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回复: 36

转贴:《杂卦》卦序新论(作 者:任俊华)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4 2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杂卦》卦序新论
收藏 |打印|下载word
作 者:
任俊华

作者简介:
任俊华 湖南省委党校《湖湘论坛》编辑部

原文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5分类名称:中国哲学史复印期号:199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大中小
       提要《易传·杂卦》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杂爻成卦讲义歌,其卦序的排列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主要是按照“一爻变”连成法,结合“中爻变”自然得到的各组错综卦之间的卦象义相互比较而串连成序的。在今传七种易卦序中,《杂卦》卦序是较为原始的一种。
       《杂卦》作为今传本《易传》中的一篇,文字最少,而争议最多。二百五十余字的一首说解卦义的歌诀,几千年来竟令众多研易者感到“实难索解”①。笔者在此仅就《杂卦》的卦序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杂卦》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杂”爻成“卦”讲义歌,其所传卦序自有规律可循。
       《杂卦》何以命名?《系辞》曰:“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又说:“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杂卦》的“杂”正是“六爻相杂”之义。《杂卦》就是讲杂爻成卦、“辨是与非”的一首卦义歌。《系辞》指出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爻者言乎变者也”,可以说正是《杂卦》的宗旨所在。《杂卦》讲杂爻成卦自有其一套“爻变”理论。这从《杂卦》提供的一套卦序中可以看出来。
       《杂卦》何以以乾起首以夬结尾排列64卦呢?前人多有看出《杂卦》卦序以两两相综相错思想排列的规律。船山先生在《周易内传》中就说过“以综为主,不可综而后从错”。但是,两两相综相错是如何得来的?错综两卦组与组之间又是如何串连成一个完整的卦序的?这些问题论者较少。有的学者认为:“乾刚坤柔”与下句“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之间毫无联系。其实,《杂卦》错综两卦组得来是有规律的,其串连成64卦卦序亦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规律集中表现在《杂卦》的爻变理论之中。
       所谓《杂卦》的爻变理论,简略地说就是“六爻相杂”、互变成卦的理论。《系辞》指出的“非中爻不备”的中爻爻变论是《杂卦》爻变的一大理论特色。所谓中爻爻变论就是指以六爻中的二、三、四、五中爻进行交叉相杂而变得新卦的理论。《杂卦》中的32对错综卦与《序卦》中的32对错综卦前后顺序不同,正是由于中爻爻变的结果。下面是中爻爻变得到的32对《杂卦》错综卦:
       1.乾、坤中四爻变得:乾、坤,剥、复,大过、颐,姤、夬四组错综卦。2.剥、复中四爻变得:比、师,临、观,屯、蒙,损、益四组错综卦。3.解、蹇中四爻变得:震、艮,谦、豫,噬嗑、贲,晋、明夷四组错综卦。4.渐、归妹中四爻变得:大畜、无妄,萃、升,随、蛊,否、泰四组错综卦。5.既济、未济中四爻变得:解、蹇,睽、家人,渐、归妹,既济、未济四组错综卦。6.姤、夬中四爻变得:咸、恒,大壮、遁,大有、同人、革、鼎四组错综卦。7.大过、颐中四爻变得:涣、节,小过、中孚、丰、旅,离、坎四组错综卦。8.睽、家人中四爻变得:兑、巽,井、困,小畜、履,需、讼四组错综卦。
       根据以上32对错综卦卦组中的前后两卦排列顺序,如“渐”排在“归妹”前,“既济”排在“未济”前,“大过”排在“颐”前。“姤”排在“夬”前,结合各对错综卦之间的排列规律,可以改定《杂卦》后八个卦“错乱失正”②的次序。笔者认为其改定后次序应该是:“渐,女妇待男行也;归妹,女之终也。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大过,颠也;颐,养正也。姤,遇也,柔遇刚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这个改定不仅从音韵学上考虑恰当,而且结构上也合理。其先具体讲“女”讲“男”,再归结为抽象的“柔遇刚”、“刚决柔”,层层递进,体现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古代早期修养思想(“渐”讲“女子”,“未济”讲“小人”,“颐”讲“养”。“小人”贪也,“女子”色也,贪与色乃君子修养之难也)。并且这是由中四爻爻变自然得到的先后排列,所以这个改定比宋人苏轼、蔡渊等的改定恐更符合《杂卦》原排次序。从后面八个卦的排列中,“夬”卦排在最后还可以说明《杂卦》并不是仅仅从形式上用两两相对的错综卦来随便解卦,任意组合,而是寓意深刻的,“夬”卦置于最后与首卦“乾”首尾相连,正揭示了《周易》“生生之谓易”、周流不断的哲理。
       《杂卦》用中爻爻变理论得出与《序卦》前后顺序不同的32对错综卦后,再按照一爻变理论,结合各卦的象义而串连成64卦完整卦序。所谓“一爻变”理论是指一个卦(旧称“遇卦”)中的某一个爻爻变后可得到一个新的卦(旧称“之卦”),之卦和遇卦是通过一爻变而相互联系的。例如夬卦通过上六这一爻变则可得到乾卦(反之亦然),所以夬卦和乾卦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左传》时代因为还没有出现今传本《易经》中“初某爻”、“某二爻”、“某三爻”、“某四爻”、“某五爻”、“上某爻”和“用某”之类的称爻术语,所以就用这样一种“一爻变”的联系规律来称呼“某卦之某爻”,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有“坤之比”的称呼,“坤之比”即指“坤之六五爻”,这是因为坤卦通过六五爻变则可得到比卦,坤卦与比卦就是通过第五爻爻变而联结起来的。所以,《杂卦》讲“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这里的“从乾到坤”、“从坤到比”、“从师到临”都是通过一爻变规律联结成序的,即“乾→坤”通过“用九变”,“坤→比”通过“六五变”,“师→临”通过“初六变”。而“从比到师”则是通过“乐”和“忧”的卦象义串连的,同时也是通过前面讲的“中爻变”自然得到的。“从临到观”亦是通过“与”和“求”的卦象义串连的,同时也是通过前面讲的“中爻变”自然得到的。综观《杂卦》的整个卦序排列都是按照“一爻变”连结法,结合“中爻变”自然得到的各组错综卦之间的卦象义相互比较而串连成序的。可以说,《杂卦》卦序从“乾刚坤柔”到“小人道忧”,前后每一句之间都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它体现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而变化之道在于杂爻成卦“周流六虚”的易理。所以说,《杂卦》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杂”爻成“卦”的讲义歌。
      
