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01|回复: 0

关于中国古代称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5 19: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这些,主要是这几年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破烂电视剧、破烂“重回古代文学”。这些东西一旦多了,就难免出现垃圾。垃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装B,特别是不懂B而装B是一大因素。有些作者一会儿模仿古文对白,一会儿参详古代制度习惯,可是他们经常忽略最基本的:古人的称谓。
0 `% T9 Y! r: Z! X, ?$ n: d3 M  K' Q
. }! m$ C% l, n& a. N3 u简单说,我们知道,古代人有名、有字、有别号、有尊称、有蔑称,可是哪个朝代怎样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称君称亲称师都是有定式的,为了现代人识别方便改一些,没什么,但不能闹笑话,留硬伤BUG,或者故意装B还装成13。把明清时代的称谓放到汉唐的背景里,就等于是糊弄观众。例如说,前段时间好几部大汉类的电视剧,女主角叫爹地都是嗲声嗲气地叫:“爹~~”——实际上,爹作为老爸的称谓,是从魏晋时才开始的。大汉剧称“爹”,把时间提早了几百年,相当于某个明朝大戏里喊出了“老豆”两个字。。。
4 z( s8 L0 Z; G% |1 }1 k
* }8 p  K! q' z$ K  d0 @+ Z还有一个古装界统一无时段的称呼,就是称官员为“大人”。现在几乎所有朝代的电视剧、小说,对有品的官都介么叫,例如包青天里叫包大人。这就露BUG了,下级和百姓对官员称大人,在明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就是明朝,也很少见。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了个笑谈,他祖父拜谒张居正时,被张叫了声“沈大人”,当时宾客都以为十分新鲜,因为“呼公、呼丈者多,更不闻有大人之称。”爷爷被人叫了声大人,孙子就郑重地写进文集,说明在当时用得极少,甚至少过我们现在叫脑残。
8 U4 M( x# Z8 X" c' e$ f
2 G2 h, _: @( c. `8 h. I再简单点说,大家翻翻三国演义,就可以知道,几无文官被叫过“大人”。所以在梦回三国一类的小说里看到“陈大人”、“曹大人”,就觉可笑,这与唐明皇叫安禄山“X0后脑残”是一个效果。。。
' ^: |# V; d6 c" @% i
4 |( `, R# F- M! m0 c9 c5 i" b因此不能不说,古装片有一个伟大之处,就是统一了新文化运动都没有统一的古人称谓。实际上,大人之称,普遍行走官场,是自雍正开始(康熙类片子、小宝类片子里称索尼“索大人”鳌拜“鳌大人”都索超前意识啊),见《清裨类钞.称谓类.大人》(书名号内第二个字是别字,我打不出来大家将就一下,下面还会有这样的生僻字):“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嘉、道以降,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到了光绪末,因为局势乱,需要奉承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大人就被用滥了,什么员外郎之类的都被称为大人,这可能也是古装片滥掉“大人”二字之源吧。。。' A6 c8 h( e; S

3 t: V$ x- L) H1 o8 U8 C' b% B) W/ z* p& e6 i3 v* J
当然,象《孝庄皇后》里那样天大的BUG,也索常见。而且,你知道为虾米清朝皇后皇太后都是“慈”字顺下来的,孝庄我们叫孝庄,慈禧我们却叫慈禧吗?
, B8 h8 u8 L/ c% b4 S, h) |' G5 M7 b+ G# F

" z* e' m. ^, P  g8 L! V4 B3 E/ f说到这里,恐怕大家还不是很感兴趣,那就说几个你可能惯性思维从未想过对不对的:: }+ T$ F  Y9 b! |! u+ h  C5 d; P
7 I0 L; V; L# A
秦始皇是不是嬴政?
, @! N3 y$ b2 f+ e  J8 h
' G" H3 t4 K  p' q0 E" u% h  |* a孔子是不是姓孔?* e/ s! C9 M' G4 o4 X3 g
, p$ G5 ~# _8 k9 v8 E  P/ s
再来几个你可能会感兴趣的:8 W# F9 `. @; Q
; P" z! L8 X; Y, p0 r5 r' d
什么叫“不分伯仲”?
+ C$ G( a' `' p, n. `
0 R( z7 `8 X6 R什么叫“待字闺中”?0 q+ b9 `! t8 D# I" _: `( K

6 p! _. f# p5 ~8 @; Z* b3 |" u“虎”作姓时怎么念?
  w' V# Q! H8 P3 l
9 p0 H6 D, b% x* s6 P' q7 Y贞子?我国唐朝就有了!. u; T4 |4 t5 J/ i
7 x! b& H- p7 w
屈原为虾米在《离骚》里自称“朕”?莫不是他当过皇帝?, w" l' D7 E. S5 d- {$ q
5 b% B; I/ u- R1 a
为什么我们叫叫汉高祖不叫他汉太祖?为什么叫曹操又叫魏太祖不叫魏高祖?有时又叫他魏武帝?  ?: c9 z. y* B" x6 d: f
) X$ `) l! x/ f
为什么有的皇帝叫哀帝、献帝介么不吉利的字?为什么汉献帝那么惨了还不改个名字叫汉喜帝?
( I6 E( |0 E0 G* O
2 S% Z& x7 J  A为什么唐玄宗又叫唐明皇?什么样的场合用前面的,什么场合用后面的?
% H* v9 I; c3 d! @# ?* R; m% o' a& W' K6 h
如果当着乾隆说“雍正”两个字,算不算不敬?会不会被杀头?9 P  h2 u3 E9 l6 Y$ D" J

  k/ B/ r% t2 H# V  g: {4 P' f. ~知道吗,古代人有时会称自己妈妈为“姊妹”、“姨”(干,介个可能就被J-APAN学去了搞兽行。。。)$ t) d, w+ W) J

  A& v3 f7 |( S2 G. ~2 A还有,古代人还可能称女儿为“处女”(今天当然所不行,例如你看到同事抱着小女儿逛街,招呼说:“你家处女好可爱”。。。可能会被当街打。。。)/ B" i1 W# ?8 g1 _

& @: V; _1 c& R: Y+ b4 ~" z( P好了,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一下被我们日益忽略而被韩国日偷夜顺的古代文化传统,就可以看看我接着写的。
$ \& a; ?5 K. }+ L大家要明白,有些知识不当钞票使,我们视其为粪土,还不时有激进愤Q来打倒,破旧。可是,我们永远的竞争对手,日本和韩国,却在无时无刻地不在觊觎。懂一点,去争遗、申遗,总索好些。
  N% ?6 Q* `. e4 {说到称谓,首谈姓氏。作为普及帖,我就不详细考证诸多学术成果了,简单切入:
; g- h2 s; U5 i, p
6 J6 \6 b3 B1 a, r+ a0 C& Q# @. S1 i$ L2 G% e  C
一、姓; z1 _+ ?9 B' @. G" ~5 e" q; ]6 d  C

