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衍之数者已然分为两派,一是五十派,一是五十五派。二千年了。; e7 V: N; \4 U 究竟什么是大衍?什么是大衍之数,谁也没有说清楚,或者是谁说的也没有成为公认之理。五十五论者我已经说过,主要是没有版本的证据。如果他们拿出来了版本的证据,我们只能承认他们说的是正确的。* T( Y0 z. {( N$ r5 ~/ x 持五十说者,多为凑巧之说。从京房起除王弼外,都是如此。王弼说又太简,无人能从他说推衍出来五十的结论。如果五十论者说得有理有据,五十五之说还能提出来吗? 这个争论,我看还得继续下去,直到双方之一者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时为止。 |
道教的三个问题 道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如佛教。这是道教界人士也承认的事实。9 P& t( k y5 J' `1 F 上个世纪,我曾访问过几座道观,拜见过傅元天,匡长修,闵智亭,任法融诸位道长。得益非浅。 j/ M, E. C/ B: j' B$ L 在青城山,傅元天会长就道教不如佛教影响大的问题想了解一下我的看法。4 e0 c- u" \7 ^; V" z" e) D 我不揣冒昧,斗胆说了两条:- x; c/ U$ K* G; W' k2 l/ c |
一是道教的宣传是人可以活着成仙,而佛教宣传的是人死后可以成佛。活着成仙,必须能让活着的人看得见。而死后成佛,不需要活人证明。二是,道教之兴,本为打天下,治天下,安天下。后来又宣传要做帝王师。出世论与入世论混杂。今天又想出一条,与第一条相联: |
道教宣传,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得道成仙。而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脱离苦海。这个差距太大了。使大多数信众望而却步。 |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7-1-17 07:53 编辑 % T Q7 P) i. _0 ` 红酒先生公开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学论坛易学探奥版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与京房纳甲法帖十楼。 L7 C' r/ t: |/ f: S! f6 | {& b- W. G, T3 Y 几千年以来,怀孕叫身怀六甲,年龄叫庚。当我们在肚子里的时候是按月算,出生以后按年算。从身怀六甲的蛊卦算起,经历156天到巽卦生产,这是有记载以来最古老的预产期计算。现在科学计算的预产期是以第一次胎动算起,经历154天到预产期,呵呵 惊呆了吧,三千年前的文明不比现在差。人出生以后就开始计算年龄,古人问年龄都这么问的:先生贵庚啊?现在的人不会听不懂这句吧?3 J% ~- j9 I& r. b, g 呵呵,不要问我缘由,我是不会说的。 周易里记载了受孕在既济,到第一次妊娠反应,到第一次胎动确定身怀六甲,到满八个月生的小产可以养活,未满八个月的难养活,到预产。每一个阶段都是按天数计算的。呵呵,古人生娃是竖躺在床的,和横躺睡眠不是一个样的,孕妇双脚搭在床边,接生婆在床下,一个疏忽小孩就生在床下了,懂吧,去看爻辞吧。0 h: w# D$ k. i+ b9 F: x/ z# i) Q 当我昨晚看到先生的回帖后,第一感觉是惊讶! 紧接着,我写下了,祝贺!钦佩!学习!! i" O. c- Z: C/ S9 d1 a) |& s 我在学习卦辞时,对临卦至于八月有凶,开始甚为不解,看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注释,除了有些严肃的学者说不知其义外,多数为昏昏之说。后来我想到了民间的谚语“七活八不活”,八月有凶,用此解说正合。但我没有找到更多的依据,故一直没有公开。红酒先生的此文,解开了我的疑虑。才有勇气把这个正解公布出来。 临卦:至于八月有凶:& V- s% J% e B# f3 w 民间谚语“七活八不活”。是民间对妇女怀胎八月流产的经验总结。不活则为凶。/ F1 ]9 K9 ~7 O" n i& ^0 e; Z 9 W5 k1 z- L: T+ n 系辞传说,周易之文辞有天之道,民之故。说生生之谓易。确矣! |
