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3|回复: 9

关于孔子诛少正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06: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孔子诛少正卯
  
  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各家有不同结论。此事最先记于《荀子》,后人沿用此说。且不说是否有皇家篡改的影响,和从学理/事实是讲谁对谁错,只分析其作用,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荀子、著《礼记》之戴氏等支持者持此说,有利于皇家利用,在儒学还是民间学说时,有这样的内容,会增加皇上的认同感,增加儒学的可行性。
  
  至于朱及后儒反此,其作用是在儒学坐大后,宋相对于汉唐相权(文管制度权力)在逐步缩小,皇权有很大扩充。可以反此以限制皇权。
  
  (一) 相关资料
  
  1,”《荀子-宥坐第二十八》(战国)中相关内容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
  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
  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
  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於人,则不得免於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
  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
  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
  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
  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荀子-宥坐第二十八》
  
  2,《礼记-王制》中相关内容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凡执禁以齐众,不赦过。”戴氏*汉《礼记-王制》
  
  
  (二)历史上对此事评论的相关资料
  
  “八百年来自宋朱子、叶适、金之王若虚,明之陆瑞家、尤侗等表示怀疑,清之考史家崔东壁、梁玉绳等更详擧此记载传说之不可信的理由以来,民国学者,如梁启超、钱穆、徐复观诸先生,皆有文承崔、梁之说,以进而为论。”
  
  “ 一、是此孔子为政七日,而诛少正卯之事,与孔子之言行不合。如论语明载,孔子反对为政「齐之以刑」,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史籍中无数之孔子言行的记载,足证明孔子之反对轻易杀人。就宥坐篇文所载少正卯之罪,孔子门人尚不知,则少正卯无显然之当死之罪,亦当非不可教诲者,孔子何至残忍若此,而必杀之?此一论证,对信仰孔子之言行一致,亦信孔子之人格者,自有绝对的效力。然而对不信孔子之人格,先认定孔子是伪君子者,亦不信世间有言行一致的人者,则亦可无效。
  
  二、是梁玉绳所引之陆瑞家诛少正卯辨之说。大意是:如果孔子为司寇,真有权能杀他所视为无道而乱政者,则在孔子当时之「季氏、三家、阳货,奸雄之尤者。司寇正刑明弼,当自尤者始。尤者尚缓而不诛,……」则何至先诛少正卯?此一论证,对相信人之行为之先后,恒依理而定者,有说服的效力。但对相信人之行为,只以依一权力之大小而定先后者,则无说服的效力。因他可以说孔子之所以不诛更坏的奸雄如季氏等,乃因其权力尚斗不过季氏等之故。
  
  三、是梁玉绳及崔东壁依历史事实及当时情势,以说孔子於「定公十四年,孔子为相七日,而杀少正卯」之事,根本不可信。因孔子於定公十四年,已不在鲁国。孟子只说孔子为鲁司寇,崔东壁、梁玉绳皆指出孔子无为相之事。崔指出春秋时根本无以「相」名官者。此即谓我们根本不能以后世之宰相之有大权,去想像孔子当时之地位。左传定公十年载,鲁公与齐侯会於夹谷,孔某相。此只为相礼之相。孔子当时之地位,只是大夫。少正卯亦为大夫,崔东壁说「春秋之时,诛一大夫,非易事也。况以大夫而诛大夫乎?孔子得君,不及子产远甚,子产犹不能诛公孙黑(郑大夫),况孔子耶?」梁玉绳则引尤侗说,如依荀子宥坐篇,少正卯「既为闻人,聚徒营众,无不交结三桓之事,子何能骤诛之」?此是依孔子之地位及当时之情势,判断孔子不可能於七日中,诛与之有平等地位之大夫、聚徒营众之闻人。此亦合情理的推断,而可用以证明史记世家之谓「孔子为相七日诛少正卯」之记载之不可信。
  