/ q5 b3 b' D) q2 A. K5 N拆字就可看出,是从女从生,《白虎通义.姓名》载:“姓者,生也”(古老的母系社会啊。。。现在我们随爸爸姓,字却已经不能改成“甥”鸟。)
8 P& A4 s2 T$ m! _  {5 Y5 f) c3 Y
, ^6 B, o  U: l; W, A6 S" Z) Q先秦最古的一批姓,都是偏旁“女”的,例如:姜、姬等。我还见过有人姓“支”,不知他祖祖在母系社会是不是也“从女”带偏旁,要索介样,他就该烧香庆祝人类在生他之前就进入父系鸟。。。/ [- g3 Q5 [' R5 P5 N% n* B0 v) \

8 u' m" g  V  e% b- P姓在古代十分重要,因为当时人口少,生活地点局限,古代人又十分聪慧地发现了近亲通婚的遗传学弊病。而姓作为“从女从生”的血缘区分标志,就产生了“同姓不婚”的规矩。(当然,现在不会这样了,主要是张王赵李之类太多。你假如姓刘,不找同姓就意味着配偶范围瞬间缩小上百上千万人口)
2 [6 c' f, N7 h6 F/ a! ]2 |( Z1 C# Z0 a
在古代典籍中,《白虎通义》(最近白虎介个词莫名其妙地火鸟)载:“人所以有姓名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 j9 R4 c3 Y1 t3 U; f2 N4 q5 f- L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9 Z3 ^2 }% E. x- Z2 t" C/ K《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 N" G9 X' X& e. i' {

5 x8 z7 K+ p# q3 J/ g- F而且,这一习惯,连买妾时古人也严格遵循。见左传《昭公元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看来,还是有变通的方法。大爷看上小妞,害怕同姓,所以随便找大师算个姓就可以开工了。)
; r* c) F: N9 s8 H, y2 C
% G, \& B5 {! o* L, H“同姓不婚”的原则,在先秦时经常被王侯打破。因为当时姓不多,有时数国同姓。而在政治婚姻面前,很多规则是不值钱的。这一点,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中载有《同姓为婚》条。
; R1 L7 d+ l$ a$ g- b- g1 p4 p8 _- o/ V, b# a0 E
二、氏2 U6 W) D" x6 z( }
; P" I* E4 u, c& Q: ^
还是简单说,姓不够用,同姓之间因为生产力发展,财富地位开始分化,必须另行区分,因此有了氏。《说文解字.氏》中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这是说,“姓”用来别婚姻,而“氏”用来别贵*。" Z2 H9 Z5 r9 X* Z

6 N; I6 U* G8 l7 n$ ?# U- {- \氏用来别贵*,自然就会形成新的小圈子,与“同姓”有别的是,氏发展为“氏族”(大家、大族、望族的标准),《白虎通义.姓名》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伎力”。- W, j8 D! e5 v; e7 a" A+ y

) e' ^4 V9 S3 c" ~4 c" c. F" L由此可见,姓与氏,原来表达的是不同的含义。先秦时期,古人一直是分开使用,严格区别,自秦开始,姓氏才合二为一。. f+ t- l. ]- x, A! P9 P- t
* e1 j* o! L  X  [9 H8 n4 K
由于先秦时期姓氏分离,所以夏、商、两周,男子均称氏不称姓,妇女才称姓。有个大家可能已经很难接受的错误,就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这样的称呼是错误的。因为先秦王侯只能称国不能称姓,所以这两人应该被叫做“周昌”、“周发”(不索姓周,而是当时贵人以国为姓,称国),或者文王昌、武王发。
2 z; W1 |' |- U3 v& ^% L* z$ P: l: S# G* P+ T
为什么我们现在叫他们姬昌、姬发呢?习惯性误读,而且是上千年的习惯。最早犯错的是司马迁(《史记》中载周文王:“姓姬氏”)和刘知几(见《史通》)。郑樵在《氏族略序》中就说,称呼姬昌、姬发的说法“三代(指夏商周)之时无此语也”,又说司马、刘两人“虽子长(司马迁的字)、知几二良史犹昧于此!”顾武炎在《原姓》中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顾武炎还说:“考之于《传》(指左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称姓者呼?”
0 K( K4 W6 W/ s+ d1 N0 X
6 H: M' M2 O9 @4 O1 v答某网友质问:( v' f4 {3 r- G7 a
那为什么历史上无“周昌”之说,又少“文王昌”的说法呢?首先,司马公的《史记》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后世多有将错而用。先秦国君、王侯不称姓、不称氏,而称国的习惯,在《左传》等先秦文献中被严格遵循,但这些先秦文献太过艰深,后代多有注解,慢慢就未遵循其定式。实际上“姓姬氏”本身,在先秦时候,就不能针对先秦国君、王侯而言,即使他本来就姓姬。当然,退至一般男子,先秦不称姓,也是个基本的称谓习惯。《史记》之前,先秦几无文献以姓称男子。% f7 o  p- \  ^( s% p5 S- X7 s+ T

6 j- q4 f# E; R% J9 w) a表小看上面的习惯性误读,这等于你看到杨贵妃后叫她“杨小姐”,会笑死个淫滴。现在严谨些的辞书、文学,就十分注意这点,大家可以翻翻,《辞海》就不介么称呼先秦的人名。
# n9 i* K- o) N# x* x9 u3 P% y' e/ a, J% y$ u' h: R
而女子却完全相反。只称姓不称氏。姓之后,只跟个氏字了事,这在很近代还常见,如“张氏”“李氏”,出嫁之后,前面加夫姓仍旧不称氏,这也是大家常见的,如 “孙留氏”、“张王氏”。(罗嗦一下,如娘家姓洪,夫家姓西,就念做“XI HONG SHI”;如果自己姓西,丈夫姓拉,就更惨了。。。)
5 ~% q9 {( ?' J" Y2 N% p* g+ f* o  C4 H# x1 y
嫁给国君,就在自己的姓前加夫君的国名;嫁给一般人,就在前加丈夫的氏,这在先秦时代几乎无例外。8 {' U: Y. N% Z8 }8 N
如周王朝是姬、姜长期通婚,姜王后就不称姜氏,而称“王姜”。另以鲁国为例,桓公夫人叫“文姜”,宣公夫人叫“穆姜”。* L1 H8 k- l& J% ?- _
6 y+ I, r! P( Y) v
而大家熟悉无比的节烈先驱孟姜女,不是姓孟名姜女,也不是姓孟氏姜的女子。孟姜女根本不是个姓名,而是先秦女孩非常普遍的称呼,和我们今天说的“张家大闺女”是一样的。“姜”是其姓,“孟”为排行老大之意,所以孟姜女 = 姜家大闺女,这就是女子称氏的代表。
; i8 w+ B8 B1 A3 m) d9 W! r4 i; e# n9 l! M! C& V
补充一个,先秦男子称氏,用以别贵*,但广大下层民众,连饱饭都吃不鸟几顿,谁去管什么礼制。穷人不称氏,原因是穷得根本不需要氏。
6 R) x( X% w- c) W" O! ]4 l: g, ^
  ?0 V- k" O* [再补一个,氏的取得是十分灵活的,有几十种得氏的方法。商鞅就索这样, 他是卫国公室的子孙,所以先以国“卫”为氏,后来又以“公孙”为氏。“商”是他在秦的封地,大约索看到自己的产业兴旺,土地权证也下来了,所以又高兴地改叫“商鞅”。" I/ h0 k0 U! k+ Z" x& A

