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10 18:41 编辑 $ J% R i$ ]/ B6 i2 n
7 e Z0 Q5 q. S* R7 Y5 Q清帝退位诏书9 e- O+ Y- r9 r2 K+ f% v# Y1 a
来源:国家博物馆
- ^8 U/ j* O8 ]
( l6 V' T% M, r" g1 y* _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 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
* E- \ s& C; ]- Z, F 溥仪是光绪帝载湉(1871-1908)的异母弟弟载沣(1883-1951)的长子,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1835-1908)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1856-1875),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光绪帝的皇后临朝称制,称为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载沣上任后,为加强皇权,任用少壮派贵胄掌控军队。他委派自己的亲弟弟载洵(1885-1949)掌管海军,年仅22岁的载洵成为大清国最后一位筹办海军大臣。# h& t8 h' V& s& |/ a
, g$ B( b3 f7 m+ L
( x4 O( o4 k) `+ ]5 ], S+ T. @3 G
0 v3 v) r1 j4 K# M3 Q
1 l9 Q5 H5 m; a
) P7 A/ c0 b, L5 P2 s% u7 {4 \' Y
溥仪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三年皇帝,又糊里糊涂地退了位。辛亥革命后,清朝走向覆灭,隆裕太后代替溥仪下了退位诏书。溥仪清楚地记得,有一天袁世凯(1859-1916)满脸泪痕地跪在他和隆裕面前,直接提出了皇帝退位问题。长大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用一个孩童的眼光回忆了这样一幕: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让小皇帝印象深刻的这一天是1912年1月16日。此时,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袁世凯只要劝退清朝的孤儿寡母,就可以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华盛顿”了。事实上,袁世凯无需多费口舌,他只稍微提及法兰西革命,隆裕就被“吓昏”了:“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
/ q" [) w- }0 i5 v2 m. M6 A
- E# U) X+ E+ r. o
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皇帝退位时,隆裕太后把王公大臣们召到跟前,问王公大臣君主好还是共和好,如果跟革命党打仗会是什么情形?大家争辩不休。有主张和的,有主张打的,让隆裕太后拿出自己的首饰珠宝大赏军士,不愁无士气。隆裕太后的眼睛在王公们的脸上扫来扫去,不得要领,就问一直跪着不说话的载涛贝勒(1887-1970):“载涛,你管陆军,你知道咱们的兵怎么样?”“奴才练过兵,没打过仗,不知道。”载涛的话让隆裕太后好生失望,隆裕太后失神地看着载涛半天说不出话,御前会议没滋没味地散了。 8 L0 t$ q- S) f, M0 l3 I
* x9 v5 e8 S7 K, [* `( f 大臣爱新觉罗·良弼(1877-1912)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决战。1912年1月26日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1888-1912)炸伤,而彭家珍被一块从下马石回弹的弹片飞进他的后脑当场殉难。良弼抢救两日后去世,临死前叹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5 r4 S5 O1 { W5 X ~/ u/ Y" Q- j
% p' P" u3 F' p" w/ j
2 ^4 V- @' L3 f: Y 良弼死后,其下属的主要骨干闻讯惊骇,作鸟兽散,清宗室无人再敢坚持对抗革命政权。
7 b+ C4 v/ ^' I. e# x) W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里“挥泪对宫娥”,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随后颁布《逊位诏书》。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告结束。第二天《申报》第二版专电一栏,特别用加粗的字体写道:“清廷逊位诏书今日 (廿五)(注:2月12日)已下。 ”
$ F( D/ ~9 I) X. u 退位诏书共三道,图片为辞位正文,现藏国家博物馆。5 a$ ~6 a* S" ^8 u, l" [1 l
R0 ~6 }0 h2 l& e
+ F% K+ r) R w% f! c4 `7 z
中文名:清帝退位诏书
& S4 H4 p0 }3 U- x" d$ o1 @ 时间:1912年2月12日
) O5 n3 z- u: D. h! ?9 \1 [ 起草人:张謇, h1 \3 l& N% M) B. M) ^: W# ~7 `. d
地位: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道退位诏书
' s/ D# @3 ?" Y# x/ I# F+ ~
' a! F8 W' q+ D" _
全文如下: @+ N# H4 B- _8 P. w( [; X8 [3 \- V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 S. x: B$ y: U# @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 A9 |8 c3 q: g1 i1 ^
/ W7 K6 e$ m, p' d& q! a 起草人
! m/ F; {$ O2 ~, u$ u/ v 计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建国,凡二百九十七年;自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入主,凡二百六十八年,至是而亡。退位诏书起草人为张謇。
+ E6 m: u$ W3 g% h+ O
3 R; o2 `$ E. ~8 Z8 U' Z0 w) h0 u: E
5 V$ X% \3 |& D Q& Y/ a
史料记载# a) M5 {& R5 ]- L% H) U
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
0 U0 c# R$ i8 m( z" ` 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 F/ G8 N/ I1 V/ p7 b8 X. V5 r. Y: A1 ?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4 ~9 v1 R, F0 D1 U* I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 g; G s: W& M. e! e: s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K9 B n$ I9 x% `: E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U8 Q% N6 ^* w/ o- [2 c! u7 H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2 s5 q& _$ X. |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9 I1 C7 ~8 ^* U9 n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2 ?) ]2 R# d/ o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h) z9 Q+ l0 t) `8 ] D1 Z
乙、关于清族待遇之条件:: d5 t9 B) r: z# V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 d2 y. o8 I2 _ c: U. g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6 e- Y, A0 M" n+ \1 `" c" h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 E9 H* i6 n( s( ]' D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 P1 u+ E; P8 F* g7 h. d 设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灵堂- {; V. L/ p# q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0 i& o6 T+ p, H! }# {7 g, R; [; m 今因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者如左:: r) l. K3 R* \. H
一、与汉人平等。
' M, h% b O- x; b _ 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B3 V8 K: e& N# x4 U+ q7 Y! U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5 `! ~3 j/ g' ?3 m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z7 S* e' O) f# l, |: @# A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3 i* ~& M0 K, V7 ~" H! G+ Y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1 k/ j8 I! l% [. D/ V3 G H4 a+ w) a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 W6 a4 E7 u/ b! A) y( J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转达各国政府。* D5 u9 j9 a H2 q% t
- m q* e6 z4 ^8 x3 `5 u5 S 相关诏书: p! K. `7 M( ~* ]0 r
另外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
$ y( T/ G! s4 T( j0 x, V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取其轻者。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 i7 W3 Z& J, X/ ~$ T# [/ e! g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 [( A( ~: r; R, V
. B6 Y( b$ U) @. f' V9 J7 \3 e
, C% V3 _1 X' u4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