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7|回复: 0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9 18: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
: d+ c1 b, P2 H; W
张怀通
* b% d1 i+ Y5 s6 @* p
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016 t; ?) O8 r% W3 V5 b
先秦、秦汉史200003

2 q% E! N+ m* @【内容提要】丘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基层组织,它源于龙山文化末期在原野中用土堆积而成、人类藉以居住的台地。商代的丘是农渔田猎的基本单位,是军赋的承担者。西周春秋时代丘与国野制度相结合,是野中的政权组织,丘民耕种公田,缴纳禾、刍、米军赋。春秋末年缴纳牛、马、车,充当甲士步卒。战国时代井田制破坏,国野制瓦解,国野两套行政系统混一,丘被乡取代,丘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W% \0 x) f- f9 t) b! ?5 w
; x; @$ s) k, {3 c
【关 词】先秦/基层组织//小丘臣/丘甲/丘赋
/ Y- L& y0 B8 D2 J) t$ Y) Q. P# ~: r
9 a# K: U! \- ]4 F& Q7 G+ T
$ P  I" u+ E3 [( c1 y 文】+ A6 q' L+ r/ G( o* ?$ q' }" f
7 o, K: I4 P& M5 {% a0 T: k
    丘,是先秦时期的基层地域组织,它曾在社会经济生活和基层政权建设中发挥过重大作用。比如公元前590年鲁国的作丘甲,公元前538年郑国的作丘赋等(注:《左传》成公元年;昭公四年。),就是以丘作为征收兵甲车马等军赋的最基本单位。但是战国时期随着郡县制度的确立,郡、县、乡、里组成自上而下的各级政权机构,丘便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有关丘的起源、演变,丘的规模、职能,丘在行政系统中的地位、作用等情况则鲜为人知,而这些对于全面了解先秦时期社会基层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是非常有价值的。本人不揣浅陋,试对先秦时期有关丘的诸问题做一考察,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1 f- A# R0 H6 Y+ {0 G) P/ Y& R8 N5 u# |) d, F
        丘的起源% X* x/ s( N; `0 C

% Y7 q4 i5 Y, w6 u6 H1 c* o    丘,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地貌,俗称土山。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开始离开山上的洞穴,选择丘陵或山坡台地作为生息场所,这样既方便了饮水和捕捞,又远离水患,附近的土地则可以开垦,发展原始农业。这时人类尚无基层组织的概念和形式。到了阶级社会形成的前夕,即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口的增加,以及河流中下游地区地理环境的日益优化,人们纷纷降丘择土(注:《尚书·禹贡》。),向较为宽广的平原发展,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定居平原之上聚族而居的人们,为了避免潮湿和水患,往往将聚落基址用土垫高,如同他们原先所熟悉的丘。这种人为的的遗址,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考古中发现很多。高广仁先生根据自己多年在豫东、鲁西地区考古积累的经验说: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如果远远望见高于平地的漫坡或阜丘,十之八九为遗址,又以龙山文化——商代遗址为多,且这种ù的遗址又往往呈带状分布。(注:高广仁:《说”——城的起源一议》,载《考古与文物》,1996(3)。)居住于这样的一个丘上的居民通常是一个宗族,而呈带状分布的许多丘则组成一个部落。8 }5 |% C0 `' `
    这个时期的社会形态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各地族邦纷纷建立,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急剧向国家发展,政权组织渐趋完备。在这场变革中,作为居址的发生分化,居于中心地位、部落首领居住的发展为台城,进而发展为最早的城堡,成为该区域政治、文化的中心。(注:高广仁:《说”——城的起源一议》,载《考古与文物》,1996(3)。)《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左传》襄公九年云: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此外还有老丘、蓟丘等。这些都城虽以丘为名,但不是基层组织。在这些都城外围,广布原野之上的、为广大民众所居住的丘,才是本文考察的对象。这些,作为最小的地域单位,在国家形成后被纳入行政系统,成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 F6 ]& A9 R9 e4 ?$ V; D7 p6 R1 l  }" H* C8 m* @
商代的丘
4 i$ B3 f. P4 |4 t; S    丘在夏代的存在情况,由于材料所限,我们姑且存而不论。商代的丘是我们所知的商代行政系统中,除畿、奠、都、鄙等大的区划外,小数几个基层组织之一。商代在国家行政机构中设立了专门管理丘的官职,称小丘臣4 [1 [( u0 J) H. R7 C% I+ C3 y; k8 \
