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1|回复: 1

[小说故事] 亦真亦幻的孙悟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6 07: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周先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周先慎教授。大家欢迎!孙悟空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创造出来的神话英雄,《西游记》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就是创造出了孙悟空。孙悟空是个非同一般的神话人物,他是一个天生的石猴,但他又是猴、人和神的三位一体。他身上的猴子习性,表现的是他猴了吧唧的生物性;人的特征,表现的是他现实的社会性;而神的特点,则表现着他降妖伏魔、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传奇性。换言之,如果失去了这亦真亦幻的任何一个项目,孙悟空也就形同虚设,一点灵性也没有了。下面请周先慎先生为我们演讲《亦真亦幻的孙悟空》,大家欢迎!
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样,《西游记》在中国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但它比前两本书的读者更加广泛,小孩子喜欢读,成年人喜欢读,年纪大的人也喜欢读。可以说是老少咸宜。读者的眼光也可深可浅,天真幼稚的孩子读着好玩儿,能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博学深思的学者可以从中探究深层次的思想意蕴,同样会感到兴味无穷。《西游记》在群众中能产生这样广泛的影响,跟孙悟空形象塑造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凡读过《西游记》的人,没有不喜欢孙悟空的,也没有能够忘记孙悟空的。《西游记》是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浪漫主义作品,在类型上属于神魔小说,与历史演义的《三国演义》和英雄传奇的《水浒传》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法上有所不同。孙悟空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人物形象。我们知道,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创造的中心,而主要人物则表现了一部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欣赏《西游记》,就要正确分析和认识孙悟空的形象。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这里不多说。近年出版的一本《中国文学史》,概括出过去分析《西游记》思想特色的三种思路,一种是幻中见理,一种是幻中见趣,一种是幻中见真。《文学史》的作者是主张幻中见理的,他认为这个“理”,指的是“受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认为《西游记》在神幻和诙谐中蕴含着哲理,就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还认为全书的内容架构也反映出这样的思想:小说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二是被圧在五行山下,三是西行取经成正果。这实际上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我的看法是幻中见实比较符合文学的本质,也比较符合《西游记》艺术描写的实际。凡是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必然是基于鲜活的生活体验创造出来的,而不可能主要是某种哲理的演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只要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写实的,还是幻想的,它们都必然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只是反映的形态有所不同,有的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的,有的则是采用夸大的或者是经过升华的一种变形的形态来反映的。因此对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我们除了欣赏他在大闹天宫和取经路上斩妖除怪中种种千变万化的神奇表现外,还应该看到他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内在联系。简言之,孙悟空虽是一个幻想的形象,但亦幻亦真,幻中有真,幻中见真。我们欣赏孙悟空这个形象,既要看它的幻,又要看他的真。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叫做:《亦真亦幻的孙悟空》,主要谈谈孙悟空形象所包含的生活内涵,思想内涵,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下面分几个问题来谈。一、《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的英雄传奇我们读《西游记》,会感到它在人物塑造上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以塑造英雄群像为特色,而《西游记》却主要是描写上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众。当然书中还写到了神、佛、道的代表人物,取经路上还有许多魔怪,但这些代表人物和魔怪形象基本上都只是陪衬,作者写得比较随意,没有像写师徒四众那样着力和苦心经营,除个别形象之外大多缺乏性格特征,没有能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这取经的师徒四众是一个集体,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应该说少了谁都不可能到西天去取得真经。但在这个队伍中,四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主角有配角,精神领袖是唐僧,而实际上的主角却是孙悟空。四人中只有孙悟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形象,其他三人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功劳,但都有不少相当严重的毛病,都算不得英雄人物。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沙僧的形象比较模糊,没有什么性格;唐僧的形象虽然比沙僧要鲜明一些,也有一些性格特征,但也算不得成功的艺术形象;真正有血有肉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印象的,只有孙悟空和猪八戒;而算得上英雄人物的却只有孙悟空一个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的英雄传奇。
不过孙悟空成为取经故事的主角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大家知道,《西游记》描写的取经故事,是从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演变而来的。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青年和尚玄奘(602--664)独自一人到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也有说是十九年的,《西游记》上写的是十四年)走了几万里路,跋山涉水,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回了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他回国以后,唐太宗很高兴,设立译场,让他主持翻译佛经的工作,并讲述取经途中的奇闻异事。后来由他的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各国的佛教遗址及风土人情等。玄奘一人到天竺取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加上身历异邦,一路见闻都是十分令人惊异的。他在取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所以他的门徒慧立、彦琮写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他师父取经的业绩,扩大佛教的影响,就故意加以夸大和渲染,使取经故事染上一层宗教的神秘色彩。这部书虽不免夸饰,但基本上还是记述的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全书约十余万字,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部具有文学色彩的传记著作。
因为玄奘只身一人到天竺取经是一个奇迹,加上《法师传》的渲染,这个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并在民间文艺和戏曲中得到表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丰富、发展,愈传愈带神奇色彩,愈传离历史上真人真事的本来面目愈远。最后由一位大手笔(可能是吴承恩,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人)写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这部百回本的《西游记》。关于《西游记》的成书和取经故事的演变,有别的先生会专门讲这个问题,我这里只是简单地提一提,概括地说,这个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色彩减退而世俗色彩加浓,由宗教主题演变为社会主题;二是故事的主人公由唐僧演变为孙悟空。这两方面的演变是相关联的,但最重要的演变,质的演变,还是主角由唐僧变成了孙悟空。主角的变化,原来表现在历史人物玄奘身上的某些崇高品格,如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等,大都集中和概括到了孙悟空的身上了。二、孙悟空形象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西游记》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三界的故事;第二部分是第八至第十二回,写唐太宗入冥,交代取经故事的缘由;第三部分是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师徒四众斗妖斩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只有七十七难,前四难是在取经以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天竺国灵山,见到了佛祖如来,取得了真经,护送回东土,四人也修成了正果,变成了佛。