       二、《杂卦》卦序是今传的各种易卦序中更为原始的一种卦序。
       今传的易卦序有七种,即《序卦》的通行本卦序、《杂卦》卦序、《玉函山房輶佚书经编》所载《归藏》卦序、马王堆帛易卦序、伏羲六十四卦先天图卦序、京房易卦序、贾公彦《周礼·太卜》疏易卦序。以上七种卦序分属于两大卦序系统,即前三种属于“二二对偶”系统,后四种属于“八组连体”系统。一般来说,“二二对偶”系统的卦序明显早于“八组连体”系统的卦序。因为在安阳四盘磨出土的卜骨上就出现了“对偶”排列的两卦③。说明卦与卦之间按“对偶”排列的观念产生很是古老。而将“二二对偶”改编为“八组连体”显然是在八卦卦象得到广泛运用后据八卦方位排列的。
       关于这七种卦序出现的先后问题,易学界意见不一。笔者认为,相较之下《杂卦》卦序应该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前面已指出,《杂卦》卦序的排列贯穿了一种杂爻成卦的“爻变”思想,其中按一爻变联结两卦法出现得较早,在《左传》时代就有用一爻变的联系规律来称呼“某卦之某爻”,如《左传》所载筮例中经常出现“坤之比”、“师之临”之类的称呼,说明这种称呼已成为春秋时代日常易占的一种习俗。《杂卦》的一爻变联卦法,与《左传》易占习俗一致,说明《杂卦》卦序极有可能被春秋易占采用,在春秋时代已流行着,出现较早。加之,《杂卦》解卦风格与《左传》记载的“屯固、比入”,“坤安、震杀”之类用一字断卦义十分相似,明显带有春秋时代的易说特点。并且,《杂卦》的构句用韵与《诗经》往往不谋而合。如《杂卦》开头云:“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明显与《诗经》四始之首的《关睢》开头四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构句用韵一致。这说明《杂卦》作者所处之地当时还有相当浓厚的西周遗风,所以通过这种类似《诗经》的句式用韵使当时当地的学人便于讽诵学习。从中也可看出《杂卦》的产生距离西周不会太远,否则也就难以使当时的人理解接受了。《杂卦》卦序按其爻变理论和当时传授的易象义来排列,以乾起首以夬结尾,这种排列绝非《序卦》之类的战国说易作品所能把握的。因为时代已变迁,春秋《易象》已失传,即使要摹仿春秋说易风格也难了。韩康伯指出“《序卦》之所明,非《易》之蕴也。”④这种看法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读《序卦》和读《杂卦》,两者之不同相当明显,《序卦》的卦序显然是没有把握《杂卦》易象义,改动《杂卦》卦序的产物。当然这种改动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过《序卦》卦序已再不是原始的卦序了。
       《杂卦》卦序以乾起首,次为坤卦。这种《乾坤》卦序比孔子在宋国得到的《坤乾》亦即商代的《归藏》易卦序要早。据《周礼·春官·大卜》记载,古《易》有三:“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易》在夏代称为《连山》,在商代称为《归藏》,在周代称为《周易》,都是由64卦排列而成的。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考察,“归藏”很明显是“坤乾”的音转,所以《归藏》易是以坤卦起首的,称为《坤乾》易。而《连山》律以上古音韵,“连”归元部,“乾”归谈部,谈元通转则“连”应为“乾”;“山”归元部,“坤”归文部,文元对转“山”应为“坤”,因此,“连山”即是“乾坤”,《连山》易显然是以乾卦起首的。周灭商,因而《周易》恢复了夏代《连山》易的卦序,以乾起首,所以《杂卦》“以乾起首、次为坤卦”的卦序应是很为古老的。《大戴礼记·保傅篇》云:“《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终云尔。”说明以乾起首的卦序确实很早就有了。
       值得注意的是,《杂卦》卦序以“乾、坤、比……”排列,“比”卦排在第三最能显示《杂卦》卦序与原卦爻辞的一致性,体现出这种卦序的原始色彩。何以见得呢?这可以从乾卦爻辞所用的“首吉”和比卦爻辞所用的“首凶”两个“首”字中看出来。乾卦没有“凶”字爻,有一个“吉”字爻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历来理解不一,一般理解为“见群龙无首,吉。”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与乾卦本身十分矛盾,乾本居首这里又说“无首吉,”岂不怪哉!!(《说卦》云:“乾为首”可资证,且历来释“无首吉”都有解释不通之嫌,实乃断句之误也)这句应理解为:“见群龙无,首吉。”指”呈现群龙消失的状况,始吉。这样理解可以衔接上九爻“亢龙有悔”,因为龙飞得很高所以接着有“群龙无”(群龙消失在遥远的天空)的状况出现,于是有“首吉”。