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06|回复: 16

[原创] 认识《庄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3 11: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0 编辑

认识《庄子》

何缘研究《庄子》

由于《易經》的深奥,被世人视为天书,才激起鄙人的灵感,花了十数年的心血,终于破译了它。由于《老子》的“道”“玄而又玄”,才发现自河上公、王弼以来,基本上都没有正解《老子》,而深知中华哲学的蒙羞。然而《庄子》呢?为什么要研究他,可以说没有正面的诱因。因为在中学时,历史老师讲先秦诸子百家时,说庄子是主张虚无的思想。这个虚无的思想,以先入为主地定格了我对庄子的认识。特别是在“唯物”的时代,更不能去做梦认为自己是蝴蝶了。
  促使我静心于《庄子》,最初的起因莫过于二个方面:首先,是他气势磅礴的文笔,“阳春白雪”的修辞,“下里巴人”的诙谐,浑然天成的描摹,欣然趣之的典故,都让人爱不释手。其次是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称“老庄”,《老子》《庄子》是否合起了“道”?连司马迁都说的“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的话,是否能够定论?如果定论,作为研究了《老子》,完整了老子的思想体系后,理应触类旁通地研究庄子。

《庄子》的特色:

由于《庄子》是以“寓言”的文笔,即借他人他事去说事寓理,对于受“子曰”灌输式的儒生来说,是根本理解不了的,因为背“子曰”不须动脑,只要人云亦云、啃一下鸡肋的去传承他人,就可出仕及第,这就是中国所谓的正统文化。因此,中华哲学之典《易》,被忽悠为“天书”,《 老》《庄》更由于“道不同不相为谋” 而被篡改与歪曲。
《易經》、《老子》、《庄子》各具特色,而且这种表达方式,语言特色后无来者。其实《庄子》的特色,庄子在《寓言》已告知世人。他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其意是说:借助其他事物说理的言辞,之所以十有九句人们都会相信,是因为它是借助外界事物说事寓理的。就像父亲不会为儿子做媒,刻意夸奖儿子那样。父亲赞美儿子,不如他人的赞美而真实可信。我选择这样“寓言”于物,不是我的过错,是人们意识上的过错。
在庄子时代,是群雄并立、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增加可信度,就选择了“寓言”,即寄托他人、他物说事寓理。所以他的文章似乎六成以上都是讲故事,直接论述的占得比例很少,这在以哲理以思想的学术论文中是个先河。
庄子的每个“寓言”,在一篇文章中,给人以独*立的印象,似乎前后不承接,整体很紊乱,其实并非如此,而都是围绕主题而选编的,只是没有承接之词与引述说明而已。这些,对习惯于“子曰诗云” 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所以历代儒生, 以臆断、趣说(饭前茶后的佐料)去定性《庄子》,并代代传承这种谬误,这是《庄子》现状。

视野是认识《庄子》的关鍵

《逍遥游》是《庄子》首篇,此篇告知人们,《庄子》这部书的是庄子以什么心胸,以什么视野,以什么感情去创作的,其目的告知人们他撰文之宗旨,向人们传达什么信息。
   首先,是标题“逍遥游”,逍遥的本意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庄子这里借指人的思想,是思想驰骋在天地间,高屋建瓴地去认识自然,去看待社会,看待事物,看待人生。逰,可释为“行”,
像鱼在水中那样可上可下、可左可右。“逍遥游”, 就是自由行或自由驰骋。当然这个自由首先是思想层面的,在思想上要突破传统观念的制约,不受宗教所囿,其次才是行为方面的,即人的宽松的生存环境。只有以翱翔九天“大鹏”的大视野,去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万物。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大胸怀、大志向,去理解大事物、大时空。否则,“小知间间” 者,要想知《庄子》,就如庄子所讥讽的那样:不仅不知猪肉之味,也沒见过猪走而无知。(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毎下愈况)
《易》《老》《庄》,在“天道”的观点上殊途同归,《易》《老》的精髄是“阴阳”。“天道”“阴阳”是视野的关键,看庄子是如何讲述“阴阳”、 “天道”的:

关于阴阳,庄子说:(译文)【是我的宗师啊,是我的宗师啊!它不时的煙灭万物,也不认为是暴戾;它对人类恩泽于万世,也不看作是慈爱;它盘古至今,长于远古,也不视为长寿;它辅天盖地的精雕细刻出各类物种,也不视为技巧。它这种神奇功能,称为使天下共荣。古人说:“与天下共荣的人,他活着与天地同步,死后也化解在万物之中。静止时与地阴一样厚德载物,运行时与天阳一样自强不息。” 因此说知道天下万物共荣的人,不怨天忧人,没有人间的是是非非,不被财物所托累,不会被邪说所责难。所以说“其动如天,其静如地,专心致志的以天下生灵为大。邪说作祟不了,观点创新不止,专心致志于各类物种的归属与利用。” 这话是说,人在清静无杂念之下,才触及阴阳,通融万物,与万物共荣。所谓的共荣,就是以圣哲的思想,以上天好生之德,养育着所有生灵。】


关于“天道”, 庄子说:(译文)【天道的运行规律在于永不停息,周而复始,才促成万物的形成。帝王之道在于不停的使社会发展、进步,才能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律,而四海归服。圣人之道在于不断的更新观念,理论创新,才让世人信服。明白天道,精通圣哲,知晓事物上下、前后、左右触类旁通,理解事物四时变化这些社会现象,属于帝王之道。理解这些,全在于个人自身的感悟, 对于深奥的不理解的事物,无不须要静心地去感悟才能举一反三。圣贤者知道,人类的思想、观点,在时空中都不是静止的,它“周流六虚,上下无常”(《易. 系辞》)。圣哲的思想、观点,只是静止于某一时空中的产物,它“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同上)。因此,圣哲者并不认为思想停滞在某一时空是可取的,而认为“静”是相对的。】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巨龙 + 20 + 20 了解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9: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0 编辑

提上来与古越君共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6 20: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1 编辑

有什么境界,就有什么庄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7 1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学参玄"中大部分标题都是有关<道德经>学习.研究或咬文嚼字的.这里其实有一个古今2500年一直存在的问题:老子<道德经>短短的五千余言文字,为何至今走不出"道德"之范畴?鄙人认为,"道德"之山已顶天立地,古今无二.你再沿通用道路一直走,最多拾老子及老子衣钵弟*子或卓越研究者之牙慧而已.这其实涉及学术研究重中之重的"方法*论",有时"方法"比研究本身还重要,为啥?只有选准战略层面的"方法*论",其学术之途便为"捷径".
    可以想见,以庄周当时所处地位,个人超常的哲学智慧及得天独厚的老学研究环境,,其意象之雄浑飞越、奇特丰富,情致之滋润旷达、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其天赋是同时代所无与伦比。他审时度势,独辟蹊径,创造性推出“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哲学,其系列理论和文学成就依《道德》至高而并驾其驱。道学至老庄为无法逾越之并峰,后世总言之:千古莫道,万世垂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 14: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道德精华,老庄以止.抽丝驳茧而析:老子其人其时代背景,解人道及德,自是臻美精密;而于天道,庄子以思想天赋之极而解得深邃穷境,惜乎意气偏于颓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11: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庄子"逍遥游"目的的问题:
<逍遥游>作为庄子追求逍遥以游的理想境界,其立足点是什么?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以上一节为对白文之外唯一议文,大意是: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客观世界,必然因果束缚了人的自由,众生拘于"有待",而“圣人无己”:在精神境界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庄子逍遥游思想最终归结于“圣人无己”,收众生道德思想之烂漫,是一种大道的准绳,可为统治者效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12: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尤具意义。这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浮躁的因素,全都可以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9: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1 编辑

[quote]有什么境界,就有什么庄子。
不知《老》,岂知《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3: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1 编辑

促使我静心于《庄子》,最初的起因莫过于二个方面:首先,是他气势磅礴的文笔,“阳春白雪”的修辞,“下里巴人”的诙谐,浑然天成的描摹,欣然趣之的典故,都让人爱不释手。其次是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称“老庄”,《老子》《庄子》是否合起了“道”?连司马迁都说的“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的话,是否能够定论?如果定论,作为研究了《老子》,完整了老子的思想体系后,理应触类旁通地研究庄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1: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天山石先生:[《易》《老》《庄》,在“天道”的观点上殊途同归。《易》《老》的精髄是“阴阳”。]
第一句,确论也。研学易、道者皆明。
[《易》《老》的精髄是“阴阳”。]一句需要进一步阐述,易、道二家的阴阳观都源自太极、原道之“恍惚、玄妙、抱朴、自然、无为”,抱一、变化,“阴阳交合”、“阴阳平衡”是阴阳“有仪”的法则。
而儒学基本上无系统“阴阳观”,郭店本儒学典籍《五行》,以“德”为天的总的伦理本性,而以仁、义、礼、智、圣的表现为天道运行的五种方式,其学说出于驺衍的“五德终始”说。儒学“宗法*伦理道德”思想给历代文人套上的思想桎梏,至今也不能自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4: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2 编辑