  四、是少正卯之事,在论语、孟子、春秋、左传等先秦之书,皆所不载。如崔东壁说,凡与孔子有关之好好坏坏当时人物,在论语中皆有记载。如「三桓之横,臧文仲之不仁不知,……贱至於阳虎不狃,细至於微生高,犹不遗焉;而未尝一言及於卯。使卯果尝乱政,圣人何得无一言及之?史官何得不载其一事?非但不载其事而已,亦未有其名,然则其人之有无,盖不可知。」此即谓如真有此少正卯之一聚徒成党之一乱政大夫,势力如此大,而论语书不载,当时之史籍不载,是否真有此人即可疑。”
  
  
  另有论证荀子后五篇为法家后附加,非荀子所著
  
  ----删选自唐君毅《孔子诛少正卯传说之形成》(1974)
  http://tieba.baidu.com/f?kz=705230858
  
  (三):个人看法
  
  1,荀子中之“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荀子说“有一则诛”,这太不靠谱,前四条一定不是什么大错,不至于杀。至于第五条可能会有所忌。即使孔子真诛子少正,也不会是以这几个理由,这理由太单薄,太简陋。
  
  2,关于“七日”即诛,这也很成问题,儒学讲“不教而诛谓之虐”,如果真有此事,最少也要有个劝诫的过程,否则太不合学理。
  
  3 ,杀大夫这事太重大,孔子不可能不对七十二子讲明白,不可能诸后儒不记,唯独到了荀子才记。荀子是和法家有很大关系,是儒法转换的关键人物,借古人抒已意是常用手法,故此事可能性很小,托伪的可能性大。
  
  4,荀子前二十七章是系统性很强的专题性论述,二十八至三十二章,是记孔子事迹。这个体例很奇特,专记孔子言行,按常理不应轮到250年后的荀子。少正卯的事就是在第二十八章。孔子(前551-前479)荀子(约前313-前238)。 孔子比荀子约大250岁,这个记录有多少可信性,且不说古代帛册多么珍稀,就是现代,想知道250年前(乾隆1711-1799)的事,象《荀子》那样言之凿凿,有如亲见,这可能性有多大?
  
  5,《荀子》”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於人,则不得免於君子之诛“ 汉代戴氏《礼记-王制》中的“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可以讲这一条戴氏基本上是抄用荀子的,又另加了三条,更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也可以戴氏讲妥协更多。注:戴氏著《礼记》也是讲用的前人材料,但自加的东西太多。
  
  6,而荀学是向法家过渡式的人物,韩非、李斯皆为其门生,荀子的这种儒学系统化、实用化改造,的确有利于儒学的推行,增强了儒学的可行性。同时,另一方面,加强了皇权,给砖致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这些内容在孔孟著述中是没有的。
  
  7,从学理讲荀学和孔学有很大差异。孟子没一点妥协性,孟子一生未被重用,看《孟子》与诸王论,也是重在教化,至于王能不能听而行之,孟子本身是不抱太大希望的。而荀子是被重用的,从《荀子》的体例和内容上看,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讲荀学对于孔学是有很大改变的,这种改变也是为了让“王”能接受实行罢了。荀子这点和董仲舒很象,都对儒学做了重大改变。
  
  
  综上,个人看法,按常理,这是荀子为增加儒学可行性而对孔学所做改造的一部分。荀学与其它诸儒区别是很明显的,在此不再论述。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自800年前朱熹以来的儒家反驳此说,认为不合儒家学理,可能皇上会很不高兴,这是在限制他们的权力。而现代人以此攻击儒学,不管这200年来现代人都做过什么事,但最少在嘴上是反对这件事的,这“最少”和800年前的朱熹达成了共识,这才是最得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2 銀子 +10 功勛 +8 收起 理由
神机军师dmj + 12 + 10 + 8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2: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事情还是别辩的为好,两边都说不清的。
若是说荀子编排他的师祖,这只说明了儒家的“尊师”传统真牛,进而可以怀疑儒家的正传体系至荀子就断绝了。
若不是荀子的问题,也不过说明了孔子也会因政见杀人。不过如此,有何大不了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之处?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800年前起,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就开始在“道德”上,无限上纲上线,以“非人”为最高目标。已然丧失了直面这个真实世界的勇气,只顾迷信于自己的幻想之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2: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怎么能以偏概全,认为荀子编造故事就说明儒家怎样怎样呢?有什么证据断定荀子就是儒家正传体系?没有证据空下结论,这是做学问的态度吗?
荀子可以代表儒家吗?那是一个半儒半法的人物,别忘了和荀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孟子,更何况在他们之外,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人物也在传承着儒家。
至于朱熹学派,那是很明显的对儒家的偏离,完全忘记了儒家“重情”的一面,也忘记了“中道”。即使现代儒家体系中对他的很多理论也是否定的。更何况他也称不上儒家的正传,只是皇封的正传而已,你断定他是正传,只是因为你潜意识里把皇封看得至高无上而已。

