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国学复兴网 首页 国学投稿 国学文章 查看内容

姚文俊:再论中华瑰宝武术

2023-6-22 16:36| 发布者: 浪花| 查看: 381| 评论: 0|原作者: 姚文俊|来自: 作者投稿

摘要: 武术,是包括搏击、战争中“柔弱”战胜“刚強”的利器和法宝,即致胜思想和诀窍。而就搏击本质而言,是为“物(悟)理拳法”;就搏击形体而言,有“不接手之拳法”、“乘虚捣懦夫之法”之称。又因其为老子道学所创,故 ...
    武术,是包括搏击、战争中“柔弱”战胜“刚強”的利器和法宝,即致胜思想和诀窍。而就搏击本质而言,是为“物(悟)理拳法”;就搏击形体而言,有“不接手之拳法”、“乘虚捣懦夫之法”之称。又因其为老子道学所创,故称为“道学武术”、“道家武术”。
    武术是先秦时期老子所创【1】。是老子将“阴阳及其变化”哲学推上顶峰的产物。
一方面,老子著《道德经》。他基于“道法自然”思想,揭示了“柔弱”战胜“刚強”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是:基于“道法自然”思想而揭示了“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等哲学范畴,和基于“阴制约阳”思想而揭示了这些范畴的变化规律。与此同时,老子还揭示了“阴阳对立统一及其普遍性”思想、“物极必反即否定之否定”思想、“三生万物即成卦象”思想等,并将“八卦”、“五行”的变化思想纳入其中,从而形成了武术一系列的打法法则、原则;
另一方面,老子西出函谷关,来到了峨眉山创道。他在吸收中原以“刚强胜柔弱”为理念的“象形”拳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以“柔弱胜刚強”为理念的“物(悟)理”拳法【2】,即“盘(防)破(攻)”武术。
而且,老子还创造出了“抢手”,又叫“过手”、“过招”,即旨在比谁的手法快的训练形式和方法。
这种形式和方法,导致出现了后来的擂台文化。
武术“抢手”及其“规则”贯穿了“打法法则、原则”。
其中,就“抢手”看,一方面,以“打在机前”和“以动逼静”的打法法则决定了反客为主、先发制人的技击风格;另一方面,以“打在机后”和“以静制动”的打法法则决定了步步为营、后发制人的技击风格。
而就“规则”来说,关键有两条:
一是“倒地为输”、“破桩为输”,和“打无禁区”、“不分体重级别”规则。这是由桩法法则决定的。
二是“平手”规则。这是由无打法则决定的。
可见,“抢手”和“规则”乃是“武术打法法则、原则”的载体,它们鱼水相依。这正是武术历经几千年尚能保持原汁原味的道理所在。
武术,于西周末东周初,蔓延于西南、西北边陲,春秋战国时期流入中原。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遵儒术”,老子思想退出了当朝,随之武术也就散落民间。此后两千余年,武术再也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主流文化。
老子所创的武术在民间不断得到了经验的补充,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和知行合一的庞大体系。
現将其“体系”的内涵和要点,概括于下:

武术的本质

武术反映为打“阴阳及其变化”,包括了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变化”的哲学。
概括的说,就是在技击中,打“阳”不打“阴”,及打“有”不打“无”、打“动”不打“静”、打“实”不打“虚”,并在阴阳变化之中完成打。

武术的核心

核心在于“柔弱胜刚強”。
即,在“柔弱”向“刚強”转化,和“刚強”向“柔弱”同时转化过程中,当“柔弱”一方变強,而“刚強”一方变弱的时侯,战而胜之。
“刚強”转化为“柔弱”的表现,又俗称为“破绽”。打这一“破绽”,就做到了“柔弱胜刚強”。
在武术中,“柔弱胜刚強”并不排斥“刚強胜柔弱”。
而在两军对垒,旗鼓相当,和敌強我弱的情况下,就必须用“武术”。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3】。