    (1)□小丘臣。(《佚》七三三)(注:本文所引甲骨著录简称如下:《佚》,商承祚:《殷契佚存》。《续》,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乙》,董作宾:《小屯·殷墟文字乙编》。《综》,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京》,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粹》,郭沫若:《殷契粹编》。《明》,明义士:《殷墟卜辞》。)- Y8 s+ T4 t- K4 B9 o
    于省吾先生认为:小丘臣即丘小臣的倒句。丘小臣是主管丘居的小臣(注: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小臣的职别》,中华书局,1979。)。丘居就是丘中的居民及其生活。商代如同小丘臣的官职还有小籍臣、小众人臣、小多马羌臣等。他们当中有的深受宠信,跃升为重要的朝臣,有的以王近侍的身份参与国之大事。(注:张永山:《殷契小臣辨正》,《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于此可见小丘臣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商王朝对一级组织的管理是非常重视的。那么商代的丘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8 b" V! q* T. i% z% B/ {
    首先,丘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 ~) ~4 I+ i8 n& u/ q; B' U8 U    (2)辛丑卜,@贞,妇@呼黍丘商。(《续》四、二六、一)
4 a% \$ v2 |$ B0 l# p, u* B    (3)壬午卜,行贞,今夕亡祸?才正月,才丘畴卜。
4 x; x; }& z9 Y5 X  }    癸未卜,行贞,今夕亡祸?才正月,才丘畴卜。(《综》一七四)
, y+ u; W/ _/ q! _6 L# T- `/ W    (4)己丑卜,@贞,@于丘商,四月。(《乙》五二六五)
% g: X8 D0 y2 M    (2)中的妇@③”是商王武丁的后妃,主管商王国的农业生产等事项。呼黍丘商就是招呼、率领众人在丘商的土地上种黍。丘商与辞(3)中的丘畴(以及下文的丘多丘太等)的构词结构相同,即是以商、畴为名的基层组织——丘。(注:卜辞中丘商丘畴丘绍等,陈梦家先生认为是区域字在单名前类型的地名。参见《殷墟卜辞综述》,269页,科学出版社,1956。)辞(3)是连续两日在名畴的丘中占卜。辞(4)中的④”是一种祭法。据陈梦家先生研究,殷代的一、二、三、四月所卜是为了禾类的收成。(注:卜辞中丘商丘畴丘绍等,陈梦家先生认为是区域字在单名前类型的地名。参见《殷墟卜辞综述》,225页,科学出版社,1956。)那么辞(3)(4)所卜、所祭当然与丘畴丘商的禾类收成有关。将三条卜辞联系起来看,丘一级组织是商代进行谷物种植、祈穰,乃至于管理、收获的基本单位。& ?1 t0 u8 J7 h% V" [& [# ^
    其次,丘是田猎、捕捞的基本单位。+ O! _( ^+ `1 |7 e/ P$ Z
    (5)戊辰卜,曰@田方丘……(《京》@⑥○○○9 N& b" ?+ U3 [& \6 S  V
    (6)贞,……王其出?……自渔于丘多,若。(《佚》九二六)
3 E7 G2 ^1 |6 M* t( @1 }" l    (5)中的作田猎解。商代的田猎活动有驱赶危害庄稼的野兽,巡视边地,训练军队等重要作用。辞(6)贞问商王亲自到丘多捕鱼是否平安,得到的答复是没问题。可见商代田猎、捕捞等活动,有时是在的单位中进行的。1 l3 H7 {" `/ m* L2 R5 n" P  j5 L
    第三,丘是征收军赋的基本单位。
& j2 _! D3 M9 X& D' ?) x    (7)………………刍于丘。(《粹》九一八)) c$ G1 |% {) `  U& I9 B# Z
    (8)贞,@刍于丘绍。(《乙》七一一九)! e% H( `0 v& b5 b! E9 r3 {
    (9)贞,乎取丘太。(《明》二三二五)
1 i! n, w! A% \! k+ P( }    (7)(9)中的,从耳从又,又即手,即以手执耳之意。本意是胜利者割取战败者的左耳以计战功,引申为尊者取卑者之物。(注:杨升南:《卜辞所见诸侯对商王室的臣属关系》,见前引《甲骨文与殷商史》,1983。)《韩诗外传》云: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取是君对臣征收财物的专用词语。在商代是商王凭借政权向方国或地方征收贡赋的一种行为。辞(8)中的⑦”当与同义。刍,《诗·大雅·板》孔疏云:刍者,饲牛马之草。竹,其用途或与刍类似。辞(9)虽未言明所取何物,但由辞(7)(8)例之,当也是竹、刍之类。商王从丘中征取竹、刍等草料可能供军马使用,这实际上是一种军赋。《汉书·刑法志》云:殷、周以兵定天下矣。天下既定,戢藏干戈,教以文德,而犹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汉书》对商代军赋制度的记述虽有增饰之处,但不应是臆说,而是以实际情况为蓝本的。征诸卜辞可知,商代军赋的征收,是以商王的名义,以基层组织丘为单位进行的,其直接负责者可能就是小丘臣& n3 y7 Q8 {3 e! C1 i: m
西周、春秋时代的丘9 R% h8 z5 h8 Y! F$ x  v" D

