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0|回复: 9

[其它] 向青竹先生请教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1 12: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窗明几净 于 2011-10-31 12:18 编辑

  阅读巨龙先生的电子书时,留意到巨龙先生提到帛书《道德经》中“德篇”与“道篇”中关于“其”字截然不同的两种书写方法,不知青竹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本帖主要想向青竹先生求教的是:在《道德经》及其它先秦文献中,对“我”字,和“吾”字这两个第一人称用语在应用中有什么区别和规律?为什么在《道德经》的同一个章节里“吾”与“我”经常同时出现{当然象《论语》中也有这种情况}?青竹先生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巨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0-31 13: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巨龙 于 2011-10-31 14:37 编辑

还是我先解释一下吧:亓,代词,相当于他,即指人。
亓,德篇中所用。其,道篇中所用。正如德篇中的“圣人”,在道篇中作“声人”一样,我认为它们有其特定的意思。声人,有道的、有声望的人(其实这个表达不准确,意思好像上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人,或指挥者、行道者。如大上,下知有之。)
亓,竹简本作“丌”。从一从丌,一在德篇中就有特定的意义,所以这个“亓”用在德篇中有谦虚之意。
其,是通俗字,在道篇中若指有道之人。
对文字的理解需要想象力。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至少尊重了帛书原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4: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 巨龙 谢谢巨龙先生的解答。

  参考您的见解,我试着重读《道德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巨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0-31 14: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问题直接问我即可。青竹对文字研究深,但解读的不一定是我的意思。
我破解的《道德经》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也不会误导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5: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巨龙先生的电子书时,留意到巨龙先生提到帛书《道德经》中“德篇”与“道篇”中关于“其”字截然不同的两种书写方法,不知青竹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本帖主要想向青竹先生求教的是:在《道德经 ...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1-10-31 12:12

你的问题都比较大,青竹只好逐个回答。
首先,巨龙的结论不确。
以帛乙本为例,德篇和道篇都有用“亓”的例子。下图高亮的“亓”为德篇所用字形实例:
lzy06a.jpg
下图高亮的“亓”为道篇所用字形实例:
lzy15a.jpg lzy16a.jpg

其次,从字源上看,其字是箕的本字,造出了箕字后,箕专门用于表示簸箕,而其字则用于表示其他意义。
甲金文的其字如下下图所示,由下图可知,简、帛中所用的亓或丌乃是其字的简写。
其字演变.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5: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老子》及先秦文献中作为人称代词的“我”、“吾”,青竹没看出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5: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6# 青竹大哥
非常感谢青竹先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5: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6# 青竹大哥  
非常感谢青竹先生。
窗明几净 发表于 2011-10-31 15:45

都老朋友了,还那么客气干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6: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4# 巨龙
谢谢巨龙先生。
  我现在手头最常读的《道德经》就是从您的电子书抄彔下来的一份帛甲版文本,感觉非常实用。
  下面就一个阅读中的问题向先生请教:
  在春秋时期,一个邦中的“民”担负军事任务吗?在那个时期,战争的规模并不象战国中后期那么庞大,春秋时期的战争会是象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那样,是由贵族担负军事任务的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源于对“以正之邦”一章的解读,这章其中一句:“民多利器,而邦兹昏”。试想,如果在春秋时期,“民”是作战的主体,那么战争多“民”中就会存有更多的武器。这样的因果联系就很顺畅。反之就不通。
  当然,到了战国时期,动辄数十万军队发生会战,那时的军队肯定是以“民”为构成主体无疑了。这一问题多少关系到《道德经》部分内容产生的时间问题,不知先生对此有无确凿考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巨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0-31 19: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回答青竹兄的:亓:從一、丌(下基),即“其”,甲本上半部(從“上德不德”到“恒與善人”)皆用“亓”(個別地方除外),下半部(從“道可道”到結束)皆用“其”。從一、丌,似有特定的意義。
民就是民,兵就是兵,道德经中区分得很清楚。利器,武器。民間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有武器不代表为兵,现代社会民间也有武器如伊拉克等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