武术的形式

其形式为:“以桩打桩,寻机打机”。
其中,以桩打桩,在意而不在形。因“桩”可以“有形”“无形”互变。故只要懂桩,即,上,能自觉护眼;下,能自觉护裆,这样的抢手,就叫“以桩打桩”。
寻机打机,“机”是“有”、“动”、“虚”(即指实的反面,为“虚弱”)三位一体时出现的破绽。它需要在抢手中试探和判断。寻到机后,打则事半功倍。

武术的法则

一是“见实则打及避实就虚”法则。
明确了打的对象、目标、原则,和忌讳。
二是“桩及桩法”法则。
明确了桩既是“根据地”,又是“发射机”,而且还是诱敌深入的“陷阱”。
三是“动中求打”法则。
明确静中之动在于“心理”,故“紧张”、“畏惧”、“犹豫”等皆入在打之列。
四是“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法则。
明确打的节奏,和打的主次和层次。
五是“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法则。
明确打“柔脆”、打“枯槁”,而不能打“鼎盛”。以避免“以阳刚对阳刚”而使得两败俱伤。这是武术的大忌。
六是“无打”法则。
明确三个阴阳不交合,就不能出现卦象,就没有结果、没有胜负。
“无打”是认识“有打”、“有胜”的基础。
七是“打无绝打”法则。
明确阴阳无时不刻处于变化之中,打法也随之层出不穷。那种死板的、永恒的打是不存在的。
八是“无中生有”法则。
明确虚实手法。虚与实可以互变。当虚手变实手时,就为“无中生有”,给人以出奇不意的效果。
九是“诈术”法则。
明确在运用虚实手法上起到的蒙蔽、欺骗对手的作用。‘

武术的特征

打法

一是手法阴阳一体
就“盘破手”而言,盘为阴,破为阳,阴阳一体。
由“盘破手”派生出了众多手法,计有:“分花手”、“勾盖手”、“提掟手”、“铙钵手”、“挑砍手”、“叉八手”、“筏子手”、“双剪手”、“窜子手”、“風車手”、“提宰手”、“提箭手”、“大花手”、“关割手”、“盘缠手”、“转盘牛角锤”等。
在这些手法基础上再加上腿,更使得打法样式翻番。
基于“盘破手”,还出现了众多的固定打法,如“高桩盘破”、“中桩盘破”、“矮桩盘破”,和“龙心盘破”、“羊尾盘破”等。
而且,因手法带动步法、身法和桩法,故在“阴阳一体”的同时,也实现了“攻防一体”、“进退一体”。
二是交合遵循“卦象”
手法的阴阳之分,意在捕捉对手的破绽。一且捕捉成功,则形成了三个阴阳交合的状况,这时“卦象”出现,使得打有结果。
由于破绽多种多样,故手法的阴阳形式也多种多样。
三是大手法以小手法配合
所谓“小手法”,即指那些具有干扰性、引诱性,和起到局部威胁的手法,如“标掺手”、“标插手”,以及隔、挡、砸、冲、标、插、勾、掺、钻、滾手等。
更重要的,要围绕大手法做到“小手连环”,使之在手法的变化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
四是多用引手探路
所谓“引手”,即为“虚实手”、“真假手”。其旨在探测对手手法、力量的阴阳虚实,以利于做到“見实则打”、“避实就虚”,和“借力打力”。
五是手法干净脱俗
手法打得“干净”,既要看捕捉破绽时手法运用是否合理、准确、经济,又要看抽脱是否稳、准,做到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手法打得“脱俗”,既要看是否打得出其不意,又要看是否打得以一当十。

走盘

走盘,是动中求打之必须,是打法的精髓。
所谓“走盘”,是抢手中的步法、身法、桩法的运动方式。
其形式多种多样。总的分为外圈走盘(脱打)和内圈走盘(神打)两大类。
外圈走盘有“一字步”、“之字步”、“三角步”、“四星步”、“梅花步”、“七星步”、“九宫步”,以及“寸寸步”、“赶步”、“滑步”等,意在动中寻打,或者诱敌深入,或者“打了就走,走了再打”。
内圈走盘则主要表现为“过门”。
所谓“过门”,就是多用穿裆步、羊尾步、短截步、转脚步、太极步、半月步、拗步等,围绕对手的红门和侧门、前门和后门、天门和地门、边门和小门等的身位变化,在“挨”、“肩”、“挤”、“靠”的基础上实現直来横打、借力打力。
过门口诀有:“引红门,进侧门”,“明侧门,暗红门”、“引红门,过边门”,“引侧门,过小门”,和“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等。

