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中华传统哲学创新

发布者: 张无屮 | 发布时间: 2018-8-9 11:13| 查看数: 44306| 评论数: 113|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1-17 15:43:29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1-1-17 15:45 编辑
) C% q' r* y  t7 ]4 A( }
7 R* ?" }, j7 X     & X: t3 |* k& k9 g3 s
古三易为《连山》、《归藏》,《周易》,借用自然界现象谈人与事,《易传》传承。《连山》之意为:人的命运如连绵起伏的群山,起起伏伏,有高有低;《归藏》取义于万物藏匿于大地;《周易》则是一部蕴含天地万物的著作,《易传》言天施地受的天尊地卑,道器层次的“易与天地准”,有尊卑在位的人事简能。《连山》以艮为首卦,《归藏》以坤为首卦,《周易》以乾为首卦,《易传》言乾坤合道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大中而上下应之”。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1-26 06:28:12
道学将世界万物看做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以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什么类比研究世界万物生存发展需要什么,再反过来,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管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就是道学的宗旨。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1-30 05:52:28
道德经这部华夏文化瑰宝从其华诞之日起就缔造了人类另一个宏大的文化史实:数千年的道德经释义史;. @/ ~0 h; |  a) W' I. |* N% T2 e
这部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画卷可以直观地体现为汗牛充栋的释义文本;
/ q; S8 O* X6 N# d+ k* G7 {但很显然,时至今日道德经的“真义”似乎还是处于晦暗之中,“盲人摸象”既是对这种局面的一个嘲讽、焦虑,亦或许也是一个真实写照。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2-4 05:51:5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6 n6 E% ?( d: T$ N6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见天道。其去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2 k- H6 |/ R: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之哉,以此! 3 J+ @6 b. _8 N( k8 U/ J! G% E: x9 I  P% `* w( Z# n0 V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 ?9 w+ U2 M& ]- b  p$ q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2-6 06:27:21
易学四段包括:伏羲时期《河图》与《先天八卦》;大禹时期《洛书》与《后天八卦》;文王时期《六十四卦》;孔子时期《周易》。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2-15 06:52:36
大禹九功和后世五贼五德的关系,是承上启下综合提升的关系。大禹六辅基本属于物质财富创造,相当于五贼的贼命;大禹三事属于精神财富分享,相当于五贼的贼神,民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物资流通解决有无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3-13 05:50:34
容易错误解释的关键字6 Q) e+ }: B$ s$ A$ E: f% M1 ]0 R2 G
1:大道汜兮,岂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
6 Q; A2 N+ R/ b- r2:治人事天,莫若啬。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3-18 05:45:46
中国传统哲学创新——道德哲学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4-9 05:35:15
提炼的是诸子百家的共识,是求同存异的结果,百家都可以融入到我的哲学体系之中,不会有明显矛盾的地方。这才符合哲学的一般规律这个基础内涵。! Y$ h+ r5 |# r! B0 Q
2:看我的观点,要将自己的东西先提炼升华一下,也要到纯方法的层次来理解,如仁义不能和理智信在一起,在一起那是素质,是广义的德;仁义作为方法要回归本意,仁主动对别人好,义是对多数人好。
7 M0 h2 o( [1 [% q/ |% _道,学不学自愿;德,做榜样吸引你;仁,对你好;义,大家对你好,就是造成舆论压力,劝你好;礼,要求对人好,并形成规矩;法,强制;兵,武力强治。
5 Z' y) F- L. R5 y  m( e+ U3:我一再说,我不是要压制某一学说,而是要提炼出特色来,串成一个系统,提高整体品质。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5-2 05:35:34
易传》传承。《连山》之意为:人的命运如连绵起伏的群山,起起伏伏,有高有低;《归藏》取义于万物藏匿于大地;《周易》则是一部蕴含天地万物的著作,《易传》言天施地受的天尊地卑,道器层次的“易与天地准”,有尊卑在位的人事简能。《连山》以艮为首卦,《归藏》以坤为首卦,《周易》以乾为首卦,《易传》言乾坤合道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大中而上下应之”。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5-9 07:02:11
大禹九功和后世五贼五德的关系,是承上启下综合提升的关系。大禹六辅基本属于物质财富创造,相当于五贼的贼命;大禹三事属于精神财富分享,相当于五贼的贼神,民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物资流通解决有无
望朔回归 发表于 2021-5-25 07:01:55
周易与伏羲易經有何区别?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6-10 06:12:34
古三易为《连山》、《归藏》,《周易》,借用自然界现象谈人与事,《易传》传承。《连山》之意为:人的命运如连绵起伏的群山,起起伏伏,有高有低;《归藏》取义于万物藏匿于大地;《周易》则是一部蕴含天地万物的著作,《易传》言天施地受的天尊地卑,道器层次的“易与天地准”,有尊卑在位的人事简能。《连山》以艮为首卦,《归藏》以坤为首卦,《周易》以乾为首卦,《易传》言乾坤合道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大中而上下应之”。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6-25 05:44:03
老子的伟大之处就是洞察了道德仁义礼法兵之间的关系,每个字都代表一种关系,也是一种管理的层次,并将道管理自然的方法用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管理,这就是真正的管理大道。老子道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孔子道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对民心尊重的程度是透视管理大道的根本。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6-30 14:46:22
道学将世界万物看做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以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什么类比研究世界万物生存发展需要什么,再反过来,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管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就是道学的宗旨。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7-11 05:21:10

