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0|回复: 9

诸葛亮现象成因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6 08: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181--234)结束南阳的躬耕隐居生活,开始在大江南北驰骋,直到病死五丈原,在短短20多年的政坛生涯中,自我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光彩照人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随着历史的变迁,诸葛亮形象日益高大、伟岸。诸葛亮生前活动区域内,不断出现他的纪念祠堂、祀庙、遗址和遗迹,并得到后世人们屡次修葺和长期保护。1700多年来,后世人们对诸葛亮的推崇和赞颂有增无减。官修史志典籍中记述他,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赞美他,民间流传的小说、故事中神化他,大众化的戏剧艺术中也颂扬他。可以说,后世对诸葛亮的赞颂活动是经久不衰,连绵不断。诸葛亮影响所及,不仅仅在于广大汉族聚居区,而且进一步扩大到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还辐射到国外。如今,描述诸葛亮的小说、故事、戏剧、电影、电视、民间传说,仍然继续产生和传播。可以想见,这种现象在今后还将会持续下去。诸葛亮既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又成为受后世崇仰赞颂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公众人物。

根据社会学原理可以将那些被社会公众群体崇仰,并产生广泛深远历史影响的公众人物称之为社会现象。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跨越了历史的重重门槛,成为社会公众崇仰的对象,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既能久远跨越历史年代,自然有它的内在成因,也应该具有探讨价值。


诸葛亮能成为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广大社会人民所崇仰的公众人物,并进一步形成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是诸葛亮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其人物本体在历史上确有被世人称道之处;二是社会上存在着并继续保持着公众需要、社会需要的条件;三是社会传播效应的条件。



一、
人物本体条件



在三国时期的诸多历史人物中,诸葛亮可以称得上是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之一。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纷乱。诸葛亮却能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顺应历史时代潮流,高瞻远瞩,洞察局势,且恰当地把握时机,从卧龙岗腾飞,开始为拨乱反正努力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具体地,诸葛亮人物本身被后世公众称颂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品格。

生当东汉末期社会纷乱之际的诸葛亮,才华横溢,自比管〔仲〕、乐〔毅〕。但仅只躬耕南阳,而不求闻达于诸侯。《太平御览》第459卷引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便是诸葛亮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和人生观。诸葛亮一生也正是用“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他才会不被名利所围绕,能够高瞻远瞩,洞察时势,预见未来,形成了具有真知灼见的《草庐对》(亦称《隆中对》),提出了著名的三国鼎立战略思想。他认为,曹操拥兵百万,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江东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用,可以联合而不可图。刘备作为汉室后裔,实力不足,但可以跨荆(州)、益(州),保险阻,和诸戎,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伺机北向宛(南阳)洛(洛阳),西出秦川。然后而可以成霸业,兴汉室。历史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诸葛亮这一战略思想的真正价值。正是诸葛亮具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他才有可能产生像《草庐对》这样的千古绝唱,加上他为时代拨乱反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才会被世人奉为楷模。后世诸多文人学士都极力推崇他,而且还极力效法他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追求名位利禄的高尚品格。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已成为中华民族所有有志之士的处世原则之一。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诸葛亮不仅具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立志干大事业的胸怀,而且还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献身精神。诸葛亮曾一度隐居,躬耕南阳,最后经过深思熟虑才选择了刘备为首的政治集团。他一经出山,便始终不渝,忠贞不贰。他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在曹操大兵压境的危险情况下,也毫不气馁,力抗强敌。在军事形势异常不利的情况下,他肩负重任,到东吴去说服孙权,让他联刘抗曹。孙权知道诸葛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通过他哥哥诸葛瑾去做劝说工作,想让他留下来为东吴服务。当时,东吴孙权的势力比刘备大得多,留在东吴会更有用武之地。但诸葛亮毅然拒绝了哥哥的游说,坚决地返回到了刘备身边。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政权期间,虽然曾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和胜利,但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失荆州,败夷陵,刘备之死,南中之乱,挫折接二连三,失败跟踵接至,蜀汉政权大有被压垮之势。当此之时,诸葛亮处乱不惊,顶住压力,拒不向曹魏称藩,表示了势不两立的决心。刘备死时,知道幼主刘禅羸弱,曾明告诸葛亮,他能辅佐就辅佐他,不能辅佐的话就取而代之。但诸葛亮既为人臣,毫无野心,对刘汉政权忠贞不渝,毅然接受刘备托孤之命,担负起军国重任。赤胆忠心,力辅幼主,治蜀安民,兢兢业业。为了改变蜀汉的不利局面,走出困境,寻找出路,诸葛亮真是苦思冥想,绞尽了脑汁。在南征和北伐过程中,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军事战略和策略。诸葛亮甚至对有些具体工作都要进行检查落实。诸葛亮除了主持全国的军政要务,还要亲自过问蚕桑、织棉、煮盐、冶铁、铸钱等事。并亲自参与设计和监督制作木牛、流马、连驽。甚至还要亲自校阅簿书,整日汗流浃背。诸葛亮在后半生真是日理万机,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尽职尽责。他的部下很担心他的健康,劝他注意身体,让他学习汉宣帝时的丞相丙吉(丙吉外出见当街聚众斗殴也不过问),学汉文帝时的丞相陈平(陈平连当时国家收入多少钱谷都不知道)。诸葛亮很感激,但他又自知重任在肩,应该循名责实,责任心迫使他不得不对许多事情亲自过问处理。因此,诸葛亮出山之后,便不辞辛苦,长期劳碌奔波。南征时他亲自领兵深入不毛之地。出发前,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王连恳劝他:“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1]。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大,不能顾及个人安危,毅然亲自领兵出征。诸葛亮在策划和领导多次的北伐战争中,更是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在长期的南征北战中他积劳成疾,最后以身殉国,赍志而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忠君爱国的真实写照和总结。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不仅仅是限于报答刘备一人的知遇之恩,也不仅仅是对蜀国君主的愚忠,而且也具有实现他自己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成分。其中也包括爱国的内容。他的改革政治,安定社会,统一国家的理想和志向,都是对民族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爱国因素。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精神颇为后世有识之士所称道。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在追念诸葛亮的一首《蜀相》诗中,对他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备加崇敬:“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现代学者郭沫若也充分肯定了诸葛亮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皆楷模。”