心法

所谓“心法”,它主要落脚在“胆量”上,反映为在抢手中知打、知胜,和敢打、敢拼的心理状态。
心法多为经验的总结,计有:“三岁孩童当虎打”、“做官不得秀才在”、“有桩就有打,就不为输”、“欲寻进路,先想退路”、“宁输于前,不输于后”、“不贪打,少挨打”、“艺高人胆大”等。

力法

一是以练本力为主
所谓“本力”,即指自身的体能和体力。以练“武八段锦”的功夫为主。
二是以内气功为辅
所谓“内气功”,即指气随意走,以气催力,讲意到、气到、力到,要做到肩松、胯松,力从根起,直达指稍。同时,还要做到“以气装桶子”,增強抗击打力。
切忌以“气功”取代“内气功”。
三是以桥功为用
所谓“桥功”,又称“硬功”、“南功”。是为特殊的练力方法,需配备药水“洗手丹”等,以达到手、脚等某些部位坚硬异常而产生出巨大的击打力和抗击打力。
常用练功法有插豆子、掺水、抛接沙筒、打沙包、砍黄荆把子、扭筷子把子、解牛皮疙瘩、绑锡瓦等。

武术决胜观

一是“知打知胜”。
所谓“知打”,即指了解自已和对手的长处和短处,做到扬长避短,并对“怎么打”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有了胜算的把握。
二是“一打胆、二打力、三打艺”。
将胆、力放在艺之前,其作用,以灌足“精”、“气”、“神”,增強自信心,并令人畏惧。使之在艺胜之时加上了“双保险”,而实现了锦上添花。
三是“快打慢、巧打快、计打巧”。
“打快”、“打巧”、“打计”是武术抢手的三个层次。其中,“打计”为最高层次。“打巧”、“打计”落脚就在“打桩”、“打机”上,它包含了“打快”。明白这个道理,就又为胜算增添了法码。
四是“三偷”。
所谓“三偷”,即“偷步”、“偷气”、“偷力”。这是武术打法最精湛的经验总结。它既着眼于胆、力、艺的宏观战略,又落脚于细腻的策略之中。因为,“棒打毫厘,拳打寸分”,而偷步就要偷这寸分距离。所谓“偷”,就是在对手无备之中悄悄进步。只有如此,才打得巴实、有力。这表明,无论走什么步,其终极目的就在于此。而气与力,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即气要比对手多一口,力要比对手多一分。要做到如此,就要在攻防节奏上、借力打力上做到“以意设敌”,让对手听从调动、听从指揮。当对手处于被动时,打之,哪有不胜之理?
正是这样的打,才会给人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深不可测的感觉。


武术的门规

一是尊师重道;
二是深明大义;
三是两个“八不打”。
其中,一个“八不打”是:不与“瓜(瓜娃子)”、“黄(黄蜂子)”、“顶(犟嘴)”、“冲(吹牛)”、“瞎”、“聋”、“跛”、“驼”这八种人抢手;
另一个“八不打”是:不打“眼”、“裆”、“两腰”、“太阳”、“咽喉”、“后脑勺”、“耳后”、“尾椎”这人体的八个要害部位。

武术的境界

微明

“微明”【4】是武术的下等境界。
此为在有抢手基本功和一定手法的基础上,懂得阴阳虚实变化,并能熟练运用“虚则实,实则虚”的“诈术”,以之贯穿于打法的境界。

袭明

“袭明”【5】是武术的中等境界。
此为在懂得“诈术”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运用打法法则,和桩、机变化,并且懂得得失成败的境界。



“明”【6】是武术的上等境界。
此为在“微明”和“袭明”的基础上,做到“德高道高”,实现“物极必反”,即将“以德服人”取代“以力服人”,从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武术的意义