7 o# p+ m# m' i7 p1 J. I提炼的是诸子百家的共识,是求同存异的结果,百家都可以融入到我的哲学体系之中,不会有明显矛盾的地方。这才符合哲学的一般规律这个基础内涵。
2 }' i$ Q* M. @8 Q2:看我的观点,要将自己的东西先提炼升华一下,也要到纯方法的层次来理解,如仁义不能和理智信在一起,在一起那是素质,是广义的德;仁义作为方法要回归本意,仁主动对别人好,义是对多数人好。& G# u  ]% |9 r0 G' f+ s
道,学不学自愿;德,做榜样吸引你;仁,对你好;义,大家对你好,就是造成舆论压力,劝你好;礼,要求对人好,并形成规矩;法,强制;兵,武力强治。2 g+ U. e' c+ Y8 s; @6 P" c# D# [! T
3:我一再说,我不是要压制某一学说,而是要提炼出特色来,串成一个系统,提高整体品质。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7-18 06:00:01
老子道德是先有道后有德的本体论,孔子道德是先有德后有道的认识顺序论,二者鸡同鸭讲不在一个层次中。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0 04:57:18
民心是兴衰成败的根本原因。顺,就是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逆,就是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四顺,就是无事;四恶,就会有事。以民心为标准干事情,以付出赢取民心,就不会遭到反对,就会成功。这就是《道德经》“以无事取天下”的理解。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12-5 16:36:55
传法完毕。
张无屮 发表于 2022-8-10 22:01:14
老子为什么说“以智治国,国之贼”?8 T; _3 J3 B5 ~1 h- M3 g; p. Z
0 Y* D8 K% [3 P% j1 b( L! Z
1:这要看清楚是“治国”而不是“建国”,看姜尚和文王讲如何建国:
1 W) ]9 d+ {$ @$ y4 i' D. L
3 b& |9 e, b1 H) H  H见《六韬》即“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要通过修炼个人心性以获取智慧,通过个人智慧来获取财富,通过财富来获取众人拥戴与归附,从拥戴归附自己的众人中获取贤才,通过贤才来提高自己,这样就成为一个良性循环,遇到一定的时机,就以行动以获取天下。(见百度)- L7 N* h5 V7 _, s. V
智慧是上贤思想的根本,是打天下的基础,由于姜尚所处的时期是开国时期,所以有上贤的思想很正常,这从《管子》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也是管子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1 B( |5 ?& I1 O: \  x8 s- j2:姜尚讲的是取天下的方法,起点至于“智”,老子讲都是治天下的方法,起点也在于“智”,只是方向完全相反。, ?' s' R+ ^, F: ]8 i7 h