“首”字在我国最古的词书《尔雅》中被释为“始”,有“最先”、“初始”的意思。在《易经》中“首吉”只出现过这唯一的一次,因为这是64卦的第一个带“吉”字的爻辞,以后各卦爻辞中就只有“初吉”“大吉”之类的称呼,再也不称“首吉”了。有“首吉”必有“首凶”,有第一个带“吉”字的爻辞必有第一个带“凶”字的爻辞。乾卦无带凶字的爻辞,坤卦亦无带凶字的爻辞,直到第三个比卦的上六爻真的出现了“首凶”之称,其曰:“上六:比之无首凶。”这句爻辞一般理解为“上六:比之无首,凶。”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实有必要纠正过来。此句应理解为“上六:比之无,首凶。”即:“上六:没有可亲辅的,始凶”(“比之无”乃“无比”的倒装句,“比”卦辞云:“比,吉。”故“无比”即“凶”,此爻辞与卦辞十分吻合,应在“无”处断句是也)。这个“首凶”在《易经》中亦只出现过这唯一的一次,因为这是64卦的第一个带“凶”字的爻辞,以后各卦爻辞中就只有“凶”“终凶”之类的称呼,再也不称“首凶”了。从乾卦出现“首吉到比卦出现“首凶”这种称呼,有力地说明《杂卦》“乾、坤、比……”的卦序确是《易经》64卦所传卦序中更为原始的一种,这是没有疑问的。
       《杂卦》全篇用诗韵体写成,便于讽诵而广泛流传,最有可能反映原始卦义和卦序情况。我们知道,先秦故籍,经始皇焚烧大抵均已散佚,而《诗经》三百五篇“遭秦而全,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⑤《诗经》因为是诗韵体作品便于讽涌所以流传了下来。《杂卦》恐亦有此种类似情况。《隋书·经籍志》载:“及秦焚书……唯失说卦三篇。”这种记载虽然并不一定是事实,但可以肯定一系列较原始的说卦作品因其受儒者重视而又本身冗长,被秦火烧掉而导致失传之事确是会有的。《杂卦》有便于讽诵这一特点,估计完整地流传下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当不在失传之列(当然,众口相传亦会有“错乱失正”的情况发生,如今传本《杂卦》后八个卦序就有这种现象,因为背诵到后面往往出现记忆紊乱,这是情理上常见的)。有资料表明《杂卦》确实在汉初还流传着。如《彖传》几次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这句话显系直接引自《杂卦》无疑,而《彖传》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明确记载过。这都说明《杂卦》未曾失传是无疑的。从《杂卦》保留原始卦义来看,如所释“乾刚坤柔”,据考“乾”字本为“键”⑥,《说卦》云“乾,健也”可为证,故“乾”释为“刚”当是乾卦本义;“坤”字本为“川”⑦,《焦氏易林》以川为水,故释“坤”为“柔”亦当是坤卦本义。《杂卦》保留原始卦义多,说明今传本《杂卦》确实保留了其古老的面貌,提供了一套更为原始的易卦序。
       总之,《杂卦》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杂爻成卦讲义歌,它保留了更为原始的一套易卦序。这就是本文的结论。
       注释:
       ①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2页。
       ②孙氏《周易集解》引郑玄语。
       ③张政烺:《试谈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④十三经本《周易正义》。
       ⑤《汉书·艺文志》。
       ⑥⑦见帛本《易经》,其保留了较多古用本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5 11: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②,《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③。《剥》烂也,《复》反也④。《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⑤。亲寡《旅》也⑥。《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⑦。《颐》养正也。《既济》定也⑧。《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最后,这几个不符合非覆即变的卦,正是从卦序初构图到祖本图序人文调整的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5 12: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2-25 12:31 编辑