第三部分取经故事是全书的主体,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但第一部分却是全书中写得最生动和最精彩的部分,从孙悟空非凡的出身,求仙得道的过程,大闹三界(特别是大闹天宫)的情节中,塑造了一个神通广大、蔑视皇权、敢于造反、积极乐观的充满神奇色彩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为下文描写取经路上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作准备和铺垫。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联结起来,在结构上起到一种过渡的作用,但故事本身在思想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第三部分取经故事,由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四十一个故事组成,以师徒四众到西天取经作为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着重表现孙悟空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大闹天宫的故事和取经故事,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就是写孙悟空造反,后者则表现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崇高目的而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历程;前者纯属于个人行为,而后者则是一个集体行为)。但由于孙悟空思想性格前后的一贯性(这主要是指他的反抗性、斗争性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斗争对象和斗争形势的变化并未影响到小说思想内容的大致统一。前七回主要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三界,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写他的神通广大;二是写他的反抗斗争,写他敢于造反的精神。孙悟空作为一个光辉的英雄形象,其基础就是这七回书奠定的。无论是他的出身、神通广大或是造反行动、造反精神,都同明代中期以后特定的时代条件和时代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为了很好地分析和欣赏孙悟空的形象,《西游记》产生的时代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看到的今天出版的《西游记》署名都是吴承恩作,但实际上还存在许多疑点,著作权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存最早的刊本世德堂本没有作者的名字,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前面有陈元之序。最早考定出作者是吴承恩的,是鲁迅,后来胡适也支持此说,但一直有人怀疑。)。作者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小说创作的具体年代当然也就很难确定。但《西游记》成书于明代的中后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今天见到的通行的百回本,就是前面提到现存最早的金陵唐氏世德堂本,刊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在这之前也还可能有没有保存下来的更早的刊本,因此《西游记》的成书应该要比世德堂本刊行的时间为早,大致在十六世纪的中叶或更早。这个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中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因素。这些新的现象和新的因素,都鲜明地反映在当时产生的文学作品中,当然也反映在以超现实的幻想形式描写生活的《西游记》中。首先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我国史学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是否出现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去讨论,我们只看当时的事实。比如较《西游记》略晚的冯梦龙编辑整理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和凌濛初创作的《二拍》中,就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后期以手工业工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如《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反映了江南丝织业发展的情况。一个叫施复的人,靠勤劳致富,在不到十年时间就由一张织机发展为三四十张织机,还雇用了一些小厮来做工人,这显然已经发展成为小型的手工业作坊了。小说中还提到,一些比他实力更强的“大户人家”,是通过牙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介机构)引客商去买他们的产品的。由此可见,当时手工业的发展规模已经相当大,而且还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条材料在史学界讨论明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问题时经常被引用。类似的材料在《三言》、《二拍》中还有许多。又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和《迭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都是描写出海经商的商人大发横财的故事,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达,生动地表现了当时一些商人想通过海外经商而获取暴利的心理。《西游记》虽是一部用幻想形式写成的神魔小说,其中也有关于商业活动的直接描写。如第四十八回,写通天河的魔怪灵感大王作法将河水全冻成冰,有几个小妖变成行人在冰上行走来引诱唐僧。唐僧问陪他去冰河的当地百姓陈老,那些人是要到哪里去?陈老回答说:“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又如第七十八回,写师徒四众经过比丘国(后改名为小子城)时,见那城中一片商业繁荣景象,书中有这样一段赞语:“酒楼歌馆语声喧,彩铺茶房高挂帘。万户千门生意好,六街三市广财源。买金贩锦人如蚁,夺利争名只为钱。礼貌庄严风景盛,河清海宴太平年。”这显然是明代中期城市商业繁荣的生动写照。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人生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生动的表现。如上面提到的《迭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那一篇中,主人公程宰是当地(安徽的一个小村子)的一个大姓,小说里写他是“世代儒门,少时多曾习读诗书。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中国封建社会向来轻商,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最末一位的,而这里竟然将经商抬高到超过读书中举的人生“第一等生业”,这的确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小说中还有这样的话:“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类似的观念在《乌将军一饭必酬 陈大郎三人重会》(《初刻拍案惊奇》卷八)的入话中也有反映:商人王生三次贩货均遭到劫掠,因而灰心,不想再从事商业,他的婶母再三劝他不要因为受到挫折而“堕了家传行业”。在封建社会中,一般士子将读书中举看成是家传行业,而到了明中叶以后,竟将经商赚钱也提到这样高的地位,这显然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市民思想在话本中的鲜明表现。
经济领域的这种变化,当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明中期以后在思想界形成了一种反对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潮。这一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对人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对权威偶像的否定,对专制主义的不满和怀疑,对封建礼法和封建秩序的蔑视,对人的纯真本性和童心的颂扬,对道学虚伪性的揭露,在文学艺术方面则表现出对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肯定和追求等等。当时个性解放思潮的突出代表是李贽(1527-1602)。李贽提倡尊贤(这里的“贤”主要是指“贤能”的“贤”,不是“圣贤”的“贤”),肯定人的能力和价值,并以此来确定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他说:“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焚书》卷三)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童心说”,他认为:“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又说:“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焚书》卷三《童心说》)这里他肯定了人的原初状态的自然本性,肯定了没有为统治阶级官方思想熏染过的真纯质朴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在道学统治下非常宝贵的对于人和人性的自觉意识。李贽对于儒学权威的藐视也是非常突出的。这也是出于坚持“童心”和肯定人的自我价值。他把儒家的经典“《六经》、《语》、《孟》”,视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同上)他指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卷一·答耿中丞》)他明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千百年来无是非者,乃因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也。”(《藏书》卷一)这些极其大胆的叛逆性言论,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李贽生活的时期与《西游记》成书的时期大体相同;而如果作者真是吴承恩,按他生卒年的一种说法,与李贽的生活时期也是基本上相同。一个是在哲学上,一个是在文学上,互相呼应着,同时反映了当时进步的时代思潮和时代要求。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西游记》是怎样描写孙悟空的形象的,看看孙悟空的形象具有什么样的思想特征,这些特征又同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思潮有怎样的联系?  
