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一位老人指点专攻中国数术与易学 ; \% G' h; X2 D; F( {1 y $ u4 c( u; q+ V3 `$ N3 E/ x, o- X 这位老人是高人啊 |
实在对不起浪花先生的厚爱了,我今天才看到先生为我在此设了一个座位,才看到先生为此给我发的消息。 十分感谢,但又十二分的有愧。! Y0 C( @) {3 Z8 a 我学得太少了,知的太少了,发的文章就更少了。 以后努力吧!4 Y; _; ^- ?2 s7 [6 z |
内战时期,为国民党师级指挥官。与解放军在东北战斗。解放后,在监狱里呆了三年,后经共产党在东北的地下工作者多人担保出狱。后以推车为业。长春市政协委员。旧体诗复兴后,经*文中俊先生推荐,任长白山诗词编辑,长白山诗社理事。我在长白山诗社作工作人员,从文先生,杨先生学旧体诗词。杨先生临终前半年,点拨我改学术数与周易,并要我转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工作。 我遵师嘱在省社科院图书馆古籍部学习三年,后到哲学所,直到0四年退休。 |
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术数学与易学。在两者的关系上,我把周易看作是中国术数学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反对术数是易之末流说。% \/ m7 P+ ^7 N! n+ Q 8 K/ r4 P- L6 H6 u, T* d) t5 y& W2 i, { |
我希望学术成果,要有研究者的独创性。不喜欢只是人云亦云的所谓的学术作品。 我在职期间只出版了三部书,前两部,只是为术数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古籍的资料,我自己的思想观点,只是表现在前言与结语上。对于中国术数概观的前言,中间有一大段关于迷信的论述,是当时的违心之论,不那样说,书就不能出版,不得以而为之。如能再版,那一大段一定删去。奇门那本书的结语是我自己的认识。说得还不够,有一段应审查者的意见删掉了,很可惜。# d% r! k% Q, L% F; ^ 1 s! x# ?% c4 \# k ~ |
走进伏羲,算得上是一个有自己观点的学术作品。有许多话是我们的一家之言。 |
今日易友赵庚白先生问我对文言四德的看法,我回答如下:( ~0 S x+ u' m Z 《文言》曰: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m5 x) K7 v+ i* `9 H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 |! v, i% Y; z1 e0 j: z! s 元、亨、利、贞。8 Q2 N0 c% ]0 G+ V ” 庚白易友好!& P' H& X1 m/ _& N3 s6 G 您是辽宁人,我是长春人,都是关东易友.3 [1 D( w" K$ Q3 l 在三个易坛里已经看到先生的解易文章,总体感觉有研究功力,有新见解.希望能成中国易学研究之一大家.) ?2 V. m" B! x: o' Z 我学习中国数术学与易学.侧重于卦形,名,序,象,数,物的研究,对周易卦爻辞,未敢涉及.主要原因是读不懂.看了一些大家的解说,歧义甚多,一直理不出个头绪.其中一大难点就在乾卦的元亨利贞./ M0 U$ d1 k5 v! L" ~ 文言,出于谁手,我不清楚.总是先秦一位有文才之人吧.一位先秦的文人才子,解说了元亨利贞,我只当是这位才子的一家之说.# H' l% o! ]" Q. d 说实在的,我一直没有读懂文言中的四德之义.* |% L& y" L8 n3 D9 Y. w; E/ O 文言四德源于左传载穆姜之说.左传,史家之说.穆姜说的一大段话,我怀疑是史家之附会.是这本史书作者的思想反映.史家之说,可信,也可不信.文言作者是信这位史家之说的.我现在是存疑.- j' _. V) J: \, m 2 V8 Z0 q0 I* i p6 U1 x 易中的元亨利贞,早于穆姜的四德之解,早于文言之解.这个时序,勿庸置疑. 易中的元亨利贞,外延大于君子之四德,元不全等于善,亨不全等于嘉,利不全等于义,贞不全等于事,前四者肯定大于后四者,更何况后四又都有之字之限定,范围就更小了.用缩小范围的方法,解说原来大的空间,怎能无失?四德之说只是一家所理解的部分之义,显而易见.1 h5 f9 c- u7 i( w 另外,四德之说只用于君子,对非君子之外的人,易就不管了吗?古有易为君子谋,不与小人谋之说,这个说法就对吗?就是易用的全部吗?我怀疑. 四德说,君子自信之,用者自用之,可也.但说四德就是元四字之本义,还有差距.故说四德,四时,四方之解,都不是易四字之本义.3 ~* V' Y/ S. D. `' e 上述,请易友批判. |
从0七年起我研究周易卦序已经有九个年头了.原来以为会很快达到目的,做起来才知相当的难. 过去陆续公布了我的一些研究成果.有些至今还认为是对的;有些是不妥的一时之见. 下边是我至今仍认为是对的结论: 一,周易卦序作者认识到了六十四卦可分独体卦与合体卦两类:独体卦八,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其它五十六卦为合体卦共计二十八对合体.独体卦又以相错的方式,成为四对.以对论是三十二对.这个认识,唐代孔颖达总结为二二相耦,非覆即变.. j1 I& t x. x8 Y+ N 二,六十四卦合三十六体.上述八独体,加二十八合体,共计三十六体.此认识宋代邵雍概括为三十六宫都是春.邵氏后人称三十六宫,我改称为三十六体.从宋以降,研究卦序者都承认周易卦序作者考虑到了上下经的平均法则.上经十八体,下经十八体.此可简称体数平均. 上述两条是前人已经认识到了的,我只是做了些名称上的改动.如独体,合体,三十六宫改为三十六体.以求论述时概念一致. 三,序作者已知圆周率是二十二比七.因为序作者特别重视用十一比七这个常数.十一比七是半个圆周与直径的比.! _/ W* Y& Z% _3 Q6 p 四,序作者排序时有意识地运用了平均律法则. 如:上经十八体,下经十八体 上经乾坤卦与非乾坤卦十一比七,下经巽兑卦与非巽兑卦十一比七0 f5 h6 X0 z1 d 上经主卦五体,散卦十三体,下经亦是主卦五体,散卦十三体.4 i+ J$ \3 @1 Z. m5 } 等等.! @5 B9 L+ i& G0 V+ N 五,作者掌握了阴阳卦,互卦,得位卦等多种分类法.有意识地运用于卦序排列之中.& e. Z- M+ o; N0 [1 u6 B( u& I 六,间壁架构法. 七,重位思想 ) F) V% Z3 }* f' [ 迄今为止,只是这七条.三四五六七是我的一家之言. |