  1.乾、坤中四爻变得:乾、坤,剥、复,大过、颐,姤、夬四组错综卦。2.剥、复中四爻变得:比、师,临、观,屯、蒙,损、益四组错综卦。3.解、蹇中四爻变得:震、艮,谦、豫,噬嗑、贲,晋、明夷四组错综卦。4.渐、归妹中四爻变得:大畜、无妄,萃、升,随、蛊,否、泰四组错综卦。5.既济、未济中四爻变得:解、蹇,睽、家人,渐、归妹,既济、未济四组错综卦。6.姤、夬中四爻变得:咸、恒,大壮、遁,大有、同人、革、鼎四组错综卦。7.大过、颐中四爻变得:涣、节,小过、中孚、丰、旅,离、坎四组错综卦。8.睽、家人中四爻变得:兑、巽,井、困,小畜、履,需、讼四组错综卦。


作者说是“中爻”变理论,其实就是互卦理论。但是,这个“中爻”变理论的规则是什么?没有看出来。
如:乾、坤中四爻变得:乾、坤,剥、复,大过、颐,姤、夬
如何中爻变成这个序?
郭老是否看出来了?也就是定明暗卦的顺序的规则?
如果没有定明暗卦的规则,谈什么《杂卦》序的规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5 12: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2-25 13:02 编辑

《杂卦》用中爻爻变理论得出与《序卦》前后顺序不同的32对错综卦后,再按照一爻变理论,结合各卦的象义而串连成64卦完整卦序。
说得含糊不清。作者根本没有找出统一的明暗卦规则,只有含糊一下,骗骗不细究的读者而已。所谓“结合各卦的象义”,就是打破规律。明白一点说,作者无非是表明:根据一定的象数规律,再人文打破这个规律,定出了《杂卦》卦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上图:定明暗卦的方法,我就没有看出来。如果按同一规则,乾卦从下到上:同人-大有,咸-恒,革-鼎,遁-壮,姤-夬;
坤卦从下到上:损-益,临-观,师-比,蒙-屯,复-剥。
乾卦系列,唯姤-夬,与通行序不同;为什么坤卦系列,有两对卦蒙-屯,复-剥与众不同,何以《杂卦》反而是比在前而师在后?再者:震-艮,晋-明夷,噬嗑-贲,从右到左数,同样的从右到左数,该豫-谦了,何以《杂卦》中是谦-豫?
就这也敢说找出了《杂卦》的排序规律?
083136ty3gfbzgwjo3bzx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 09: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
文王64卦是因势利导,見机行亊,没有卦序。优如36计,只有数量沒有先后之顺序。其它的说道,都是人为之意,不是文王之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 12: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朔回归 发表于 2023-3-1 09:56
我以为:
文王64卦是因势利导,見机行亊,没有卦序。优如36计,只有数量沒有先后之顺序。其它的说道,都 ...