小说对孙悟空充满神奇色彩出身的描写就是很有意义的。他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由于受到“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孕育而变成了一只猴子。也就是说,在作者的笔下,他是得自然之真气、由天地化育而成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孙悟空虽然是一个猴身,却是一个真人,一个为李贽所憧憬和呼唤的具有新的时代气息的真人。按上面我们所介绍的李贽的思想和说法,孙悟空就是一个保有生命原初状态的、具有纯真本性的大自然之子,一个没有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特别是假道学思想污染的真人。这样的真人形象,当然不受传统思想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受专制制度的束缚,也当然不会说假话、做假事。
再看他成为“美猴王”的过程,联系他后来的大闹天宫、反对玉皇,更是富于思想意蕴的描写。他和众猴一起玩耍,来到一股瀑布飞泉前面,众猴相约,“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流出来,不伤身体者,我们拜他为王。”孙悟空自告奋勇,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于是就被众猴尊为“美猴王”。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明,孙悟空是凭着自己的勇敢和能力,经过竞争才得到这个位置和称号的。这个情景,真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竞争上岗”的味道。小说后面写他在大闹天宫时有一句名言,用来解释他造反的原因,叫做“强者为尊”。“美猴王”的得名就是一次“强者为尊”的实践。孙悟空的造反思想原来是有生活实践作基础的,这是《西游记》写得很高明的地方。再看看他为什么不安分,为什么要造反。小说描写孙悟空所生活的花果山、水帘洞,是一个“仙山福地”,在那里“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有“无量之福“的福地。也就是说,他本来是自由的,生活在一个自由天地之中,但他还要追求更大的自由,使他的个性得到更大张扬,更大的解放。他听说人的生死是由阎王管辖的,他就不服这个管辖。他周游四海,求仙访道,学习种种超人的本领,就是要达到追求更大自由的目的。大闹龙宫,他得到了一个“如意金箍棒”;大闹冥府,勾掉了生死簿,得了个长生不老。这些描写从全书的艺术构思上看,都是为后文写他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有无穷的本事作铺垫。但从艺术描写的思想意蕴看,又还具有另外一重意义,这就是通过这些情节,表现孙悟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性格。他在勾掉了生死簿上所有的猴属之类的名字以后,痛快淋漓地说:“了账!了账!今番不伏你管了!”这句简短的话可看作是孙悟空的造反宣言,传达出的,是一种带有时代特色的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声音。作者对他神通广大的描写,也是具有值得注意的思想内涵的。他从菩提祖师学道,学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后来又在东海龙宫获得一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第二至第三回)他被二郎神捉住后,玉帝下命令送至斩妖台处死,结果是“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火烧雷打也不能损他一根毫毛。(第七回)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把他烧成灰烬,相反却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第五至第六回)从八卦炉里逃出后,又“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在天宫内“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第七回)写他如此神通广大,一则是为了后面写他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过程中斩妖除怪的斗争;二则也是为了写他有造反的资本,没有这样的神通广大就不可能成为强者,也就不可能产生“强者为尊”的思想。大闹天宫,集中表现了孙悟空蔑视皇权和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思想。天上的神权统治是人间的封建统治的投影。天界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大帝,可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他自称是“天生圣人”,在闹了东海龙宫、搅了十王冥府以后,被告到玉帝那里去。玉帝在一般人和众神的心目中,都是一个十分尊严神圣、具有极大权威的最高统治者。太白金星一见就“朝上礼拜”,而孙悟空却“挺身在旁,且不朝礼。”玉帝问:“哪个是妖仙?”悟空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听后大惊失色,吓得要死,认为对玉帝这般无礼,是“该死了!该死了!”(第四回)后来玉帝派天兵天将收服他,被他打败,被迫承认他是“齐天大圣”;他第二次见玉帝时,也不跪拜,“亦只朝上唱个喏,道声谢恩。”(第四回)天宫中星相群神的森严等级,他一概都不承认,而是“不论高低”,“俱以弟兄相待”,“俱称朋友”。(第五回)天宫里也如世俗世界,讲究尊卑秩序,等级观念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他的级别不够,西王母的蟠桃会就没有请他,他于是大为不满,偷吃了仙桃,偷吃了仙酒、仙品,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把天宫中尊卑上下的秩序搅得一塌糊涂。玉帝无法可想,搬来如来佛收伏他。如来问他为什么要造反,“要夺玉皇大帝的尊位?”他理直气壮、意气高昂地回答道:“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自此敢争先。”并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第七回)玉帝要将他处死,罪名就是“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第七回)意思是指他目无皇权,破坏君臣之礼,搅乱了上下尊卑的秩序。就是在被如来收服,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时候,对玉帝、如来、老君等神佛道世界中的统治者也是很不恭敬的,见面时以“老官儿”称呼,“唱个喏”,自称为“老孙”。第三十三回写他向玉帝借天,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他在斗争中发现兕牛怪原来是太上老君身边的一头青牛下凡,就去向玉帝和老君问罪,斥责他们“钳束不严”,“纵放怪物”。在封建专制时代,皇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是天意所定,不能违背,而孙悟空却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表现了极强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的叛逆性格和造反精神,同明代中后期进步的的时代思潮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首先是“强者为尊”的思想。“强者为尊”的思想是同封建等级观念相对立的,特别是同以天命论和血统论为基础的君权神授的封建专制思想相对立的,这明显地是带有新的时代特色的市民意识的表现。在商业资本发展过程中,新兴的市民阶层为了挣脱封建秩序的束缚,就要求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求得发展,企图打破原有的等级和秩序。孙悟空的思想性格无疑反映了这样的时代要求。因为他有一身广大的神通,认为自己是强者,所以就要夺取玉帝的宝座,喊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口号。