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郭志成

发布者: 浪花 | 发布时间: 2014-1-2 10:05| 查看数: 67874| 评论数: 78|帖子模式

        郭志成,1944年生于长春。196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现就职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易学研究所。上世纪八十年代经一位老人指点专攻中国数术与易学。1991年出版《中国术数概观(卜筮卷)》,1993年出版《揭开奇门遁甲之谜》、发表论文《先天八卦卦序与京房八宫内卦序关系证》,找到了八宫卦排列的依据是“天风山火/地雷泽水”两仪分类法,此项研究,彻底揭开了京房八宫卦排列之谜。积十年之功力,终于完成了阐发一家之言的《走进伏羲——破解易学千古之谜》。. |- O2 h7 W4 E3 v" X0 E6 S
1960694.jpg
, X$ Q% L& `1 j0 ]. J1 _& h8 M5 R gzc.jpg
0 g# v' l7 Q- F$ s

最新评论

南特爵爷 发表于 2015-10-3 11:10:00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一位老人指点专攻中国数术与易学
0 W. _+ \7 W$ H6 S
: U: @' N$ ]/ i6 G1 d' x2 M( a2 H6 p
这位老人是高人啊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2-19 16:13:34
实在对不起浪花先生的厚爱了,我今天才看到先生为我在此设了一个座位,才看到先生为此给我发的消息。
, v% d* _2 N  U- v5 y6 a  \十分感谢,但又十二分的有愧。0 k% I5 Q9 `, u4 @! R+ f+ Z/ l' \; r
我学得太少了,知的太少了,发的文章就更少了。
9 f; w/ Q* ^: c' T以后努力吧!2 O+ ~7 t; B- w4 g' k* l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2-19 16:25:08
6 I* I- S$ @% R! Z/ O* k; @6 ?
南爷好 !
5 i$ f* w$ g4 P" S" X: ?7 s3 q) M- z3 H  f2 t  k
我十分感谢我的老师杨峰先生!先生出生在旧中国一个官宦世家,青年时期留学日本。伪满时期作为国民党人,长期在东北从事地下工作,直到抗战结束。& w- P- @4 |  q, l8 P) Q3 j) ?6 Z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2-19 22:32:40
内战时期,为国民党师级指挥官。与解放军在东北战斗。解放后,在监狱里呆了三年,后经共产党在东北的地下工作者多人担保出狱。后以推车为业。长春市政协委员。旧体诗复兴后,经*文中俊先生推荐,任长白山诗词编辑,长白山诗社理事。我在长白山诗社作工作人员,从文先生,杨先生学旧体诗词。杨先生临终前半年,点拨我改学术数与周易,并要我转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工作。
/ ?( n  V. u9 B, @' n我遵师嘱在省社科院图书馆古籍部学习三年,后到哲学所,直到0四年退休。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2-19 22:51:34
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术数学与易学。在两者的关系上,我把周易看作是中国术数学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反对术数是易之末流说。
, T% o1 G  A9 K* _# N6 t' T
9 C8 k8 y7 x5 ^" X3 M' A% c3 s7 W& J- k9 J/ X/ u

+ f* I! x3 A! d  s% ?, H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2-19 23:22:55
我希望学术成果,要有研究者的独创性。不喜欢只是人云亦云的所谓的学术作品。: P4 t1 ~0 f; w! @2 }

) h4 M$ L( q6 l& _( J我在职期间只出版了三部书,前两部,只是为术数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古籍的资料,我自己的思想观点,只是表现在前言与结语上。对于中国术数概观的前言,中间有一大段关于迷信的论述,是当时的违心之论,不那样说,书就不能出版,不得以而为之。如能再版,那一大段一定删去。奇门那本书的结语是我自己的认识。说得还不够,有一段应审查者的意见删掉了,很可惜。5 O) Y' r" P: e0 r5 a% [: d

. e& R* _% L& @6 ~: e: n! j* J: E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2-19 23:30:03
走进伏羲,算得上是一个有自己观点的学术作品。有许多话是我们的一家之言。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2-23 10:14:50
今日易友赵庚白先生问我对文言四德的看法,我回答如下:
3 }+ w9 L, m; l5 z6 y" S, q《文言》曰:; o# p  W8 s5 y4 B* p, {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t" o  b& x" d+ C  @& W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 [( N& E0 R' v1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8 w( @/ V4 F$ n7 r2 M* b0 }
元、亨、利、贞。) E: b( ], g& R, F8 o& W6 m