我实在是没有明白研究卦序的先生们发现了什么大道理可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诚恳希望给予明示,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 18: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3-2 14:43 编辑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3-3-1 12:51
我实在是没有明白研究卦序的先生们发现了什么大道理可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诚恳希望给予明示,谢谢 ...

不通卦象,则不通卦义;不通卦义,则不通卦序;不通卦序,则不通卦气;不通卦气,则不通月令。不通月令,则不通行令和尊令,则——

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摠.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蚤降.兵革并起.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堡).行冬令.则草木蚤枯.后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鲜落.国多风欬.民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蚤鸷.四鄙入保.


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无实.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恐.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竟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惰.师兴不居.


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上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
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通卦序的前提,是通卦义,通卦义的前提是通卦象。卦序千千万,没有象义\没有功用的卦序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更谈不上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当今社会谁还不会拿出一个卦序?要有用才行,没用拿出来干什么?不知道卦序的用处,实际上就不懂卦序。

一句话,在农业社会,胡乱行令,该种不让种,该收不让收,不但经济会受到破坏,自然环境也会被破坏,社会风气与和平氛围也会被破坏。这个小结,不知道这算不算用卦序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周易卦序的核心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个符合一定客观规律的有秩序的社会。人法地,地法天。天圆地方,人在其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讲卦序,讲卦也可以,但理论不成系统。

就象讲道理,不用周易的卦和理论也可以,为什么非要用卦呢?外国人不用易,不也照样生存和生活?但我们有我们的文化,这是外国人有时理解不了的。而我国的人民,虽然“百姓日用而不知”,但道理已经深入日用之中了。《管子·臣乘马》:“彼王者,不夺民时,故五穀兴丰。”如:“仲夏,行春令.则五谷晚熟。”春生夏长,这是自然规律,非要在夏天让百姓行春令,种作物,这能行么?

讲卦序就是讲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推天道,明人事。对于易经来讲,没有卦序,天道显示?不讲天道,以明人事?没有卦,以为易?

学易不究序,象义两张皮。

你不搞清某一卦为什么在卦序中这一个位置,就难于透彻理解一个卦的真实含义,就只能在训诂的基础上牵强附会。离开卦序、卦画所讲义理,不成系统,也讲不清,只能作空头理论家,讲一些正确的废话。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

一个八卦,可以表示十万种象,讲道理时用哪一个象?张三用甲,李四用乙,各说各有理,理就乱了。但是,八卦一成列,就有了具体的意义,因为成列的卦,表示成列的象,即这些象是有内在联系的,这样的象成系统、成理论。再由象到应用,道理就有了事实依据。摆事实,讲道理,才有说服力。

易的最高魅力是融具象于抽象,卦序实现了具象与抽象的统一,然后,才可以由抽象理论到实际应用,这就上升到了从哲理到应用的程度。

外国人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中国人说当代哲学死了。中国有没有哲学,当代中国哲学是否死了,我也不知道,仅管我教过八九遍马哲。说矛盾就是哲学范畴,说阴阳就不是哲学范畴?说中国没有哲学的,是认为中国的哲学没有系统化,没上升到理论;说中国哲学死了,是认为中国人对自己的哲学没有搞清楚,谈何宏扬。

奇谈怪论,不一而足,一句话,不通易老罢了。要么赞得高深莫测,要么贬得一文不值。走极端的,往往是盲人摸象或叶公好龙者,无须多辩,因为您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他对中国文化中象数义理统一体的逻辑根本不相信。

易学发展到今天,有两种现象:精英研儒易,江湖好数术。这种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自易产生以来就有的。

为什么?一为实用,一为王道。实用者,寓教于筮,多讲吉凶;王道者,寓教于卦,加讲道德。讲吉凶者,用卦画;讲王道者,用卦名。用卦画者,神乎其爻;用卦名者,不通序理。神乎其爻者,化阴阳为五行,化五行为五胜,化五胜为吉凶;不通序理者,由卦名而万象,由万象而自取,由自取而扫象。
如此而已。