& z0 c6 E& c2 p" g又答某网友:
9 T; m/ A* X! P8 @% \- {. r3 ?" F特别注意:先秦姓氏分离,制度非常严格,“姓氏”合一,是从秦代开始。先秦姓氏分离,是区别婚姻、贵*的基本,没有任何姓做氏用、氏称为姓的习惯。所以,《史记》中对先秦人物使用“姓X氏”的说法是不确的。在先秦,姓得于祖,与今日同;而得“氏”,则有几十中方法,包括山川、父亲取、得于谥、得于君等等等等。总之,先秦姓氏完全分离,不可通混。
5 |6 U7 A( W. v# Y* d4 `三、几个“习惯性认知”带来的误解。
  I8 D* H8 e4 g7 Y8 N4 |9 S: {+ U) i: F2 x% G# G
首先,秦始皇姓虾米。我们接触的最多称呼是“嬴政”,嬴又是秦的国姓,所以秦始皇应是姓嬴无疑。4 ]6 K0 Z" I  W" t; o& i0 x/ A
无疑?且看:
: e) {' f) s& M" m# }: E0 t$ K秦始皇得姓时,天下未合,姓氏也未合一,根据三代男子不称姓,秦始皇不能称姓,只能称氏。而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是以赵为氏。《史记.秦始皇本记》说: “名为政,姓赵氏”《索隐》说:“(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就算以秦时姓氏合一之俗,秦始皇也只能说姓赵。
9 f$ P+ _6 {( X$ H! o8 Q; q可怜吧?当过质子的小政,连名字都带道疤。而《寻秦记》(古天乐电视剧。。。)精彩剧情之赵盘改叫嬴政,如果项少龙真的回了秦朝,是喊不出“嬴政”的。实际上,整个秦汉时期,都无称秦始皇为“嬴政”的。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始皇姓赵氏是不确,但他也未呼秦始皇为“嬴政”。秦始皇在下著名的诰:“天子自称曰朕” 之前,从未称自己从秦的国姓“嬴”。秦六合后,秦始皇也从未另下诰说改姓,或秦代礼法自动改姓。秦二世后,各地多有反叛,说到秦始皇,为表不尊,一般都说是“赵氏”、“赵政”。
0 M2 t9 c9 ]9 u  t; j/ B
0 b& g" W5 o4 I2 d第二个,孔子。是否姓孔名丘?很多书上介么说,唉,怎么怪得了韩国偷我们的文化瑰宝呢?就算中文专业的,也未必搞得清楚文圣先师姓什么。
8 n" {( C1 I$ |/ m$ d- g孔子的孔,是其氏而非姓。孔子是宋国贵族遗后,宋是殷代遗民所建,孔子的姓应是殷代贵族之姓,即姓“子”(此考据现已无大疑)。而孔子的氏,原来也不是孔,而是“公孙”,到孔父嘉时(注意,不是孔子的父亲孔嘉或子嘉,其人以公孙为氏,嘉为名,孔父为字),已有五代,氏用以别贵*,所以自他之下的后代就不能再以公孙为氏,而孔父嘉就以自己的字为氏,所以,有鸟孔子。
! U% J8 J9 M& W/ s% B/ w; |: r又答某网友问:《史记》中明明记载了孔子“姓孔氏”。这与司马公使用的对先秦人士的称呼是一样,有瑕。孔子所在春秋时,姓氏未合一,根本无“姓X氏”之称。且以姓氏合一之俗,对孔子这样贵族王公之后,有姓有氏之人,也不能说“姓X氏”,而应记“以X为姓,X氏”。但孔子的姓,无记载,“子”姓是后来考证的,不过也不重要,因为他那个时代男子根本不称姓,只要中国人都知道他不姓“孔”就可以了。8 v5 w  D) k: @) c+ ^7 n
& ^, i, i9 L: W4 R) b' h. o
是不是很复杂?源见:《孔子家语》卷三十九《本姓解》:“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9 e' H( L8 D% D7 `, _; e" A/ O

1 k: x& G* \" b4 I第三个,屈原,不索姓屈,而是以屈为氏,称氏。屈原的姓,是生僻字,芈,音mi。有网友说屈原根本无姓,实际上不确。因为先秦人都是有姓的,只不过不用来称男子罢了。* X! f" C& q! S

1 Q7 |: Z7 V9 s* k7 [; Y四、姓氏合一。3 k: v0 I. w. p! J

- V! |1 n9 P& g" ]  Y/ X主要功劳还是赵政始皇帝。灭六国后,六国贵族大都被斗翻了,用以别贵*的氏就失去了原来的意思。而穷人们一看,呦,这不索原来的战国四大才子吗?他原来的氏很吊,我也用用。就这么氏就并姓一道了,氏再不是什么尊贵的标记鸟。见《通志.氏族略序》:“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例如《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即先祖)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这里的以马为氏,实际上已经是以马为姓。(这么说来,伏波将军之后,西凉锦马超,差点叫赵超?): {. |- b/ v5 t; r9 C; `

9 _+ E7 Z0 C* D% z要说明的一点是,姓氏合一,是一个历史地位十分重要的称谓发展阶段,这与秦的一统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自然而然的,对当时的文人来说,先秦的很多史实,就需要重新考据,而非想当然地记“姓X氏”。司马迁以汉代的语言习惯写的 “姓X氏”等称呼先秦人物,后代多有计较,这就需要分辨,《史记》固然伟大,但其局限和瑕疵仍旧是存在的。; [7 N& a2 j$ A, d' |" E) F- x