况且,你也不要转移话题,想辩论,就用证据来说话,空发这些指责没有用处。请指出主贴列举的这些证据和哪个信史的记载存在矛盾,或者这些证据所依据的史实是不可靠的,这才是辩论,才是对辩论双方和读者有益的辩论。

不列证据,缺乏论证,空发结论,不过是泼妇骂街那种意气之争而已,徒增笑料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8: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於人,则不得免於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dl,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法家诛心之论大概源于此了。。呵呵
而且可以作为大同篇佐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10: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怎么能以偏概全,认为荀子编造故事就说明儒家怎样怎样呢?有什么证据断定荀子就是儒家正传体系?没有证据空下结论,这是做学问的态度吗?
荀子可以代表儒家吗?那是一个半儒半法的人物,别忘了和荀子同时代的还有 ...
雪狼 发表于 2011-11-8 12:37


距离孔子一千六百多年的朱熹认为只距离孔子二百多年,且未经历过任何“焚书”、“乱华”事件的荀子在编排孔子。
现在有位距离孔子二千五百多年的人要我再来“列证据”。

我说儒家已经丧失了面对真实世界的勇气,这一问一答不就是最好的证据之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10: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到西汉影响巨大,东汉时期被称为亚圣,就这么一个儒家亚圣,被一个后世离孔子一千六百多年的“大儒”定义为在“假说”孔子杀人。然后又被一个离孔子二千五百多年的人认为不一定是儒家正传。这就是雪狼朋友这个疑问事件的全貌。也就是我所谓的真实的世界。

经典不看不行,但故纸堆翻太多了,也不好。多看看真实的世界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12: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唉,你连辩论的基本准则都不懂,跟你辩论真累。
首先,真假和时间距离没有关系,明白吗?久远与否,都不影响举证原则。不要用时间来做借口。
其次,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和道德准则都是先假定被裁判者无罪,这就是所谓的无罪推定。即,在假定被裁判者未作恶的基础上,通过有力证据来证明他曾作恶。只有封建流毒的传承着才会进行“有罪推定”。
最后,任何证据都必须形成证据链,相互印证而且排除矛盾之后才可以定罪,而你仅仅凭借一个孤证,而且是一个和《论语》等更有力的证据存在明显矛盾的孤证,来进行定罪。你所采用的方法,和你所想撇清的那些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距离孔子一千六百多年的朱熹认为只距离孔子二百多年,且未经历过任何“焚书”、“乱华”事件的荀子在编排孔子。
现在有位距离孔子二千五百多年的人要我再来“列证据”。

我说儒家已经丧失了面对真实世界的勇 ...
砂风 发表于 2011-11-9 10:1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12: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还是先学学现代逻辑学和现代法律原则吧,用你这样的“逻辑”辩论下去你都成封建流毒的化身了,迟早会弄得人人看了都会捂着鼻子躲开了。

战国到西汉影响巨大,东汉时期被称为亚圣,就这么一个儒家亚圣,被一个后世离孔子一千六百多年的“大儒”定义为在“假说”孔子杀人。然后又被一个离孔子二千五百多年的人认为不一定是儒家正传。这就是雪狼朋友这个疑 ...
砂风 发表于 2011-11-9 10:1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1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5# 砂风

这个问题儒教*徒越骗人对他们越不利。。你就让他们去吧。。
人家要自杀,我看就不要拦着了。


你看任何辩论,儒教*徒们形成过合力吗?
从来没有。。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了。。所以以内斗为能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12: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你俩还真是般配,都是不讲逻辑的主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