不通序者如王弼者流,永远是既用象而又扫象,借象装义理门面,扫象卖义理私货。为什么?不用象,然象在其中,不用不行;用象,而不通序象,用也不明。只能扫也不能全扫,用也无法全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 10: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7楼乾坤客讲的很明白:不通卦象则不通卦义,则不通卦义则不通卦序,不通卦序则不通卦气,不通卦气则不通月令,不通月令则不通行令和尊令则一一
   1,伏羲八卦是天道自然之理,义。
   2,文王八卦是应对自然阴阳禍福的因势利导,见机行事的顺序。如阴阳五行、孙子兵法就是实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 11: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3-2 19:51 编辑

用一个甲骨缀合的例子说一下《周易》卦序问题。
商代甲骨出土时,往往并不是一块甲骨,而是多块。同一块甲骨在地下是完整的大龟,一拿出来,就碎了。碎了之后,卜辞的意义就连不起来了,想明白完整意义,就要缀合。缀合是个技术话,要看拼时是否密接,还要看各个碎块是否同一龟块,部位是否合理,左甲与右甲有时有明显的不同,还要看卜辞连起来后是否合理。

有一块缀合非常有名,就是岩间大龟,现藏旅博,何以出名?字数最多,时间最长,一块龟甲上有长达18个月的卜筮记载,其他任何大龟都比不了。

1904年,日本汉学家岩间德也在安阳殷墟收购到一片基本完整的龟壳甲骨。1932年郭沫若得知此事后将此片龟甲着录于《卜辞通纂》中,并命名为岩间大龟,很快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关注。名声大噪后,遂被岩间德也卖给了当时的旅顺博物馆。


1932年《卜辞通纂》中的岩间大龟是缀合的,当时郭沫若以为缀合对了。如图左。

历经数人整理,2013年林宏明先生又复原为图右。发展到图右时,其中有一小块,就是图中用圆圈圈出的那一块,与其他小块能密合,但其上面的卜辞与周围格格不入。为什么还不把它从岩间大龟中去掉呢?这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学者说,当年发现这个岩间大龟时,这一小块与左边的甲骨是连在一体的,没有断,其人言之凿凿,还有实物照片为证。所以,林宏明明知这一小块从卜辞内容角度看有点小问题,也不敢改,因为上面可能还有已经湮灭不见的文字。


为什么专家们的缀合会越来越好呢?因为各块上还有卜辞,卜辞中还有日期干支,而干支时间先后在龟甲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合乎这些规律的缀合才是正确的缀合。


周易卦序的研究如同岩间大龟的缀合,不但讲缀合的密接,还讲卦与卦间的规律,所以错简的卦序能够恢复成祖本卦序。这里面特别是屯蒙这一卦,放在乾坤之后,与其他卦的规律格格不入,所以我把它换成了萃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通别二1.2.png 6c0c7b9b33b44f699a29555d0a78af06.jpeg
               现在碎后又拼成的照片                                               最早的照片                      这一张照没敢收入那一小块独立卜辞的甲骨

要是没有这张最早的老照片,或许这个图的缀合就成了第一幅图的缀合模样。
通行本卦序就如同第一幅图的模样,复原成祖本卦序后,如同第二张图样,是否对呢?这时谁也不敢肯定。但要是找到最早的照片,不就可以验证了么?《周易》最早的照片是什么呢?是《大象传》和《月令》。有了《大象传》和《月令》,还说祖本《周易》不能复原,那就歇歇睡吧,不是真正的易学爱好者,而是好龙之叶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 16: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23-3-1 18:30
不通卦象,则不通卦义;不通卦义,则不通卦序;不通卦序,则不通卦气;不通卦气,则不通月令。不通月令, ...

老先生发表的论文是对我辈的启蒙教育。“推天道,明人事。”这一句话,精辟之论。我非“叶公”,无可“好龙”。今见先生之文,惊恐之极,感觉见龙矣!今后还望先生不吝赐教。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 16: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屯、蒙、需、訟、师、比,,,,64卦是必须採取的措施。但都是因势利导,见机行事的步法。這才是军机大法的机密。要想知道64卦真正順序,难!难!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 17: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3-3-2 17:35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23-3-1 18:30
不通卦象,则不通卦义;不通卦义,则不通卦序;不通卦序,则不通卦气;不通卦气,则不通月令。不通月令, ...