# h. X% r$ Q& y! ?  ~* t( J# H    西周、春秋时代,丘仍然是基层地域组织。但随着国家行政机构的逐渐成熟,与商代相比,丘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一是丘与国野制度相结合,丘被纳入的行政系统,政治功能加强;二是丘与井田制度相结合,丘成为井、邑之上一级管理机构,春秋后期丘的经济功能在一度弱化后开始加强,成为匹马丘牛乘马的具体承担者,并随着税制的产生与赋税的合一,丘成了社会变革的起点。
, W& t8 O6 f- e9 f5 ^" P    国野制度就是国(都城)与野(田野)分治的政治制度。国中居民是统治者及其疏远族人,称国人。国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就是当兵做武士。居于野中的是被统治者,称野人。野人没有政治权利,他们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国与野因其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而采取两套行政系统。国中的行政系统(春秋早、中期)是@、里、邑、连、乡(齐国)或邻、里、乡、党、州(鲁国)(注:《国语·齐语》,《论语》之《卫灵公》、《雍也》何晏注引郑玄语。);野中的行政系统(春秋早、中期)是井、邑、丘、甸、县、都。《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按此计算,1丘共有16井,144夫。周制1井土地是1方里,16井即16方里。另据《小司徒》,周代上等之家73夫,下等之家52夫,那么1丘共有家庭约4872户,人口约336360口。(注:《周礼》是一部记述周代政治制度的书。关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有较大争论,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把《周礼》作为一种重要的先秦史料来使用,应该说是不成什么问题的(李学勤:《古乐与文化史》,《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本文引用的《周礼》中的数字,显然是整齐划一的结果,不能视为确数,但它又不可能是无源之水,当有所本,用它说明一般情况当无问题。)
+ o9 ?3 m0 d' X' ?    野中的土地被划分成字形,称井田。丘中野人除耕种自己的私田外,还必须无偿地耕种公田,这就是周代的农业剥削方式籍田制。《孟子·滕文公上》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所以别野人是孟子特地强调耕种公田是野人的职责,而与国人享有当兵做武士的权利有别。' M; v# X- ^% t+ V1 T2 N  p" ^, z
    野人除了无偿地为统治者提供力役外,还要负担军赋。《国语·鲁语下》记载孔子追述周代井田制下民众贡赋情况说: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缶即庾,16斗;秉,160斗;@6400斗。(注: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米是粮食,禾、刍是草料之类。禾、刍以斗作计量单位,或只是指其概数。116井的军赋是:米256斗,刍2560斗,禾102400斗。孔子声称自己依据的是周公之籍,说明这个制度的实行是由来已久的,它虽是出自圣人之制作,但负担已不轻松。
$ H7 W/ g/ q. m    然而这项制度在春秋末年遭到了破坏,其原因一方面是统治者贪欲的膨胀,军费的增加,原来公田上的收入及有军旅之出而临时征调的禾、秉刍、缶米等,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另一方面铁质工具、牛耕技术广泛推广使用,井田之外的荒地得到大量开垦,为统治者加重民众负担提供了条件。于是各国先后进行了军赋制度的改革,公元前590年,鲁国作丘甲,公元前538年,郑国作丘赋。甲,即铠甲,代指军赋。作丘甲作丘赋就是以丘为单位征收一定数量的军赋,丘中居民按所有耕地数量分摊。对于这次改革后丘中居民的军赋负担,《司马法》有详尽记载。《左传》成公元年疏引《司马法》云: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有戎马一匹,牛三头,是曰匹马丘牛。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dùn@具,谓之乘马。”“匹马丘牛乘马是对丘中居民的双重征收,前者以一丘为单位,后者以四丘为单位。与周公之籍相比,新的军赋没有规定禾、刍、米,但并不说明已取消了这项内容,而是因为禾、刍、米是传统的军赋,其征收是自然的,毋须重新规定。新增加的军赋有车、马、牛,对于丘中居民讲,这个负担是极其沉重的,因为马、牛作为新的生产力在春秋中期以后才被应用于农业生产,是非常稀罕贵重的。除禾、刍、米、车、马、牛之外,丘中居民还必须服兵役,即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dùn@,这意味着丘中居民不仅被征收了几乎所有的物产,而且还要被迫脱离土地,到战场上为统治者卖命。; j- `  ?) `  h  ~; ?- C  Q
    事物都是辩证的,丘中居民被迫当甲士步卒,固然耽误农时且有生命之虞,但却为他们改变自身卑贱的地位提供了机遇。上文已指出,当兵做武士是国人的特权,改革后野人能够加入士伍,标志着其政治地位的改善,从此军功便成为丘中居民追求自身解放,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Z6 N+ o' O* i& g& f/ I' `
    在军赋制度改革的同时,税制开始产生,如鲁国的初税亩,晋国的作爰田,楚国的书土田等,其主要内容就是取消公田私田差别而改以计亩征税。税制的产生,一方面使井田之外的大量私田合法化,破坏了井田制度的物质基础,使公田上的力役解除,丘中居民因此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另一方面,自国家产生后即已征收的军赋开始与税制并轨,赋税合一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推动了新的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关系在春秋末年的产生与发展。
+ Z! A& `6 ?) B8 f战国时代的丘
* @: _* f5 x. I7 N! U" z  Z; I8 Y7 s- K8 _5 z