国学复兴文化论坛有宁南山先生的一帖% Z% I& `' A* s) o; J4 y 《坚决反对国学复兴以儒家为代表》," ~$ u! b @2 l, Q / L2 a5 @, P. H0 C7 j. S 讨论得甚是热闹。看得手痒,就断断续续的跟了几楼,现转集在这里,起个名字叫《我看国学复兴》,请网友批评。 0 Y" g1 g3 l. z, G+ q. K2 B 2 c$ S" l) x4 j3 U4 y( d 此帖讨论得如此热闹。很有看头。 但为什么谈不拢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国学复兴四个字让人糊涂。 上个世纪后期,中国提出了个口号,好像是中华复兴,国家复兴之类。文出何处,我是查不清楚了。但有一个唱复兴的歌,得了五个一奖,看起来肯定是中央提出的复兴这个词。: ]5 a# _0 K0 \% _ 我们这个坛子好像是借中央的东风,起了这个四个字的坛名谓之曰国学复兴。- a. o* v4 O0 v2 |, l, x5 X$ v4 f 但是是不是国家复兴必须要国学复兴呢?国家复兴一定要国学复兴不可吗?国学不复兴,就会影响国家复兴吗?; S) h% f1 M4 M 我先说一个观点;中华要复兴,国学可不复兴。如果朋友感兴趣,我们可以慢慢地说。 : E+ }0 ?) y! [& P* W/ }8 g/ w& I* q 国学复兴除了附国家复兴这个口号,也可能有人说是仿欧洲的文艺复兴。出发点总是好的。这,我都是赞成的。9 u" u: m# A8 X 我怀疑的是国学这个概念如何认定,这个概念与复兴搭配会是一种什么状态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我的记忆,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如果有,也不是现在我们所争论的学术类概念。我猜想可能是对学校的称谓吧?(真有没有用国学来命名学校,我没有任何根据,只是瞎猜) 从学术分类,先秦只论诸子,有汉始论四部。至清前,没有用国学概称中国思想与学术的。(这个说法也未做考证,如有人说我说错了即改之)。 国学概念的建立,是在面对西学东进的潮流提出的与西学不同的中国国有的学术。即是为与西学划分界限而采用的一个统称。它的实质是指称,在西方外来文化(学术)进入中国之前的中国国产的全部学术。进而概指中国国产的全部学术中的优秀的部分(这就排除了诸如女人裹脚一类的的学术文化知识,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挡住部分遗老遗少们对女人裹脚的赞美与欣赏,民*国期间还是出了许多欣赏的书。) 这就是说,国学的概念,是与西学对立的,或并列的。实质是排西的,不与西学融合的,两者是不能包容的。但这绝对是符合逻辑的。两者包容了则国学不是国学,西学不是西学,就成了二合水了。# d- A. h2 ]+ z4 u- x5 B 那么,当时提出国学的大家们认为优秀的国学学术是什么呢,有没有标准来界定呢?! L H0 m# i8 ^7 t# H- u 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一下当时国学大家们划定的优秀的国学学术的范围。不是现在诸位朋友们争论的我们的标准。而是要还原当时的标准与所划定的内容。否则,复字就无着落。- }; H9 ]% V8 |& v9 X9 I' V . T H4 u4 K9 z/ i 当年的国学,是有人想用它做武器来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9 O$ T3 k: J( a _1 n; I$ e( m% q& ^- x 五四以后,当年的国学的大部分已经死了,没有了,失传了,这才有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学“复”。这里的复,不是复习的复,而是如西方的耶稣复活的复。如果当年的国学仍然在健壮的存在,何论复?6 e( S1 y. b- k" m0 J! k 所以我们所说的复兴的国学,应该就是当年与西学并列,或对立的那个国学。当年的那个国学是有其确定的含义的。不是我们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当年的国学大旗下涵盖的中国古代学术,不乏有中国学术的精华。是应该由现代人继承,发扬的。如易学。诸子百家中的部分精辟言论。历史上先于他国的认识及经验,迄今为止仍然领先于世界的学术思想与观点等。9 x3 h# r3 b$ ?$ X , T5 ^2 S ~! l, { 而这些精华,不在国学的大旗下,也仍然存在。 6 }9 e- U) h' J$ M 孔子有许多精彩的言论,是中国学术之瑰宝。如果不把他奉为儒教教主,反对他的人就不会这样多。5 M$ K' b; g2 v K* J r 有时旗帜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中国古代的学术精华,如果不用国学称之,行得会更远。扩得会更宽。恰恰是国字,影响了这些精华的传播。* Q/ U- F, H8 q 4 R8 I; g2 s% b 下面谈谈国兴与学兴的关系。 ( b. [6 Z/ D0 V2 _- s) ~" i7 t 中国的历史好像是证明了,国难时文兴。商乱出周易,周乱出诸子,楚乱出离骚。汉乱生道教。诗圣成于安史之乱。宋江造*反成就水浒(元末明初),曹家破败才有红楼之梦。军阀混战才出M思想。 据此而论可谓学兴于乱世。 盛世只会出赞美文。3 l5 L: B A# f5 R5 Z/ w0 \ 如果盛世出奇文,预示国之将乱。请以红楼为鉴。 此规律只适用于中国。* L2 [1 J. j$ j. m9 u$ K' @ 学复与学兴也不完全是一回事。学复了,不等于学兴了。复很容易,而兴实难。将文史精华再出一遍,大中小学讲授文史精华,组织学者注释,翻译,演义,刊物上发表这方面的文章,穿汉服,演周礼,修庙宇……这些形式上的复是很容易的。但要兴起来,恐怕就不简单了。0 P* ^ F, p. p6 c7 p. d . o' c: i! i% r 学兴应该有标准,不是谁说兴就兴了的。也不是出了几个国学大师,建立几个大讲堂就兴起来。我想,这个标准至少应该有这样两条:一是出了国人公认的思想家;二是出了国人公认的新经典。 只翻炒旧经,出再多大师也兴不起学来。看看国粹京剧吧!复了三十多年了,兴起来没有呢?虽然演员多了,扮相俊了,嗓音甜了,灯光亮了,景美极了,伴舞成阵了,票友成洋了……但至今没有一部叫得响的新剧目,兴只是圈里人自我吹嘘的呓语而已。国学如也如国粹样,那我只能长叹:死就死了吧。还复什么兴! |
杂论易学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1 L" n& I) {9 |, Q- t! z. s 知北游先生的主旨是不错的。那个泥的比喻也很有趣。$ o$ Y, v H) d3 R: ?- { 易学研究本来就有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易系辞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从四方面研究易,把易运用到四个方面,都是不错的。# J2 ]. }7 u9 B+ V! e 只是一不要指鹿为马。你研究的用的是什么就说是什么。二是不要轻易否定别人。别人研究的和自己研究的可能不同,别人研究的长处,自己可能还没有看到。三是要拿证据说话。 |
$ l, C V! ?6 O" W5 H 杂论易学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2 1 p0 `6 Q( d% w) F" o# c+ f% O3 r 《易》本是卜筮之书,秦汉以前,我们只见到它被用于卜筮,最早研习这东西的,也就是司掌卜筮的巫、史之流,这是事实。" J- T5 A$ B' U. T; [7 j, w3 b 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家之言,但有三处还请商榷:一,对于《易》本是什么书的问题还需要讨论。二,“只见到”也可能还有知兄未见到的。三,“事实”确是事实,但可能不是全部的事实。. N0 d- r9 [0 ~$ `3 L2 Y" w 上述可能不妥,请知兄指教。 |
评王阳明 王阳明只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儒。王之后,儒家无大儒。3 ^7 t. S: ]1 u) R9 z, m2 a 心学作为个体的修身可能有些益处,但对于治国平天下,引导人类前进则无有贡献可言。 |
12樓+ |. m* {! \( Z4 o 恊紀辨方書內容? 與易學有關? 有那些錯解?3 z4 r. T( K7 l |
学习和研究道德经,最好的方法是认真读本经,从本经的文字中体悟到点什么。而不是先有一个什么,然后再对照经文来附会自己的那个什么。中外的哲学家都喜欢用哲学的术语来阐释老子。他们阐释老子的目的,是证明哲学家自己已经有了的什么。因此,他们总不能懂得老子说的是什么。 |
對天定卦的解說& M4 m5 B; w6 t4 X 能否睗教一些 正解錯解一并+ L4 O- Q y" Q' s 乾隆御制恊紀辨方書有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俱注曆仍在坊間行用 |
林先生好! 对协纪一书关于天定卦的解说问题,拙著走进伏羲199页有论述。 协书说天定卦例似以乾艮坎震后天四阳卦横列于下,离巽坤兑四阴卦横列于上,而按先天生卦之序,乾与兑对,离与震对,巽与坎对,艮与坤对。乍看起来,他们用后天八卦序列与先天八卦序列来解说这个卦式,似乎有些道理。但细致分析,此定式与先天八卦次序,方位,与后天八卦次序,方位都有差异。……其实是一种只从表面形式上考察而作出的附会之词,表明协书的作者们并没有真正弄懂天定卦的排列规则。因此才硬往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上靠。 今读,见协书作者用了一个似字。很有意思。 |