一是武术是揭开《道德经》秘密的钥匙
对于“武术”,老子谓之“国之利器,不可示人”【7】。
一方面,老子视武术为反抗“以力为武”的霸道、暴政的有力武器,反映为“以武制武”;
另一方面,又是实現“无为而治”,即“德治”政治的有力保证,反映为“止戈为武”。
不懂武术就不懂《道德经》。这就是武术秘密之所在。
读懂了《道德经》,就会像老子那样洞察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就能通过修为而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是武术是《兵法》、“智谋”之源。
三是武术是中华民族保种、保族的护身符。
四是武术因其“哲学”的特性,使之不仅在冷兵器时代,而且在热兵器时代,甚至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武术的演绎

老子的“道学武术”春秋初流入中原,其门下弟子依据“集团作战”的实际,将武术演绎成了《兵法》、“智谋”,从而使“战争文明”出现。
老子的“道学武术”在西汉初,被演绎成了“黄老之术”,使得“无为而治”的“德政”出現。

武术的失落

西汉中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遵儒术”,实行“有为而治”开始,老子思想便退出当朝,“道学武术”也流落民间。
两千多年过去了,老子的“道学武术”依旧残存民间。
今地处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的“盘破门”武术,就是老子在峨眉山所创“盘破”武术的活化石。
其将盘破武术称为“乘虚捣懦夫之法”【8】,这与老子“柔弱胜刚強”理念一脉相承。这就是老子盘破武术活化石的证明。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及中央国术館在南京举办“国考”比赛时,金章获得者僧煥然、谭普连、肖克明、吳绍基四人代表四川参加了“国考”的拳脚比赛,成绩突出,特别是僧焕然战胜名震大江南北的上海大力士,轰动南京。更奇巧的是,四川来的四名选手,均出自一个老师、一个拳门,这就是四川盘破门。从而引起了以蒋介石为主考官的主考委员会和监考委员会的重视,并责成考试委员会即中央国术舘館长张之江,与四川领队即四川国术館副館长刘崇俊,一起收集整理四川盘破门的资料上报。为时半个月,刘崇俊独留南京,将资料写成后上报。但是,此后一直没有下文。使得武术成为主流意、主流文化的机会擦肩而过。
时至今日,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过全国性的对民间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但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只懂“刚強胜柔弱”的“长拳”,而不懂“柔弱胜刚強”的“武术”,出现偏差,故成果甚微,并导致出现了被国人唾骂的“洋拳+腿+摔跤”的“散打”。致使武术依然未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主流文化。而更可悲的是,懂武术的拳师几乎消失。

中文名
武术
外文名
Martial Art
起源
老子时代
解释
中国武术
定义
以武制武







————————————



在《道德经》中,老子表述“柔弱胜刚強”的主要条件如下:

“无极太极”

解释:“无极”为“阴”,是无形无状、无物无象、虚无飘渺的东西;“太极”为“阳”,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
老子说:“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这表明,“无极”为“大象无形”,它制约“有形”。这符合老子“阴制约阳”的变化规律。
武术上的意义:“无形大于有形”、“无形制约有形”。即,“有形”的东西己经没有多大变化了,而“无形”针对“有形”而来,故它可以变得更高、更大、更強,从而制服“有形”。老子所说的“至虚极,守静笃”就反映出了“无形待变”这个道理。

“有无”

老子说:“有生于无"。
解释:“无”,即“无极”、“无形”,为“阴”;“有”,即“太极”、“有形”,为“阳”。
武术上的意义:生成了一是“打有不打无”,二是“无中生有”的打法法则和原则。

“动静”
老子说: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
解释:“静”,使浊水沉淀而 变清”;“动”,使安静能得以持续。“以静制动”和“静中有动”这是两个自然现象。
从哲学角度来说,这就揭示了“静”与“动”这对范。即“静”,为“阴”;“动”,为“阳”。反映为“阴制约阳”规律。这正如老子所说的“静为躁君”。
武术上的意义:一是因“阴制约阳”,故生成了“以静制动”打法法则;二是因“静中有动”,故生成了“以动逼静”,即引诱对手出现躁动而打之的打法法则;三是因“静”也是“动”,故生成了“动中求打”。
“以静制动”表现出了“后发制人”、“防守反攻”的打法风格,而“以动逼静”表现出了“先发制人”、“反客为主”的打法风格。