[quote]引天山石先生:[《易》《老》《庄》,在“天道”的观点上殊途同归。《易》《老》的精髄是“阴阳”。]
第一句,确论也。研学易、道者皆明。
[《易》《老》的精髄是“阴阳”。]一句需要进一步阐述,易、道二家的阴阳观 ...
     儒家无系统阴阳观,是人为割裂了阴阳学说与儒家的关系。阴阳是当时基础理论,并非专属某一学派。易本指阴阳。
     郭店楚简《五行》篇揭开了《荀子 非十二子》对思孟学派五行批判的缘由。思孟学派五行指仁义礼智圣。与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无关,且在邹衍以先。邹衍本为儒生,当是他把五行之名与自然联系,创立五行学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5: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王堆帛书《五行》的出土后,据《荀子&#8226;非十二子》记载:“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学术界一度认为是继续思孟学派的。而郭店本《五行》成书早于孟子,所以李学勤先生提出“《五行》之经*文为子思之说,传文乃世子之意”的见解是可靠的。
    郭店本《五行》提供了战国中期儒家的五行观念有关的思想材料。据郭店本《五行》记载:
  “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口(行);口口(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从以上所引史料分析,“五行”是指天道运行的五种方式,即仁、义、礼、智、圣的表现,显然有伦理的意义。“德”是天的总的伦理本性,所以“五行”有“德之行”与“行”的不同,二者的不同点就在于内外之别,前者即指“德”的伦理本性的内在运行;后者则是出自内在的伦理本性的外在的表现。又谓“五行”与“四行”有别。“四行”只讲仁、义、礼、智的四种善行。“德之行五”、“德,天道也”二句表明“天道”有“五行”;“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二句则表现“人道”有“四行”。又曰:“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口 (子)”。由此可见,“五行”不仅是天的五种伦理行为,人也有五种伦理行为的可能性。
   故谓儒学基本上无系统“阴阳观”,连“五行”也指代儒学那套伦理道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6: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8226;洪范》(当代学者李学勤考证为西周时期作品)最早言及五行与数与水、火、金、木、土的关系:“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礼记&#8226;月令》又云:“木数八,火数七,金数九,水数六,土数五,皆其成数。”
《尚书》作为儒家代表作之一,孔子、子思等早期儒家不可能不了解“五行”的原始含义,而目前的史料也看不到儒家学说与此意义上的“五行”之间的关系阐述,代之以“仁、义、礼、智、圣”表述,说明儒学伦理与《易》的阴阳理论是二个绝然不同的体系,在此观点下,云“《易传》为儒家经学”之说可以休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6: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2 编辑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德,天道也”此处“天”做定语,意指最高级别,非自然天地之天。五行和为之“德”,高于“四行和”的“善”——人道。此处天道与人道犹如今日所谓段位差别。
《尚书 洪范》五行是否原文及其原意是否与邹衍五行学一致不可言之过早。《礼记,月令》,《吕氏春秋 十二纪》都有五数配五方,但土配中央当为邹衍之后始出,与湿 甜 等相配至汉代最终定型。见拙文《文明起源于中国新说  五 五行说的错误与四象体系复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2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2 编辑

[quote]引天山石先生:[《易》《老》《庄》,在“天道”的观点上殊途同归。《易》《老》的精髄是“阴阳”。]
第一句,确论也。研学易、道者皆明。
[《易》《老》的精髄是“阴阳”。]一句需要进一步阐述,易、道二家的阴阳观 ...
儒者,“术”也。朝拜术、祭祀术、殡葬术...与阴阳不靠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6 21: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2 编辑

[quote]
儒者,“术”也。朝拜术、祭祀术、殡葬术...与阴阳不靠谱。
阴阳之于儒,如今日之数理化之于文史哲博士,岂可不靠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5-3-27 13:43 编辑

[quote]
阴阳之于儒,如今日之数理化之于文史哲博士,岂可不靠谱?
看<论语>,何言阴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