而他后来的屈服于如来,又是因为经过较量,他成为相对的弱者。不过就是在被收服以后,在取经路上,那“强者为尊”的意识也仍然时时显露出来。其次是与此相联系的“尊贤”的思想。他不能忍受屈辱,要求对人和对人的才能的尊重。他自认自己的能力很高,因而要求玉帝要给予他与他的能力相应的位置。他两次造反,第一次是因为玉皇只让他当了个“弼马温”,开始还很高兴,当他明白了这不过是一个喂马的小官以后,就十分不满,认为皇帝昏庸,“轻贤”、“不会用人”。他对前去收服他的巨灵神说:“他甚不用贤!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让我替他养马?你看我这旌旗上字号。若依此字号升官,我就不动刀兵,自然的天地清泰;如若不依时间,就打上灵霄殿,教他龙床定坐不成!”当玉皇封他做“齐天大圣”后,他就“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于天宫快乐,无挂无碍。”而当西王母的蟠桃会没有邀请他时,他又感到受了屈辱,于是又起来造反。这种要求“尊贤”的思想,虽然与中国封建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有联系,但也与当时开始出现的对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格的肯定这样的自觉意识有关。前面所引的李贽关于尊贤的那段话,简直可以看作是孙悟空思想行为的一种注释。 过去有的研究者曾把孙悟空的造反说成是现实生活中农民起义的反映,还说他后来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到西天去取经,一路上斗妖斩魔,就像《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一样,是向统治阶级投降,投降后再去镇压别的农民起义队伍。这样的说法是完全不符合小说艺术描写的实际的。第一,农民起义是因为受压迫剥削,而孙悟空在花果山生活得自由自在,一点没有受到压迫和剥削,他造反是为了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第二,农民起义总是集体的反抗行动,而孙悟空是个体的行动,是凭着一身无穷的本事独来独往。显而易见,孙悟空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由,是个人的才能的充分发展,是个性解放,这在小说中是表现得非常鲜明的。如果不联系到明代中叶以后的时代条件和时代思潮,这些描写的思想意义就不容易理解。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比,《西游记》是表现时代精神是最为鲜明的一部小说,也是表现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别是忠义思想最少的一部小说。书中不能说一点没有忠君思想和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例如写唐僧是奉皇帝的圣旨并且是以“御弟圣僧”的名义到西天去取经的,求取真经的目的是为了“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因而人们称取经和尚是“忠心赤胆大阐法师”,书中还称颂唐太宗是“清平有道的大唐王,起死回生的李陛下”等等,但由于孙悟空对封建皇权和封建等级观念的蔑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传统的“忠义”思想在《西游记》中的表现是非常淡薄的。当然,孙悟空的形象虽然鲜明地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新兴的市民意识,但也不能简单地将孙悟空认定为一个市民英雄的形象。因为孙悟空的形象中还概括进了远比市民思想要丰富得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对于艺术形象的分析,一定要顾及其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给他划定阶级成份,何况是作品中作为艺术典型的人物形象,更何况是像孙悟空这样的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人物形象。   三、孙悟空形象的精神文化内涵
孙悟空不仅神通广大,有很强的叛逆性和反抗性,而且还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这一点在大闹天宫时有表现,在取经故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他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一听说有妖怪,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认为是“买卖来了”。 比如第七十四回,写四人过狮驼岭,一听说狮驼洞中有三个神通广大的魔怪,三个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猪八戒是战战兢兢,连屎都吓出来了,提出马上散伙,说“赶早儿各自顾命去罢!”唐僧也是“战兢兢,毛骨悚然。”对孙悟空说:“徒弟,似此艰难,怎生拜佛!”孙悟空劝慰唐僧道:“师父放心!没大事。……有我哩!”看见唐僧哭鼻子,还不留情面地批评道:“莫哭!莫哭!一哭便脓包行了!”又以豪言壮语来鼓舞大家的信心和斗志,说:“我这一去,就是东洋大海也汤开路,就是铁裹银山也撞开门!”最后果然在孙悟空的艰苦斗争之下,顺利地通过了狮驼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7: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悟空对取经,对取经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危险,始终都充满胜利的信心,毫不动摇和退缩。乐观主义是他生活的基调,也是他斗争事业(对孙悟空来说,斗争确实已经成为他的人生事业)的基调。第六十七回,写驼罗庄李老者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他不避艰险,不怕困难,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猪八戒是嫉妒心很重的人物,特别对孙悟空是很少说好话的,但他也这样赞扬孙悟空,说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第三十二回)他常常为了战胜妖魔,不知疲倦,不辞辛劳,连续战斗。如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兜山和独角兕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越战越强。就是在吃了败仗,被压在三座大山之下,也从不气馁。小说写“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他从不承认失败,失败了也仍然是一个英雄。在平顶山,唐僧、猪八戒和沙僧都被捉,他孤身奋战,自己也曾两次被捉,但他坚持战斗,终于转败为胜(第三十三回)。在小雷音寺,他先是被黄眉怪用金铙扣住,后又被白布包儿装走,但他顽强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第六十五回至第六十六回)他在斗争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如第七十三回至第七十七回,写他在狮驼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差一点丧命),总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所以菩萨派去保护他们的日值功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揭示出孙悟空一种重要的精神品格。这也许是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和喜欢读《西游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第七十七回写他们师徒四人都被三怪捉住,四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哭鼻子,说孙悟空被捉了,今番没命了。八戒和沙僧也无可奈何,只好随声痛哭。惟有孙悟空却笑道:“师父放心,兄弟莫哭,凭他怎的,决然无伤。