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5|回复: 0

[中国古代史] 试说转型期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思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3 21: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说转型期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思潮
——先秦史研究的一个视角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 W' }/ m. v9 V  [1 ^& [
先秦社会形态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这其间属于社会文化领域的社会思潮问题颇为引人注目。作为社会广大阶层关注的焦点与价值取向的汇合,社会思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应当是认识先秦时期社会形态的一个很有意义的独特视角。先秦社会历史的巨大转型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一是由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期;一是由氏族时代向编户齐民时代的过渡期。这两个历史时期里面,社会结构都经历了亘古未有的深刻变迁。这种变迁对于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冲击,风起云涌般的社会思潮在这两个时期表现得特别显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6 I. u( s: Z. R5 ^$ K( n
. N4 L3 `& u4 v- @. {
先秦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不一致,所以各个阶段的社会思潮电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迁。这篇小文不可能进行全面阐述,只是拟就两个巨大转型期的社会思潮演变的特点,作一粗略的勾描。《周礼·考工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金锡合金熔化冶炼的情况完全要由冶炼时升腾的气体颜色来判断。如果将某一社会形态比喻为一炉正在冶熔的铜液,那么,熔炉所升腾的各种不同颜色的气体正可比喻作社会思潮,由社会思潮看社会形态,恰如由氤氲腾升的气体来判断溶液情况。而两个巨大转型期,正是先秦社会熔铸新的社会面貌时,从根本上翻腾变化的时候。了解其社会思潮的重要性于此可见。

1 c" {- t" ?& P1 @  t# o: E; ~8 p+ a+ d: B+ s
在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的历史阶段,社会思潮的特色是关注英雄、景仰英雄。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国古史上最初出现的人物,无一不是英雄形象,就是反面人物,也都是失败的英雄?伏羲、神农、黄帝、颛顼等固然是顶天立地的扭转乾坤的大英雄,可是站在他们对立面的蚩尤、共工等失败者,谁又能说他们不是英雄呢?这些英雄在人们的关注中往往处于神人之际,他们半神半人,让普通人感到既亲切可爱又伟岸神秘。他们的行为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他们的人品堪称人们的楷模榜样。热爱与崇敬英雄成为遍布整个社会的潮流。后来,人们在冷静下来的时候曾经提出这些英雄是神仙抑或是人的问题进行考究,说道:

% c" ?1 E# K# u  o或问:“人言仙者,有诸乎?”“吁!吾闻虑羲、神农殁,黄帝、尧、舜殂落而死。文王,毕:孔子,鲁城之北。独子爱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仙亦无益子之汇矣!”或曰:“圣人不师仙,厥术异也。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实死也。”或曰:“世无仙,则焉得斯语?”曰:“语乎者,非嚣嚣也欤?惟嚣嚣为能使无为有。”. A# }$ G9 u5 \# f# W5 ?% M2 H$ h& ]
(《法言·君子》)
0 d1 a- f: z( [4 T% {# |- }; k" d
! J% r# o3 O$ Z3 V, Q5 c( Z# o$ `8 T4 J
这是汉朝时人谈论远古时代的英雄人物是否为神仙的问题,所谓“语乎者,非嚣嚣也欤”,颇为耐人寻味,正是普通社会成员群体所出现的“嚣嚣”然的推崇传言,造就了一大批半神半人的英雄。那个时代,关注和推崇的社会思潮亦可谓“嚣嚣”然矣。

