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3|回复: 0

「茶」的字形與音韻變遷(提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6 07: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茶」字的淵源
  殷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鐘鼎文中未出現「茶」字.可知,中國殷代和周代還未形成飮茶文化.
  漢代的《說文解字》(AD100年)未收錄「茶」字, 只收錄「荼」字的小篆體.
  《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愼對「荼」字解釋爲 '苦荼也, 從艹余聲'.
  宋·徐鉉對「荼」字解釋爲 '今之茶字', 淸·郝懿行在《說文廣詁》中寫爲, '今茶字古作荼, 至唐陸羽著茶經, 始減一作茶', 卽本是「荼」字, 而后來唐代陸羽的《茶經》中減少一个筆划寫成「茶」字.
  淸·顧炎武的解釋更爲詳細, '荼荈之荼與荼苦之荼本是一字, 古時未分麻韻, 亦只讀爲徒, 東漢以下, 乃音宅加反, 而加字音居何反, 猶在歌·戈韻, 梁以下始有今音, 又妄減一畫爲茶字, 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牌, 兩見荼字, 皆從艹以余, 可見唐時字體尙未變, 爾雅檟苦荼, 廣韻九麻中有荼字又有茶字, 注曰俗是也'.(說文解字詁林) ). 也就是, 顧炎武把「荼荈」和「荼苦的」荼字視爲同一个字, 「荼」字的音是「徒」, 東漢以后變爲「宅加反」的反切音, 梁以后, 又變爲今日的音, 幷且字形上少了一个筆划成爲「茶」, 唐代「荼」字還沒有變爲「茶」字.
  淸末的陸心源在釋荼時寫到, '荼非一物也, 有苦菜之荼, 有茗苑之荼, 有茅秀之荼, 有萑艻之荼, (中略)顔氏家訓書證篇, 葉似苦苣而細, 摘斷有白汁, 黃花似菊.李時珍曰俗呼老鸛菜, 此苦菜之荼也.' 闡明了「荼」有好几種. 苦菜卽韓國的 「ss mbagwy」. 此之前, 宋·徐鍇在《說文繫傳》里早已寫到 '按爾雅荼苦菜, 卽今荼茗也, 又菜名, 今野苦苣也', 解釋了「荼」有茗(卽茶)和作爲菜的野苦苣兩種意思.徐鍇所說的野苦苣也就是「ss mbagwy」.
  有些人引用《詩經》谷風的 '誰謂荼苦, 其甘如薺'一句, 認爲春秋時代已有了「茶」. 可是在注釋上明確地注上 '荼苦菜也', 說明《詩經》里的「荼」不是「茶」, 而是今天的 「ss mbagwy」.
  許愼在《說文解字》中幷沒有把「荼」字解釋爲茶, 只是后來人們不詳察其義, 解釋爲 '今之茶字'.
  所以, 筆者認爲, 《說文解字》, 《詩經》里對「荼」字的解釋 '今之茶字' 是錯誤的.
  唐·陸羽在《茶經》(AD.765年)寫道 :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中略)其字或從草, 或從木, 或草木幷(注:從草當作茶, 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 從木當作木茶, 其字出本草, 草木幷作茶 ), 其字出爾雅) 其名, 一曰茶, 二曰檟, 三曰蔎, 四曰茗, 五曰荈.(注:周公云 檟苦荼, 楊執戟云蜀西南人謂茶曰蔎, 郭弘農 )云早取爲茶, 晩取爲茗, 或一曰 荈耳)'. 卽陸羽把指茶樹的字分爲「茶·木茶·荼」三種. 「茶」字首次出現于唐玄宗在位的開元年間(AD.713~741)的文字音義, 「木茶」字首次出現于本草, 而本草傳爲神農氏所著, 這里的本草經指的是哪一个幷不確切. 「荼」字首次出現在《爾雅》. 他雖然把茶的名稱分別用 「茶·檟·蔎·茗·荈」 五種來表示, 但其分類標准很不明確.