- ~  Z# z+ `- _/ f1 l而对某网友说到秦始皇的 “嬴”、“赵”分别为本姓、封姓一解,纠正一下:对秦始皇,无本姓“嬴”之说,历来没有任何典籍这样记载。而“封姓”,古代更无此一词,只有“以封为姓”,即以封地作为来源取姓,取的姓也不一定与封地相同。秦始皇得以赵为氏,实际上是因为他做过质子,出生在赵,而不是“以封为姓”。
4 ?# M: N' x. H8 Z- o: Q% p五、有关姓氏的一些小P事:7 h6 S2 w1 @& K. f
+ z& T" \4 f" o( U0 ]# ^, e
姓有多少? 至今无法统计,百家姓连实际姓氏数目的零头都不到。就在写介个的时候,还认识了一位“日先生”。。。这姓,跟那个什么“操高潮”的操一样的惨啊。如果发个“日”姓双胞胎求取名的帖,必定会火。! q6 W% B' L8 q. d/ Y- v2 I
2 Y* S4 ^( m- G% u9 s. J5 q/ J
赐姓: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皇帝赐姓以显示恩宠,如郑成功就被赐姓朱,叫“国姓爷”,但赐的姓也不一定索好的。有些皇帝讨厌人,会改个很新潮的姓氏给乱臣,例如,梁元帝下令将反叛的萧纪的后代改姓“饕餮”(很难想象萧蔷被叫做饕餮蔷。。。)& h/ H/ [+ z8 o# R

+ g: E. e% e; X3 x复姓省单姓:可能你身边的人就可以这么寻祖的哦。宋代《梁豁漫志》(第二字是别字)卷三《氏族》中说:“今之称复姓者,皆从省文,司马则曰马,诸葛则曰葛,欧阳则曰欧,夏侯则曰侯。。。”$ Y+ T) a: M! P, p: v6 a- T
( {- G, d8 L, q  A) j0 n8 k' F
孩子跟谁姓?在古代,有时低*之人为了上位,不惜选择更高贵的母亲的姓氏为姓,这在许多公主的后代中多见。而汉初名人夏侯婴的后代是比较离谱的。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娶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的母亲姓孙(有时平阳公主也被叫做孙公主),夏侯颇的子孙“更为孙氏”(见《汉书.夏侯婴传》)。可怜一代英雄夏侯婴,子孙居然跟着外婆姓。。。. [8 g) k) V9 ~  r& Z
" ]+ X, I5 {. ?. Q9 @. f  p0 N
几个冷死人的冷僻姓,+ j5 k- Z$ d7 ?4 z, u1 d
一是姓,而壹又是另外一个姓。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是姓,天、地、日、月、星(星彩那大波妹?)是姓,笔墨纸砚是姓,琴棋书画是姓,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也都索姓。而“姓”、“氏”两个字也是姓(“查房!姓名?”“姓。。。姓‘姓明’。。。”“老子问你姓名!”“就就索姓姓,名字是‘姓明’”“你 TM装蒜是不是?”“不是不是,就是姓,姓是我的姓。。。明是我的名。。。”“干!拖出去踢JJ!踢到说为止!”)
# X! `, @8 [2 `9 s' y8 G" `' s! h1 V' q: v
比较特别的数字姓:后汉有兖州刺史叫“第五伦”,第五是姓。乾隆朝有个进士姓七十一,著有《西域闻见录》。* N  ~/ [# H+ R! M* A- ^5 J+ y

2 r; a( e. C$ M8 N1 f6 y. m! q5 ~1 C* r4 W

: l% e2 [- A# I& i; f; a有些字作姓时,读音变化之大,令人瞠目:- G8 p+ K. J) z& t. l! u& X$ M7 i" M- f' {
虎字做姓时,念“猫”;+ F6 Q5 a3 J7 T4 L) y: M
种字做姓时,念“虫”;# T' V5 l2 [8 S+ L
炔字做姓时,念“贵”;
: V# N& P1 \# H缪字做姓时,念“庙”;4 `/ R5 F$ s2 O- b# ~
儿字做姓时,念“泥”;/ z) S( t# i! ?- h
繁字做姓时,念“婆”;8 b' ?. D5 R% J
秘字做姓时,念“必”;
" L  o, U. [$ W) G# t员字做姓时,念“运”;2 R, E/ p5 K8 I% B  Y3 K( [+ i
祭字做姓时,念“寨”;' L* N: D# B7 P9 j
女字做姓时,念“乳”(好姓!)
; h( b# S7 j; p$ u奢字做姓时,念“啥”
$ A! ~1 |- r* G4 A太多。。。
7 N2 S  w9 M/ @5 _) P接下来说到名字。在今天看来,名字是一个东西,但在古代却是分而视之,即名和字。0 E2 S% a5 A7 A
. U. r3 T5 D! z' g5 D: s+ q( }
& ^) J9 f) u* ?4 x1 c8 y) H
* U& f  ^/ w1 P" U& F

4 e$ }9 y) q. P4 z, g六、名* l; G( E% T9 s
8 Z; U: p" [1 u
《庄子》中说:“名者实之宾也”,即“名”为“实”所生,我们今天说的成语“有名无实”就索此意。《说文》对“名”字的解释更加实在:“名,从口夕,夕这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即:名是用来叫的。- C4 H* T0 ]. u
名的源来:最先是“公名”,即神农氏、有巢氏之类,是表示一个或许多部落的共用名字(神农决非个人,这是争议日间缩小的一个学术问题)这个时候名多用来表示某个专业技术过硬的集体氏族(神农务农,有巢搞房产,燧人做餐饮),到了尧、舜、禹,就渐渐有了个体化的名。(例如《说文》称“尧,高也”、“舜,大也”,尧、舜实际上就是高大伟岸的尊称,那个时候的马屁,好古雅。)5 s" E- n: y" t$ c3 q
, @0 N# f6 c8 t8 Q. R. `
讲到名(实际上就已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名字),就有些笑谈:% w" X1 [/ @: j) N/ O6 x  _9 `& W4 S