; a$ y  f" _! a* b1 U2 {庚白易友好!9 e- _8 t7 q( l% ~
   您是辽宁人,我是长春人,都是关东易友.+ b( D. y7 e  k1 M! ]5 w" D: U
   在三个易坛里已经看到先生的解易文章,总体感觉有研究功力,有新见解.希望能成中国易学研究之一大家.4 k9 V8 E7 |1 `' s& w% j
   我学习中国数术学与易学.侧重于卦形,名,序,象,数,物的研究,对周易卦爻辞,未敢涉及.主要原因是读不懂.看了一些大家的解说,歧义甚多,一直理不出个头绪.其中一大难点就在乾卦的元亨利贞.. j, N) S6 j" @, l" O/ A" C
   文言,出于谁手,我不清楚.总是先秦一位有文才之人吧.一位先秦的文人才子,解说了元亨利贞,我只当是这位才子的一家之说.: z! `& j: h1 E2 |* k$ C
   说实在的,我一直没有读懂文言中的四德之义.9 R# g! R$ _* e& y
   文言四德源于左传载穆姜之说.左传,史家之说.穆姜说的一大段话,我怀疑是史家之附会.是这本史书作者的思想反映.史家之说,可信,也可不信.文言作者是信这位史家之说的.我现在是存疑.: h; }- T( j0 O" m; _, Y. g9 y. l

