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0|回复: 1

清帝退位诏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5 21: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0 18:41 编辑 $ J% R  i$ ]/ B6 i2 n

7 e  Z0 Q5 q. S* R7 Y5 Q清帝退位诏书9 e- O+ Y- r9 r2 K+ f% v# Y1 a
来源:国家博物馆
- ^8 U/ j* O8 ]
( l6 V' T% M, r" g1 y* _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 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
* E- \  s& C; ]- Z, F  溥仪是光绪帝载湉(1871-1908)的异母弟弟载沣(1883-1951)的长子,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1835-1908)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1856-1875),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光绪帝的皇后临朝称制,称为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载沣上任后,为加强皇权,任用少壮派贵胄掌控军队。他委派自己的亲弟弟载洵(1885-1949)掌管海军,年仅22岁的载洵成为大清国最后一位筹办海军大臣。# h& t8 h' V& s& |/ a
pucad6dd.jpg , g$ B( b3 f7 m+ L
cx641.jpg ( x4 O( o4 k) `+ ]5 ], S+ T. @3 G
tzgp0.jpg 0 v3 v) r1 j4 K# M3 Q
zf0img.jpg 1 l9 Q5 H5 m; a
zxtim0.jpg ) P7 A/ c0 b, L5 P2 s% u7 {4 \' Y
  溥仪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三年皇帝,又糊里糊涂地退了位。辛亥革命后,清朝走向覆灭,隆裕太后代替溥仪下了退位诏书。溥仪清楚地记得,有一天袁世凯(1859-1916)满脸泪痕地跪在他和隆裕面前,直接提出了皇帝退位问题。长大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用一个孩童的眼光回忆了这样一幕: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让小皇帝印象深刻的这一天是1912年1月16日。此时,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袁世凯只要劝退清朝的孤儿寡母,就可以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华盛顿”了。事实上,袁世凯无需多费口舌,他只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了:“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
/ q" [) w- }0 i5 v2 m. M6 A ys552s.jpg - E# U) X+ E+ r. o
  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皇帝退位时,隆裕太后把王公大臣们召到跟前,问王公大臣君主好还是共和好,如果跟革命党打仗会是什么情形?大家争辩不休。有主张和的,有主张打的,让隆裕太后拿出自己的首饰珠宝大赏军士,不愁无士气。隆裕太后的眼睛在王公们的脸上扫来扫去,不得要领,就问一直跪着不说话的载涛贝勒(1887-1970):“载涛,你管陆军,你知道咱们的兵怎么样?”“奴才练过兵,没打过仗,不知道。”载涛的话让隆裕太后好生失望,隆裕太后失神地看着载涛半天说不出话,御前会议没滋没味地散了。 8 L0 t$ q- S) f, M0 l3 I
z0timg.jpg
* x9 v5 e8 S7 K, [* `( f  大臣爱新觉罗·良弼(1877-1912)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决战。1912年1月26日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1888-1912)炸伤,而彭家珍被一块从下马石回弹的弹片飞进他的后脑当场殉难。良弼抢救两日后去世,临死前叹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5 r4 S5 O1 {  W5 X  ~/ u/ Y" Q- j lb633.jpg % p' P" u3 F' p" w/ j
pjze31.jpg
2 ^4 V- @' L3 f: Y  良弼死后,其下属的主要骨干闻讯惊骇,作鸟兽散,清宗室无人再敢坚持对抗革命政权。
7 b+ C4 v/ ^' I. e# x) W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里“挥泪对宫娥”,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随后颁布《逊位诏书》。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告结束。第二天《申报》第二版专电一栏,特别用加粗的字体写道:“清廷逊位诏书今日 (廿五)(注:2月12日)已下。 ”
$ F( D/ ~9 I) X. u  退位诏书共三道,图片为辞位正文,现藏国家博物馆。5 a$ ~6 a* S" ^8 u, l" [1 l
d0timg.jpg
  R0 ~6 }0 h2 l& e yx1fdb.jpg + F% K+ r) R  w% f! c4 `7 z
  中文名:清帝退位诏书