(三)功盖天地的时代英雄。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和积极进取精神,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统一和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才赢得了时人和后世的高度崇敬和赞颂。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在诏策中说:“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定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2]。评价是很高的。后来,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也历数了诸葛亮的功绩,说道:“夫孔明苞文武之德,刘玄德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咨以济世,至乃奇策泉涌,智谋从横,遂东说孙权,北抗大魏,以乘胜之师,翼佐取蜀。及玄德殁,禅登大位,在攘之阿,立童蒙之主,设官分职,班领众才,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路不拾遗,毫毛不犯,熏业垂济而陨。观其遗文,谋谟弘运,雅规恢廓,己有功则让于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故声烈震于遐迩也。《孟子》曰:‘闻纳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赌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伊、吕争传,岂徒乐毅为伍哉?”[3]可见,在当时,诸葛亮已在人们心目中享有极高声誉,及至后来,文士多将他和伊尹、吕尚、周公等先贤相比配,众口一辞地称颂他的盖世功勋。事实也正是如此,诸葛亮生当汉末混乱之际,为匡扶汉室而竭尽心力,并且创下了统一中国西南,南征北伐的丰功伟业。可以说是当时的艰难时世才能创造著名英雄人物。诸葛亮就是三国时代创造出来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正是诸葛亮人物本体具有诸多特殊条件,他既有经天伟地的雄才大略,又有超群绝伦的军事才能,更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所以,他才被社会公众选择为崇仰敬慕的对象。


(四)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后世人的崇仰。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称赞他,“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诸葛亮在军事科学方面的智慧。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确实才华横溢,出类拔萃,曾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机谋韬略。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虽然他足智多谋,可他的诸多失策的谋略颇受后人疵议。无论如何,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艺术已经再造了一个和历史真实人物颇具差距的诸葛亮,以致使他成了羽扇纶巾,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所向披靡的智慧者化身。尤其是从唐朝以后,诸葛亮更加被世人奉为神明。祭祀他的活动有增无减,他被从尘世人间推上神圣天国,几乎变成虽死犹生继续能为人们造福的神祗。甚至历代传说、故事、平话、小说中更进一步将诸葛亮描写成能呼风唤雨、侦知天机、预卜未来的神奇不测之人,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的那样:“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


正是由于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和仰慕,一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形象便重新被塑造出来,甚至达到完美和神化的地步,而且又能在社会上产生极佳传播效应,成为妇孺知名千载少的人物形象。羽扇纶巾、摇鹅毛扇也几乎成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代名词,如今人们对那些智慧广、机谋多之人便谑称为“二诸葛”、“小诸葛”等。更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布,又使诸葛亮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广、机谋高的智慧化身。诸葛亮北伐中,因用人失误等原因,被迫无功退兵,无可奈何之中冒险演用了空城计,也同样被视为是诸葛亮的智谋成功。


总而言之,诸葛亮作为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自有他的卓越智慧,和高超谋略,但他毕意是人不是神,当代人们心目中的诸葛亮能成为智慧的化身,是诸葛亮形象传播效应所致,这自然应该是诸葛亮现象形成的一个因素。