0 b( d  K, s1 K0 p   易中的元亨利贞,早于穆姜的四德之解,早于文言之解.这个时序,勿庸置疑.2 A' a3 I8 x7 A2 L9 Q
   易中的元亨利贞,外延大于君子之四德,元不全等于善,亨不全等于嘉,利不全等于义,贞不全等于事,前四者肯定大于后四者,更何况后四又都有之字之限定,范围就更小了.用缩小范围的方法,解说原来大的空间,怎能无失?四德之说只是一家所理解的部分之义,显而易见.
% q0 T% f% ]9 E7 L3 n) }* }   另外,四德之说只用于君子,对非君子之外的人,易就不管了吗?古有易为君子谋,不与小人谋之说,这个说法就对吗?就是易用的全部吗?我怀疑.
/ _& Y( V! X8 J2 L, a; K! [+ w   四德说,君子自信之,用者自用之,可也.但说四德就是元四字之本义,还有差距.故说四德,四时,四方之解,都不是易四字之本义.
- o1 Q0 w0 k# D   上述,请易友批判.
* F# m1 [' ^, ]6 `  M6 Z; j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2-25 15:20:32
从0七年起我研究周易卦序已经有九个年头了.原来以为会很快达到目的,做起来才知相当的难.
) S" M- ]/ i9 u4 L  a! `$ `7 c过去陆续公布了我的一些研究成果.有些至今还认为是对的;有些是不妥的一时之见.
0 n! D+ F- ~! t5 s* e$ k/ r) O下边是我至今仍认为是对的结论:- s% L: F) t( W# q- j1 Y, s
一,周易卦序作者认识到了六十四卦可分独体卦与合体卦两类:独体卦八,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其它五十六卦为合体卦共计二十八对合体.独体卦又以相错的方式,成为四对.以对论是三十二对.这个认识,唐代孔颖达总结为二二相耦,非覆即变.9 U1 A# ~) W1 F0 @" o/ z* ^4 R! l" N0 D
二,六十四卦合三十六体.上述八独体,加二十八合体,共计三十六体.此认识宋代邵雍概括为三十六宫都是春.邵氏后人称三十六宫,我改称为三十六体.从宋以降,研究卦序者都承认周易卦序作者考虑到了上下经的平均法则.上经十八体,下经十八体.此可简称体数平均." {/ j; g* E% u
上述两条是前人已经认识到了的,我只是做了些名称上的改动.如独体,合体,三十六宫改为三十六体.以求论述时概念一致.  E  f4 u' [$ M; m% Q" T, D
三,序作者已知圆周率是二十二比七.因为序作者特别重视用十一比七这个常数.十一比七是半个圆周与直径的比.
2 ^7 i# t5 v" A2 v/ a: Y4 v四,序作者排序时有意识地运用了平均律法则.
0 M$ [# Z# `7 e  W/ c如:上经十八体,下经十八体& ^( M, H, v, O
   上经乾坤卦与非乾坤卦十一比七,下经巽兑卦与非巽兑卦十一比七# P  Q' N  X5 ~4 ^
   上经主卦五体,散卦十三体,下经亦是主卦五体,散卦十三体.
1 g9 |* l5 o5 Z8 B: A# D: {' |等等.5 y7 h8 C9 F6 Q, b& n
五,作者掌握了阴阳卦,互卦,得位卦等多种分类法.有意识地运用于卦序排列之中.
1 R' n" y4 r. F1 j' s7 `- _六,间壁架构法.
- b4 D  Y" o; h8 P% f8 Z) s七,重位思想
9 M3 Q9 h: k0 P- m) Q1 Q
8 J9 q9 g9 n& G0 j迄今为止,只是这七条.三四五六七是我的一家之言.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2-25 15:23:01
上述七条也可称作是序作者排序时的依据.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13 13:22:54
在术数与易学研究中的一家之言还有:+ b0 ^" b1 a( f, n, F
一,第一个阐述了,京房八宫卦法是依据乾巽艮离,坤震兑坎两仪分类法排列的。由此证明了京房八宫卦与立体易模型的以上爻阴阳分两仪相匹配,与邵氏八卦序列同属先天易学系统。证明了现代人画出的立体易模型,最迟在西汉时期即已存在。(见《走进伏羲》)
/ {0 @3 R# f& @0 Y二,第一个公开介绍和阐示了集安八卦图。打破了易学史上只有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的成说。找到了中国易学中的第三种八卦图。集安八卦图早于宋代发现的先天八卦图,并有说卦等先秦文献的证明。(见《集安八卦图考》)
! s6 c) e* [( }7 b- H三,第一个发现了中国王朝更迭的普遍规律:当最后由两大政治集团争夺中国大一统的统治权的时候,总是由占据奇门遁甲三奇门的一方统一了中国,从而结束战乱。(十一次统一中只有明王朝是个例外,先平定了南方,后北伐统一了中国,也只有这个王朝,出现了由北向南的内战,北方的朱棣,战胜了南方的明第二代皇帝,取得了统治权。是为补课。)偏安于东南,西南的大小政权,都不可能成为统一中国的政治势力。(蜀汉,东吴,东晋,南宋,蒋氏国民党。)(见《揭开奇门遁甲之谜结束语》); I6 B& M3 @  J7 p) V. [, X
四,第一个发现了通行本周易卦序运用了十一比七这个常数。提出,十一比七是半圆周率数说。说明周易卦序的作者,已经掌握了圆周率为二十二比七。早于阿基米德与祖冲之。. h( u! [* R+ A# X
五,纠正了元张理对宋陈抟龙图的错解。
' C( X: f- E& l7 g; h六,纠正了《协纪辨方书》对天定卦的错解。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1 07:14:54
过去也曾读过道德经(通行本),帛书老子出土后也猎奇式的浏览了一下。无论是那个本子,我都没有看得懂,于是放弃了。/ P, {; m- ~. w+ v- l" Q
今年,突然,产生了读道德经的冲动,于是找了本吉林文史出版的陈忠先生点评的六十八章道德经。又在几个坛子上的道学版上读帖子。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1 07:18:32
今年,居然似乎有点开窍的感觉。竟然想说点什么了。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1 07:35:42
我读道德经,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想知道,老子这位老先生,在那个时代,时期,时间中,他认识到了什么?他要用文字告诉别人什么?
: F; T' n- u0 R4 e当然,他的全部认识成果,不可能用这五千字全部表达出来。我只是想知道他想用这五千字告诉别人的他的部分认识成果就行了。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1 14:02:53
首先,简单说明一下我对版本的取舍。
2 G) s- d# P, f' r! x帛书老子出土之后,引发了通行本与帛书本孰先孰后之争。
) j2 n+ S! S, @9 ~我认为通行本老子虽然有后人编辑之嫌,但从行文习惯来看,通行本老子是早于帛书老子的。
7 v& B; e2 H, U6 f7 I" }因此,我解说道德经,以通行本为早本。至于是八十一章,还是六十八章,无所谓的。我看的是字词句,从字词句中读出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1 14:32:56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论道的书。道字,在道德经之前就有人征用了。但全面论道,把道作为研究论述的主要对象,第一对象的书,只有这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f. ?) L- w* L: x3 R0 u; D
因此必须弄清道作者所说的道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什么范围,什么意义。3 d' W& y6 f* q- ~4 [

