。: P5 u% }6 {" r. Y. u: _' l
這是一位對儒術有很大貢獻的人,也是一個進德修業的儒者。但根據《史記裴駰集解》則透露另一面玄機:
" ^  c. G$ _8 ~" y《漢名臣奏》,杜業奏曰,河間獻王,經術通明,積德累行,天下雄俊眾儒皆歸之。孝武帝時,獻王朝,被服造次,必於仁義。問以五策,獻王輒對無窮,孝武帝艴然難之,謂獻王曰,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議,歸即縱酒聽樂,因以終。
3 k' J$ q; Z: {: v8 M0 i: w: B武帝獨尊儒術,對同樣努力弘揚儒學的獻王,猜忌排擠,說出「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的話,在當權的帝王家族內部,政教衝突,何其激烈。徐復觀先生說:「劉德非以罪死,而係以猜嫌憂憤而死。」[45]諸侯王尚且如此,儒生依經教而行,被殺者亦所在多有。
6 d% ^  O7 _! H3 d' T8 o4.  儒者罣孟
3 ]  J. D  W; T罣孟受學於嬴公,是董仲舒的再傳弟子,漢昭帝元鳳三年,泰山、菜蕪山南有塊大石頭自己豎起,高一丈五,粗四十八圍,入地深八尺。此石豎立時,伴有數千人的嘈雜聲,立起後有數千隻白烏鴉,聚集在他的旁邊。同時昌邑還發生枯死的樹木復活,上林苑中枯死的大柳樹復活,還有虫子吃樹葉成字為公孫病已立。罣孟根據《春秋》學推斷,認為這表示將有匹夫作天子的,已經敗落的公孫家將復興。這位罣孟非常天真,對政治的險惡似乎一無所知,他完全根據太老師董仲舒的理論「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他建議皇帝應該派人到各地「求索賢人,禪以帝位」罣孟託朋友把此意見送給皇上,大司馬霍光當時秉持朝政,認為這是「妖言惑眾,大逆不道」,罣孟和他的朋友都被殺身亡,成為一個殉道者。五年後,漢宣帝即位,證實了罣孟的預言。漢宣帝對罣孟予以平反,也任用其子為官,算是還給殉道者一個公道和補償[46]。
: n& m- X, Q( h! i- z& T+ [四、結論
! g) C* J5 H3 x- ]# r  h4 X9 d新的時代終於來臨了,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正式結束了二千多年政教結合的專制政體,帝王也成了歷史名詞,儒教和政治結合的體制正式瓦解。民國85年中華民國第一次民選總統產生。民國89年,國民黨失去政權,由民進黨取代。同一年中國儒教會在台灣通過內政部審核正式成立[47]。在憲政體制下,政教不再結合,政教衝突也降低了。當兩岸學術界還在爭論儒家是不是宗教的時候,中國儒教會的成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代表台灣四百年的儒教文化,跨出第一步,從事制度化的傳教工作,是自動自發的本土的文化運動,值得學術界注目與研究。
" c7 p. C# A3 g8 E該會除了理、監事等一般社團共有之職務外,還有儒學部、教務長、鸞務組、聖樂組等組織。可以說是禮﹙鸞務﹚、樂、學術、傳教兼顧,具有一般宗教的組織功能。然而儒學是由修身、齊家、治國到平天下,有完備的體系,內聖外王是儒教和其他宗教相比的殊勝之處,但是中國儒教會卻沒有相對應的外王組織,這是否對儒教的弘揚有所偏頗呢?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民主憲政之下,政教分離,人民有組黨的自由,也有結社傳教的自由,書院講學也是受到保護,那麼儒學的現代化和制度化可以用三種不同性質的組織來分工合作,例如:儒教、儒家政黨和書院,這樣那麼儒教會沒有外王的組織就不算缺憾了。
& W8 F0 M, U5 E[1] 參見吳文璋著,〈論荀子的宗教精神與價值根源〉,成大中文學報,第二期,民國83年2月出版。〈論儒家與儒教——從儒家是否為宗教談起〉,台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通訊,第二十二期,90年6月出版。《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90年6月出版。
* g+ B! s) D1 K: n( C" I0 Q3 a, C[2] 孔漢思把人類歷史上的宗教分為三大類型的宗教:一是猶太先知型的宗教。二是印度神祕型的宗教。三是中國哲人型的宗教。孔子則是第三大宗教類型的化身,儒家的超越性是無庸置疑的,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信奉至高無上的神,或者道德力量,祂主宰世界並關注人的命運。中國人的倫理觀念、祖先崇拜和禮儀型式全受神的制約,儒家也思考君王要怎做,才不會像前朝之君那樣,失去天的寵愛和保護。見《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秦家懿、孔漢思合著,聯經出版社,民國78年7月初版,頁97和頁110。