二、社会公众需要的条件



(一)为益州人民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东汉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黄巾军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最后被镇压,但却极大动摇了东汉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大江南北新兴的封建地主政治集团继之而起,他们为了各自政治集团的利益,不惜进行连年的军阀战争,尤其中原地区成了各派军阀的逐鹿场所,而最终受害的还是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寻求安定环境,诸葛亮治蜀经营益州,使益州保持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民对他表示了无比怀念,即使对诸葛亮怀有私怨的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不得不肯定他的功绩:“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置,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诸葛亮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他给人民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是一个重要原因。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作的总评价,更说明了这一点,“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规,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曾虽储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正是东汉末年,广大人民在兵连祸结的战乱中,需要一个能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来建功立业,安定社会,体恤百姓,诸葛亮于是便应运而生了。以后,每当社会出现兵荒和战乱,人们便会对诸葛亮治蜀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景产生怀念之情。因此,诸葛亮为人民创造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一人物本体条件就成为诸葛亮现象形成的又一主要因素。


(二)后世文人奉为楷模。


三国以降,诸葛亮之所以被世人崇仰,并形成诸葛亮形象,另一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大都将诸葛亮奉为楷模。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两句话:“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政治思想的剖白。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又成了千百年来文人学士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中国封建统治者往往对那些适合统治需要的著名历史人物大加宣传。由于诸葛亮正是这么一位适合封建统治需要的著名人物,封建统治阶级就一直把他奉为士人的典范。这不仅由于他勤劳王事,忠贞不贰,还由于他能对蜀汉王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封建统治者认定宣扬诸葛亮这样既有才干又无野心的忠臣很有必要。历代统治者在宣扬诸葛亮的过程中,不断对他追加封号,赐予爵位,同时还大力鼓励地方修祠立庙,建造遗址,对他进行祭祀和纪念。这样做的结果,首先是诸葛亮形象在历代的文人学士的心目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形象。从清人张澍编《诸葛忠武侯文集》中就可以看出,三国以后,中国历代的史书、方志载籍就大量记述了诸葛亮纪念遗址及祭祀祠庙,例如《水经注》、《华阳国志》、《十道志》、《益州记》、《元和郡县志》、《方舆胜览》、《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一统志》等诸多志书,都分别记载有唐宋元明清历朝祭祀纪念诸葛亮的祠庙和遗址,历史上诸葛亮活动和影响所及,几乎形成了无处不祠庙,无处不祭祀的现象。中国造纸术出现后,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大大加强,方志史籍对诸葛亮现象的形成和传播无疑起了巨大作用。


唐代始中国诗词得到发展。历代文人学士出于对诸葛亮的崇仰,开始用诗词对他进行赞颂。唐诗中对诸葛亮的赞颂尤为广泛,主要有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杜甫有《八阵图》、《蜀相》、《诸葛庙》、《武侯庙》、《谒先生庙》、《咏怀古迹王首》,刘禹锡的《观八阵图》等。到了宋代,苏轼有《八阵碛》、陆游有《游诸葛武侯书后》等。明代杨基有《感怀》,沈周有《读出师表》,李东阳有《五丈原》等。清代诗人赞写诸葛亮的人,主要有顾炎武、王夫之、江朝宗、赵执信、陈古、王履端、卢和、张邦伸、曼陀荦、赵孟若、宋在诗、绕景晖、顾图河、石韫玉、徐梦元、赵翼、黄锴、王士祯、印川、牛霆、陈恭伊等人。中国历代诗人,用诗歌对诸葛亮进行不同角度的赞颂,或讴歌他的丰功伟业,还赞美他的高尚道德情操,或颂扬他的伟大事迹,通过诗歌将诸葛亮描绘渲染成了功盖天地的时代英雄,名垂千古的封建忠臣,超凡越圣的神明人物。由于诗歌便于传播,加上诸葛亮人物的本体条件符合当时社会的选择标准,因此便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较好传播效应。


宋元以后,中国的故事话本、小说戏剧开始盛行。宋金分立时代,南方评话,北方的院本都演唱有关于三国的故事。如金院本中《襄阳会》即是。到了元代,杂剧勃兴,据胡适先生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一书中称,仅《录鬼簿》和《涵虚子》记的杂剧名目中,关于三国故事的就有19种,其中主要关于诸葛亮故事的杂剧就有8种:《卧龙岗》、《博望县屯》、《烧樊城》、《襄阳会》、《祭风》、《隔江斗智》、《哭周瑜》。刘关张、曹植等故事、杂剧中也间杂有诸葛事迹。元代以后,戏剧逐渐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中国古典戏剧仍然经久不衰,关于诸葛亮的戏也日益增多。主要有《三气周瑜》、《空城计》、《定军山》、《收姜维》、《诸葛亮吊孝》、《借东风》、《失街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由于戏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形式,所以众多的关于诸葛亮的赞美戏使他逐步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诸葛亮能成为社会公众人物,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主要还借助于小说故事的传播,而三国志演义的传播,恐怕起作用最大。三国故事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力和极大兴趣,一是因为三国人物(军师、勇将)固有的本体条件,加上陈寿、裴松之修志注书时保存下来许多材料,所以三国便成为演义家的绝好题材。胡适先生认为:《三国志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唐朝已经有说三国故事的了。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记述有演三国故事的,宋朝更有“说话”体裁,传播很盛行,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北宋晚年的“说话”,就分有许多科,其中一科《说三分》就是一种独立科目,不属“讲史”,而自成为专科了。苏轼在《志林》中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于钱,令聚生所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经过话本戏剧故事的传播,诸葛亮在元朝已经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了。