7 Z* N8 g% F0 v: K( e4 V有道友研究,道德经(通行本,下文不在重注)中道字共有七十四现。, ]& `% n4 e2 ^* g+ a5 \3 W/ ]5 G' R
详见下面引文。
" N$ f& X# P/ v5 {$ t) R. v$ ]
' I* _. H5 t; j- I+ r$ p/ x1 r% f/ X; N( p( m) z" m; \( A' z

: a6 r  b1 n+ s" j7 [3 z: ]4 F2012年国学论坛道学参玄版有一篇天命不敢辞先生的《对《道德经》“道”的归类探讨》/ z- U( W  D, p5 m
% T" y  U% ?% |( R& @

5 J" k! h  F2 q* o% i本帖最后由 天命不敢辞 于 2012-12-18 09:56 编辑
0 {4 F' j' b8 i; `
# x' C& e1 s+ s& z1 h4 @
! q" i; r, U' Y对《道德经》“道”的归类探讨! x" T0 |) E0 z# |- P4 k

& F: j; z# a: g7 d9 m; Q      《道德经》中究竟有几个“道”?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利用“编辑”工具中的“查找”功能马上就能得出结论:74个“道”。
9 ]1 U0 f) n  O' g1 p* `$ @      但这个成果显然不能令渴望知识的人类理性*感到满意,它势必提出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层面:74个“道”都是同一个概念吗?这显然不是,无论解老者有多少争议,但至少不会有人说74个“道”都是同一个内涵、外延。
( U2 P) q5 i/ G1 \! `      于是理性的第三个必然的问题是:可以把这74个“道”归位几大类?
' ^3 |+ P7 u9 u$ z( ?+ V  ]! r      ——这就是这个帖子所试图回答的问题。* i$ T* n6 i4 `7 J; n
      勿容置疑,这既可以是一个简单问题,也可以构成《道德经》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我们问一位解老者“道德经中究竟有几个道?”,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正是就此而言的。而如果我不能回答、或者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我就无论如何不能说自己是一位“解老者”。2 c6 M* c9 o8 a
      本人学浅,手头材料更是有限,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自己的研究课题,毋宁更恰当地说是一个求助,笔者本人的言说不妨作为一个课题的初步组织框架,请论坛诸贤达不吝金玉,批评指正,以期在2000年的解老成果基础上尽力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研究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当然是罗列出《道德经》中的74个“道”;1 F& B& A0 P! d9 r
并且有必要约定每一个“道”的特定序号;
* t% C0 q* Z3 X我建议可用“章+章内自然顺序”来进行标识;3 r0 z$ d2 N# j( ]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句中的第一个“道”标识为“1-1”;1 ]' @) V" h5 H. ?/ b/ N
第二个“道”标识为“1-2”,等等,以此类推。
6 Y2 K# Y$ }) J8 J( n+ ^  k, h0 m- j1 v4 T! R
1.道可道,非常道。/ y# B- c' e! ~" F  H! e4 Q: z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 M: X! k# j- p( a8.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y. ]( \+ X. r: R$ x% d0 R; v# g
9.功遂身退,天之道。' N9 \, L" w# h' y( ~
1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5 t/ D) c- A  v% A- q    (帛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X& P1 x/ \- a  L8 E& z# W
15.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 D9 O+ {% s0 X16.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2 W  u: ~! h2 T( z
18.大道废有仁义。
1 y; Y: T* E; e' O+ D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j0 R& q8 E! @! Y" Z# r/ \( c* T
23.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k: T) Z" s; Z. r
24.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9 Z& G/ X3 q2 |, f( I0 @25.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x! h- ?3 \5 z/ k+ o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h0 Z' `0 r) Q- K3 D9 V& z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d9 F" d0 r: P) h3 R! a  h% l  @
32.道常无名。…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c) }0 N; D# _6 {5 v" h$ o) ~% a( z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5 i2 d5 I  H8 q7 D  y
35.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_/ N6 j$ r- T/ f' Q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Z* h2 t% p+ M3 `/ ?
38.故失道而後德。…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 b1 N- T, j2 K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9 ~! @7 u( p5 [1 M, z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D% e, k; E( k. O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 t8 g6 R9 r/ L7 C1 `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 h; S# I5 l) |6 c+ d47.不窥牖见天道。
& E* }+ Q% L1 Z) r' v  ~5 R* N) B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7 y% T0 s1 z) ?& ?8 T9 U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 r0 K$ }' w6 ^) E( u5 j9 N( l: O3 P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 k5 J  k2 C/ L6 S55.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0 w1 B) t9 m# T7 U59.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5 v" @! g; \0 G! s6 g60.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 z' U  I- [, j9 V) ^62.道者万物之奥。…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7 @( D  [3 j5 a, r; p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7 s. d# K% m$ P& k% o1 {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6 E5 A- e2 E; w& U' O4 U0 X$ K7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M# o- j% S+ m: p+ l; H1 {; Y6 D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9 i; B" f/ ~, q( `3 Q7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 b1 f6 M0 _% S# U& r
8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8 Q. j( s9 E) s* V3 W: y1 ?) G1 G1 F0 m1 a) o
我只是依照通行本给出上述罗列,如有不妥,请指正。. o! n$ P# n" d- z: O8 B( w