上述七条也可称作是序作者排序时的依据. |
在术数与易学研究中的一家之言还有: 一,第一个阐述了,京房八宫卦法是依据乾巽艮离,坤震兑坎两仪分类法排列的。由此证明了京房八宫卦与立体易模型的以上爻阴阳分两仪相匹配,与邵氏八卦序列同属先天易学系统。证明了现代人画出的立体易模型,最迟在西汉时期即已存在。(见《走进伏羲》)9 z+ o4 B# G# T" M: U5 ^, b* g 二,第一个公开介绍和阐示了集安八卦图。打破了易学史上只有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的成说。找到了中国易学中的第三种八卦图。集安八卦图早于宋代发现的先天八卦图,并有说卦等先秦文献的证明。(见《集安八卦图考》) 三,第一个发现了中国王朝更迭的普遍规律:当最后由两大政治集团争夺中国大一统的统治权的时候,总是由占据奇门遁甲三奇门的一方统一了中国,从而结束战乱。(十一次统一中只有明王朝是个例外,先平定了南方,后北伐统一了中国,也只有这个王朝,出现了由北向南的内战,北方的朱棣,战胜了南方的明第二代皇帝,取得了统治权。是为补课。)偏安于东南,西南的大小政权,都不可能成为统一中国的政治势力。(蜀汉,东吴,东晋,南宋,蒋氏国民党。)(见《揭开奇门遁甲之谜结束语》)& v% V- c. Z, X( I% C 四,第一个发现了通行本周易卦序运用了十一比七这个常数。提出,十一比七是半圆周率数说。说明周易卦序的作者,已经掌握了圆周率为二十二比七。早于阿基米德与祖冲之。$ M" ?8 f, ] Y& e 五,纠正了元张理对宋陈抟龙图的错解。3 ^$ ~* H0 O2 q$ j' w- l 六,纠正了《协纪辨方书》对天定卦的错解。 |
过去也曾读过道德经(通行本),帛书老子出土后也猎奇式的浏览了一下。无论是那个本子,我都没有看得懂,于是放弃了。 今年,突然,产生了读道德经的冲动,于是找了本吉林文史出版的陈忠先生点评的六十八章道德经。又在几个坛子上的道学版上读帖子。 |
今年,居然似乎有点开窍的感觉。竟然想说点什么了。 |
我读道德经,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想知道,老子这位老先生,在那个时代,时期,时间中,他认识到了什么?他要用文字告诉别人什么?: D& R& }1 Y* M( g; r3 v 当然,他的全部认识成果,不可能用这五千字全部表达出来。我只是想知道他想用这五千字告诉别人的他的部分认识成果就行了。 |
首先,简单说明一下我对版本的取舍。 帛书老子出土之后,引发了通行本与帛书本孰先孰后之争。 我认为通行本老子虽然有后人编辑之嫌,但从行文习惯来看,通行本老子是早于帛书老子的。9 p- r! M; u D1 z6 W 因此,我解说道德经,以通行本为早本。至于是八十一章,还是六十八章,无所谓的。我看的是字词句,从字词句中读出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论道的书。道字,在道德经之前就有人征用了。但全面论道,把道作为研究论述的主要对象,第一对象的书,只有这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因此必须弄清道作者所说的道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什么范围,什么意义。 有道友研究,道德经(通行本,下文不在重注)中道字共有七十四现。7 d1 P7 u8 {$ J$ M9 F7 C) n 详见下面引文。; ?: l" @" W/ @5 S: q6 y 6 H1 Z" K, v/ h3 j" O4 S1 G 2 D0 |& q/ O6 { 2012年国学论坛道学参玄版有一篇天命不敢辞先生的《对《道德经》“道”的归类探讨》 本帖最后由 天命不敢辞 于 2012-12-18 09:56 编辑( \3 Z. p; Z; b$ O4 S5 q" I7 E) B1 ] 对《道德经》“道”的归类探讨3 h2 `# }" f. j& F 《道德经》中究竟有几个“道”?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利用“编辑”工具中的“查找”功能马上就能得出结论:74个“道”。/ X3 r U2 p) h3 ~, q 但这个成果显然不能令渴望知识的人类理性*感到满意,它势必提出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层面:74个“道”都是同一个概念吗?这显然不是,无论解老者有多少争议,但至少不会有人说74个“道”都是同一个内涵、外延。 于是理性的第三个必然的问题是:可以把这74个“道”归位几大类?/ Y+ A% A9 z x: U3 _% D5 W ——这就是这个帖子所试图回答的问题。4 g$ Y, L6 m1 w% I( Q+ x 勿容置疑,这既可以是一个简单问题,也可以构成《道德经》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我们问一位解老者“道德经中究竟有几个道?”,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正是就此而言的。而如果我不能回答、或者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我就无论如何不能说自己是一位“解老者”。