宋以来《说三分》的“话本”,又逐渐演化成小说体裁的《三国演义》,宋代已有很好的短篇小说。到了元末明初,杭州人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他是站在汉室正统的立场上写的,对诸葛亮有意加以褒赞和渲染,将诸葛亮写成了一个预卜未来,能掐会算,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神仙式人物,甚至将诸葛亮在兵败无奈之中所演的空城计,也反衬成了他的神机妙算。正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通俗历史小说,所以它成为中国五百年来社会教育史上独具魔力的历史教科书。它趣味浓厚,浅显易懂,适合广大失学民众的求知要求,于是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应,诸葛亮自然就容易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三、极佳的传播效应条件



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上,确有不少功绩卓著的伟大人物,但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能成为社会公众人物,既为广大人民所仰慕和爱戴,又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却是很少的。这除了诸葛亮人物本体条件被社会公众所选择之外,主要还是得力于大众传播效应。汉朝以降,中国造纸术的发展为社会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物质,加上中国中世纪发达的社会文明,又促使社会传播媒介以多种形式出现。不仅有诗词、戏剧、话本、小说,及大量的正史、方志、野史、杂记书籍,更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碑传说故事,这便使得诸葛亮人物故事形象的社会传播非常广泛。它既有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正史、方志、典籍中的立传、记颂),又有民间多种形式的传播(戏剧、话本、小说、民间故事等);既得到士大夫文人的崇仰(利用诗词、小说等形式),又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口碑传颂;既有在汉族地区的传颂,又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颂。特别是近代以来,关于诸葛亮书籍还传播到了国外。宋代以后,中国雕版印刷技术的发达,和小说、戏剧文化的发展,使这种社会传播容易产生较好效果。当然,社会传播选择的对象并非诸葛亮一人,但在这种社会传播的漫长里程中,毕竟还是首先选择了诸葛亮。因此,中国社会从三国到唐宋元明清,乃至中华民国直到新中国建立,社会政治制度几经更替,但关于诸葛亮事迹的社会传播一直不曾中断,大有经久不衰之势。诸葛亮现象的出现就成为势所必然。当代大众传播媒介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进步,也在发生新的变化,电影、电视剧等的出现,为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可以想见,今后和将来,关于诸葛亮的戏剧、电影、电视等新艺术品种还会产生,还要更新,还要重演。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正是诸葛亮人物本体条件恰好符合了大众接受的选择要求,才使这种社会传播产生了极佳效应,才使诸葛亮成为社会的公众人物,中国才会出现经久不衰的诸葛亮现象。当然,诸葛亮形象的极佳大众传播效应不能仅取决于中国统治者的推崇,还在于他治蜀遗爱于民,使百姓追思,而且更在于他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身精神及高贵品格。


诸葛亮能成为社会公众人物,并形成一种受人崇仰的社会现象,这不是一朝一世、一时一地完成的。诸葛亮现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民族优秀精神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因此,诸葛亮已不再属于地方区域性的人物,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公众人物,历史学家们对诸葛亮的研究,最重要的应是研究人物的主体内涵。进一步弘扬诸葛亮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和爱国献身精神,而对一些细微末节问题的考证和争执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注释:


[1]《三国志》,《王连传》。


[2]《三国志》,《诸葛亮传》。


[3]《艺文类聚》卷二十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6 18: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不错!!诸葛亮以其精神,智慧而闻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8 13: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过gx0 gx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2 16: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LS的是笨蛋!~``

诸葛亮确有雄才大略    天文地理才学策略皆是天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2 19: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的政治水平要远远高过他的军事水平!不过他最另人称赞的还是忠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5 20: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HOHOHO!~```超级大笨蛋CC

成败都是因为他的忠诚!~
         有这样的雄才大略  转奔真正有实力成就大业的人不是更好!~```

  虽然会落下骂名....挖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08: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认为谁更有实力呢?
愿听详细论述

不会是一句‘刘备是笨蛋就应付了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6: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楼上 说错了 转投刚厉害的不一个会被骂的 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续写的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08: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王败寇,土匪史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 23: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