“虚实”

老子说: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解释:有生命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由柔脆到鼎盛,再由鼎盛到枯槁的发展过程。这是生长规律。
武术上的意义:一是
明确了生长的“柔脆”和衰老的“枯槁”都处于弱势时期,这是最好打的,打则事半功倍。由此形成了一大打法法 则。这就是:打生长的“柔脆”,叫做“打在机前”;另一大打法法则就是打衰老的“枯槁”,叫做"打在机后";二是忌打“鼎盛”。
“柔脆”、“枯槁”为阴,“鼎盛”为阳。在打“鼎盛”时,就会出现以“阳刚”对“阳刚”的状况,其结果,或者损伤自已,或者两败俱伤。这是武术之大忌。
“打在机后”表现出了“后发制人”、“步步为营”的打法风格,而“打在机前”表现出了“先发制人”、“反客为主”的打法风格。

“机”

“机”,即适宜打的时机,机会。
“机”就是“有”(时间,地点)、“动”(运动形式)、“虚”(萌芽,或枯槁)的三位一体。
武术上的意义:“机”无时不刻都处于变化之中,故要先“寻机”后“打机”。
“寻机”,要寻找那些适宜自己手法的、简单的、经济的机会,予以打之。要求打得稳、准、狠,并打得干净,打得脱俗,不拖泥带水,

“桩”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说:“此两者{指“阴”与“阳”}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尽}”。这些就是老子对桩的表述。
解释:有生命的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的统一体。桩不例外,它像母性生殖器那样可以生出一个一个的小生命,不可穷尽。新生的生命会对外部事物发生物极必反式的作用。
武术上的意义:先给“桩”下一个定义。这就是:桩是武术的基本单位,也是抢手的基本形式;它为阴阳的结合体,其变化依据阴阳变化的规律;它在阴阳变化过程中发出手法、招式,起着“发射机”的作用。同时,也起着“阵地”、“根据地”作用。
“桩”遵循“八卦”变化法则,呈“二进位制”式的变化,快速。盘破门秘诀:“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阴阳”。
桩又遵循“五行”相生相克法则,即“矮制高”、“短制长”等,特别用在“桩形”的相生相克上。
“桩”能设置陷阱。即,外观阴阳失调,以诱敌深入,而内里暗中把握阴阳平衡,做到守虚攻实,则可关门打狗。

“输嬴”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释:有生命的世间事物就其个体本身(道)存在来说就是“一”;这个体本身是阴阳的结合体,故阴和阳表现为“二”;当在这个体本身阴阳中,再加入一个阳,或者一个阴,与之相结合的时侯,这就出现了三个阴阳交合的状态,这时新生事物就产生。
武术上的意义:“三个阴阳交合成卦象”,即抢手之中,只要三个阴阳交合,比如,我手分阴阳,对方出手打我,为一阳,当这三个阴阳交合时,就成了卦象,使打有结果。其结果常常会使对手“倒桩”,这样“输嬴”便立见分晓。
抢手之中,对打双方,如果都各自只出了一个阳手,这样的交合,不成卦象,故叫“无打”。这是一大法则。
懂得“无打”方才懂得“有打”。而且,基于“无打”,在抢手裁判规则上就有了“平手”的规定。

武术的境界:

一是“微明”下等境界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此为熟练运用“诈术”的境界。
二是“袭明”中等境界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这是“能够熟练的运用打法法则,和懂得得失成败道理”的境界。
三是“明”上等境界
老子说:“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又说:“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还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此境界,以“德高道高”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来自老子“德高道高”和“以德治道”思想。
解释:“道”与“德”的关系即为“实”与“名”的关系,故“道”高即“德”高,反之“德”高则“道”高。基于此,提高“德”的水平就能达到提高“道”的水平之目的,这就是“以德治道”。
“以德治道”的本质就是“以德服人”。
武术上的意义:胸襟宽广、人格高尚、深通拳理、技艺精深的人被人尊敬,即使“点到为止”,对手也甘心服输。甚至以理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




