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1-22 05:34 编辑 ) \/ A! Q1 G0 j' O! a* t7 F$ m, I/ T) u 第二篇 法 道 第一章、为何法道 6 X X3 l' Q7 t Y& \* ]$ {$ C5 o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I9 t" H& Z8 l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见天道。其去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4 t% L" o$ Y4 B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之哉,以此!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1 d' g ^9 y3 w/ j0 a# ?" u 第二章、法道总则 一 以德为本 3 A( I& _1 w; ~# R0 B& \ 4 o$ ` z' U K( T9 O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k6 h- \/ |1 X+ W: K4 f 二 德以道为根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O, X/ a( u# j) b, }5 a+ m 第三章:法道的根本% i: a3 J& @* s" U4 @' b7 y: Y 一:静 0 F# S: H) B" W* D$ u; H4 c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z: B- M6 k5 a% o ' I n; p4 t' ~1 m& _9 Q( ]. ` 二:静 之 用 / Z7 A" O$ a; u- W/ r 6 c b Z7 z2 h4 o1 N& G1 t: Q: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C+ E l1 |8 N 三:静 之 性 ( d/ i9 [( L: e4 L9 k, J! X1 q5 N- G 大道汜兮,岂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常无名,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 # o; ]* E- X) B _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长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9 e5 l$ n, f) s # g6 I6 }" Z6 |4 k 2 X! E8 P% l- A3 P4 D# R 第四章 如何修身得道 一:巧 拙 4 T" B+ f a0 q$ n C. N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夫前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7 a" X: l! d" U' S% u " |) m4 `8 ]* @5 H 二:火 生 于 木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R& x& Z2 J4 t5 }"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三:机 在 于 目 2 W) {3 L7 y& R" I# ]9 U! A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V% f* ]/ ?5 P # H. L0 I* I! x) I 四:至 静 性 廉 # m$ C3 Q9 ]( n, s5 |5 F- _1 i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8 Q9 ? b4 k {$ |' L 五:禽之制在气 # W2 L9 y4 ?% J, d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 l& R" A; I0 N3 U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9 h6 q2 ^, D0 o: b 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 W4 x' L/ R7 D( T; z7 `; G0 y # K7 ^# R' h8 e7 P/ N$ ~ 第五章天 道 $ e h" F6 @- `, n3 S3 _, ~, @ 一 天 生 3 {( ~, T3 j% }$ h0 e: J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l, n1 o% w9 u- m) J. Y8 Z 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功遂身退,天之道! ! |$ R4 Q- `/ P) E 二 天 杀 . I7 X) L9 ^& j5 n* w- f ( C& K7 b: H' e! [5 x! Y' v 天之道,其如张弓欤。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谓微明。