  K3 V* F) @  I  W6 U因此,治国坐天下的时候,要从源头上治理生乱的根源,所以要“三弃三绝”这些人为因素,靠制度、法制来治理国家,培养朴实的能人而不是精于算计的商人。
张无屮 发表于 2023-1-21 17:12:25
诚信很可贵,但是很难靠得住。因此,圣人不靠事后分辨而定立契约,防患未然。 老子第七十九章怎么解读?4 f+ o& ]1 w; B. T- T
张无屮 发表于 2023-1-27 16:23:18
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 r4 x( d: G/ ?9 e( g$ x
张无屮 发表于 2023-2-5 09:30:04
你越算得细,越精明,别人越觉得吃亏,有点超出的就计较的厉害。
7 W' n% x. @4 L7 K! r7 C你粗犷一些,大家也不那么计较了。
河洛易先 发表于 2024-5-8 18:22:39
张无屮 发表于 2018-8-9 11:20
: `6 B' @9 g4 I6 @; j1 r二:道学发展的历史 道学是我们民族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世界上其他的学术思想一样,是随着实践的发 ...

- P: ^2 c  d8 ~; F: N9 [道学的历史/ t  n& \3 _8 P1 f% u3 |
创建时间:2024年5月8日(星期三) 晚上6:10 | 分类:[url=]未分类

- f8 n2 K5 l$ K- x  E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 字数:1365  | [url=]另存为...[/url] | [url=]打印[/url] | [url=]添加到日历[/url]

4 Y+ W/ V, ], a8 g5 z' i
道学的历史
# i; X& g1 {. @) T3 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者: 张无屮 | 发布时间: 2018-8-9 11:13
道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民心向背一直是社会兴衰的根本动力, 经历了三皇五帝皇道时期、夏商帝道时期、周朝王道时期、春秋战国王道霸道混杂等发展阶段。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构建成了中华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架,尤其是老子非常道、也就是本体道的提出,使得我们的传统哲学成为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也是诞生中华传统哲学体系的根源和标志。
诸子百家是道学发展史的高峰阶段,战国乱世客观上为各种治国理正的思想提供了实践检验的平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极大地丰富、完善了各自的学说。同时,由于很多的上古经典智慧是属于中华文明的源头层次的级别,被诸子百家引用为各家学说的依据,贴上了各家学说的标签,成为不同学派的标志性学说,阻碍了道学的整体魅力的理解和传播。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业绩标志着霸道治国理正的高峰,霸道的实质就是以实力相威胁的干涉主义。
随着历史实践的甄别,到战国末期,治国理正的主流学术有阴阳家、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几大家。霸道思想也由干涉变成了颠覆、兼并和统一,随着秦始皇天下一统带来的是霸道强权末日降临。穷兵黩武的极端思想,使得二世而亡,到汉初刘邦建立政权,对秦朝的强权统治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张一弛,宽严结合等温和治理国家的思想重新受到重视。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治国理正的思想,由百家到几家再到一家独大,学术走到了有一个新阶段。
汉武帝儒家独大,道家、法家、兵家成为辅助,形成了外儒内道、外儒内法的治理思想,为后世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统治者所奉行。因此在汉朝以后直到清朝的治国理正的思路基本没什么实质变化,也即是说汉朝以后到清朝软实力的建设方面的重点,转移到了文学艺术方面,文化形成了儒道佛三家鼎力的格局,社会兴衰更替,主流格局依旧。
1840年之前,直接上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我们的中华民族一直都是农耕文明的社会,也都是“利义结合,重义轻利”人生观、价值观中生活下来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矛盾,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触及根本。随着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到来的,是资本主义物质经济的掠夺和侵略。清朝的灭亡,一是自身腐败所致,主要的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暴露出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的深层问题。清政府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陷入了百年耻辱,也带来了真正的沧桑巨变。
中国共产党慧眼独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马哲阐述的物质经济规律正是治理传统社会弊端的对症良方。在党的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建立了红色政权,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SHZY道路。随着进入建设特色SHZY新时期,复兴梦成为了凝聚国人思想的重大课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随之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马哲新鲜血液的注入,道学也萌发了焕然一新的生机。
道学从春期战国一分百家,到汉代一家独大,到2012年重新百家归一,是历史趋势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

' @  T+ X( i: J; Y1 S
【摘自】中华传统哲学创新哲學論文 - Powered by Discuz!  https://www.gxfxwh.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604&from=portal
8 a3 R: b) K! K; q: z- W7 S1 u

) c7 @8 K, a- X. T2 C) [
2 `7 n* R! ~; M( q# ~+ k1 X3 Z
1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