& g. n% w* B  Y" m% Q' j0 m, T+ N) M
在由野蛮向文明迈进的社会发生着巨大转型的时代,除了崇敬英雄之外,社会思潮的另一特色是传统与创新观念的融汇。一般说来,新旧两种思想的交替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随时都存在的现象,但在社会转型期则更加明显,更加集中,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就更为显著。在占史传说中,尧、舜、禹等历史巨人,他们不仅集传统美德于一身,而且能够在传统的旗帜下巧妙地进行一场悄悄的观念形态的“革命”。例如舜为“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瞽叟犯了杀人罪,有传说谓“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再如舜对于天下的恶人必诛之而后快,戳是对于自己的弟弟(名叫“象”),却把他分封为国君,还派员替他治理国家。孟子的弟子万章不理解这件事,曾经发问道:“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万章》上)孟子用仁义观念对此事进行辩解,可是仍然无法否认舜内外有别的事实。舜的这两件事情虽然有徇私枉法之嫌,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做法也是正确的。舜并没有彻底打破传统,而是高举传统的旗帜来发展新的社会观念、新的社会制度。质言之,即在传统的范围内发展反传统的因素。他既支持皋陶又在实际上帮助了瞽叟;他既帮助了弟弟“象”,又在实际操作上进行限制。在传统与新的社会因素之问采取了相互融合的路线。这应当是减少社会动荡的高明做法。中国传统的和合哲理强调融会贯通,而不主张你死我活式的拼斗。可以说这种精神源远流长,是滥殇于舜的时期的。舜就是一个在历史大转折时期善于解决矛盾的伟大人物。他能够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又能够保存氏族时代的传统,是在传统的旗帜下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的成功例证。舜之后的禹依然是这方面的一个历史巨人的典型。禹是站在文明门槛的历史巨人。他一只脚已经跨进了文明时代,但另一只却还留在野蛮时代。在古史传说中禹除了勤苦不息,刻苦奉公建立巨大的治水功业之外,还有其另一面,那就是很强的享受欲和权势欲,舜就曾批评过他,说:“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额额。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尚书·皋陶谟》)①这些表明,禹不仅是创立不朽伟业的英雄,而且他也是倡导新的社会观念的英雄。舜和禹受到天下之民的拥戴,这说明天下之人对于贪欲和权势欲已经见怪不怪,甚至习已为常,适应了新时代到来时社会观念转变的需要。
1 {8 E" m/ f0 Y( G) _先秦时期,另一个社会巨大转型期便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依然是一个社会思潮极其活跃的时代,亦即历为人们所艳称的诸子百家的时代。与我们前面提到的英雄时代相似,这个时代社会思潮的特点也是新旧思想的交替与融会十分明显。以儒墨道法诸家为代表的诸子,理论卜分丰富多彩,愚以为足可称为社会思潮者,在那个时代,还要算是“尚贤”与“禅让”。正如专家屡曾指出的,这个历史时期社会上“尚贤”的呼声日益高涨,权贵趋于失落,下层渐渐兴起,黄钟废弃,瓦釜雷鸣。“尚贤”思潮发展到了极致,不仅影响了思想界、知识界,而且,由士人走向宫廷,在诸侯国贵族问亦流传讨论。这以后便是“禅让”理论的系统化与实践。新近发现的上博楚简《容成氏》篇第8—11号简也讲述了尧禅让帝应之事,渭:
7 T. Q$ j& l- R7 @" e+ [2 c
尧是以视双(贤),履地戴天,竺(笃)义与信,会才(在)天地之间,而包才(在)四海之内,毕能亓(其)事,而立为天子。尧为之教曰:“自内(入)焉,余穴窥焉。”以求双(贤)者而壤(让)焉。尧以天下壤(让)于双(贤)者,天下之臣臤(贤)者莫之能受也。万邦之君皆以亓(其)邦壤于双(贤)……□□□双(贤)者,而臤(贤)者莫之能受也。②
' |+ K+ a' d. y$ f* @$ g: g 4 |& g* W# ?; ^8 W  i9 P& A
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材料,简文下面述舜、禹之禅让亦然。它说明,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作为天下共主的帝要行禅让,而且“万邦之君皆以亓(其)邦壤于取(贤)”,如此,则禅让便是传递权位的普遍方式,是为普遍规则而非偶一为之者。为什么那个时代要行用“禅让”之制呢?为什么“禅让”在尧舜禹的时期,盛行而造成了远古时代那么美妙的社会场景呢?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篇第1—2号简有所解释,说是“汤(唐)吴(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电。口(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古(故)昔贤仁圣者女(如)此”[1](P157)。这种从人的思想境界出发的说明不能说不对,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结构形式,还不需要传子制出现,而禅让制则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是如此,只有圣贤的“仁”的美德,那是肯定不行的。这种思潮发展到了极致,便是燕国实行禅让的实践,结果引起燕国大乱,诸国出兵干涉,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这说明没有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只靠贤仁之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战国中期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统一、是帝制,而不是具有民主色彩的“禅让”,所以尽管“禅让”思潮甚嚣尘上,却还是在社会实践面前被粉碎。) u9 p' G. f, s" c* @8 ^  T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8 R2 D, f: [& K7 ?1 x

6 z: U$ G4 n3 C  s% t; c' j% e
这几句话多曾被作为禹自己的戒慎之语,盖为圣贤讳所致。《汉书·刘向传》、《论衡·谴告》及《问孔》、《后汉二污·梁冀传》等皆谓“无若丹朱傲”以下为舜帝戒禹之辞。因此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卷二断定“两汉今文《尚书》皆有‘帝曰’及‘禹曰’字。今本无之者,疑伪孔妄删,或古文尚书本元之,要以今文有此四字为长。”《史记·夏本纪》述此事在“无若丹朱傲”之前有“帝曰”二字,可以为证。

0 d! P8 k2 M6 M1 z2 M1 A5 _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第256—2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简文据李零先生考释写出。
. [2 b* S! i6 z! W8 p( Z
8 `0 y. c; @% k6 {0 d当秦帝国的影子在中原大地上隐然出现的时候,恰如沸腾的铸液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秦王政的铁戈金马一泻千里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之时,历史的丰碑也就最终浇铸完成。丰碑甫一高耸,极为活跃的社会思潮却戛然而止,百家争鸣已是风光不再。总之,认识先秦社会形态大变迁问题,社会思潮就是一面镜子,特别是对于巨大转型期的历史的考察,犹为明显。这其问的许多过程,许多变革,许多特点,尚需后人不断探寻,从溶液和丰碑中渎出新的历史启示。  R# \; c) @& y  C
9 B( t' E. |2 t; Q3 P7 A
参考文献:
% o4 T; [4 s( B5 q. h4 e1 h3 R* h[1]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收起 理由
水西土司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