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9|回复: 0

[中国古代史] [推荐] << <李公子辨>再辨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1 00: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荐] << <李公子辨>再辨 >>(一)
! ?; [& L5 R" U+ g0 r  K0 z1 |4 E! r
  
# H  g; \  Z$ R; g0 w& {' u4 h                           杞县 李少白
9 M/ p" [+ l* ^; X6 I4 J  
+ J! M) t' s& F   李岩,杞县人,原名李信,是明代尚书李精白的儿子。天啟年间举孝廉,有文武才,时人称李公子。他参加李闯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我最早见于袁了凡、王风洲合批纲鉴,叙述他与红娘子的事跡约二百字上下,继见<明史李自成传>,明清间文人笔记,对他的记载大多片段叙述,较详而系统的要称计六奇的<明季北略>,郭沫若老的<甲申三百年祭>旁证博引,述之更详。 大顺(闯王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称新顺王)失败后,清人入主中原,对汉人施行镇压,因他参加过起义军,位至制将军,掌握中军,清人视他为叛逆,因之杞人不敢认他是乡亲,姓李的也不敢认他是同宗,年老的更不敢向下代公开传说,时间不久,杞县人便不知道李岩了。在此情况下,<豫变纪略>的作者郑廉趁此时机,别具用心的作<李公子辨>一文,说李岩是乌有先生,从此以后,把一个农民起义的英雄,关系大顺兴亡的杰出人物,泯而不彰者数百年。最痛心的是<杞县县志>也将他父子删去,以致现代的史学界对李岩的有无问题成为疑案。6 `* u, `2 y. ]  z$ I  t
      最近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先生,在一卷前言中,对李岩、红娘子的看法,有些和郑廉略同。我杞县有文献足徵,乡土有口碑可据,因作<< <李公子辨>再辨 >>弄清历史上是非,探讨历史中幽隐,是研究历史的大责任。 回忆1938年的冬天,杞县二次沦陷的时候,公私书籍堆满街头,论秤买卖,我在故纸中获购抄本一册,没有书名,里面有<李公子辨>一文,说李信是乌有先生,与<明史>清间文人的笔记记载的大不相同,我极为怀疑,当持此册向同邑蒋恢吾先生求教,先生阅后说:"这是商邱郑廉著的<豫变纪略>。原来顺治时纂修的<杞县志>,里面有李信(海内只有两残册,存南京中央大学),到康熙时修县志,以他不足以垂训后人,才将李信刪去,他的父亲李精白也隨着删掉。现在见的县志,是乾隆年间续修的,所以找不到李信父子,但<明史>和时人笔记却记载他的事迹。"又说:"我和孟心垣先生、常幼曾先生,多年来同病<杞县志>,为侯、孟两姓家谱"。我以为"两姓家谱"一语,有研究的必要,是以四十年来,有关李岩的史料,凡见诸史书的抄下汇为一册,解放后刊印的李闯王剧本或小册子,涉及李岩的亦乐为收集,谢刚主先生批判郑廉的文章,更视为珍贵资料。 # X- v6 {* A% g5 @1 |* Y: i
      考县志为史料的宝库,是治国史的基础资料。各县名人的诗集、文集、笔记、族谱和可靠的乡土传闻,更是治县志的素材。若乡土历史失真,治县志的盲目釆入,县志隨之錯误,倘治国史的取材不当,以伪为真,国史也错误,所谓"一事失真,举属可疑"了。故想知李岩事迹,应访之乡闻,犹发掘地下文物,先择古代废墟遗址,是以我对"侯孟家谱"一语结合杞人数百年来"侯不言都堂,孟不言尚书"的口碑,参考侯、孟两姓族谱,加以研究,方探出李岩父子被刪去的原因。 都堂侯于赵,侯姓族谱和<杞县志>都有传,只书他仕明清两朝,而諱他仕大顺,侯姓宗词楹联,大意"源于颖州、支分商邱、派衍东娄"(东娄即是杞县)。1927年夏天,河南农民自卫军打倒武断乡曲的乡绅侯某,(<意园诗>有长律记述)在农民盛怒之下,将他家先人的瓷像打碎,据说是侯方域的像,那时<壮悔堂文集>的雕版狼籍院中,初刻本<桃花扇>撕得粉碎。据此可知,杞县侯姓是商邱侯姓的近支。侯方域是明朝兵部尚书侯恂的儿子,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开封,明廷令侯恂解汴围,恂驻军黄河北岸,他的部曲左良玊踟躇于朱仙镇吋,巡抚高名衡、周王朱恭枵挖朱家寨口,黄河水冲击农民军阵地,开封成泽乡,农民军死万人,李自成只好转军南下。后李岩入北京,以乡谊出恂于獄,恂遂仕大顺。 孟尚书名绍虞,杞县南付集人,与圉镇李精白友善。李素贫寒,每应府县试,常宿孟家。(孟心垣先生对我说的)。通籍后孟先贵显,附客魏,李踵其后焉,同为魏忠贤立生祠于杞县。崇祯初,以逆案又同削籍回里。崇祯十五年,李岩略地豫东,父老相传,岩曾以箭射入城中,闯王入城,孟投降大顺,固侯于赵、侯恂与孟绍虞两姓三人都仕大顺,故数百年口碑,直到今天。 侯孟二姓在我杞县素称缙绅之家,人多户大,每屆府县试较他姓为多,大有非侯孟不放榜之势,所以在朝在野寅谊多,戚谊多,友谊更多。数百年来,两姓文风极盛,几独霸文坛,历次修县志的大多是侯孟二姓,或二姓的关系人,所以能列入县志的,也以二姓的为多,是否编康熙<杞县志>的为侯孟諱,更为都堂諱,而故说李岩不足垂训后人,将他父子刪去,并写<李公子辨>与郑廉相呼应。<开封府志>中的<李公子辨>是否也出自二姓的手笔,或执笔人与二姓有关系。然郑廉做的或传闻之讹,其成书正其名其事时已不彰,虽为首辨,影响尚小。康熙<杞县志>中的<李公子辨>是杞人写的,最容易取信于人,影响极大,且三辨愈辨愈觉可信,而愈辨愈把李岩的存在否定了。因此三辨铸成几百年的疑案。 , Y3 b- Z6 U  ~' A1 y
      根据上面所述,李岩父子与孟尚书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以<杞县志>要为李精白立传,须书其子,不能避諱附客魏,又必涉及孟尚书。为李岩立传,也要语及李精白,侯孟仕大顺,是李岩推荐的,故为隐匿侯孟仕大顺,编志人加以不足垂训后人的罪名,摒他父子于县志之外,名正言顺。这是绝迹灭口的伎俩,如此情况,同姓的谁敢为他伸冤?异姓谁敢为他鸣不平?崔述说:其事不可见,其理可推"的论点是否这个道理? 清人入关,"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和盘查"君朱与民朱"的镇压下,商邱与杞县相距不足200里,郑廉与李岩是否有葭莩之亲,谬于积习为李岩諱,为他的同宗諱,更为他的亲属朋友諱,或为其个人免于株连諱,更以本人曾被起义军裹胁,证明他的话真实,又是否因为他本人的阶级立场,仇视当时文人美化李岩或恨李岩附闯沒有节操,在"胜者王侯,贼者贼"的封建思想支配下,以曲笔堙其事功。或郑廉与侯恂有桑梓之谊,为隐匿侯恂与李岩关系,而作<李公子辨>。总之,要信"三辨"为頁实,原有其人,而变成无其人了。姚雪垠先生认为李岩是文人美化出的人物,也可能受"三辨"的影响。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收起 理由
水西土司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