等那老魔安静了,我们走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精神境界显然是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积极因素中提取出来的,其中含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蕴。孙悟空还是一个嫉恶如仇,是非善恶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在这方面,孙悟空和唐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虽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袖,却常常是一个人妖不分、善恶不明的糊涂虫,而孙悟空不仅有火眼金睛,能辨别真假,认识妖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敌我观念十分明确,爱憎感情无比分明。对残害人民的妖魔刻骨仇恨,除恶务尽;而对被残害的人则扶危济困,救人救彻。他一路上斩妖斗魔,固然是为了克服取经路上的重重阻碍,保护唐僧能顺利通行,到西天完成取经的任务。但也常常主动出击,完全是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民除害的一片侠义心肠。高老庄收猪八戒,自然是出于佛旨的安排。但事情的开始,却是孙悟空主动为人除害。(第十八回)在乌鸡国,他扫荡妖魔,辨明邪正,为乌鸡国王报了冤仇,也完全是主动除妖。(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九回)在车迟国,孙悟空主动济困扶危,解救那些受压迫剥削,为道士服苦役的和尚。所以那些小僧十分感动地说:“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第四十四回)又在陈家庄通天河为民除害,替两个小孩儿去祭赛灵感大王,除掉了那个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要降灾于民的金鱼怪。猪八戒看见参加祭祀的人散了,就对孙悟空说:“我们家去罢。”还说:替陈家庄除妖,“只哄他耍耍便罢,怎么就与他祭赛,当起真来!”孙悟空对猪八戒说:“为人为彻。一定等那大王来吃了,才是个全始全终;不然,又教他降灾贻害,反为不美。”(第四十七回至四十八回)这里虽说主要是戏弄猪八戒,却也表现了他同情被压迫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过火焰山时,行者不仅搧灭了火焰山,保证了唐僧通行西去,而且还特意连煽七七四十九扇,断绝了火种,使风调雨顺,为普通百姓谋利。(第六十一回)他一路上所消灭的妖魔,大多是既想吃唐僧肉,危害他们的取经事业,又同时是残害人民的。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自然地便将那些妖怪同现实生活中危害人民的邪恶势力联系起来,看作他们的化身。这样,孙悟空同他们的斗争,就带有一种为民除害的正义性质。这也是这个形象博得广大读者喜爱和赞美的重要原因。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斗争性格与佛教教义的矛盾冲突。孙悟空到西天取得真经后,虽然也成了佛,但却是“斗战胜佛”,斗争性是他思想性格的主要特色。他虽然皈依佛门,但小说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虔诚的宗教徒,这个人物不仅不信守佛教的教义,相反却对佛教的教条进行了大胆的嘲笑和批判。佛教徒劝善惩恶,以慈悲为本,这些基本的信条,在唐僧的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口口声声宣扬“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说什么“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犹有余”,问题是他不辨邪正,把同妖怪作斗争也看作是作恶。因此,一路上唐僧所宣扬的佛教教义,竟成了孙悟空同妖怪作斗争的严重障碍。只要孙悟空斩妖除怪,他就认为是“不遵善道”,是“作恶”,就反对,甚至念紧箍咒来惩罚孙悟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孙悟空同妖魔作斗争的过程,也同时是跟唐僧所宣扬的佛教教条作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对佛教教条的虚伪性和危害性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过程。如第八十二回,写孙悟空要钻进白毛老鼠精的肚子里去,“捻破他的心肝,扯断他的肠肚,弄死那妖精”,以此来解救唐僧时,唐僧却说他“不当人子”(意即有罪,不是人干的),孙悟空便批判他说:“只管行起善来,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根,你惜他怎的!”以上谈到的孙悟空的思想品格中也有与封建时代广大被压迫人民,也包括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相通之处。如前面分析的不怕艰险、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扶危济困、除恶务尽的思想品德等,都是很接近于《水浒传》中反压迫的英雄人物,特别是接近于那位主动向压迫者进攻的鲁智深的。这都表明,孙悟空的形象是植根于历史生活和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四、孙悟空的斗争智慧来源于现实生活孙悟空在与妖魔的斗争中,表现出很高的斗争智慧,这种斗争智慧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其中概括进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许多斗争经验。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和妖魔斗争时,既要藐视妖怪,又要重视妖怪;既不要害怕,又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孙悟空胜过其他三人之处。第四十回,写师徒四众行到一座山岭,行者用火眼金睛看出山中有妖怪,嘱咐沙僧和猪八戒要加意保护唐僧前进。唐僧听说有妖怪,又不见妖怪出来,就很不高兴,责怪悟空说:“正当有妖精时,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什么妖精。”这里表现出唐僧与孙悟空在思想认识和斗争经验上的差距。小说实际上是从唐僧的口里道出了孙悟空的斗争经验,即:有妖时,要心中无妖,敢于斗妖;无妖时,却又要心中有妖,保持高度的警惕。这使我们想起老毛从总结现代军事斗争经验中概括出的一条重要军事思想,即: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2)同妖精的斗争,是敌我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你不消灭他,他就要消灭你,因此要除恶务尽,不能心慈手软。这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即著名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表现得特别突出。那个白骨精妖术高超而又十分狡猾,他三次幻化为人形,要想吃掉唐僧。第一次化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被孙悟空识破,他“掣铁棒,当头就打”,妖精留下假尸逃掉,唐僧却在猪八戒的挑唆下,说他伤了好人性命,就念紧箍咒来惩罚他,使得孙悟空大叫:“头疼!头疼!莫念!莫念!”唐僧以佛教的教条来教育他要慈悲为怀,不离善心,并且要将他赶走。孙悟空为了报恩不愿离开唐僧,哀求留下。唐僧答应他留下他时,定下规矩:“既如此说,且饶你这一次。再休无礼。如若仍前作恶,这咒语颠倒就念二十遍!”悟空答应不再打人了,这才被留下来。可是第二次白骨精又变成一个老妇人来时,悟空一眼看出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毫不犹豫,毫无顾忌,完全忘记了他给师父的保证,没有想到打了以后的严重后果,唯一想到的只是:斗妖斩怪,除恶务尽。唐僧一见地上妖怪留下的假尸,果然毫不留情地,“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压腰葫芦,十分疼痛难忍。”在地上打滖哀求:“师父莫念了!有什么话说了吧!”。孙悟空一再说明打死的是妖精,唐僧仍然不信,还斥责悟空是一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再次决定要把他赶走。在悟空的一再恳求下,唐僧答应再饶他一次,孙悟空也答应再也不敢行凶了。可是,当妖精第三次变化成一个老头儿来骗唐僧时,又被孙悟空识破,这次小说写了一段他的心理活动,担心这次会受到师父更为严厉的惩罚,再念那紧箍咒,但思想斗争的结果,还是不顾个人得失,一棒打死了妖精。尽管妖精现了原形是“一堆粉骷髅”,脊梁上还有“白骨夫人”四个字,但唐僧仍然在猪八戒的挑拨下,不仅再次念起了紧箍儿咒,而且还真的把孙悟空赶走了。这段故事充分地说明了孙悟空与妖精作斗争时敌我分明的态度和除恶务尽的斗争精神。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宝贵品格和斗争经验的反映。