  《說文解字》中「檟」字解釋爲 '楸也, 從木賈聲, 春秋傳曰樹六檟于蒲團', 「蔎」字解釋爲 '香艹也, 從艹設聲', 「荼」字解釋爲 '苦荼也, 從艹余聲', 與現在的「茶」沒有關系.「茶·木茶·茗·荈」字未被《說文解字》收錄進去.「茗」是茶芽之義, 《說文解字》也未收錄此字, 而收錄在宋·徐鉉所編《說文新附》上. 早晨采摘的叫「茶」, 晩上采摘的叫「茗」的說法皆爲后人之說.
  以上的考察說明, 許愼編撰《說文解字》的后漢(AD.100年) 時期還沒有出現現在人們喝的茶葉.
  《說文解字》里的「荼」字后人解釋爲「茶」, 它應該是苦菜, 卽韓語里的「ss mbagwy」.
從茶樹上采摘葉子喝茶大槪始于后漢末期. 茶葉的味道跟苦菜有点相似, 但茶葉是在樹上長的, 爲了表示它不是草而是樹木, 人們加了一个「木」字, 造出新字「茶」字來.
  「茶」字的字形首次出現于隸書體, 說明「茶」字是后來新造的字. 隸書體「茶」字造字法的解釋來看, '從木從 (花)省, (省 下匕)木之花葉, 可供冲汁作飮料者爲茶, 其本意作茗(見集韻)' (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卽茶樹的花葉可以煮着當作飮料來喝, 所以省略了 (花)字的下半部分(匕), 用「木」替換, 新造「茶」字.
  另外, 宋代司馬光等人編撰的《類篇》(AD.1039~1066年)里「荼」字歸爲艹部, 「茶」字則歸爲木部.
  綜上所述, 「茶」字是新造的字, 不是從指苦菜的「荼」字中去掉一个筆畫而成的.
  現代漢語中「荼」字的音不同于「茶」, 讀爲「tu」, 其義也指苦菜.
  王力的《古漢語通論》寫到 '牛羹用藿, 羊羹用苦(苦菜), 豕羹用薇', 說羊羹里放苦菜.《詩經》里也談及到苦菜, 說明古代人很早以前開始食用苦菜.
  張亮采在《中國風俗史》中對《爾雅》釋木中「檟苦荼」, 引用郭璞作的注釋 "樹小似梔子, 冬生葉可煮作羹飮", 認爲 '茶發明于殷周時, 周人用之者多', 主張殷·周代人們已經發明了茶, 而且周人飮用的多.
  可是,《爾雅》爲周公之作的說法幷不可靠, 而且据考證它是戰國時代西漢期間所著的訓釋詞語材料, 而郭璞的注是晋代的. 幷且, 同樣在《爾雅 釋草》中「荼」解釋爲 '苦菜', 郭璞的注也寫到 '作羹(羹是五味調和之湯菜)', 所以我們很難把「檟」看作茶.
  關于飮茶的時代, 王力寫到 '王褒《僮約》里到 "烹茶" "賣茶", 可見茶在漢代某些地區, 不但是一種飮料, 而且是一種商品.《三國志·吳志 韋曜傳》載, 孫皓密賜韋曜(韋曜就是韋昭, 史爲避晋武帝諱改.) 茶荈以當酒.《續博物志》說南人好飮茶, 大槪飮茶的風氣是從江南傳開的. 南北朝時飮茶風氣漸盛. 唐宋以后, 茶更成爲一般文人的飮料了.'(《古漢語通論》).《二十五史》三國志集解也寫到, '(孫皓)密賜茶荈以當酒.(以下略) 梁章鉅曰陸羽茶經云茶周公云檟苦荼, 揚執戟雄云蜀西南人謂茶曰蔎, 郭宏農云早采者爲茶, 晩取者爲茗, 一名荈, 案古文苑, 王褒僮約云武陽賣茶則茶已見漢世, 陸氏茶經所未盡志也.'(卷六十五.《吳書》韋曜傳).