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 g: x1 s* z% O. P+ o ( s+ `& Q! ~, E! @+ t& R& z( R0 W 三 天 恩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以其不争故,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 a F9 z' y6 X& T# Q5 r2 U 4 k7 U. e: Y: t |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1-22 05:36 编辑 ! s+ M6 r' n3 R1 e( d7 Y+ M! B7 W5 u 第六章 地道 9 T( y6 R, X' {! E9 u; T5 W 地道的代表——水 ; T! G7 T9 [7 d3 r&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X3 ?1 U$ T, q. R* \4 t0 | 一 :居 善 地 % X& l4 M" Q/ S* i1 a0 `* I+ I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自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 7 u# @0 |) @( {! t0 f4 I 二:心 善 渊 1 I, o% P- T, X ' z- l. [: y$ L( I8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7 c4 D0 a" M& n-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古之极。 % [1 b" n- e# q1 E 三:与 善 仁 ! ^7 ?- Y: a# e) K+ m. }: e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 ]8 E" _+ G3 I( Z) |- |6 V 四:言 善 信 + A5 c/ L$ G8 q: V/ s" F: Q7 B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Z L; R( R: [ Y+ H8 o- M + c8 Q# b1 m1 U; R$ w+ P7 z3 N" u7 D 五:正 善 治 0 n* z$ x0 A* l* V0 \) w3 P; Z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 t9 p0 O" w& \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5 s" Z3 }9 s2 }; @3 } * N/ h, t" t5 [ 六:事 善 能 ' [! [/ S+ n2 V$ D$ B5 P # H& U' l: C2 s+ D4 s: k9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 X" i1 l) \: D* V# x) c8 E4 q 1 }. E9 P) T/ [3 m6 _7 Y3 P( @# x2 I 七:动 善 时 ) o5 n8 |/ x$ J) w2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K6 |8 @* D f# I2 \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D1 G' U5 |9 b S6 x& v" | 5 ?3 M. E# b4 o+ e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总 结 水 之 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B2 N' e v L' O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7 ?3 r+ M- R2 Q; s ! i3 ^/ D' C2 w% v0 J& y4 b |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1-22 05:39 编辑 5 ~" X+ U" l3 w1 m8 I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大道,其实分身内和身外两部分。 |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1-22 09:07 编辑 / L! h& k0 y* _$ d" x% I/ L6 Q8 P 第七章人之道/ c U6 j# \; p+ s - e# y7 Z6 J8 I, P% F 我有三宝,恃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一:慈 , F* N+ k- Y5 P/ L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以慈卫之。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兵胜矣。” & Y( ^5 D" x: v" |2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极?是以圣人犹难云。 & S, a; a8 w+ [8 ~# u7 G; H- p# \( t 3 F, \" S) i/ s& k- ?$ t 二: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久矣! / V7 i; X7 g$ s5 g/ y+ B' D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生。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 D! ^% k, ]% d 三:不敢为天下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W5 E4 b# I! u- F9 h3 S! r! G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 m6 \% F! c' O3 J5 ^+ T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非乎?故至誉无誉。