' Z, s6 x1 X0 z' T- f& U4 X0 @成吉思汗有位将军,名字叫“鸭儿看”
2 ?7 _9 f8 S+ s( I, r( K% E金代有位功臣,叫“李咬住”(寒,幸好不叫李[被替换]住)* e  ?: T/ \5 p) \( l8 y+ \
金代还有很多强人的名字很强大,但不很好。读《金史》,你会看到:完颜猪、于猪粪,《辽史》中还有王驴粪。是否当时牲畜及其粪便对游牧族太过重要?' p$ z) o+ \" b* q7 q
《列子.汤问篇》有个叫“魏黑卵”的。卫宣公有个臣子叫司马狗,《元史》中还有叫郭狗狗的,以孝闻名;将军石抹狗狗,战功卓著。
, h7 g& n) W: j$ f8 I6 J' W上述这些丑名、恶名,除少数名字为音译,大多数都是一个原因:取*名字好养活。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二狗之类的名字,就索介个习俗。
' h* Z0 M; _  b7 g( j# J3 g: j5 N6 C! t& j' r# ^: o
还有个强人,不知道前段时间的《汉武大帝》里出过场没有。武帝的陈皇后,母亲是汉文帝之女(干,武帝[被替换]?),名字叫“刘嫖”。这就不是皇帝取*名字好养活了,皇帝不稀那几碗粥米滴。只是因为嫖字的淫亵含义,是从明朝才开始。(就象哥哥介个词,第一看电视《水浒传》都不觉得什么,现在再看,总觉得李逵叫宋江 “哥哥”的时候十分YD。。。)" ^& l2 A1 a: e. k) Z
3 i8 F& S/ Z4 q* H+ a
七、字2 a+ g) d0 P" P# l, v$ H( b
, O4 y% G# z3 F+ [$ S" c
2 x( h6 K- _$ x/ a1 g7 m
自周而下,不论男女,普遍有字。男子成年,女子出嫁时,就会“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就是发卡,盘头发用的)而字。”6 F% D' S$ e8 g; w  V
对于男子来说,二十岁就已是成年,从前用来被长辈称呼的名,就不能再不分场合地用下去了,只能另取个称呼,供平辈和将来的晚辈呼叫,这就是字所以用。
! u& C0 o3 J- Z4 ^" k7 U对于女子来说,因为取字就是出嫁,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待字闺中”就指的是尚未嫁人,中间这个“字”的来由,很要考些人的。
3 u- M: D6 G0 T7 }2 s1 _) x3 c  I. [3 Q5 ^
而“字” 与前面的“氏”一样,在先秦是有地位、有票票的人才讲究的。对于穷人,饱饭滴没有,字滴也没有。刘邦和他手下的一众战将,多是穷苦出身,所以都没有字,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韩信、英布、樊哙、夏侯婴等,都是只有名,无字。只有张良,身为韩国(不索朝鲜半岛那个,害怕又有高丽参看到了说张良是他们祖宗)贵族之后,所以有字,所以在《三国演义》才有许多次:“吾之子房也!”, [3 J6 m, }& ?& H0 x  i  v2 \
到了汉朝,也非所有人都有字,一般还是读书人取得多。
# p' E0 f# O; M$ D4 u( o: z0 j% P+ @( y" c' \" K
另外,字可自拟,所以一人有多个字的事情很常见。例如关羽就是本字长生,又字云长。
& @" x- o2 ^! M3 w& W1 `  ~# s
3 H) a( D) D  f+ x而对字的说法,在唐以后,才称为“表字”(BZ,有见BZ)唐以前,无表字一说,所以写梦回三国小说的同学们注意了,表乱用“表字”。而表字之称,应是来源于《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梁孝王的一句话:“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也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8 Y4 @0 A0 O7 V' r* f" x$ d# Y+ o9 p
最后,对字的取法,在魏晋前,从古制,与名一样,大部分是一字。单字的名大家清楚,例如赵云之云,司马懿之懿,但子龙、仲达都是两字嘛。其实魏晋前的 “字”,大多都是一言,是两个字里后面那个。前面那个字一般是表示敬意和排行用的,不做实意解。以子龙之子解为少、小,子龙可解为小龙。而仲达就俗气些,仲是古代兄弟常用的“伯、仲、叔、季”里表示家里的二兄弟,所以仲达又可解为“二达子”。。。对于不加敬语直接使用一言“字”的,也有很多,例如:陈胜字涉、项籍字羽(《寻秦记》结尾:“就叫项羽吧!”寒。。。)前此种种,自宋代洪迈《容斋五笔》可见。
% ^! Y: x6 z% O6 U$ u; p  R5 Z! j# @1 \3 s
而东汉以后,基本上字都变成了二言。也有了多言字。例如宋晁景迁字伯以父(莫非他伯伯X过他娘?)、隋代有个人名无为字无不为。南北朝时,有些游牧民族学习汉制,开始用字,不过很多是“胡名”的音译或乱译,很没水准。例如知名人物宇文泰字黑獭。
' h6 \8 C5 r; q  t. b! B
( D) I' |( J7 y% Q  ]7 K古代一直还有比较特立独行的人,名和字相同。《日知录.字同其名》载:“名字相同,起于晋宋之间。史之所载,晋安帝讳德宗字德宗;齐颜见远字见远;任孝恭字孝恭,至唐时尤多。”
: z2 ?0 s. T: Z) P' Y* E
4 I4 w: M/ i' D, w0 b6 j4 e八、有关名字的一些小P事:3 P. a0 z; s( x/ s# {4 x7 j
/ d  t* G3 m" _2 ?. [$ r; N  _2 u
王莽错误地理解了《春秋公羊传》里的“讥二名”三个字,以为两个字的名是不好的,号召全国通行单名,后来还把二名定为一个刑罚。因此《三国演义》里都是单名,除了袁术手下的一个文官杨大将。
- v. J% J1 \" C: ~2 @2 f: b% r杨大将:被罗贯中看掉字的小人物。正史里写的是长史杨弘、大将纪灵,中间弘字看掉(那时还无顿号标点),成了“长史杨大将、纪灵”。所以,实际上他是单名。
+ Y) _  O4 a$ J) x6 v2 d
6 r5 u' S) _% ]' b2 ?" {行辈:我们今天知道,兄弟的名字经常会有行辈现象,例如:章子怡、章子男。古代也有这样的名字现象,如宋皇帝赵匡胤、赵匡义,上可追《左传》,长狄有四个兄弟,侨如、焚如、荣如、简如。
! e% r3 m9 \9 r5 d
+ U+ _% b) F# b* w5 \而兄弟从同偏旁的,目前看到最早的是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都从斜王偏旁。再早就未见了,如果MOP有达人,可查检一番,看看有无可能找到最早的偏旁班辈。后来这样的情况就很多了,如苏轼和苏辙。, \% ~+ L% w3 Q( `, W0 O7 w  s. m
) o7 J+ T4 K0 k% i6 G4 e  y) \& L
如果管仲生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名字是什么?  _1 _9 ^- g- Z
前面已经说了,自周开始,“伯、仲、叔、季”就用来表示家里兄弟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所以管仲很可能就索先在你乡下的亲戚的“管老二”。这在三国夏侯渊的几个儿子里表现得最清楚,《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记载他的几个儿子,二子夏侯霸字仲权、三子夏侯称字叔权、四子夏侯威字季权、五子夏侯荣子幼权,(结果夏侯渊还能生。。。)六子夏侯惠字稚权、七子夏侯和字义权(我以为要字孙权。。。)看了夏侯叔叔一家,你应该已经发现,夏侯渊很可能还有未载入史的一个大儿子,应字伯权。" s: X* a6 A7 T' o1 i/ G4 j) ^
看了这个,大家就可以类推适用了,例如鲍叔就索鲍老三;但秦叔宝还索不能叫做秦三宝。6 P% Z; S2 S/ `) u( p1 G+ y
到了唐宋,行辈称呼达到极限,例如韩愈称为韩十八,柳宗元称为柳八,李白称为李十二,高适称为高三十五。。。三十五?他爹爹介么能生?解释一下,当时这个排行是同祖父、大家族里同辈的通排行。所以,还有白居易还有一首诗,诗名有“王五十一”。。。女性,也有这样称呼的,孙二娘,扈三娘,当然,最出名的还索春三十娘。。。0 I, H8 S+ b( j+ x