麻烦一下这位朋友
我从你的发言中,截取了一部分内容
有几个问题想咨询一下,希望这位朋友能不吝赐教!
我这里先行谢过


23030201(乾01).jpg



①这个部分发言,能否归结为
人们所有学习到的思想理论知识,都要符合客观实际。
如果,所学所知不能符合客观实际
那么,就要受到客观实际的惩罚
是这个意思吗?

②懂了卦序以后,就能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是这个意思吗?

③周易卦序的核心是什么?他要帮助我们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有秩序的社会


麻烦这位朋友
我没有任何其它别的什么意思
只是对搞不明白的问题
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

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 17: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3-2 22:59 编辑
ab11bc 发表于 2023-3-2 17:30
麻烦一下这位朋友
我从你的发言中,截取了一部分内容
有几个问题想咨询一下,希望这位朋友能不吝赐 ...

总答:请不要不切笔者意义乱归纳,你自己的意思,不能当作笔者的意思。
分答:
1.没有几个和尚受到过惩罚,和尚大多会念佛经。人的思想千千万。没有思想犯,但是人的行为应该受到当地当时的道德和法律约束,违者应受谴责和处罚。所谓天灾,有时,是人为破坏环境所造成。一个人放火,影响不了气侯,全国的人都放火烧山,还影响不了气侯?影响不了环境?水土流失,草木能正常生长?
2.24节气能不能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国外没有24节气,人就不活了?不同文化都有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但不能把文化上升到有指导宇宙运行的功能。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算不算应该提倡的一种有秩序的社会。半夜12点,有人在你家门口一直大唱大闹,你会允许?人家半夜在没有人烟处大唱大闹,又关我们什么事儿?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倡日出而息,日入而作?一个农民,冬天最冷的时候,在家里还冷得要命,这时,你非要他去耕地,他给你闹,你有意见?

小结:什么事情都有特例,全国14亿人,但不能要求每一个人晚上九点必须休息。要求大家晚上休息还是可以的。就这,照样有特例。
如同,银行不能允许谁都来查账,但法律部门就可以。

一个不讲道德、不讲环境保护、不讲科学发展的国家,是个不安全而多灾多难的国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 18: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3-2 19:48 编辑

儒易太普通了,一点不神秘。对于好龙之叶公来说,可能大失所望:无非治国理政之策而已,不切民用。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所好,似龙而非龙者也,假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 08: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3-3-3 08:48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23-3-2 17:57
总答:请不要不切笔者意义乱归纳,你自己的意思,不能当作笔者的意思。
分答:
1.没有几个和尚受到过惩 ...

欢迎朋友们参阅
关于如何深挖“中华文化”科学思想源泉的思考
(出处: 国学复兴网)


只有在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思想观指导下的社会发展,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是最符合客观实际的治国理政之策


23030301(乾01).jpg


请留下宝贵意见

谢谢关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 12: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3-3-1 12:51
我实在是没有明白研究卦序的先生们发现了什么大道理可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诚恳希望给予明示,谢谢 ...

研究“卦序”可以解释自然现象的规律性?我觉得很象“玄学”、“形而上学”。是否,请学友批评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 19: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3-4 11:40 编辑

什么是“小学”功夫?由字而入于史学。没有字的基础,史的背景,论学多陷于清淡,当然,好的清淡也不错,正确的废话多说了一点而已,牵强附会的话也可能说了不少。不是学术人,也没人来较真。
《周易》研究,从卦画、卦象、卦名、卦序、卦辞和卦爻方面,综合分析后,再分而论之,方能得其实义。没有综合分析这个过程,分而论之,往往是摸象行为。

卦序,是个整体,每一卦和其他卦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卦序对卦爻辞的写作有没有影响?是什么影响?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验证?这一种整体观,也是解读周易的一种方法。因为,没有卦序,只有六十四卦,那么,作者就写不成周易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4 17: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3-3-4 17:37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23-3-3 19:16
什么是“小学”功夫?由字而入于史学。没有字的基础,史的背景,论学多陷于清淡,当然,好的清淡也不错,正 ...