3)要知已知彼,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在斗争中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敌人的情况。如第三十二回,写四人到了平顶山,功曹报信说山里有妖怪。为了了解情况,孙悟空就特意派猪八戒去巡山,了解是什么山、什么洞,打听有多少妖怪,妖怪都有些什么本领等,以便更好地同他们作斗争。结果猪八戒偷懒、耍滑,睡了一觉以后,什么情况也没有了解到就跑回来了。又如第七十四回,写在狮驼岭斗三魔,孙悟空就亲自作调查研究。他先变为一个小苍蝇,飞到一个巡山的小妖精的帽子上,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又变为一个小妖,谎称自己是新派遣的巡山总领,拿出巡山金牌“总钻风”,用极其巧妙的办法,了解到三个妖精的特点:大王能一口吞下十万天兵;二大王有一只长鼻子,能将人卷走;三大王有一只阴阳二气瓶,能将人装进去化成水。孙悟空根据三大怪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第八十二回,写陷空山唐僧被妖精摄走,为了解救唐僧,孙悟空又派猪八戒去了解情况,果然了解到唐僧是被一个白毛老鼠精摄走,要唐僧去同她成亲,为解救唐僧创造了条件。有时候妖怪很厉害,孙悟空无法战胜,就想到妖怪常常同神佛有联系,于是上天入地,追本求源,弄清妖怪的来历,最后找到了战胜他的办法。如第五十二回,写同兕牛怪作斗争,孙悟空斗法斗不过时,就到李老君那里去了解情况,知道原来妖怪是李老君的青牛逃跑了,偷了李老君的“金刚琢”,所以非常厉害。最后请李老君收服了他。

4)在具体斗争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才能战胜敌人。如第五十九回,写过火焰山,孙悟空一借芭蕉扇,因过去同牛魔王有一些交情,但大战红孩儿时又与罗刹女有仇,所以孙悟空就采取先讲理后动武的办法。而二借芭蕉扇时,就利用牛魔王背弃了罗刹女,被一个万年狐王的遗女玉面公主招赘为夫,罗刹女既埋怨牛魔王又想念牛魔王的矛盾心理,变为假牛魔王,终于借到了芭蕉扇。又如第八十二回,写猪八戒去向妖精了解情况,他不讲策略和方法,见到两个妖精在井边打水,上去就叫“妖精”,结果只叫了一声就被打了三四杠子。回来孙悟空就教育他,不能这样直来直去叫妖精,而要先叫姑娘或奶奶,并告诉他在斗争中要“有刚有柔”,“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移。”第七十四回,写孙悟空知道那些妖魔了解孙悟空神通广大,有些恐惧心理,他就利用这个弱点,故意在他们的面前宣扬孙悟空如何神通广大(说孙悟空的金箍棒一变就十数丈长,一下子可以打死十万妖精,小妖闻言吓得魂飞魄散),先从精神上瓦解小妖们的战斗意志。小说里说:“孙大圣几句铺头话,却就如楚歌声吹散了八千兵!”孙悟空在对方法力强大时,常采用变成一个小虫子或一棵鲜桃,钻进妖精肚子里捣乱的战术,使敌人无法可想,终于被制服投降。如第五十九回,过火焰山借芭蕉扇时,行者被芭蕉扇煽了一次,后来得到定风丹,可罗刹女闭门不见,他就变成一个蟭蟟虫儿,从门隙钻进去,乘罗刹女喝茶时钻进她的肚子,顶头登脚,弄得罗刹女小腹疼痛难忍,只得求孙爷爷铙命,第一次答应借扇子给孙悟空(这次借到的是一把假扇)。又如第七十五回,写孙悟空跟狮王怪作斗争,这个妖怪的特点是口大,一口能吞下十万天兵,孙悟空就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一口将自己吞了进去,然后在他的肚子里捣乱,使他不得不叫“大慈大悲齐天大圣菩萨”求饶。后来孙悟空讲好条件答应钻出来,妖怪又想乘机一口将他咬死,聪明的孙悟空却先将金箍棒伸出去试一试,结果把那妖怪的牙也给硼掉了。孙悟空出来时,是用了一根四十丈长的细绳子系在妖怪的心肝上,自己带着绳头跳出来,打个活结,不扯不紧,越扯越紧,经过一番曲折,终于战胜了妖怪。以上描写,都表现了孙悟空在与妖魔斗争中的超人智慧,仔细体会都是人间社会斗争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包含了有血有肉的生活内容,在奇幻中透露出真实性来。五、奇幻描写中时时透出世俗社会的人情事理对孙悟空的描写虽然奇幻,但也不离人间生活的常情常理。上面所举的表现孙悟空斗争智慧的例子中,就包含着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他在借芭蕉扇时利用罗刹女和牛魔王的矛盾,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的。罗刹女和牛魔王的矛盾,是由男性有了外遇而引起的,而女方的感情却又是那样矛盾,既嫉恨又想念。这里反映的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世俗社会中的人之常情。孙悟空想到利用这种矛盾来达到他的目的,正说明这个神话人物也是用世俗眼光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再看他从妖怪的肚子中钻出来时,想到要把绳子打个活结,不扯不紧,越扯越紧,这里反映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理。这样的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再比如,三打白骨精时,第二次那个妖精变成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孙悟空不仅用火眼金睛看出她是妖精所变,同时也用日常生活的事理来判断并教育猪八戒。猪八戒没有能看出是妖怪,反而认为来的这个老妇人是原来那个年轻女子的妈,因而责怪孙悟空打杀了她的女儿,现在来算账来了。孙悟空对他说:“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他在第三次要打妖精又怕受师父惩罚时,就想到叫当地的土地山神来,在半空中看着他打杀的是妖精,好为他做证。这也是按人间社会世俗生活的事理和情理来处理问题的。第八十四回写过灭法国,那里的国王,要杀一万个和尚,已经杀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不知名的和尚,还要等着杀四个有名的和尚凑齐一万的数字。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过关,就要把全国的人包括皇帝在内的都变成秃子,与和尚没区别。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呢?他是将左臂上的毫毛拨下来,吹一口仙气,叫声“变”,就变成无数小行者;再将右臂上的毫毛拨下来,吹一口仙气,叫声“变”,,就变成无数瞌睡虫;又将金箍棒幌一幌,变成无数剃头刀。这样互相配合,在一夜之间就将全国各色众等,包括皇宫内院、五部六府的皇帝本人和皇后宫女,大小官吏,都剃成了秃子。如果只追求奇幻,无限夸大孙悟空的神通,完全可以写他像变戏法一样,一下子就将灭国的人都变成了和尚。这样一来,孙悟空就变成了一个魔术师了。作者为什么要不怕麻烦,这样绕着弯子写呢?这就是要照顾到现实生活的依据,让读者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正是因为在奇幻的描写中时时透出这样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人情事理,合乎生活的逻辑,读者读来才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在孙悟空的身上还常常表现出很浓厚的人情味,有时候表现得还非常感人。他自尊意识很强,连神佛也不放在眼里,可是对师父却十分恭顺和敬爱。四人在取经途中,特别在遇到妖魔斗争十分艰苦时,虽不免时有矛盾和磨擦发生(这常常是由于唐僧的胆小懦弱、人妖不分和猪八戒的自私动摇、挑拨离间引起的),但基本的方面还是团结互助的。书中常有充满人情味的动人描写。