老子在峨眉山创道学及“盘破”拳法,并借助“道学”,将其拳法散布开来。此后,老子武术派生出了“盘破”、“神意”、“形意”、“太极”四大拳门,与此同时,又不断同化着以“刚強胜柔弱”为理念的“武打”,即象形、红拳、长拳、地伏、少林等拳。到明清时期,以“阴阳虚实”和“内气功”为标志,实现了中华武林的大融合。但这种融合是不彻底的,致使近代中国的大部分武者都不真懂武术给今天的裨益不大。
现将老子盘破武术的传承和流变分述于下。

盘破门

老子在峨眉山创盘破武术声名大振。老子之后,于东周初,峨眉山出现“盘破门”,又因地得名,为“峨眉武木”、”峨眉盘破门”等。
盘破门继承和发扬了老子所创的盘破武术,长于“脱打”,和“打走盘”。
战国时期,盘破武术流入河北等地,出现“通背”拳,在南方则有“越女剑”。
汉唐时期,峨眉山道姑创有“不接手拳法”,又为”玉女拳法”。
南宋时期,峨眉山白眉道人创“白眉”拳法,之后流入南方。
明末武林分派,盘破门归为“峨眉派”。
清中叶,“峨眉派”发生地域重心转移,由峨眉山转移到了罗泉井,出现了“罗泉井盘破门”。光绪年间,肖天禄为盘破门掌门,直至民国。
1925年,因盐税纷争,关闭了罗泉井的盐井,断了经济来源,肖天禄出走重庆,致使罗泉井盘破门名存实亡。其弟子分散于川内各地,多数靠教武棚为生。

神意门

神意门是由老子的“盘破”武术派生出来的。其长于“神打”,即“打一发三”的内圈打法。它发源于青海湖边的黄寒洞。秦汉时期流入中原。
神意武术流入中原北方有“崆峒”、“岳门”、“法派”等;南方则有“佛教洪门”。
明末武林分派,神意门称为“坤轮派”。
清初,因反清复明,神意门被朝庭镇压而消亡。有其幸存者,创“南少林”、“僧门”、“咏春”拳法等,流传于南方。

形意门

形意门是由老子的“盘破”武术派生出来的。形意门在“意会”的基础上,讲与“形”合,即讲“形体”、“势气”、“猛勇”等。它发源于昆仑山。秦汉时期流入中原。
形意武术,流入中原有“梅花”、“武当”、“少林”等。
明末武林分派,形意门归为“昆仑派”。
形意门今有传续,“武当”、“少林”即是。但其对武术的认识,盖因年事已久,不过有所残存而己。

太极门

“太极门”接收了老子”悟道”思想,旨在悟“元气”之理用于拳法,又因拳法没有定型,故又叫“太极元功”。它发源于天山同火观。隋唐时期流入中原。
唐宋朝时期,太极元功派生出“陈抟睡功”、“峨眉十二桩功”、“文八段锦”等,旨在健身。
基于太极元功而有《易筋经》等出现,由此开拓和奠基了道家武术的“内气功”基础。
明清时期,出現了以“太祖长拳”为架式的“太极拳”。
太极拳功用在于“练气”,不堪抢手,却被今人吹得来神乎其乎,捧上了天。
明末时期,太极门,即太极元功消失。



时至今日,武术上出現的误区甚多。有姚文俊著《武术的八大误区》载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这里,仅就武术的性质着眼,以廓清以下主要的几大误区。

“武术”不是“武打”

长期以来,各个词条辞海都把“武打”视为“武术”。其实,“武术”与“武打”泾渭分明,表现在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文化观上都有着根本的不同。

哲学观

“武术”以“柔弱胜刚強”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含了实现柔弱向刚強转化的条件,如“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等。这些条件是为“规律”,故铸成了打法法则、原则的出现。故其本质为哲学。
而“武打”,其本质归结为“刚強胜柔弱”。这是连三岁的娃娃都懂的道理,故其来源是“经验”,而不是哲学。