  以此推知, 后漢末(AD.200年左右)到三國(魏,蜀漢,吳)之間中國南方卽江南部分地區已經有了飮茶的習俗.
《康熙字典》寫到 '按漢書年表荼陵, 師古注荼音塗, 地理志荼陵從人從木, 師古注戈奢反, 又丈加反, 則漢時已有荼茶兩字, 非至陸羽后始易荼爲茶也.' (艹部 茶), 說明漢代(前漢)已經分別有「荼」「茶」二字. 然而, 察看漢書的記錄, 寫到 '荼陵, 師古曰荼音戈奢反, 又音文加反, )(補注)先謙曰后漢因續志作茶陵, 說文荼苦荼也. 從艹余聲, 徐鉉云卽今之茶字, 一統志今茶陵'(地理志 第八下), 說明唐·顔師古不象《康熙字典》的誤釋, 它未談及前漢代已有「荼」「茶」之分.
  二,「茶」音的變遷
  要知道「茶」字在韓國都讀什么音, 首先要考察它在中國韻書上的音.
  首先看《廣韻》, 下平聲, 麻韻把「荼」「木茶」「茶」三个字的音都反切爲「宅加切」 ). 只是「荼」字附加一句 '又音徒', 說明這个字還有一个音, 讀作「徒」. 集韻把 「荼·木茶·茶」 三个字解釋爲 '茗也' ), 標音爲 「直加切」.《韻鏡》里沒有「茶」字, 麻韻 二等 舌音濁字欄里有「荼」字.
  唐代韻書《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的麻韻里沒有「茶」字, 只有「木茶」「荼」二字, 幷把它們歸在 '宅加切'的11个反切字中, 添記爲 '荼苦菜, 又度胡反'.唐寫本切韻殘卷第二平聲下也沒有「茶」字, 「宅加反」反切5字中有「荼」「木茶」二字, 特別的一点是添記了 '荼苦菜, 又慶麻反'卽「慶麻反」的反切音.
  韻 書 名 收 錄 字 反 切
  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 木茶·茶 荼 宅加反 又 度胡反
  唐寫本切韻殘卷第二 荼·木茶 荼 宅加反 又 慶麻反
  廣韻 荼·木茶·茶 荼 宅加反 又音徒
  集韻 荼·木茶·茶 直加切
  韻鏡 荼 麻韻二等
  龍龕手鏡 荼(草部) 木茶(木部) 音途俗音茶 音茶
  遼僧行均所撰《龍龕手鏡》中也沒有「茶」, 只寫 '荼音途, 菜也, 又俗音茶', 只是在木部的「木茶」字上注上 '音茶春藏草葉可以爲飮曰木茶'.
  以上韻書上的反切音用圖表整理如下:
  分類以上韻書的反切音, 隋唐的切韻系韻書注音爲「宅加反」, 反映宋代的實際音的集韻注音爲「直加切」.
  反切用的「宅」「直」雖然是不同的兩个字, 但在音韻上都是舌面音, 送氣濁音, 皆歸爲澄紐音.
  關于澄紐的推定, 高本漢, 董同和, 王力標記爲[d'], 李方桂標記爲[dhr], 周法高標記爲[dr].隋唐的中古音卽切韻的澄紐高本漢推定爲[d'], 陸志韋是[d], 董同和是[d'], 李榮是[d], 王力是[d'], 浦立本和周法高是 [ d ].
  可見, 對澄紐的上古音和中古音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衆說紛紜, 很難確定其眞實的音値.可供參考的資料, 可以再擧周發高的「梵文 td 的對音」 )的「圓明字輪中舌音五母譯音表」和「四十九根本字中舌音五母譯音表」.這些資料是用漢字標記梵文的, 可以說最能體現當時漢字的實際音.
  下面是根据「漢語方音字匯」 )査出來的「茶」字在現代中國各方言里的音.