+ u: a0 x: g+ c3 J$ e' q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5 W; [7 j$ O1 S6 x& O, H7 A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y8 v2 b- N* F3 b* O 第三篇 法道之难 第一章 再 说 道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G. Z! f( G9 b9 c' K( d ( Y) F9 L3 k; f# C5 x9 e 第二章 学道之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5 D! J9 d9 Y# v: {: E, A2 O3 Z& k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n& f$ o6 N$ X# a- F) Y! r 第三章 道 之 缘 0 S8 w" ^# V1 X)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4 m" F: y3 S) ^/ c C 第四章 叹 & B- V! v$ ], q2 ^ + V, o' K! f: G: n& _" R& ^& A, X7 Z" F) B* S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天下莫能知也,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1-23 05:50 编辑 阴符经》整理文 第一章 道与德 3 ^& h0 d0 h, O, K2 C1 _% a1 z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出焉,神明生焉!5 s/ E$ L& \) O! J , a6 T, J. I1 f, y. j0 W/ g: N ~ 第二章法道 ( [2 X1 [$ d! g P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故曰:沈水入火,自取灭亡。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 Z, U+ [, s8 a% E. R( x: V% g. ^: i 天性也,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3 v/ b: s+ Q5 H7 g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心生于物,而死于物,机在于目;至乐性余,至静性廉;禽之制在气。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7 M; U2 X" G6 e; [ 5 }# j7 l2 d# t) W8 t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Y ^( b1 X5 Q& B* d# X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 S" W, Q2 w7 U; M5 r ( A* U7 U' |5 `5 d/ F6 m 9 T# D2 h$ J& s9 e& ?+ X7 b 第三章 观 念. u, i( m5 o* H$ }5 m) N2 w+ b+ a7 m 1 X) n7 e8 p4 H7 d5 T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 Z* i V4 R. l* ? & e0 G6 J. _, Z7 x |
天性是根本,天生天杀是作用,所以天性在前。 |
阴符经》整理文 第一章 五贼 , c/ M: ?5 J) q6 Z* |: Y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第二章法道 & @, N/ x8 M. V- x" D, [& ]0 M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出焉,神明生焉! 9 ]8 S* w: p Z$ b: ^; ^ 3 ^- `/ F0 G) v* G% ]$ [5 X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故曰:沈水入火,自取灭亡。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天性也,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 O: w3 o- \6 {1 L$ L7 W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9 h% V5 Z. d; v1 Z* R: q" g4 b ( ~! B$ J% @& H" M) m* }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心生于物,而死于物,机在于目;至乐性余,至静性廉;禽之制在气。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 F8 d) r& A5 E% E6 N : S3 x, [ m w6 c5 H2 N1 ~4 O & \' B4 P* O8 N% C 第三章 观 念7 Z" q0 |! r+ ?$ p% W" ]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
我提炼的是诸子百家的共识,是求同存异的结果,百家都可以融入到我的哲学体系之中,不会有明显矛盾的地方。这才符合哲学的一般规律这个基础内涵。 2:看我的观点,要将自己的东西先提炼升华一下,也要到纯方法的层次来理解,如仁义不能和理智信在一起,在一起那是素质,是广义的德;仁义作为方法要回归本意,仁主动对别人好,义是对多数人好。" X0 F& Z- z3 b6 t& | 道,学不学自愿;德,做榜样吸引你;仁,对你好;义,大家对你好,就是造成舆论压力,劝你好;礼,要求对人好,并形成规矩;法,强制;兵,武力强治。- n" V6 P0 q* G) U 3:我一再说,我不是要压制某一学说,而是要提炼出特色来,串成一个系统,提高整体品质。 |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2-3 09:04 编辑 题目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是强调周易的话,应在易学框架内比较,易学有三易吗;二是如果强调中华文明的源头的话,应是易学和道学或传统哲学相比较合适。因为,三易的差别很大,而周易离哲学最远,和古易也最远。 