23030402(乾01).jpg



谢谢这位朋友坦言“小学功夫”
小学(字、史)功夫深厚以后,真得就是“好的清淡也不错,正确的废话多说了一点而已
是真的“正确的废话多说了一点而已”吗?
咱就结合实际实事,来说说这个“正确的废话多说了一点而已”是真的就那么一点而已吗


老子道德经有一个概念,叫“无为”
此处的这个“无为”, 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客观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要内容;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杨来教授在《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有详细讲述】
这样的理解,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种常识
而有些人的思想观念中由于种种原因,对道德经的这个“无为”概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而产生的这种偏差,在有意无意之间甚至是影响至今


请参阅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在《老子》【图片】;特别提示,在12楼有比较详细的标注
(出处: 国学复兴网)

23030401(乾02).jpg

魁奈((1694—1774))译“无为”为“自由放任”。显然,这个翻译是对“无为”这个概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23030301(乾01) (2).jpg

亚当.斯密(17231790),又确实用“自由放任”在《国富论》进行论述



23030301(乾03).jpg

而今(2020),澳洲女无理叫嚣,再次证明有知识的流氓更可怕,她们到底缺什么
在特殊时期,释放自己的身体,选择自由的遛弯自由的奔跑。



综上所述
由于种种原因,把“无为”理解为“自由放任”而产生形成的偏差
使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客观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发生了歪曲和肢解


所以,字史的学习研究思考
朋友们啊,是万万马虎不得


上述观点,仅仅是个人看法,供参考
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4 23: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3-5 00:06 编辑

老子道德经有一个概念,叫“无为”
此处的这个“无为”, 是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客观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要内容;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杨来教授在《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有详细讲述】

这是什么东西?典型的清淡,只不过是一种正三观的清淡。这也算读过《老子》得出来的结论?连《老子》的边都没有碰到。

这就是没有做“小学”功夫,形而上学得出来的,与《老子》的辩证法完全相悖。如果《老子》看到这样的讲解,会跳起来的。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谁来告诉我,《老子》的“无为”是这样的?哪一个哲学家会做这样的解读?老子无论好坏,但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亵渎。把儒家思想当作道家思想,这严谨么?卖狗肉就卖狗肉,不能挂羊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5 07: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3-3-5 08:08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23-3-4 23:53
老子道德经有一个概念,叫“无为”
此处的这个“无为”, 是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客观事 ...

谢谢这位朋友关注


23030501(陈02).jpg





这位朋友,既然你认为他是一种“正三观”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他为什么是一种正三观


1;其理论,有源头;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23030501(陈02).jpg




2;其理论,有汇总归纳总结及升华,融古汇今,形成理论突破;符合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3030501(陈02).jpg



23030501(陈01).jpg



23030402(无为).jpg


欢迎批评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7 07: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3-3-17 16:10 编辑



看来,还是有些朋友,没有从“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等旧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形成科学思维方法

为什么要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这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形成了一个地球村
在这个地球村里,有2百多位村民。在这2百多位村民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积淀
如何在2百多种不同文化积淀中,明确快速识别出其中的精华
我认为,只有走科学思维方式认知这条道路
通过说,她能明白理解的那个事(科学实践);使她能明白,她原来不明白的那个事;最终,使她能明白,她原来不明白的那个事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传统文化,是如何认识理解这个“仁”
其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
具体详解,请参见下面图片

23031701(体01).jpg

对于这个“友善、相亲”的理解,是要建立在科学实践思维方式基础之上,形成正确的人文思想基础,才能得出正确性的理解
什么是“正确性的理解”
就是,人于人的交往,是要给予别人,换发青春活力的机会


中华文化,是如何认识理解这个“仁”
春天;是太阳地球,相互运动位置发生变化,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22030001数学模型03.jpg

这种自然现象(春天),能让地球上的众生,有了换发青春活力的机会

这个“能让地球上众生,有了换发青春活力的机会”延伸转换,就形成人文思想。此时的这个人文思想,就是中华文化的“仁”

23031701(体02).jpg

这种由“自然现象”延伸转换为“人文思想基础”,是建立在科学实践基础之上
通过对自然现象认识的转换,使不同文化积淀的人群明白;
人于人交往,要给予别人,换发青春活力的机会。
此时的这个“人于人交往,要给予别人,换发青春活力的机会
才是对“友善、相亲”的正确理解

综上而言;中华文化是2百多种不同文化积淀中的精华


中华文化;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是传统文化在科学严谨思想指导下形成,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最接近自然界变化规律并能用于指导人们生活的思想体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