7 J: f% v: S* n$ b* ^2 y 本人学浅,手头材料更是有限,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自己的研究课题,毋宁更恰当地说是一个求助,笔者本人的言说不妨作为一个课题的初步组织框架,请论坛诸贤达不吝金玉,批评指正,以期在2000年的解老成果基础上尽力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研究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当然是罗列出《道德经》中的74个“道”; 并且有必要约定每一个“道”的特定序号;: |: G9 O9 i( ?7 w 我建议可用“章+章内自然顺序”来进行标识;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句中的第一个“道”标识为“1-1”; 第二个“道”标识为“1-2”,等等,以此类推。 8 K. l2 J* P. Y4 Q, _ 1.道可道,非常道。* F+ R+ H: U7 O- K% l7 P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8.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9.功遂身退,天之道。/ X6 j1 ]3 N) @1 I4 Y( ^ 1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5.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8.大道废有仁义。1 f& n+ l) Q9 ^; U3 c; f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 i9 s( [% T' l4 {, c 23.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24.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1 F5 o6 f) }9 w1 C: r: M0 t 25.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 h0 c5 i5 A) W9 `$ b$ ]; i- ]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2.道常无名。…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p; [6 v, u% w4 s6 ^9 H4 u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 y+ W1 v1 O 35.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s5 x8 R8 j% c: y7 I; h; s 38.故失道而後德。…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H8 v3 U2 y& |. E: P. E2 q! v7 J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d- b$ D* U, [6 ^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47.不窥牖见天道。1 {/ H# g/ K: ^# U* G o1 z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C2 `5 h' Z# `# C L4 q 55.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9.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G: i* [" R0 U- e) S/ t- C8 W 60.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w2 X! o- o0 T. w9 ^9 L9 q2 k K1 B& G 62.道者万物之奥。…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5 [; p" `2 m( J$ C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H# {4 v+ a4 e/ G7 f @$ q( O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7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1 K& B/ j" @7 O/ G4 @) ~- e0 r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7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A- N R& x5 x+ c 8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只是依照通行本给出上述罗列,如有不妥,请指正。7 X8 j# p! s+ r# Q% c8 V $ d5 s4 [5 \, P 我是拿来主义,顺手牵羊,拿过来了。感谢天命先生! |
以八十一章论,这七十四个道字分属三十五章。 七十四处道字,可分为几类:: n1 p! p) x' [+ e( B& R 5 P; b' _# v8 k) `$ J7 ?- l/ ~ 一,老子直接说,道是什么?此类说明有定义性。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9 _2 E: L0 S* z- t7 l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I- {0 @6 u0 B 62.道者万物之奥。 |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1 20:48 编辑 7 c* p) m) s: R' ^ 此类定义性论述告诉我们 一,道是一种物的名称。可以为天下母的物,这个物,老子没有看清楚,也说不太清楚。他看到的,感觉到的这个物是惟恍惟惚的,是多物的混合体,是天地之前就存在着的,它很大,离我们地上的人类很远。这个物,老子用道来命之,是很勉强的,也可以勉强用大来命名他。在此时没有找到别的名,只好用道或大来名之。 (这个物相对与地上的人类来说是,逝,远,反。此论以后再说。)$ W8 S" d+ q' w$ I2 G( r 这个以道或大命名的物,处于空间的什么位置?老子有十分确定的说明:一,道之物在域中;二,在天地之上,在自然之下。 二,道是万物之奥。是万物所具有的属性之一。哲学家用规则,规律,法则来称其奥。 |