& S4 H4 p0 }3 U- x" d$ o1 @  时间:1912年2月12日
) O5 n3 z- u: D. h! ?9 \1 [  起草人:张謇, h1 \3 l& N% M) B. M) ^: W# ~7 `. d
  地位: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道退位诏书
' s/ D# @3 ?" Y# x/ I# F+ ~ z0tjmg.jpg ' a! F8 W' q+ D" _
  全文如下: @+ N# H4 B- _8 P. w( [; X8 [3 \- V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 S. x: B$ y: U# @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 A9 |8 c3 q: g1 i1 ^
/ W7 K6 e$ m, p' d& q! a  起草人
! m/ F; {$ O2 ~, u$ u/ v  计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建国,凡二百九十七年;自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入主,凡二百六十八年,至是而亡。退位诏书起草人为张謇。
+ E6 m: u$ W3 g% h+ O n0timg.jpg
3 R; o2 `$ E. ~8 Z8 U' Z0 w) h0 u: E flx05.jpg 5 V$ X% \3 |& D  Q& Y/ a
  史料记载# a) M5 {& R5 ]- L% H) U
  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
0 U0 c# R$ i8 m( z" `  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 F/ G8 N/ I1 V/ p7 b8 X. V5 r. Y: A1 ?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4 ~9 v1 R, F0 D1 U* I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 g; G  s: W& M. e! e: s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K9 B  n$ I9 x% `: E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U8 Q% N6 ^* w/ o- [2 c! u7 H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2 s5 q& _$ X. |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9 I1 C7 ~8 ^* U9 n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2 ?) ]2 R# d/ o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h) z9 Q+ l0 t) `8 ]  D1 Z
  乙、关于清族待遇之条件:: d5 t9 B) r: z# V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 d2 y. o8 I2 _  c: U. g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6 e- Y, A0 M" n+ \1 `" c" h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 E9 H* i6 n( s( ]' D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 P1 u+ E; P8 F* g7 h. d  设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灵堂- {; V. L/ p# q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0 i& o6 T+ p, H! }# {7 g, R; [; m  今因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者如左:: r) l. K3 R* \. H
  一、与汉人平等。
' M, h% b  O- x; b  _  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B3 V8 K: e& N# x4 U+ q7 Y! U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5 `! ~3 j/ g' ?3 m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z7 S* e' O) f# l, |: @# A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3 i* ~& M0 K, V7 ~" H! G+ Y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1 k/ j8 I! l% [. D/ V3 G  H4 a+ w) a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 W6 a4 E7 u/ b! A) y( J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转达各国政府。* D5 u9 j9 a  H2 q% t

- m  q* e6 z4 ^8 x3 `5 u5 S  相关诏书: p! K. `7 M( ~* ]0 r