    以春秋末年的赋税制度改革为先导,战国初年各国纷纷进行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政治经济改革,这次改革的矛头所指之一就是井田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国野制度。废井田,开阡陌、打击宗法贵族、奖励军功等一系列措施,为野人改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机遇,从而彻底铲除了国与野、国人与野人之间的界限,编户齐民成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群众基础。作为改革的必然结果,原先存在于国与野中的两套行政系统渐趋统一。《庄子·则阳》云: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大公调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比于大泽,百材皆度,观于大山,木石同坛,此之谓丘里之言。’”丘里联称是现实生活中国野界限消失,两套行政系统混一的事实在语言上的反映。朱凤瀚先生认为:丘有可能是里上一级单位,犹如乡。(注:朱凤瀚:《先秦时期的”——关于先秦基层地域组织之发展》,《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孟子·尽心下》将人们习称的乡民叫丘民,说明朱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则说明战国时代整个社会中地域、职业、种姓、部族等已完全融为一体。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便在此基础上产生了。. U1 B6 e7 a# {( {6 V4 y' \/ l
    在龙山时代晚期就已产生,经夏、商、西周、春秋到战国中期,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了约二千年之久的丘,作为野中的基层地域组织,在这次政治制度的变革中,被取代,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从此,由郡、县、乡、里组成的行政系统,作为政治制度的主体框架被固定下为,对我国古代的政治运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0 v4 U- J/ Y2 B8 p* D; y 9 j6 B- p7 ^% p2 Q1 M
/ k1 H. X! j4 v6 Q+ a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z" z% r1 T; ^8 r
    一、丘,作为先秦时期国家行政体系中重要的基层地域组织,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它的原型是生活在平原广泽之上的部族用土堆积起来,以利生存的台地。进入阶级社会后,居于中心地位、部落首领居住的台地发展为都城,散布于其周围、普通民众居住的台地,则成为行政系统的最基本单位。
/ u1 B6 O# k* s    二、商代丘的组织规模在都、奠、鄙等之下,而类似于村社组织邑。国家设有管理丘中居民及其生活的小丘臣。丘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渔业和田猎,同时又是军赋的具体承担者。丘中居民的身份可能是普通民众。' M4 s  q  V- f- E! M4 l% s
    三、西周、春秋时代实行国野分治的政治制度,野中的行政系统(春秋早、中期)是井、邑、丘、甸、县、都。据《周礼》,一丘的土地面积是16方里,户约4872家,人约336360口。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井田制下,丘中居民必须无偿地为统治者耕种公田,叫籍田以力。军赋负担是一井禾、秉刍、缶米。春秋末期赋税制度改革之后,则增至一丘即十六井,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长毂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dùn@。同时丘中居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新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
" ?5 P9 r! x4 s" u  V    四、战国初年的政治经济改革破坏了井田制度,彻底清除了国野界限,四业之民杂居共处,编户齐民成为新社会制度的群众基础,原先存在于国、野中的两套行政系统混一。郡、县、乡、里组成新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丘为乡所取代,从此丘便在行政系统中消失了。
9 E; N% r7 K3 r: c $ ~9 S& o2 B3 h6 q5 @8 V% ?" I
0 ~  v- c2 |+ I  @8 D
字库未存字注释:
1 @0 {0 u: g4 f6 i6 p6 U  @原字土加固
! u1 {' O( f( ^+ A  @原字
" j& l, T+ X2 Z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n! n0 o* S" v: o      @原字女加井* d& X% j7 X# g; O- @' w7 K
  @原字束加戌) _/ u4 q; t8 g; }6 @
  @原字

% N5 S; n  Q9 I& w+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W) H' ]0 }: t# X6 A" ]
  @原字

1 u' \4 U* `0 N) Z1 @2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O  M+ b& q! K# t) j6 }+ L# M  @原字舟加关' o& V# h# T9 V/ z6 D- g
  @原字车加丸
( @7 I" `9 a' V' w4 @  @原字禾加(凶下加八下加攵)/ r0 `1 C4 g2 [& w
  @原字木加盾
$ G' G) {* A3 u8 A

; A, J4 }3 x" V( X7 z+ s: `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收起 理由
水西土司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