如第四十一回,写大战红孩儿,孙悟空被三昧真火烧着,跳入涧水中救火,却“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这描写本身就是体现生活常理的,试想孙悟空那样大的本事,比这种严峻得多的考验经得多了,还怕“火气攻心”?)接下来有一段猪八戒和沙僧救助孙悟空的描写,表现了取经途中师徒四人的亲切关系。八戒和沙僧一听说师兄遇险的消息,“急忙解了马,挑着担,奔出林来,也不顾泥泞,顺涧边找寻。”当发现孙悟空从急流中漂下来时,小说这样写:“沙僧见了,连衣跳下水中,抱上岸来”,见他四肢僵硬,全身冰冷,便“满眼垂泪道:‘师兄!可惜了你,亿万年不老长生客,如今化作个中途短命人!’”猪八戒开始还说是孙悟空装死来吓他们的,劝沙僧不要哭;一听沙僧说“浑身都冷了”,只剩“一点儿热气”时,也就赶快替他按摩。看他:“将两手搓热,仵住他的七窍,使一个按摩禅法。”经八戒一番“按摸揉擦”,孙悟空终于苏醒过来,一醒来,张口就喊了一声:“师父啊!”沙僧很感动地说:“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且苏醒,我们在这里呢。”孙悟空对师父确实有很深的感情。孙悟空这位英雄是很少流眼泪的,就是在最艰苦和最危险的斗争中,他也从来没有哭过,可是两次被他师父驱逐的时候他都很伤心地哭了。第三次打死了白骨精,唐僧要赶他走,并且还写了一纸“贬书”,要他“执此为照”,还说:“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孙悟空没有办法了,临走时要对唐僧深情一拜,说:“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过身去,就是不理睬他。孙悟空为了这一拜,还使了个分身法,将脑后毫毛拨下三根,变成了三个行者,和自己围住四方,不容唐僧不受这一拜。最后走时还殷勤嘱咐沙僧,一路要好好照顾保护唐僧。书中特意用了两句诗来表现孙悟空当时的感情:“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他回到花果山、水帘洞,一想起唐僧,竟又“止不住腮边泪坠。”那么高傲、那么自尊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对师父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深厚,多么的感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六、童话主角和《西游记》的童真童趣《西游记》在人物描写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点在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上最为鲜明。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形象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中所写的神魔世界,是一个既是幻化了的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人类社会特征的动物世界。孙悟空本来是一只猴子,在他的性格中具有鲜明的猴子的属性,比如机敏灵活,顽皮好动等。猪八戒则是一个猪身,具有现实生活中猪的一些属性,比如好吃、偷懒、愚笨等,这跟猪八戒的呆子性格和小私有者的落后意识完全一致。许多由动物幻化来的魔怪形象也具有这种特征,如蜘蛛精的肚脐里冒出的丝绳可以织成大丝篷罩人;金翅雕精一搧九万里,会飞起来拍人;玉免精跑得特别快;白老鼠精住在三百多里深的地洞里,性格刁钻狡猾,等等。巧妙的是,形象的自然属性,也即动物性,同形象的人性,也即社会性,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就不仅使人物的性格鲜明,形象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也使形象获得丰富的社会内容。人物塑造上的这一特点,使得《西游记》具有童话的性质,而孙悟空就是这个童话世界的主角。《西游记》拥有广大的读者,特别是儿童读者非常喜欢读《西游记》,尤其是喜欢孙悟空,跟这本书的童话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孙悟空的猴性特性,第四十六回在车迟国同妖怪斗法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妖怪的本事虽然很大,但孙悟空神通更广大,比什么他都不怕,只是当妖怪提出要同他比“云梯显圣”坐禅时,他就甘拜下风了。他与猪八戒有一段很风趣的对话:

行者闻言,沉吟不答。八戒道:“哥哥,怎么不言语?”行者说:“兄弟,实不瞒你说,若是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月,换斗移星,诸般巧事,我都干得,就是砍头剁脑,剖腹剜心,异样腾那,却也不怕;但说坐禅,我就输了。我那里有这坐性?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踏,莫想坐得住。

这里表现的就是孙悟空形象的动物属性。但孙悟空身上的猴性特征还不只是表现在好动上,还表现在好玩儿上。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孙悟空“人间喜仙”的称号,我们说是表现了他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是从形象的社会性的角度分析的;换一个角度,从形象的自然性,即动物属性来分析,那这个“喜”字,又表现了猴子那种好玩儿的本性。孙悟空不仅对生活抱有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而且他简直就具有一副天生的喜剧性格。看他以斗妖为乐事,以斩魔作耍子,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能在非常危险、非常艰苦的与妖魔的斗争中找乐子,觉得非常好玩儿,这就表现了孙悟空身上一种具有独特精神风貌的童真童趣。他修成正果时的名号叫“斗战胜佛”,真是名符其实。战斗不仅是他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而且还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再艰苦的战斗,他都能举重若轻,当作一场游戏。第二十二回,写猪八戒在流沙河岸边与那个“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的狰狞妖怪作战,孙悟空在一旁看得技痒,小说有这样一段描写:

那大圣护了唐僧,牵着马,守定行李,见八戒与那怪交战,就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忍不住要去打他,掣出棒来道:“师父,你坐着,莫怕。等老孙和他耍耍儿来。……被行者抡起铁棒,望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过,径钻入流沙河里。气得八戒乱跳道:“哥啊!谁着你来的?那怪渐渐手慢,难架我钯,再不上三五合,我就擒住他了!他见你凶险,败阵而逃,怎生是好!”行者笑道:“兄弟,实不瞒你说,自从降了黄风怪,这个把月不曾耍棍,我见你和他战的甜美,我就忍不住脚痒,故就跳将来 耍耍的。--那知那怪不识耍,就走了。”

你看,他视战斗为“耍耍”,竟能从中品出“甜美”之味来。可见,孙悟空与妖怪战斗,实在是兴味无穷的。《西游记》的作者,正是以与孙悟空同样的兴味无穷的态度来描写西行路上一场接一场的险恶战斗的。第四十六回写车迟国与妖怪斗法,甚至比砍头剖腹、下滚油锅洗澡,这样令人心惊色变的较量,在孙悟空的眼中,竟也视作儿戏。孙悟空是这样说的:“砍下头来能说话,剁了胳膊打得人。斩去腿脚会走路,剖腹还平妙绝伦。”还满不在乎地说:“我当年在寺里修行,曾遇着一个方上禅和子,教我一个砍头法,不知好也不好,如今且试试新。”说得何等轻松!等到头真的被砍下,孙悟空大喝一声“长!”,从腔子里飕的一声就长出一颗头来。斗完后,走过来道一声“师父!”唐僧问他:“徒弟,辛苦么?”他却回答说:“不辛苦,倒好耍子。”类似这样轻松愉快的战斗场面,在《西游记》中是很多的。孙悟空是这样兴味无穷地斗妖斩怪,作者也这样兴味无穷地描写斗妖斩怪,读者读起来自然也会同样地兴味无穷。孙悟空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童真童趣,以及充满全书的乐观情调,正是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中的表现。因此,《西游记》对明代中后期进步思潮的反映,不仅表现在孙悟空反对玉皇的造反精神上,同时也表现在他天真活泼、喜欢玩儿、喜欢找乐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性格上,这种性格反映出的正是带有人类原初本真特色的健康的精神状态――童心。