  另外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
$ y( T/ G! s4 T( j0 x, V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取其轻者。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 i7 W3 Z& J, X/ ~$ T# [/ e! g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 [( A( ~: r; R, V
. B6 Y( b$ U) @. f' V9 J7 \3 e
, C% V3 _1 X' u4 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17: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0 18:39 编辑
; b% I5 m! d' I3 Y( i; M& z& T  z- l) E, p. t) y) g6 S) F" q
北京兵变
, I; H' @  n2 S% L. j2 [: g  北京兵变,又名“京保津兵变”,发生于1912年2月29日的清王朝刚刚宣布逊位的北京。北洋军曹锟(1862-1938)的第三镇(师)下属的军队在东安门附近哗变,一般说法是这是在袁世凯的策划和具体部署下进行,但南京临时政府军令部长的徐永昌(1887-1959)在回忆录中说这是污蔑。也有人认为袁世凯策划“北京兵变”的说法根本不能成立。这次兵变的结果是南方革命党人接受袁世凯在他的根据地北京就职,袁世凯宣布拥立革命,中华民国定都北京。
3 L' f; n9 U# s9 U2 |* z bj0ti.jpg 3 {, {  w1 a! S5 C, Z7 [0 B% j
danm0.jpg % m) ?& k6 c+ a) @7 \! i
ck001082.jpg 6 d8 r7 [  M  S
xycsp0.jpg " q# u1 e3 {' i+ {; u$ V
& ?' Z" q4 T; H/ x0 ^9 E
  这以前,1912年1月,刺杀袁世凯案也发生在这里,不到一个月后中国封建社会正式终结。武昌起义后,京津同盟会特设了暗杀部,共有男女同志20余人,并到京西门头沟、十三陵等处荒山演习。1912年1月15日晚,革命党人黄之荫(?-1912)、张先培(1890-1912)、杨禹昌(1885-1912)等十几人,在荆州会馆内举行会议决定刺袁。1月16日上午11时45分,袁世凯退朝,乘马车从东华门驶出,途经东安门来到三顺茶叶店门前时,革命党人扔出的炸弹击中马车车辕,炸弹炸死了护卫管带、排长各1人,亲兵2人,马巡2人。袁世凯被扣在炸翻的车下,狼狈地从车下爬出来,指挥手下军警还击。张先培从茶叶店出来上前追击袁世凯,不幸被袁世凯的卫兵开枪打伤,黄之荫赶过来增援,被当场抓住。杨禹昌躲进小胡同被侦察骑兵抓获。刺袁失败,十多位革命党人被捕,张先培、黄之荫、杨禹昌就义。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签署退位诏书。中国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寿终正寝。三天之后,袁世凯在中华民国参议院选举中,全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5 J" ~* R+ z  c9 `# d  {% O9 x
zxp4e406.jpg 3 j% q6 D" k  b/ @0 }
yyc51d.jpg
$ F8 E4 Y8 Y6 ]/ |2 i
8 N" v+ \) R  @0 D# a  o  中文名:北京兵变& r  D% \6 i; [! K7 U
  时间: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五日" @5 {. `$ l" M
  别称:京保津兵变( E, T' B0 x! V& r8 Z0 J3 h
  起因: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 ?& m0 M4 F" \/ C* Y  涉及城市:北京、保定、天津) ]' }  ^. e8 m0 N0 j

4 w7 x& B! j9 W. A9 }6 r, G+ b4 k  起因8 H0 e0 y7 B, s9 S: P  E5 ^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五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b. [/ E6 z  f' z  孙中山(1866-1925)先生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就考虑到地处长江流域的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均比北京地区要发达。在意识形态上,民主自由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邻近南京的江苏、上海、江西、安徽等省区,均处于革命武装力量的直接控制下。迫使袁世凯离开北洋军和旧的官僚体系,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有利于临时约法的实施,国家也就不易偏离民主共和之轨道。( Q. ]. g/ M! O, Q. D# e  K1 W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时革命党人主张建都南京,一方面作为革命胜利纪念,另一方面防止国家受制于北洋军阀。孙中山当时也承诺在袁世凯劝服清帝退位后将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他,定都南京也能使袁世凯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受革命党人的监督。但袁世凯不愿意离开北京,他表面上答应孙中山南下,又以整顿军务为理由暂时留在北京。