2:如同人用刀解决问题一样,人是主体而不是刀。传统文化道是源头、主体,易学是刀,是分清问题的方法,而解决问题靠道德学说。# u' Q- n, ^: [3 N) z( x 从本体论来讲,一阴一阳不具备唯一性,对立统一/ c0 t3 \" g# i$ y1 u 作为名字又有二者并列的嫌疑,所以为精确理解本体老子用道,黑格尔用绝对精神来指称,而将对立统一归为本体的性质或构成因素。 3:易学和哲学的区别很大,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化指的是结构层次完整,从根源到主干到枝叶齐全,就是本体、认识、方法齐全,而易学本体模糊,方法不全,偏重分析问题而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化是抽象和一般化,易学理论化还可以,但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学说。 看看辩证法和易学的差别,就会发现这一点。而且,辩证法单独构不成哲学,要和唯物结合才构成哲学,这就是本体、认识和方法都齐全才构成一个哲学学说的原因。 |
老子》、《庄子》道家是文明之祖吗?当然也不够格,它们虽然有正确的世界观,然内涵皆侧重在揭示人身奥秘修身健体,指导的广泛性不足,且与儒学出现时间前后相当,只可为一门派之祖,成不了中华文明之祖,亦应属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之一。………………………………0 M1 f. B5 ~6 v9 b. l- v 2 _2 j5 |3 _: }- d0 W N 道学是根文化,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道家和百家是春秋前后才有的。《老子》将传统文化上升到真正的哲学殿堂第一人。 诸子百家随着老子而都在哲学殿堂中有了一席之地。 |
先天后天的变化,是因为八卦三爻的层次变化,不是四象中阴阳爻的变化,是质变的结果反应而不是量变的过程描述。 |
卷二十一 越语下 书名:《国语》 作者:不详8 p6 T( e9 \ X) G) ^ # L% W, E% Y4 E5 t( r* O8 A 越王句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9 e# @# F% E& m" r" i+ E6 H. h 7 y. w, ]& D2 _, n5 x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b6 X) R: Y1 n- r5 n# X. p5 K 0 k! @( ?7 B& I' \; u9 {* P4 P ……………………………………… 可以证明《阴符经》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姜子牙是百家之祖。 |
文章的定性问题的方法,好像考古学的方法,义理、考据和辞章来考证中国哲学的问题,而偏重考据和辞章,从义理方面没什么论述。而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看长得像不像,而是看基因一致不一致。$ d3 y8 C% j; t& c/ p ; q7 Y; t/ J9 ]: |- ?2 E/ J4 N# p 2:中西文化有太多的不同,甚至相反,如宗教西方奉行一神,而东方是多神共存,治国理正西方是多元而中国是大一统专制。文化不同总结出来的哲学理念就不同,从这个角度不能说谁是或不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要这两者符合要求就是哲学。 ( V! O a7 t ]7 |5 X. K# X2 K* H1 |! z' g0 U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化指的是深度或高度,也指一般规律,适用范围最广、最基础、最根本;系统化指的是层次、结构,本体、规律和方法是三个层次。哲学解释事物遵循的根本道理,逻辑学是事物构成的层次。; E1 x6 b( X; R% Z 4:哲学大的分类有以自然为对象的 ,以自我为对象的 ,以知识为对象的三种。三者交织,小的分类就多了。0 e1 G! O6 r) [+ L) n: u% b7 `7 @ R' u! \2 S 5:道学是提炼传统哲学的基础。, |
张无屮 发表于 2018-8-9 11:20. R+ Z5 `6 H1 e) n( k) K [size=0.18]《释名·释典艺》% U5 r. p! v" Y+ s, {5 D [size=0.18]三坟。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体有三也。 [size=0.18]五典。典,镇也。制法所以镇定上下,其等有五也。) O8 u; R; X- E [size=0.18]八索。索,素也。著素王之法,若孔子者,圣而不王,制此法者有八也。 [size=0.18]九丘。丘,区也。区别九州土气,教化所宜施者也。此皆三王以前上古羲皇时书也。今皆亡,惟尧典存也。+ `8 |( M n1 E3 R |
秀士登紫癜,红帽无一人。6 _3 T7 J, ^1 y6 o/ o" U" }2 } - U( Z( T( r" e$ f% o: P5 ` 这就是趋势,也是形势,很无奈。 |
道的运动方式,经文中讲“周行不殆”,原因是“道法自然”。道德之间的关系才是因果关系,德与德之间的关系也是因果关系。德,首先是道的作品的统称,形上是德、形下是物,是天地万物。其次道虽是根本,但是属于形而上,能用的是德,所以老子才说“尊道贵德”,道德经探讨就是道德之间的关系的学说。最后说起德与道的关系时德源于道,可以有“得”的理解。1 p3 L- Z, c) `! n% @( P 因果关系比较大而笼统,说道德经阐述的是因果关系不能说不对,但是泛泛而谈,反而不易把握了。 |