5 d  R3 Z" N" U7 [: H& ^[3] 有關儒教成為漢朝的國家宗教一事,參閱謝謙著,〈儒教——中國歷代王朝的國家宗教〉,收錄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5期。任繼愈著,〈論儒教的形成〉,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一期。張榮明著,《權力的謊言——中國傳統的政治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楊陽著,《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
2 n( {  v) a$ _; W[4] 見司馬遷著,《史記》,〈高祖本紀〉,鼎文書局,民國65年6月出版,頁389。
0 T8 N, G7 s% ]# L8 S# V& K, T[5] 同註4,頁381。
9 Q4 D) y9 i7 z1 z2 P& C6 H[6] 同註4,頁341。. @, s: Z/ q! k; N
[7] 同註四,頁343。
7 @  m# r0 ?* \/ ?! k# J* Y- ?[8] 同註四,頁347。3 K- E" g5 d9 S) a, z4 ^
[9] 同註四,頁350。
: i( w/ _" e+ V# X5 U: |" ^9 {[10] 同註4,頁391。
5 D$ N9 k5 T) ^7 Q) A: Y[11] 見《史記‧盧綰列傳》「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2 b1 h- @, ~  H- H
[12] 見《史記‧酈生列傳》0 m$ [( }+ G! I
[13] 見《史記‧陸賈列傳》+ `, e+ p5 s( ]% |/ u
[14] 見陸賈《新語‧思務第十二》! V, n5 {$ ]7 H/ M* K
[15] 見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卷二,頁98。- y- _+ V& }9 q# n
[16]參見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卷二頁104,學生書局,民國78年版。
# p; d  S7 I& p  G$ K+ F2 ?3 W[17] 同註16,頁104。3 i1 U8 ~- @) A- {( ?
[18]見盧梭著《社會契約論》頁12-13,何兆武譯,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76年版。
! }2 m4 w) b/ h6 S! Z  A0 x8 M& `[19] 見《史記‧陳臣相世家》% M, _. ?! H: S+ _( ?( S
[20] 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鼎文書局,頁2723。' s6 D9 o; Y( G) U) {3 T( `% M, A6 _7 q
[21] 見董仲舒著《春秋繁露‧郊祭》賴炎元註譯,台北商務書局,民國81年11月版,頁375。5 N6 z  j5 V# I
[22] 見洪亮吉著《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1987,卷二十,頁882。$ `2 u  y6 e8 r" w$ X8 H
[23] 見《韓非子集解》,陳奇猷校注,台北河洛出版社,民國63年版,頁1080。' |3 H$ |2 @. H
[24] 見《呂氏春秋》,陳奇猷校譯,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4年版,卷二,頁90。
2 ]: F/ w% ]. [) N0 p6 d[25] 見司馬遷著《史記‧秦始皇本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版,頁二五九。, c: r% e" Y  {' w% `2 B
[26] 見《史記‧孔子世家》: t: q* l" b. ?& }! C' e
[27] 見孔繼汾著,《闕里文獻考》,卷十四,頁2上。" t9 i! F9 N" G: r- x  C% K
[28] 見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卷八,頁195。
8 H& C3 f! L7 n: l5 ^[29] 見康有為著,〈請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以孔子紀年而廢淫祀摺〉,收入《南海先生戊戌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4年版頁63。
5 {1 R0 ^0 q9 |[30] 見張東蓀著,〈中國文化的出路〉一文,該文收錄於《知識與文化——張東蓀文化論著輯要》,436,張耀南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i5 q/ u% q5 d$ S4 {[31] 見皮錫瑞著,《經學歷史》,中華書局,1989年版,頁90。4 P! z! o) y0 [4 ^+ ?