2月16日,袁世凯致电孙中山,正式表态拒绝南下,理由为“北方军民,尚多分歧,隐患实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潜长,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此为虑,屡经言及。奉、江两省,时有动摇,外蒙各盟,迭来警告,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若因凯一走,一切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若举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长此不能统一,外人无可承认,险象环集,大局益危”。7 h1 g$ d# L/ }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当年2月2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7日,临时参议会、临时政府派蔡元培(1868-1940)为专使,宋教仁(1882-1913)、汪精卫(1883-1944)为专员,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蔡元培一行于2月27日抵达北京,当天下午会见袁世凯表明来意,袁世凯表示愿意南下。2月29日袁世凯与专使团举行茶话会" b- c9 ]) Q. e  g4 `
szs0ti.jpg
& d9 n! Z+ Z" d$ j. S% [; ]( u4 t cyp9841s.jpg
5 ?, a" u- S4 j+ X- T* g: v$ @ sjr0xb.jpg
5 p3 n3 w# I9 Q7 c7 Y  h wangjwx1.jpg
! _$ h: d7 n% S6 ]  经过' [0 Y( j, J6 t% h2 {- U
  专使到达北京之日,全城遍悬五色国旗。
# H# q6 R2 V9 [/ ?+ L  主要路口均搭起了彩牌楼,并大开中华门,请专使由中门而入。中华门是清代的“大清门”,平时关闭着中门,只有皇帝出入时才大开中门。袁世凯“开中门迎客”,可谓给专使以极高的礼遇。在欢迎专使的宴会上,袁世凯“诚恳”地表示:“一俟北京局势稳定,立即南下就职”。可是,二月二十九日晚六时,北京就发生了“兵变”。兵变的结果是商民遭抢劫者四千余家,京奉、京汉铁路局,大清、交通、直隶三银行以及制币厂亦遭劫掠,损失白银九百多万两。专使住所被洗劫一空,蔡元培等人避入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仅以身免。帝国主义国家驻华公使根据辛丑条约,纷纷调集军队进入北京保护使馆的“安全”,北京的政局大有内忧外患双临并至之势。于是商界人士吁请袁世凯“万勿南下”,北洋将领通电全国主张“大总统在北京就职”。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方面被迫让步,同意袁世凯于三月十日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 [) F  X4 ^. U5 _" }, s/ Y. b  29日晚8时,北洋陆军第三镇以索饷为名发动了兵变。叛乱部队打到专使团的住所,蔡元培等人在表明身份无效后逃出,避入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下半夜西城、北城也发生骚乱,土匪和部分巡警加入抢劫。当晚袁世凯亲信并未阻止兵变,陆建章(1862-1918)的执法处并无干预,掌管警政的赵秉钧(1859-1914)当晚传令全城巡警一律撤岗。* K: Q5 \) U: f' y8 U: H5 Q: _( |
ljzgp0.jpg
( S8 q8 N/ B6 ]2 Q# ~# E' L# ?6 C) o zbju01.jpg & q; m( x/ M* P3 j
  各国驻华公使根据《辛丑条约》,纷纷调集军队进入北京保护使馆的安全,并威胁袁世凯如不尽快稳定局势就调集更多的兵力进入北京。兵变也蔓延到了保定和天津地区。
  W# p. ?6 L1 t9 K# R# C* g; S; `  据唐绍仪(1862-1938)回忆,蔡元培专使团当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找他与袁世凯商讨。他到了袁世凯家,正好北洋军第三镇师长曹锟前来报告称“报告大总统,昨夜奉大总统密令,兵变之事,已办到矣。”袁世凯说:“胡说,滚出去!”唐绍仪的个人回忆是唯一的孤证,从而遭到质疑,南京国民政府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在回忆录中称“正月十二第三镇在北京兵变,初非袁世凯所主使,有些人委称系袁世凯指使,以抗议南方代表要求迁都南京者,实乃诬传。”6 _. V+ r! _% P* R$ o6 ]5 p6 r2 Q" Z
tsysy0.jpg
' O+ ?9 K6 z! N+ D! y5 V  事后统计,京奉、京汉铁路局,大清、交通、直隶三银行以及制币厂遭劫掠,商民遭抢劫者四千余家。* R  T% d( Q1 L
  “北京兵变”是在袁世凯精心策划和具体部署下进行的,“哗变”的部队是袁世凯的嫡系亲军北洋第三镇(师)。兵变的总体计划是“兵变”开始后,如果南京方面做出让步,“兵变”就嗄然而止。南京方面如果仍然坚持袁世凯必须南下就职,就把“兵变”扩大化。“变兵”进入紫禁城杀掉宣统和隆裕,然后宣称“兵变”系专使所指使。于是,清帝退位的诏书自然失效。袁世凯则拥立庆亲王奕劻(1838-1917)之子载振(1876-1947)为帝,联合北方的一切反动势力和南京临时政府相抗争。如果把革命镇压下去,袁世凯也就以大清再造者的身份“登台受禅”,变“大清国”为“大袁国”。袁世凯在登上总统宝座之前,就已经窥视皇帝的宝座了。. y6 n( @+ `! v" G% Q4 w
qingqw01.jpg 4 M  g4 Q2 w& x! d3 N* j
qingqw11.jpg
. T+ y" z6 r1 s8 y2 N# Z  _
! G9 t; @$ K+ Y) D" i7 E) m# o3 U(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