4 [2 W8 D9 V! Q0 G7 Z唐宋后,行辈的表现早已变为字辈,很多家族在明朝清朝就排下了几个字、几个字的字辈,例如,康熙诸儿子就以胤做排行字,雍正诸字都用弘做排行字,乾隆定了下面四辈“永、绵、奕、载”,道光时,又加四字(四代)“溥、毓、恒、启”。启字辈中,有个大家熟悉的,启功,他就是清代皇族之后,“启”字辈。不过很多新时代的父母已经不介么给小孩取名了。你的名字是按子辈起的吗?——我的字辈是“尚”,父亲的字辈是“从”,爷爷的字辈是“仲”,不过自我起就不用字辈了。
0 D: L/ H. N/ W0 s- i* ^0 E
# V5 o3 L; K  P. l; B6 Y( K九、名和字的使用
( P& S0 ^" E. M1 |! E
& {- ^$ d- A. H) q前面已经说了,古代成年男子,既有名,又有字,那在什么场合使用哪个,作为早已不使用字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来说,时常搞混。这又要提到那些不注意BUG和积淀就动笔的历史小说,几乎全部称字,要不然就是曹贼,诸葛那厮,读起来总是十分别扭。
; D3 d" U+ a0 }, @) B, s. L8 R1 Y4 }1 M# y% Y8 R
先秦古人的习惯和定例是,起字是为了名不能任由晚辈叫而显得不敬。《仪礼.士冠礼》中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民,他人则称字也。”又说: “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而顾武炎在《日知录.以字为讳》中说:“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
" i% N! Y5 r1 c. l: }" Q/ x' `& P
3 `$ l: a. o3 ^  O# i虽然名在有字之后,成了敬、避的称呼,但同辈之间,还是可以称名,顾武炎在《日知录.同辈称名》中说:“古人生不讳名,同辈皆面呼其名。”而对长辈,偶尔可以称名,这可见《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对此的注为:“对至尊无大小,皆称名。”+ P/ Z* t3 P& I5 k- e& Z/ ~

0 ?/ ?, b# l9 n. a0 D0 U$ n. q战国后,逐渐形成了名只能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同辈之间多称字。而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就只能称字。因为这样的习惯,称名逐渐有了卑称的含义,而相对的,字就有了尊称的含义。" U6 o( x' {4 L/ u  i) o

& X2 \1 `. Z1 J: ~. v看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指名道姓”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了。当然,指名道姓在今天主要说的是不顾场合的揭发、暴露、对号入座,与原意已经有了些变化。3 W; R- i3 U7 D4 q6 f

) F! m7 [) b  Y" w! H当然,如果与人面对面的时候,直呼其父辈、祖辈的名字,那就更加不敬了。《唐书.杜甫传》中就记载了杜工部,有一次赴严武的宴请,因为喝高了,不小心叫了严武父亲严挺之的名字,惹得严武大怒,几乎招致杀身之祸。
+ ~  @$ J6 x( v# _3 e+ z
  f, s" E9 v* R% G+ R: O+ `而名作为谦称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可见。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称总是称“亮”,而别人称他是称“孔明”或“诸葛孔明”,区分清楚。而《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有一段孙权和陆逊的谈话,评论了当时诸人。对周瑜称公瑾、张昭称子布,称字表示尊重;对已死的刘琮称名字不避讳;对于不在场的曹操,当时没有开战,而且关系不算太差,称孟德;对刘备,虽然当时蜀吴在开战,但毕竟是妹夫,所以还是称玄德。唯有关羽,荆州开战前、开战后,孙权都一直称关羽或羽。明白了吧?为什么关羽必死于吴手,从称呼上就可见一斑。
/ N7 f1 f' p* f1 E2 T7 ^! B# O0 t+ ^2 c4 o  Q; z
当然上面说的习惯也有些例外。例如,君臣和师生关系中,君称臣,老师称学生,也多称字表示尊重。例如刘邦曾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就是称张良的字“子房”以示尊重。而直呼其名也不一定表示蔑视,关系极熟的时候,就可不拘此礼。
# p, B- c$ {8 h/ ~9 ]4 D8 m* @  Q; [- l, ]. M# Q5 C* y# S
另外,有些正式的场合,会使用名字连称,这一般是先名后字。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有“鲁国孔融文举、山阳王粲仲宣。”
; Q& Z' \/ b) v; Y% u4 ?% W/ ]( y7 q, [5 \0 s6 ~
称字为尊,在千年的礼仪中,也有变化。称字示尊,因而大量的场合中称字表示尊敬,所以有渐用渐滥的趋势。清代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中说:“古人敬其名,则未有不称字者。自宋人多著别号,于是有卑幼不敢字其尊长之说...遂不复以字行矣。”
% D1 x  [8 y! |8 g7 t' y
+ \4 b/ x' [! n, r# e5 N十、小名  o- ?3 j7 B, a' G; u! t

