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05|回复: 0

方言俚語:粵語竟和傳教士有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5 14: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必之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雅言中心觀」,把官方採用的語言視為「正統、標準」,而鄉下老百姓所說的方言,則往往被冠以「低俗、粗鄙」的標籤。由於這個觀念流行了兩千多年,所以古代鮮有系統地記錄漢語方言的著作 (揚雄的《方言》是極少數的例外)。這個情況,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才有所改變。 傳教士編纂方言詞典和課本  改變的原因並不是中國人突然醒覺了,覺得有馬上研究方言的必要,而是因為當時有大量基督教傳教士到中國來。為了更有效達到傳教的目的,他們努力學習派駐地的方言,方便和不懂「通語」的當地居民打交道。在學習方言的過程中,他們以驚人的魄力,翻譯了《聖經》和其他宗教性刊物,並且編纂了大量方言詞典和課本。香港自從割讓給英國以後,就成為了傳教士其中一塊聚腳地。由他們負責編寫的粵語文獻,大部分都是在香港出版的。 馬禮遜用羅馬字拼寫廣州話  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是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也是第一位用羅馬字拼寫廣州話的學者。1828年出版的《廣東省土話字彙》(A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詳細記錄了一百八十年前廣州話的面貌,有常用詞彙,也有熟語。灣仔區的「摩利臣山路」,就是紀念這位馬禮遜的。踏入十九世紀的後半葉,傳教士記錄的粵語文獻,無論在數量抑或是水平方面都有所提升。我們目前已經收集了超過二十種有關的材料 (至二十世紀初止)。其中價值較高的,有S.W. Bonney 的 Canton Colloquial Dialect (1853)、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的 A 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Cantonese Dialect (1877) 和 James Dyer Ball的 Cantonese Made Easy (初版1883,有四個版本) 等等。這些文獻,就像橋樑一樣,填補了中古漢語到現代粵語之間的鴻溝,使我們知道粵語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之間是怎麼樣發展的。 能反映當時語言真實面貌  學者普遍承認,由傳教士記錄的粵語材料具有高度的口語性,能夠反映當時語言的真實面貌。現在看看一百五十年前Canton Colloquial Dialect (1853) 裏的幾個例句: (1)唔見了一個細蚊仔。(頁79) (2)坭亞公跌落水,保身唔住。(頁90)  如果你的母語是廣州話的話,相信不會完全不明白這些句子的意思,但對於個別字詞的用法,卻會覺得有點「怪」。用現代的廣州話,例句 (1) 我們會說「唔見一個細蚊仔」,例句 (2) 會說「保唔住個身」。當中的差異,正好代表了廣州話在過去一百五十年的變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