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毒木
, ~: y: T5 E% r) c9 V% b, o转自:热带植物. `5 r N/ B! d$ m" |$ |1 F
箭毒木,又名见血封喉,号称“毒木之王”,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林中,乔木,高达30m;具乳白色树液,树皮灰色,春季开花。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一种剧毒植物和药用植物。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心率失常导致),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见血封喉”。分布于热带季雨林
9 S6 R( [& J& l/ ?
8 I2 L$ E# u( O$ \2 X
域:真核域: L" }! q+ e3 s' q h6 H
界:植物界6 y9 g1 S) ~6 s" B- @+ Q
门:被子植物门# h9 `! D1 [( L- E, s
纲:双子叶植物纲
- h) q) _' X" v1 c$ U3 |) N/ P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P" r; u' S: y h4 o0 N 目:荨麻目6 q$ o& K }/ v
科:桑科
7 ^/ P4 L0 B) y 亚科:波罗蜜亚科0 B/ {$ i. m. i/ c2 S- i* X
族:见血封喉族
2 o+ K) J3 e" N/ Q+ O J 属:见血封喉属9 K$ q- J7 N4 b+ j7 F' d0 o ]
种:见血封喉(箭毒木)
& [6 h7 l) r1 Q8 j: ^* I
( V; t( {4 [( K/ F+ S5 [* d% \
毒性:剧毒
! l T( Y+ r/ h Y$ l- S" Y( Z- `& w3 g; H P8 q! q# m3 Y
1.形态特征
% g s) x& H- W5 N4 `3 h; n( k 乔木,高25-40米,胸径30-40厘米,大树偶见有板根;树皮灰色,略粗糙;小枝幼时被棕色柔毛,干后有绉纹。叶椭圆形至倒卵形,幼时被浓密的长粗毛,达缘具锯齿,成长之叶长椭圆形,长7-19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两侧不对称,表面深绿色,疏生长粗毛,背面浅绿色,密被长粗毛,沿中脉更密,干后变为茶褐色,侧脉10-13对;叶柄短,长约5-8毫米,被长粗毛;托叶披针形,早落。雄花序托盘状,宽约1.5厘米,围以舟状三角形的苞片,苞片顶部内卷,外面被毛;雄花花被裂片4,稀为3,雄蕊与裂片同数而对生,花药椭圆形,散生紫色斑点,花丝极短;雌花单生,藏于梨形花托内,为多数苞片包围,无花被,子房1室,胚珠自室顶悬垂,花柱2裂,柱头钻形,被毛。核果梨形,具宿存苞片,成熟的核果,直径2厘米,鲜红至紫红色;种子无胚乳,外种皮坚硬,子叶肉质,胚根小。花期3-4月,果期5-6月。
- @% h8 M2 p9 ~4 S, s8 J$ x( c# F# {. o9 K$ I
2.生长习性0 a$ B' Q! f C3 S- _0 S% O' U
见血封喉分布区位于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热量丰富,长夏无冬,冬季寒潮影响微弱,年平均温多为21-24℃,最冷月平均温在13-17℃以上,极端最低温在0-5℃以上,大寒潮南侵年份桂西南至粤西可出现短暂0℃以下低温,年降雨量1200-2000(-2700)毫米,于湿季分明或不太分明,空气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花岗岩、页岩、砂岩等酸性基岩和第四纪红土上,土壤为砖红壤或示红壤,pH值6.8-7.7。见血封喉可组成季节性雨林上层巨树,常挺拔于主林冠之上。根系发达,抗风力强,风灾频繁的滨海台地,孤立木也不易受风倒,但生长往往较矮。6 O% P& s: `& f2 F
' Y) H5 A( |3 p8 ]# E. P$ J 3.分布情况0 H( x7 i$ W' m& y) A2 l3 K2 x
产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广西、云南南部。多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雨林中。斯里兰卡、印度(包括安达曼群岛)、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也有。变种分布于大洋洲和非洲。
- v* J6 Y5 e5 }& c8 {: D4 G y- J
2 s2 ?0 ~; `2 ~8 o. [ P 4.保护措施
" E; E3 Q( c8 J 海南的见血封喉大都在海南五指山热带雨林地区,该地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以保存最为完整。在云南,见血封喉所分布的大部分地区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外的,当地群众都有保护习惯,常不任意砍伐。广东、广西未建保护区的产地应加强保护,扩大种植。