价值观

“武打”旨在“打力”、“打猛”、“打勇”。多如村夫斗殴、三岁娃娃打架。含金量低。即为低价值带来了低水平。
“武术”讲“快打慢,巧打快,计打巧”。表明:武术包含了“打力”、“打猛”、“打勇”,但又从中超脱出来,重于“打巧”、“打计”。显然其含金量极高。正是高价值必然带来打法上的高标准。

审美观

“武打”之于擂台,给人印象就犹如村夫斗殴、三岁娃娃打架。除了给人以野蛮的血腥感觉之外,沒有一点美感。
而“武术”带给人们的美感是:
看“强敌压境而面不变色的沉着和冷静”;看“杀敌三千而自损八百的无畏和勇敢”;看“诱敌深入而四面埋伏的睿智和机敏”;看“身陷重围而伺机脱身的惊喜和奇巧”;看“于万軍之中取上将之头的胆略和豪迈”;看“羽扇纶巾,运筹帷幄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和谋略,等。
这就是中国大众喜爱擂台武术而形成的千年传统审美观。

文化观

“武打”,即如欧洲古罗马的“拳击”,如西汉中期以来的“长拳”等,它们文化蔓延和发展到今天,其打法为千年一贯制,依然充斥着低级和野蛮。
“武术”,旨在“以桩打桩,寻机打机”,时打时新,给人以智慧的享受。特别是,“武术”还派生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和“智谋”,还铸成了“武侠”的产生,由此,形成了中国的武学文化。


“武术”不产生于“原始社会”


日本人松田隆智在建国以来首开先河于1982年写了《中国武术史略》一书,将中国“武术”起源归结于“原始社会”。自此以后,中国专家教授著书立说,以及辞海百科之类的书著,都说“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人斗和战争,并成为了“一边倒”的定论。
其实,这个定论的错误在于张冠李戴。因为这时没有“武术”而只有“武打”。
正是“武打”,使得今天的专家教授在中国武术史的著述中,洋洋洒洒,动辄就是上百万字,但却往往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虽然写的是“武术”,却与“战争”、“兵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等等大量牵扯在一起,显得内容杂乱无章不说,重要的是,没有一点揭示武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性的东西。甚至对“武术究竟是什么”、“武术的特点如何”、“武术发展怎样”,和“武术如何用于实战”等等这些实质问题几乎未能论及。
那么,中国武术产生于何时?
回答是:产生于中国先秦哲学发展到顶峰的“老子时期”。
老子时期,阴阳哲学发展到顶峰的表现为:
一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表明:任何规律都从自然法则而来。
二是老子以“柔弱与刚强”这对哲学范畴取代了“八卦”、“五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表现出了在“阴阳”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伟大变革。
三是在先秦时期“阴阳”观的基础上,揭示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使之具有了普遍性。比如“道”“德”、“攻守”、“进退”、“高矮”,等等。
四是在阴阳“向各自对立面转化”,即“物极必反”的基础了,揭示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表现为:刚强胜柔弱(肯定)一一柔弱胜刚強(否定)一一柔弱与刚強交合为和(肯定)。
五是在阴阳不停变化的基础上,揭示了“三生万物”规律。即“三生万物”生成卦象。这“卦象”即是阴阳变化的终结和结果。
历史的看,只有在中国先秦哲学发展到顶峰的“老子时期”,才能够产生出“武术”。也就是说,这时的武术,方才可能赋予哲学的意义。
这证明:由于阴阳及其变化哲学属于中国的,故武术独一无二,也只能属于中国的。

“武术”不是“散打”