! L5 W- W$ f0 f3 x9 G我是拿来主义,顺手牵羊,拿过来了。感谢天命先生!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1 18:48:35
以八十一章论,这七十四个道字分属三十五章。. |6 g0 N& d% ?
" B) C( u* j$ s
七十四处道字,可分为几类:
$ ?2 I. H. P/ l7 q! a( w! u  r# S* ]" R& g  q# q
一,老子直接说,道是什么?此类说明有定义性。& \- G- T: ?+ t& M& Q
. w/ n: |/ S  m  b7 u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 l/ v( ~8 K. F9 o! Y/ u% ]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 q( B9 Q; {' r/ v4 \' l1 n% a) G1 {
62.道者万物之奥。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1 19:40:19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1 20:48 编辑 % [! p: H% J* _9 r2 T
, }0 s# T; r& T% V* P; S5 a% p
此类定义性论述告诉我们! B9 N" Z- O5 Z! t
一,道是一种物的名称。可以为天下母的物,这个物,老子没有看清楚,也说不太清楚。他看到的,感觉到的这个物是惟恍惟惚的,是多物的混合体,是天地之前就存在着的,它很大,离我们地上的人类很远。这个物,老子用道来命之,是很勉强的,也可以勉强用大来命名他。在此时没有找到别的名,只好用道或大来名之。
, v3 F" y% {8 l; l7 F; m(这个物相对与地上的人类来说是,逝,远,反。此论以后再说。), v) v/ A) U9 ]
       这个以道或大命名的物,处于空间的什么位置?老子有十分确定的说明:一,道之物在域中;二,在天地之上,在自然之下。% ]: h6 {, s9 g
二,道是万物之奥。是万物所具有的属性之一。哲学家用规则,规律,法则来称其奥。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1 20:26:30
显然,奥,不是物本身。后人所用的道,多是用奥义。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2 08:25:05
奥是什么?先放一放。以后分专题论述时再说。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2 08:29:06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2 09:26 编辑 & ~/ e' m& O6 B8 k

8 x# E( d& ~8 q$ F; e第二类,比喻说明。
& D% ?1 O9 j% P! N( }. ^9 ^: L8.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0 q6 c( L" D& X8 d+ y7 \
32.道常无名。…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 D1 ]  a+ I& k: p9 D; p4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2 08:44:42
第三类,反说。
' I$ T# I- \9 q4 b1 u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 m6 V) z4 k3 Z1 L" {: p/ @  U* x55.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w: S4 s8 V: d* A物壮则老,有人说生壮病死,是物之自然法则。不解为何说壮则老不是道?老子肯定地说是为不道。是老子说错了吗?先提出问题。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3 09:27:49
本帖最后由 郭志成 于 2016-3-23 09:35 编辑 " R( p) k7 n0 ?
9 S& D/ e1 A0 Q( `
第四类是对道字的性质,功能的论述。兼论人面对道应该如何做。9 p6 p4 G& h  M1 ?, E: N2 {2 ]
属下又分有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尊道,违道。
; K  s7 O# T* }* ~8 Q" [0 P有正面的说明也有反面的论说。8 C9 s& C9 l0 L5 r1 Y
此类道论在七十四见中占大部分。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3 09:30:10
第五类,说不清的道。
( N4 {0 n; n- N1 {: v1 Y7 A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中含三个道字,至今未见有统一的认识和解释。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25 11:31:49
所谓的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不是宇宙的中的客观存在.而是生活在地球的人对史前世界认识的混沌.- G' }! x* G+ U" |3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3-31 15:04:11
天圆地方
9 D: ]) P2 h/ d% g" E  a! K2 x" W
/ I! b9 Q5 @; J; K+ p' H# C* \5 G+ E( v( n+ v* L1 G
. V- r5 ^" ~$ V( K& r% l$ f5 \
+ H7 \/ P9 `# U# a7 ~' }. h