+ E7 [6 ~4 q+ r5 c. z; Y6 [今天我们还在广泛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有两千年历史了。游国恩《离骚纂义》中说小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这个要不要去申遗?别又被韩国抢了先。
! [1 k7 r  W" N) F
/ q! f" G3 w7 G9 S3 I小名,又称“小字”、“乳名”、“咳名”。小名一般取*,以便养活,沿袭今天仍旧一样。不过古人有些*名比我们今天更加强大。例如清代汪辉祖《病榻梦痕录》中说:“先大父(祖父)年已五十九甫抱孙,甚喜,咳名‘垃圾’,取其*且多而有资于农也。”。。。看到这里,我想,再*也*不过“垃圾”这样的小名吧。。。
+ W1 P# b# B/ A* Q8 O! ~
) u( J: S6 p. ~4 Z- w古代人称小名,并不忌讳是否成年、或王侯将相的身份,称小名一般不是表示藐视,而是敬重。这虽然与今天小名不登大雅、不上台面的社会礼仪有些出入,不过,特别熟悉的朋友见称小名,也是亲密的表示。* k* c, D2 h; {
8 R9 ]! @0 h* K
而古人小名中,“阿”字是使用十分频繁的,三国就有阿瞒曹操、阿斗刘禅。李世民的小名也是阿瞒。
5 a& D6 r4 f5 Q. S% j% Y2 q' E8 T% T十一、古人怎样说“我”5 S. b6 I1 L) K+ ~: Y; F

; k3 @" q/ g$ ]; p& @1 a  u  \太多,幸好新文化运动和谐了这些古文。《尔雅》就说:“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6 e! H/ s  P9 p- A0 w& |+ Y7 |+ r/ {
简单分析:余用得最早,被和谐得也最晚。自甲骨金文时代起用,近代还有许多自称称“余”的。
% Z  g4 a, ~& w! D8 k( ~; F3 Z' G4 X$ p  ?7 D( T
予是余的同义,先秦可见,使用少与余。, S5 M9 i5 O0 G5 B
5 f  _1 ]2 K' u
我:甲骨金文时代起用,至今未被和谐的强大文字。
/ ?2 F1 b& S+ V2 F/ [# @" H# N( s$ A! H; w+ Q5 i4 ^5 J& H% H
吾:春秋起用,与我通用。, `8 `  Q0 C+ J$ D0 l3 E! k: T

! n$ B0 X" J% t( |9 o/ l朕:秦始皇下令“天子自称曰朕”之前,是普遍的自称之词,但一般不做主语和宾语,多用为定语,实际上是“我的”之解。读《离骚》可见屈原用以自称。
' x" G- F% A6 l
+ x% y8 a+ b1 |侬:现在华东一带的方言是“他”,实际上魏晋至清,该字都在吴地方言区内做“我”用(可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词》)。这个字很特殊,在做“我”的同一时间段,还可兼称“他”。
& |; d9 Z, A& g  ]
  H+ N3 R0 E4 ^  f, N% Y) F俺:隋唐后,北方方言区做“我”用。书中《水浒》例最多,水浒中李逵例最多。  v7 ~' \" a3 h9 q* X2 `- Q7 t
7 j3 p; @' v2 p: k8 H( m% O
咱:隋唐后,北方方言区做“我”用,又可说成“咱家”。注:并非太监专用自称,众多破烂电视剧把这个词毁了。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咱家左良玉,表字昆山”
7 D% V" p+ C  R$ `5 J/ O2 l8 w6 q- d( s
洒:隋唐后,北方方言区做“我”用,又可说成“洒家”。注:并非头陀专用自称,我们听鲁智深说得太多了。。。
+ K8 h, x4 |  k' S* s' C. L7 J/ X* U9 i/ Z0 ?) X& L: z, R# }
十二、古人怎样说“你”
' w7 F$ W  N, b4 I. W2 }
5 R8 w6 z# I7 `! \, h最早的是“女”,也写做“汝”。甲骨金文时开始用,“汝”字用到很近代。
! L( o- H# _. k4 B# g# n
9 A; }: ^2 t" O+ z' y戎:周代起用,可见《诗经》。其实接近于吴地方言发音中的“你”。$ K; }3 l. N9 }7 [, Y1 s- K

1 |! g4 c1 a( x$ E" [若:西周起用。《庄子.齐物论》中有:“若胜我,我不胜若。”
- t) `! r- b; x% v
% v$ ~) \0 C5 I- T* N) L* h尔:东周起用。《左传.宣公十五年》:“尔为尔,我为我。”
$ ~8 S" \) N  `6 S0 M6 Z
' {" U3 P0 A4 f% ~& D1 o————————华丽地分割————————/ i4 A0 s# `8 s! s

; R) M8 V$ Q$ X分割的原因是不管什么样的“你”字只用在平辈或下辈之称。对尊、长不能用上面几个字。
* C5 f  `* e8 |
# [9 P8 p  R! Q/ L/ E% r2 {————————华丽的冒号————————
' K. h  |& z3 z
8 p! s# {/ Q$ [对尊长,除了关系极熟,否则不能当面称你,称长辈“你”会被视为轻蔑。
0 Z$ A# S. q+ S& H2 `- w, n! Y9 d
继续:9 w" ]! u" ~+ B% j
% j/ i2 U, M, C& g/ l6 m) R( u6 e. p
你:隋唐始见。多见于词曲,诗、文少见。
2 A* U) L# f' P. L4 p0 l  v2 c) q0 [; Q
您:宋代始见。《俗字背篇》有:“您,你也,俗。”多用于填词。很长一段时间内,你、您并无任何含义上的区别。数百年后您才慢慢在北方方言区变成“你”的敬称。另,您又可写做“恁”,清代更通宁(左边加个单人旁,我打不出来。。。)
. X- a% z" t6 m9 u4 f  I
+ E- O, S; h( N- T+ I( y伊:自汉以来,就可做他称,也可做对称指“你”。
# S4 P. O5 l7 Z! t& ^0 y' w2 V
乃:周开始用,在《史记》、《汉书》中多处可见,只做主语和定语,不做宾语。1 `" k2 g- r6 c

' c( N3 L0 ~  J& {1 C十三、古人怎样说“他”
. C' J  z( m/ d  A7 P
- _0 r- @1 F1 G" d1 y$ T5 S7 S/ h你发现了吗?其实汉语中一直没有第三人称代词。最常用的“之”“其”“彼”实际上都是指示词做代词用,而这三个字一直无法完全含盖现在汉语中“他”字的含义。9 @' w0 E/ x, M( A# W- R
2 V8 k) C1 P: X9 s, s9 Y
最常用的他称,是“之”。这个例子太多,不用举了。同时,“之”又是古文之王,他称之外,又做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各位初中、高中都做个“区分一段古文中多个‘之’字的用法”这样痛苦的题目吧?4 F# A( ]- m; L% r