[32] 見《漢書‧夏侯勝傳》
- z- _$ {/ y% h' L[33] 見司馬遷著《史記儒林列傳》,鼎文書局,頁3129,民國65年版。  A' |' Y3 C- z/ P: t; j1 y, A
[34]見班固著,《漢書‧京房傳》
3 }1 T6 T8 R8 u4 h9 N/ C[35] 見李申著,《中國儒教史上卷》,頁301,上海人民出版社。% j8 d5 l5 S1 ?* R) E
[36] 見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2722。鼎文書局,民國65年版。
# q( Y$ |6 d7 Q) S$ ]" N[37] 見班固著,《漢書藝文志》,洪葉書局,民國64年版,頁1728。6 f: g# ]" ?% X& S3 D8 D
[38] 《荀子‧正論》篇說:「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彊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懸天下之權稱也。」見王先謙著,《荀子集解》頁271,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二,,1954年。5 U3 c0 L4 x+ z
[39] 見《孟子‧萬章上》6 _0 A4 B% |& w1 \! @: g
[40] 見《荀子‧臣道》,荀子說:「伊尹、箕子可謂諫矣;比干、子戌可謂爭矣;平原君之於趙,可謂輔矣;信陵君之於魏,可謂拂矣。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I. @* C( F! Y
[41] 見董仲舒的〈賢良對策〉,載於《漢書》,洪氏出版社,民國64年版,頁2498。
0 A9 o# [" W  E' Z+ G[42] 見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頁3129,鼎文出版社,民國65年版。
( A+ |; R4 t* n6 H  x% A3 c[43] 見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卷一,頁184。學生書局,民國79年版。
9 Z1 X4 U* _9 B& p" e, X[44] 同上註,頁185。
/ H2 j' A& H, ^$ x[45] 同上注,頁186。
& T; a2 E! `/ R4 H7 s' D8 n[46] 見李申著,《中國儒教史》上卷,頁33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 d& Z+ K& k/ d
[47] 見內政部社會司宗教課審核之參考資料。 - K7 x- j, G  Z' o. {/ w6 w6 c
參考書目7 N! F3 w/ x. I7 I) ~% k8 P/ C
《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 秦家懿  孔漢思合著  聯經出版社  民國78年7月版
4 O8 i" t- R  Y) J" c1 k《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 吳文璋著  復文圖書出版社  民國90年6月版
4 t* Y: [2 s# |  s3 Y8 \《權力的謊言——中國傳統的政治宗教》 張榮明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 M+ T, ~. ^( g1 c8 I3 M8 z) p《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 楊陽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5 y- t7 V6 M- T- C( r
《史記》 司馬遷著  鼎文書局  民國65年6月版
" e# ?1 V  a' @0 ~9 f& B《兩漢思想史》 徐復觀  學生書局  民國79年2月版
0 n6 T3 r6 h6 ^$ h《社會契約論》 盧梭著  何兆武譯  唐山出版社  民國76年版. o4 ?. n2 n9 |. b. q: x0 P
《春秋繁露》 董仲舒著  賴炎元註譯  民國81年11月版
+ n3 ]# B  n" B" _# J《春秋左傳詁》 洪亮吉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年版
; l2 k" e5 P) A6 _* [1 v4 @0 e6 ]8 g! T《韓非子集解》 陳奇猷校譯  台北 河洛出版社  民國63年版
0 h; a$ v' ?) v( f《呂氏春秋》 陳奇猷校譯  台北 華正書局  民國74年版
: Y$ i7 M2 @2 n1 t《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康有為著  台北 文海出版社
* d% x) a0 i0 J《知識與文化──張東蓀文化論著輯要》 張耀南主編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Q3 C. q4 E, ~《經學歷史》 皮錫瑞著  台北 中華書局  民國78年版$ O& ]" m0 _& l! {' P& g' K; F
《漢書》 班固著  台北 洪葉書局  民國64年版
+ T8 w7 h7 U. Y4 s. l8 e5 u! T; T《中國儒教史》 李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6 V7 o. P- Y: C* p) \0 y: g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Politics and Religion ——to Review  Confucianism in West- Han Dynasty
6 z/ R2 u$ p- VABSTRACT:Confucianism is one of the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Pre Chin Dynasty  . In the time of Chin Sher Huang (秦始皇), Confucianism are entrapped and their books are burnt .But in the following dynasty , Confucianism become the state religion of Han Dynasty, and influence the dynasties behind over 2000 years. Owing to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over why the politics and religion (Confucianism )are integrated, and in the mean time conflict happened together. Under this circumstances , Confucianism and emperor are united and struggl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ir enterprise is established----The Great Han Kingdom.  The original integration type of Confucianism and emperor is deconstructed in 1911 ,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erected.Confucianism is never integrated with politics .In the democratic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nfucianism “ Inner Sage , Outer King”, Confucianism is suitable to develop into three organization , such: Confucian missionary, Confucian Democratic party, Congucian doctrine school .
2 N5 d3 j3 F/ O* H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conflict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Confucian missionary, Confucian party, Confucian schoo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