9 x) Z* W3 q8 _; l& M以前我对天圆地方的认识只在曾子之辨。昨天在国学论坛看了邓友帖,思考了一夜。+ p& |# D6 T8 K7 m5 `; R

3 ~; K. _% E/ R结论:3 }7 A: x9 ?( s

1 @, E3 J& c# j" H# R- x. z天从整体上看,是圆的。地从分割上看,是由一个个方组成的。
3 Z) N% d) f4 A4 {
8 K) s" r& z$ ?% s4 Q/ D* p' u方,地分大块为方。尚书有:四方,万方,汤汤洪水方割等语。
, i; Y. T# X: E1 M* F( w/ Q' Z  [1 Y6 D( H* S
天圆地方是古人站在地上观察后的感悟。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 21:25:35
大衍之数五十脱文五之说,早在北宋初胡瑗的周易口义中就说了,陆秉承之;今人金景芳先生力主此说,金的弟子(陈恩林,郭守信等)多从之。可惜此说无版本证明。胡,陆,金都没有拿出硬证。只是从系辞中的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推论出大衍之数亦应是五十有五,故说大衍之数五十是有脱文,脱其有五二字。另举郑玄之后有用天地之数解说大衍之数者以助之。
% ?& w+ \' j4 w
3 e0 C" \" n7 S3 n+ P1 ]; D我从大衍之数五十说。$ V* J1 I6 }0 A- q, H4 ~
其理由是:一系辞如是说。二西汉京氏易主五十说。如胡陆金所说有脱文,必在京氏之前。三无版本证明系辞此处有脱文。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30 收起 理由
zqc4124 + 10 + 30 認同先生之說!

查看全部评分

读易小童 发表于 2016-4-3 11:34:27
郭志成 发表于 2016-4-1 21:25 / Q6 x) B. ~+ I- f  k& |1 O
大衍之数五十脱文五之说,早在北宋初胡瑗的周易口义中就说了,陆秉承之;今人金景芳先生力主此说,金的弟子 ...

" J/ B! [9 _4 k( Y8 U! f天地之数,天一、地二……说的是天地八卦的位置所在。
3 ~" Y+ R# d. J% I4 n: P1 W- p大衍之数五十,说的是参与天地八卦运行的要素数。0 c6 m% z% _) e, c$ Y
根本就是两回事。
, a0 n4 Z* G) [- A+ i1 W大衍之数不等于天地之数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8 銀子 +18 收起 理由
zqc4124 + 8 + 18 先生之說良是!

查看全部评分

zqc4124 发表于 2016-4-3 18:12:49
趙宋之璺說不可從!郭先生之言是也。1 ~0 R6 y3 b7 S9 q- y
. i" I: n% _" Z9 w5 u
           唐《疏》引:“京房云: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将欲以虚来實,故用四十九焉。馬季長云:《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荀爽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乾初九潜龍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鄭康成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凡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故四十九也。姚信、董遇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減之而用四十九。但五十之數,義有多家。各有其説,未知孰是。今案王弼云:演天地之數,所頼者五十。據王弼此説,其意皆與諸儒不同。萬物之策,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其用此策推演天地之數,唯用五十策也。一謂自然所須,策者唯用五十。就五十策中,其所用揲蓍者,唯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以其虚无非所用也,故不數之。顧懽同王弼此説故。顧懽云:立此五十數,以數神。神雖非數,因數而顯,故虚其一數,以明不可言之義,只如此意,則别无所以自然而有此五十也。”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