$ R1 K2 q$ T9 K& p4 D6 U“其”,与之的情况一样,他称之外,可做副词、连词。3 X% X9 N1 m. Z, p
  P: R" W! f# X9 c
“彼”:最出名的当然是《孙子.谋攻》里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L8 ?2 {  z6 d9 a1 \3 O) w  t# q
0 p' P7 {0 _: x, |1 n. r还有些他称字,用得比较少:; \7 S. ^- ?2 v. T
“伊”:柳永《凤栖梧》:“为伊消得人憔悴”。3 Y6 H+ T6 ^6 c; I2 Y
1 _& f( _. T- [  Y# r# c& d
“渠”:汉代起用。0 \/ D* O. S' H3 W7 v" t0 i! L
5 B" ]% j  {' r0 q5 D+ z
“他”: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汉及汉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实际上是“它”字,晋开始才写做“他”(首见于《晋书.张天锡传》:“他自姓刁”)。晋之前,其意思是“别人”、“别的”、“其他”,不做他称用。
3 ]8 R. M$ F( X5 v3 v2 B# b0 G( [; A4 U; G
  u* g9 s; q- C2 a5 X8 k' \4 \7 n
接下来会说道尊称和谦称。作为礼仪之邦,我国的尊称和谦称的复杂程度,超过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括高丽人、JP人。当然,相应地,也会十分繁复细碎。目前我们已经和谐掉太多,不免可惜。各位朋友,如果您还记得在给父母写家书的时候,用上“父母亲大人亲启”,我想,令尊令堂一定会高兴的。
/ b' J2 p8 w- v  d& H1 j& g: N/ Q/ m
十四、尊称0 F! h3 @( `" m( k0 h
* c% r) _1 a& F0 [
很多尊称,我们至今在用,知道含义来源,也是件趣事:
, u. D) n% M, ^( w
0 y1 t6 b7 \7 E$ M3 a- c- t0 v父:作为长者、男子的尊称,至今在用。最常用的就是“父老”。而帝王称臣子为父,也是臣下劳苦功高的极限化尊称,有些时候甚至都有帝王示弱而尊臣的意思了。例如《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中就有:“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也是类似。
0 R  w" b4 ]$ ]0 ~9 u
7 z" u8 c# U# E! ?, u% b& ]" F" D甫:实际上就是父的通假字,孔子就被称为“尼甫”/ C+ Q/ _! C2 J; J- T4 w
- B6 }8 P7 `9 g4 j$ w! V+ X; x* D
公:周及周前为高级贵族专用,如“周公”、“召公”。汉代开始,作为男子普遍的尊称。例如“沛公”(刘邦出身贫农,非贵族。)帝王称臣下、父亲称儿子,有时也可叫“公”,是尊重和表示场合正式的含义。
6 R; q* b) _6 u公派生出,几个常用的词:太公、明公、相公(注:相公一词表尊,始见于曹操以丞相封魏公后,之前未见。/ ?9 d* Y) ?3 g
隋唐后变为普遍的男子尊称,清代其因滥用而失尊意,清代后期,甚至用于专称鸭子。。。见《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甚么相公、婊 子,我都玩过的了,倒要请教请教这位尼姑的风味”。。。这个P客,比老衲师太那个强吧。。。)) r# Z- E& F" T% P( U8 l

9 w- ]1 o- g$ q子:先秦常见。《武林外传》中载吕轻侯言:“子曾经曰过。。。”而孔子的学生,“子贡”之类,也是这样。
7 p( O, a9 C% K: k子派生出,几个常用的词:夫子、君子、公子,都是尊称。其中夫子,在孔门兴旺后,成为专指老师的称谓;君子至今常用;公子一称,先秦时称诸侯贵族之子,秦后扩大为一般男子的尊称(稍微有点款型的就可称公子。)
, D- x& k, A# U$ j' Y8 e8 j# n- N0 d' j1 P9 G6 q
先生:最早见于《论语》,使用至今,仍旧是尊称。当然,至宋以后,包括今天,先生都有因滥用而不达尊的趋势。但至少还是比“同志”这个词好。。。- G" o8 Y: H' h( G" j- y( O

0 T: a% \5 N8 |  p2 M后生:与先生相比,无太多尊意,但也绝无贬意。
- I1 v  B! T1 P# p+ w9 w4 o& {) E
+ v5 p0 `' _5 H; E4 ~大人:最早见于《周易.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先秦时一直与小人相对,用来称呼有德有望之人,而不分官场、民间。晚辈对长辈,也用大人称尊,例如“父母亲大人”明清之后,大人渐渐专用于官场。见本帖开篇所言。* a$ O) |0 B  w, P5 b4 w! t

7 M, @( k2 N1 W0 s丈人:今天我们说丈人等于岳父。在南北朝前,用于尊老之称。唐以后,用做岳父之意普遍,不再用来称尊。
/ l, U& F6 O: V, o0 X! e" F; Q% o1 i+ @6 ]# t9 ~  }
君:至今仍用。派生出来的词汇有:主君,先秦称贵族;君侯:对已封侯者的尊称;使君:汉代起用,称呼奉朝廷之命出使的官员,如称刺史;府君:汉代专称太守,汉以后多用于碑铭。
% J# \/ `7 T) A# u- d* K
, J# Y' _1 w5 c! U卿:最开始是官员的简称,战国起用于尊意。例子很多,不用举了。派生出来的词汇:先卿:指“卿”的父亲,用得比较少;卿卿,有男女亲爱之意,源于《世说新语.惑溺》:“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现在我们都还用“卿卿我我”。
) f& v- }7 {$ B0 d0 k2 k/ T7 a; F6 T  ?. }! ~5 {
/ L8 _- ^1 I" J+ L
郎:汉时就有呼年轻男子为郎的习惯,后又做普遍之称,无太多尊意。派生出来的词汇有郎君。, v9 R1 K! W4 d0 y1 O$ k7 \

7 |; S8 B  T# k* p- w+ `长者:初指年长之人。汉代起又称富贵显赫为长者。《史记》中有此尊称,见《陈丞相世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另,妇女也可用长者称呼。《史记。楚元王世家》中,刘邦就说过:“为其母不长者”
5 x' j0 l5 H' C! J2 f! [! B* }3 K. P
老:顽强地没有被和谐掉。我们今天叫“老张”、“老王”,就有以老做尊称的含义。, ~: l3 B0 {% R2 o, B+ v

. v4 C5 k6 O7 D% h( E' L爷:自唐起,作男子尊称用。但最早享用的一例,却是宦官高力士。。。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3 收起 理由
水西土司 + 3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