三界六道轮回,善是上天梯;世事风云变幻,德为长生本。 因果关系比较笼统,要成为一种特色学说,就要继续深化。比如佛学讲因果报应,是深化到善恶是根本的原因的,得出的结论是所有正教的根本:善是上天梯。而道学讲的是天地万物可持续运转的大规律,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管理,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之道,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因此揭示德为长生本的道理。 |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0-4-13 14:29 编辑 8 W) q; } L, }6 ^, t' i7 R4 _8 i 先天推导后天是无稽之谈,先天后天没有逻辑关系。 先天说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后天说的是兴衰成败的命运规律,前者怎么可能推导后者呢?8 x( y- Y, a F! `! v 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问题,八卦的每一个卦如同一块砖,八块砖可以连接为方形或圆形的井子,如同可以阐释出先天后天两种卦序。 而八卦三爻的每一爻一才可以依据四象细化为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 F! @: P# c, i' h 果说数理依据,三才变八卦,是排列组合问题,六十四卦也是排列组合问题。易学的合理性一是矛盾主次方面转化的问题,二是八卦三才的涵盖能力问题。三才组合就八种结果,天地人三才和变化都能分析的清。任何事情的任何一个阶段的情况想分析清楚,都可以在其内 , m2 j) e7 z* l* q* T! V* `# w" { |
卦序大致有三种思路,说明三个道理:一是先天八卦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归藏》是名称也是提纲;二是后天八卦是兴衰成败的命运规律,《连山》同样是名称也是提纲;三是孔子八字卦序是天地君亲的结构管理思路,不过孔子卦序属于具体问题应用,和一二认识论差了一个层次。而且孔子对易学原理没搞懂,只得表象因此不能算数,所以我说孔子错解了古易。其实,老子、孙子等老一代分析问题写的文章都是天地人三才结构,他们用易学分析法而作品取名为核心道理,只有孔子篡改分析法实质而模糊儒家主张为正宗的诱导。是寄生者。 |
张无屮 发表于 2018-9-14 09:01 逻辑有自然逻辑和知识逻辑(概念逻辑),自然逻辑讲的是事物构成的层次和结构,哲学讲的是事物遵循的根本道理。 自然逻辑由本体、规律和方法构成,阴阳是规律层次的性质,对立统一是根本的性质。# T! B% D* L3 _- v6 J" r |
张无屮 发表于 2018-9-14 09:01 逻辑有自然逻辑和知识逻辑(概念逻辑),自然逻辑讲的是事物构成的层次和结构,哲学讲的是事物遵循的根本道理。* a% M2 R; x6 E! v( r4 h8 ~7 V 自然逻辑由本体、规律和方法构成,阴阳是规律层次的性质,对立统一是根本的性质。1 F+ m; a h. l9 M+ t* X |
善是上天梯,德为长生本。 |
今年是个好年景,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
老子讲动静也讲善恶,庄子只讲动静不讲善恶。 |
苟日新日日新。 |
易学讲的是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变化的规律呢?是道的变化的规律。# A+ P( ?# ]" A. g' N( [9 e1 X 易学讲的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也就是三才综合变化的规律。9 e# X9 g. o' z- W* @ 易学侧重分析问题,道德学说侧重解决问题。# L3 B0 `& V; b6 a# c 所以,易学在传统哲学中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易学在哲学中相当于辩证法在西哲的位置,属于第二哲学的第一步。0 e* ]0 ` B" d% T5 d" t* _/ q0 H 在哲学系统中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三大结构,传统哲学道是本体论,易学是认识论,道德学说是方法*论。 |
什么叫认识论呢?这相对于本体论而言的,本体形而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手段来检验,所以只是推理的结果。6 T( k7 O x0 J# c 认识从本体的作用来开始,从现象到规律,是可以通过实验或实践来把握的。比如阴阳、矛盾、辩证法,可以由现象归纳出本质,把握特性。 认识论侧重分析问题,方法*论侧重解决问题。 |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5-13 07:36 编辑 7 l/ w/ y0 _' z1 _8 s9 I$ M% b$ |$ C 客观事物都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物质的生老病死,二是精神的兴衰成败,一是先天八卦二是后天八卦,这反应出传统哲学的世界观是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卦序是事物内部发展联系的描述,也因此易学有了预测的功能。' W3 Y$ Z0 G$ w# O/ @ 只要清楚事物当前的三才状态,就知道是那一卦,就可以看出两种规律的趋势。根据趋势采取应对措施,在道德仁义礼法兵中组合出办法 |
易学的科学性决定着道学的科学性,是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沟通的基础。& ?" q% c! a: a# ~% W3 H 本体论提供高度,认识论提供深度,方法*论提供卦广度。 |
第四章: 叹 3 r( D/ D; ?9 _) R ~5 p7 l7 o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天下莫能知也,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这是道德经的结尾感叹,有两层意思,一是大道知易行难,二是道德经特有的传承手法拼图法,就是将原有次序打乱*交给你,能不能恢复看个人能力,能恢复就不用讲解了,不能恢复说明你不是可传之人。, ]' M, p7 J8 e+ O0 L 知者不言,能恢复的不要说破;瞎解释的并不知真意。 3 w# n2 `) ]6 l5 [/ i' s# B 这是道家选人特有的无为之法,期间妙处多多,真道家大师如老子、姜子牙阴符经,张三丰道言浅近说,都是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