  地名 北京 濟南 西安 太原 漢口 成都 揚州 蘇州 溫州
  方音 tsa tsa ts'a ts'a t'sa ts'a ts'a zo zo
  
地名 長沙 雙峰 南昌 梅縣 廣州 厦門 潮州 福州
  方音 tsa dzo ts'a ts'a t 'a tsa, te te ta
  
綜合考察以上資料, 周,秦代以及漢代編撰《說文解字》的當時還沒有「茶」字, 所以沒必要推定「茶」字的上古音.
  考察「茶」字的中古音首先要分析聲母和韻母. 「茶」字的聲母屬于澄紐. 音韻學家的中古音推定音皆爲舌尖濁音, 是个卷舌舌尖后音和非卷舌舌尖中音, 而且有送氣不送氣之差別. ) 梵文對譯材料來看, 不同譯者看法不同, 擬定的音也不一致, 有些人把「茶」字的聲母擬定爲「 d 」, 「荼」字的聲母擬定爲「dh 」, 而有些人把「茶」字或「荼」字定爲對音字. 茶字的方音材料, 大體分爲送氣和不送氣, 卷舌音和非卷舌音. 方音中送氣音較多, 根据高本漢, 董同和, 王力等人對中古音的推定, 我們可以把「茶」字的中古音看作送氣音.
  可是, 參考厦門的[te], 潮州的[te], 福州的[ta]等方音和「茶」字的韓漢音[ta], 日本漢音[ta], 吳音[de], 越南[ ta ]等, 再根据陸志韋, 李榮, 浦立本, 周法高等人對中古音的推定, 可以把「茶」字的中古音推定爲不送氣音[ d ].
  「茶」字的中古音跟今天中國各地方的方音一樣, 隨着地區可以同時存在送氣音和不送氣音, 不能斷定爲有一个統一的音.
  綜合考察切韻系韻書的反切音, 梵文譯音材料, 中國各方音以及韓國, 日本, 越南音, 「茶」字的中古音韻母是平聲麻韻開口音[a].
  根据以上考證, 從周祖謨的宋代汴洛語音考中査看宋代「茶」字的音, 澄紐的宋代汴洛語音和現代開封音一樣, 平聲時爲舌尖前送氣音[ts'], 仄聲時爲不送氣[ts]. 「茶」字是平聲, 所以發音爲送氣音[ts']的初聲.
  周德淸的《中原音韻》中「茶」字跟廣韻中屬于床聲母的「槎」字一樣排列在家麻韻陽平聲, 說明元代「茶」字的音在中原方音中已經卷舌音化, 發音爲[ts'a].
  明末(1626年)西方神父金尼閣編撰的《西儒耳目資》中第一次把「茶」音用英文記錄爲[cha].
  用表音文字記錄「茶」字音的資料, 早于《西儒耳目資》的有韓國的《東國正韻》(1447) 以及《釋譜詳節》(1447)和《月印釋譜》(1495). 15世紀中葉以前, 「茶」 音的切韻系中古音[da], 不送氣的正齒音濁音 [tsa], 送氣音[ts'a]已經流入韓國.
總結一下「茶」音的變遷, 中古音時期, 也就是隋唐爲止「茶」字的音是[da]或者[d'a], [ dha ], 而到了宋代, 在中原地方變音爲[ts'a], 元代以北京爲中心變成卷舌音化, 發音爲[ ts'a ].
  現在, 中國宋, 元代的[ts'a], [ts'a]音沿用下來, 除了个別方言之外, 全國通用[ts'a]音作爲普通話. 甚至, 借音標記的梵語[jhapita] 「茶毘」也發音爲「chapi」. 所以「茶」字在中國不象韓國有「ta」「cha」兩種讀音.
  需要補充的是, 英語的「tea」是漢語「茶」字的厦門方音[te]傳播到荷蘭, 丹麥, 意大利, 英國, 法國, 瑞典, 挪威而成的. 而且, 宋代以后的中原音[cha]也通過廣州傳到伊朗, 阿拉伯, 土耳其, 俄羅斯, 葡萄牙, 印度等地.于是「茶」字的音在歐美國家跟韓國一樣也有了兩个系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