显然,奥,不是物本身。后人所用的道,多是用奥义。 |
奥是什么?先放一放。以后分专题论述时再说。 |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2 09:26 编辑 ! o9 B+ k( o, r2 e; W2 l9 y# [. m 第二类,比喻说明。 8.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 r- P* T( g5 n6 F 32.道常无名。…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4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
第三类,反说。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5.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I/ ^2 x7 K& \) C/ Z 物壮则老,有人说生壮病死,是物之自然法则。不解为何说壮则老不是道?老子肯定地说是为不道。是老子说错了吗?先提出问题。 |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3 09:35 编辑 ' s% s3 d) G" t7 a! \ 第四类是对道字的性质,功能的论述。兼论人面对道应该如何做。 属下又分有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尊道,违道。/ K& B8 s0 J% \; P/ q9 S0 ?1 r 有正面的说明也有反面的论说。! T' S, a& L5 s; y 此类道论在七十四见中占大部分。 |
第五类,说不清的道。 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中含三个道字,至今未见有统一的认识和解释。 |
所谓的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不是宇宙的中的客观存在.而是生活在地球的人对史前世界认识的混沌. |
天圆地方 3 j0 |5 m3 y4 P F' T : a2 [% x: p3 s4 J+ D/ Q' B, X( m q 以前我对天圆地方的认识只在曾子之辨。昨天在国学论坛看了邓友帖,思考了一夜。 结论:# Y1 ~5 O" M- M. j ! \* y' e9 J9 C3 ~: V# _1 ^/ S 天从整体上看,是圆的。地从分割上看,是由一个个方组成的。0 w) g) _4 y2 B9 T+ d$ e 0 e6 V$ J) e% F6 Y 方,地分大块为方。尚书有:四方,万方,汤汤洪水方割等语。) O" y% J, f3 N0 x/ B! l5 v4 T 天圆地方是古人站在地上观察后的感悟。 |
大衍之数五十脱文五之说,早在北宋初胡瑗的周易口义中就说了,陆秉承之;今人金景芳先生力主此说,金的弟子(陈恩林,郭守信等)多从之。可惜此说无版本证明。胡,陆,金都没有拿出硬证。只是从系辞中的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推论出大衍之数亦应是五十有五,故说大衍之数五十是有脱文,脱其有五二字。另举郑玄之后有用天地之数解说大衍之数者以助之。) Q8 J) S, G$ J( g, b$ j l/ M7 k# |5 u 我从大衍之数五十说。6 V/ S% y# f$ i* L) o5 K, O3 e2 E6 | 其理由是:一系辞如是说。二西汉京氏易主五十说。如胡陆金所说有脱文,必在京氏之前。三无版本证明系辞此处有脱文。 |
趙宋之璺說不可從!郭先生之言是也。) f0 O% u" L, s4 s" w / V1 F2 R" Y9 m 唐《疏》引:“京房云: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将欲以虚来實,故用四十九焉。馬季長云:《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荀爽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乾初九潜龍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鄭康成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凡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故四十九也。姚信、董遇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減之而用四十九。但五十之數,義有多家。各有其説,未知孰是。今案王弼云:演天地之數,所頼者五十。據王弼此説,其意皆與諸儒不同。萬物之策,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其用此策推演天地之數,唯用五十策也。一謂自然所須,策者唯用五十。就五十策中,其所用揲蓍者,唯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以其虚无非所用也,故不數之。顧懽同王弼此説故。顧懽云:立此五十數,以數神。神雖非數,因數而顯,故虚其一數,以明不可言之義,只如此意,則别无所以自然而有此五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