孙悟空形象所表现出的这种童真童趣,再加上别的因素(例如猪八戒的形象和作品整体上的谐趣风格等),就使得《西游记》在中国古典长篇名著中,成为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的,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总上所说,孙悟空虽然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魔形象,但却不是作者随心所欲地想像出来的,而是扎根于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他的身上概括了相当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思想文化意蕴。概括起来说,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另一方面则又是明中叶以后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孙悟空身上表现出来的勇敢机智、敢于斗争、积极乐观、爱憎分明、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品格,无疑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主要是属于前一方面的;而他的追求自由、要挣脱一切对人的个性的束缚,以及对人和人的能力、人的价值的肯定,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蔑视与否定等,则主要是属于后一方面的。当然这两个方面又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精神品格的复杂内涵是不可能简单分割的。最后,我们回到这次演讲的题目上来:《亦真亦幻的孙悟空》。亦真亦幻,幻中有真,幻中见真。如果我们只看见幻,我们就只是觉得这个形象好玩儿;如果我们还能从幻中看见真,看见形象所包含的生活内涵,思想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那我们的艺术欣赏就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得到更多的思想启示的同时,也得到更丰富的审美愉悦。七、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和血统问题最后简单谈谈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型和血统问题。艺术典型的创造往往是有原型的。现实主义作品的人物原型来自生活,浪漫主义作品像《西游记》这样的神魔小说,其原型则多来自神话传说。关于孙悟空的原型,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见于唐代李公佐的《古岳渎经》。这个形象的特点是:“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将无支祁身上的“神变奋迅”的特点移植后创造出来的。第二种说法是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所写的猴子国中的大将哈努曼,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精。这是胡适首先提出来的,以后郑振铎、陈寅恪和季羡林等都持此说。还有第三种说法,就是既接受了无支祁的影响,又接受哈努曼的影响。这些说法都各有理由,但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作为原型,可以有多种,而且多种原型正是艺术典型创造的通例,因此我们不必确定一定是中国的,或一定是外国的。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索寻找,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型存在,这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说到这个形象的血统,则应该看它的精神文化内涵,那么毫无疑问,通过我们上面的分析,可以肯定地说,孙悟空的血统是中国的,是札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的产物。

周先生讲完了六大点,我来讲讲我的六小点,算是听周先生演讲的体会。第一点:“英雄传奇”。也就是周先生讲的第一点:《西游记》是写孙悟空的英雄传奇。唐僧是精神领袖,而第一主角儿是孙悟空。这没什么好说的。第二点,“时代思潮”。由周先生讲到《西游记》书中所写到的明代民间先进的商品经济观念,想到以往我们读解一部作品,常常忽略了那作品所处的历史环境、时代思潮,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作品的思想意义之间的联系。而这对于我们了解作者如何塑造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塑造人物,为什么会这样描写,是至关重要的。第三点,“造反有理。”周先生讲了,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蔑视权贵,反对专制的精神,而且,“尊贤”的思想非常突出。这涉及到对与孙悟空造反的理解。以前常有人认为,孙悟空的“造反有理”体现了革命的彻底性,因为他是无产者。也有人认为,孙悟空的革命也是看对象的。比如,在闹了龙宫、地府以后,玉帝一招安,他便欣然前往。当个弼马温,就乐得屁颠屁颠的。他扯起“齐天大圣”的旗号,看似要与玉帝分庭抗礼,实际目的还是要让玉帝升他的官。当玉帝真的让他以“齐天大圣”的名号级别去看蟠桃园时,他也满心欢喜地答应了。直到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没有请他,他才又造反了。另外,像他说“玉帝不会用人”,“玉帝轻贤”,那更是他觉得玉帝不会使用人才,使他怀才不遇。即便是我们以前常歌颂的体现他造反精神的著名口号“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也是赶走玉帝,自己要当皇帝。也就是他蔑视皇权,却不从根本上否定皇权。当最后被如来制服,明白自己并非天庭老大,只好乖乖地皈依佛门,去求取正果。第四点,猴性即“童心”。周先慎讲到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对《西游记》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周先生也反复强调《西游记》与现实的对应。我以为孙悟空神上的猴性,就是那份自然的本真,是童贞,童趣,童心。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失去了童心、童贞、童趣,就会未老先衰,哀莫大于心死。心都死了,活着不就等于一具行尸走肉了。当然,我们也不能稍有不满就“大闹天宫,”要有法制观念,要有法律约束,就像孙悟空头上也得有个紧箍咒。第五点,“强者为尊”与机遇。这也可以联系现实,如果你自认为是强者,但没有机遇,成功的路将十分漫长。像孙悟空,即便他再聪慧有灵性,如果没有菩提老祖传他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的本领,也就不会有后来事业的成功,即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所以,一个在校的学生,你要想“强者为尊”,一定要有机遇,也就是老师的教诲、提携,等等机遇的因素。否则,也可能会成功,但付出的辛苦可能要多得多。这也就是我要讲的第六点,人生与“取经”,其实我们每一个这一生的生命历程,何尝不是一部又一部的“西天取经”。而在这人生,尤其是奋斗的人生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也就是坎坷、挫折、种种的失意,也包括情感上的失恋什么的,或许远不止“九九八十一难”。面对这些,你怎么办?我想得有孙悟空那套斗争的哲学,斗争的智慧,而且要有斗得“甜美”的意韵,去做“人间喜仙”。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念,哪怕生活压迫得你很悲观,但你也要找出任何一个理由充满乐观地活着。六点小感触,不知对否,文责自负,奉献给大家。最后,让我们感谢周先生的精彩演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