0 m1 W( P# d- s# T+ Q
" q j8 e& Z* ?1 B9 x5 | 5.栽培技术
* _* R, V$ V! y! F* B 由于见血封喉毒性较大,在栽培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割伤树枝,在修剪前更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护。在温室栽培展示时也应该用牌示加以说明,并栽植在游人不易接触到的地方。- B7 A, E" c! Z" J
见血封喉种子发芽率极高,更新能力强,容易繁殖。但种子寿命短,采集种子后,应随采随播,幼苗给以适当遮荫,即可成活。
5 j; Q' x4 ?: L i1 U, E" ~ U! G# H5 a) p
6.主要价值
, k: X& Y! G k( b- L& @" O3 ?0 O" A 本种树液有剧毒,人畜中毒则死亡,树液尚可以制毒箭猎兽用;茎皮纤维可作绳索。
1 M0 i3 O1 p m1 w4 @4 Z 据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馆馆长朱鸿祥介绍,在云南,傣族和基诺族人能用见血封喉的树皮做树毯、褥垫和衣服。他们先用木棍反复捶打树皮,使得树皮纤维和木质分开,然后将树皮纤维浸泡一个月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毒性,然后这种细长的纤维就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
9 k& L$ ~5 K# g# P. S4 g9 O z# E- \# K7 Y2 E" x% A8 A! t3 y
7.毒性危害
4 S) m Z3 c9 J0 Q 见血封喉树液有剧毒。常用它与士的宁碱(strychnine)混合作为箭毒药用。树液由伤口进入体内引起中毒,主要症状有肌肉松弛、心跳减缓,最后心跳停止而死亡。动物中毒症状与人相似,中毒后20分钟至2小时内死亡。见血封喉是世界上最毒的树,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儋州。即见血封喉树,其树汁洁白,却奇毒无比。唯有红背竹竿草才可以解此毒。: R; D1 J) Z9 r: i% Q/ S6 t( o
见血封喉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对此,西双版纳民间有一说法,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2 Z; G7 v7 f$ |
# B6 f. L; {' F; o A+ p 8.植物文化
/ w7 k) c: D- \$ Z0 l 傣族% z& L3 r, M! `: H! ]- D
据传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最早发现箭毒木汁液含有剧毒的是一位傣族猎人。有一次,这位猎人在狩猎时被一只硕大的狗熊紧逼而被迫爬上一棵大树,可狗熊仍不放过他,紧追不舍,在走投无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位猎人急中生智,折断一根树枝刺向正往树上爬的狗熊,结果奇迹突然发生了,狗熊立即落地而死。从那以后,西双版纳的猎人就学会了把箭毒木的汁液涂于箭头用于狩猎。 关于见血封喉树,傣族民间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据说,千百年前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一次洪荒。洪荒过后,准备重建家园的人们上山伐木,在林间碰上了77只猛虎。林中猛虎伤人无数,猎户无法捕杀。有个叫波洪沙的男子,为除虎患,只好服下许多毒药,血浸入地下以后,育出一棵树来。由于那树吸收了波洪沙的毒血,树枝中便含有剧毒。这种含有剧毒的枝,用形象生动的传说告诉后人,见血封喉是种毒木,它的树枝可使凶兽毙命。$ \) @. u, p% q, a
4 b7 P3 M" s$ v$ g/ h* z( W- S3 t
印第安人
, d2 q2 m# b* b- M( p# J8 A 相传,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在遇到敌人入侵时,女人和儿童在后方将见血封喉的汁液涂于箭头,运到前方,供男人在战场上杀敌。印第安人因此而屡战屡胜,杀得入侵敌人尸横遍野,魂飞胆丧,顽强地保住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据史料记载,1859年,东印度群岛的土著民族在和英军交战时,把箭头涂有见血封喉汁液的箭射向来犯者,起初英国士兵不知道这箭的厉害,中箭者仍勇往前冲,但不久就倒地身亡,这种毒箭的杀伤力使英军惊骇万分。
, q0 I/ Q9 d; h. j! d# r8 Z- l. ~1 y- ]6 t)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