“散打”一词出自20世纪80年代。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了一项“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武术”的全国性的工作。期间,其指导思想认为:将套路拆开就是“散手”。即可以用散手去打人、打擂。这就是“散手”的出处。
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于是“挖整”工作的重心就集中于“套路”。认为挖整出的套路越多,得到的“散手”就越多,打法就越多,这就更能使挖整工作卓有成效。
此后,于80年代末,开始了“洋拳+腿+摔跤”的散打之风,并占据了中国擂台2、30年。最后在国人的唾弃下悄悄退埸。
故“挖整套路”这一指导思想纯属是“想当然”,完全是错误的。其错误的根本:不知道散手该怎么用。于是借“开放”之机,拿来了西洋的“拳击”和“规则”,搞起了不伦不类的中国擂台赛。
如果将“武术”等同于“散手”的话,只表明:中国“武术”是欺人之谈,或者说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沒有武术。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武术”不是儒释道的结晶

自松田隆智之后国内的专家教授争相出书。从1983-2009的20余年间,有内容重复的诸如“中国武术史”的书多达10余种、作者几十人。不仅如此,有些书还表明:“武术”乃是儒释道的结晶。即认为,“中国武术以技击为中心”,但又认为“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 。并由此标榜“心如古井,止水无波,大巧若拙,无法为法,这才是武学境界的极致”。其思想混乱,前后矛盾,使人不知所从。
历史的看,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出处何在?即使有此说法,它与“武术”何干?
说到道家,即他们认为的“道教”。因道教信鬼神,老子道学信人力,故两相比较,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因为,张道陵创道教于东汉初期,其教义一是源于庄子的《华南经》,二是先秦时期的阴阳家。虽然他尊老子为祖师,不过在于抬高自己而己。因此,“道教”的“打坐”,与老子的“至虚极,守静笃”不能同日而语。
至于“武当”拳法,它本身就来自民间的传承,历史上有“梅花武当”之说。这就与道教区别开来。
至于释家。因为,释家达摩祖师创“活身法”,其实与“武术”无干。后少林寺的主流意识为“长拳”,讲“刚強胜柔弱”,实为“武打”。最后少林拳被道学武术形意梅花拳等同化。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即为明证。因此,释家的“禅定参悟”,牵强附会,实际与武术无干。即使后来,少林拳也未能全然了解道学武术的理念。



中国武术定位,关于这个问题不能不联系到老子創造武术之初衷。
在老子看来,武术,源于“柔弱胜刚强”。它既是对“刚强胜柔弱”的专制和暴力的物质批判武器,又是对“柔弱与刚强交合为和”的“无为而治”即“德治”政治实现的保证,故其深含“民本”思想。
这样一来,武术,在其“技击性”和“智谋性”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性,这就是“民本”属性,也就是说,武术只有在“民本”的范围内,方显正道。
历史的看,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学的门下弟子,充滿了“士”这一阶层。可见,武术,它是造就中国政治“精英”的摇篮,是产生“廉官良吏”的土壤,是国家、企业等对外竞争的智囊。其功用,已经大大超出了“体育”、“教育”的范围。
如果说今天“文联”能够成为政府的社团机构的话,那么“武协”就更应该当仁不让,甚至地位比它更高。
懂武术,方才能懂《道德经》。只有在《道德经》的思想引导下,才能把握好社会“民本”发展的脉博,为社会民本运动的发展创造出良好条件;才能分清楚社会的敌、我、友,团结带领百姓向着世界玄同社会的目标前进;才能杜绝“力治”,实现“德治”。
将“武术”纳入主流意识、主流文化时,从德治的保障方面而言,它可以渗透于决策、参谋、智囊、监督,以及教育、体育等之中,从而完善和健全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德治政治。
为今之计,需要广泛深入学习武术彰显的“民本”思想。特别要加强学校教育,并在“尊老抑孔”的基础上,实行分级管理:
初级阶段,将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范围;
高级阶段,将武术理念和抢手纳入大学的普及范围;
在此基础上,即可广纳人才、弘扬传统、凝聚精神、振兴文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

1、【1】:姚文俊 《老子武学与国学》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9
2、【2】:姚文俊 《论“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 鄂州大学学报 2007 第2期
3、【3】笫40章【4】【7】笫36章【5】第27章【6】笫52章:老子 道德经全文 百度
4、【8】:姚文俊 《中国武功盘破门》刘光达传 内江市武术协会 2001

(本文系作者投稿,原标题《武术,痛被历史遗弃的中华瑰宝》,发布时略有修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