易是占筮之書,似是而非 道德經是哲學之書,似是而非/ E% [7 g" r C2 l' A$ ?4 H. h# ]% J 易經:人類最早察日月之行而發展出天文學6 {! P! U- |1 r& P- g5 A 道:天文學 德:曆法終始五德 協書非乾隆創制,學者專家傳承古陽曆而欽定為通書 |
人们总是用己之长或己之恶来评说古代经典。 |
红山道人让我说说易学的实用与理论价值.对前者,易学的实用,我是乐意回答的.民间说学了易经会算卦.这可以说是一种实用了.属尚其卜筮者用其占.其他三者的实用处,我就不举例了.) Z9 ?# L- Q6 F& R 对理论价值,这个概念,我基本不用.有些学者愿意用价值来衡量世间的一切,那是他们的事,我不反对.但我不会用价值来衡量一切.价值是在交换的实践中产生的理性概念.离开交换的实践,价值就不存在.或者说在非交换的实践中,谈价值是无意义的. 譬如,许多易友来这个坛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写了如此多的文字,表述了各自的观点,就不能用价值来衡量.你高兴,我高兴,你愿意,我愿意,值得,但无价.学易学也是如此.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a! D7 i8 P9 |3 g% R: ?$ i 历史上有几人行之? |
郭老师: 我最近在读您的《揭开奇门遁甲之谜》,想自己编一本奇门历法,根据您在书中的原则,采用置润法编制,但是编到2001年,就出现了很大问题,想请教您一下。& |9 V5 n2 d: B, e) [0 z . I8 n: Q( w. b1 E 问题如下: 我是根据您的书中提供的置润法的历书,从1990年开始,一直编到了2001年,2001年出现的问题是在夏至前,没有置润的条件出现,也就是说符头与节气交接日的间隔都没有超过九天,但是从秋分开始就一直在下元,即是是我在冬至置润,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都处在下元,这样就违背了您书中关于置润的第三条原则“节气交接日出现在奇门遁甲下元,必定是上一节气的下元” k3 P/ B& t; j3 A( f 希望您给予指导,不胜感激。 |
虞耀森先生好: 我查了原书第146页。发现一个错误:十一月冬至上元后,编落了冬至中元。当时没有校对出来,甚憾! |
历史是无如果的。张之洞是个能人,但不是开国的人物。英国走过的路,在中国没有行通,这就是历史。康梁维新,想走日本维新之路也没有行得通。这也是历史。还是辛亥革命后联合袁世凯,才结束了中国王朝时代。孙软,袁想复辟帝制,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苏联影响,蒋介石的资产阶级的共和梦在中国大陆没有成功。反助成了共*产党打下了天下,坐上了江山。这也是历史。后来的人,只能重温历史,或改写文字本的历史,永远也进不到真的历史中去了。只有做未来的梦。走自己未来的路。 |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
书的力量,不在于纸与墨。而在于纸承载,墨印出的符号的内涵力。信息! |
《周易》是干事之学。所以以乾为首。乾为干。乾又为健。健是人建。人干事。可以说,《周易》是对人需要干事,或怎么干好事的学问。 |
乾作为“干”时,并无“做”的意思。 1. 触犯,冒犯,冲犯:~扰。~涉。~预(亦作“干与”)。森然~霄。) R5 G/ q1 g, z7 [# l6 ^# s 2.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禄。~仕。 3. 关连,涉及:~系。互不相~。 4.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戈。 5.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支。 x5 _$ m( O: ^5 J1 D 6. 涯岸,水边:“河之~兮”。 7. 个数:若~。9 F4 `) H* ~: |& |( E$ y8 R 8.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燥。~旱。~枯。~柴。豆腐~。 9. 枯竭,尽净:~尽。~杯。 10. 徒然,白白地:~着急。 11.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亲。 12. 〔~将(jiàng)〕古剑名。 13. 姓。 表达“做”的意思另有“幹”字。 |
乾,干(湿),干(活),翰,干(支),皆同源,同声(按)。《周易》成书时代,这些字互通是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