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0|回复: 15

[思想综合] 先秦诸子论水

[复制链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1-11 09: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文摘自李红有的《先秦诸子论水》,供大家讨论。

一、水与世界本原的关系

           关于世界本原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人们作出的判断和得出的结论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在先秦诸子中,唯有管子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根源。

          他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万物莫不以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管子•水地》)不仅如此,管子还进一步认为:“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管子•水地》)这里,管子以水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我国古代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的重要源头之一。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18 銀子 +50 功勛 +16 收起 理由
巨龙 + 30 水利萬物
神机军师dmj + 18 + 20 + 16 拜读,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9: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世界上,物质运动是绝对的, 而静止则是相对的。

      对此,孔子有自己的见解,他说:“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据说,当时孔子站在沂水岸上,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切事物像河里的流水,在不断地运动,在时间上永无止境。

      对于物质的运动规律,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为什么他这么认识呢?这是因为,他发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又推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从其字里行间,可以清晰地感到水在其认识中的作用。正是由于对水的观察和体悟,使他得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

       同时,对于这一过程的实现, 老子、墨子和苟子均认为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墨子说:“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 故能大。”(《墨子•亲士》)稍后的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劝学》)这说明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从水的形态变化中意识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因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9: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水与人性的关系

      人性问题,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问题。春秋战国时代,这一问题成为诸子百家激烈争论的一个重大课题。

      孔子认为“性相近”,法家认为“性好利”,苟子认为“性恶,其善者伪也”,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为了说明人性的“无善无不善”,告子以决堤之水的流向为依据,认为人性如河水从东方决口则向东流,从西方决口则向西流,无所谓善恶。

      孟子不以为然,极力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 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其实,孟子在这里犯了一个先入为主的逻辑错误:首先, 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其次,他以“水之就下”喻之。如果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同样可以用“水之就下”喻之。事实上,人性无所谓善恶。但是,孟子并未到此为止,他还认为人性像水一样, 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如“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这点又与荀子的观点接近,认为人性的改变与其生存的后天环境和个人受到的教化密切相关。

      荀子说:“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鬓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荀子•解蔽》)这里,荀子认为人只要接受良好的教化, 自然走向善的世界。虽然孟子、苟子认为人性一善一恶,冰*火不容,但他们最终殊途同归,承认客观环境对人性的重大影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9: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水与人类道德的关系

        对水与人类道德之间关系的认识, 始于远古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更是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诠释。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接着,他又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从前后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知者具有水的好动欢快的特性,恰与仁者具有山的宁静长久的特性形成鲜明对比。

        老子认为,最高的道德像水一样,大公无私,不争名利。他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这里,老子从水具有的特性引出了他的道德观念,独辟蹊径,令人深思。

        对于行与名的关系,诸子均有论述,而墨子以河的源头与下流的关系阐明了两者的关系。他说:“原(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这里,墨子从本与末的关系论证了人的行与名的关系,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诚信,那么他的名声必然下降。

        管子在对水与人类道德关系的认识上,在诸子中最为详细、具体。他说:“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 曰: 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与白,精也; 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 正也;唯无不流, 至平而止, 义也;人皆赴高, 已独赴下, 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管子•水地》)这里,管子列举了水具有的“仁”(仁德)、“精”(诚信)、“正”(公正)、“义”(道义)和“卑”(谦卑)的特性,尤以“卑”为最, 旨在奉劝人们向水学习,效法水的德行,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不仅如此,他还说:“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晋之水枯旱而浑,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管子•水地》)这里,通过对各诸候国河流和水质的认识,管子将水的特性与各国国民的性情、品德等联系起来。虽然其中不无偏颇之处,但其阐述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点却实有道理。

        荀子借孔子之口,论述了自己对水与人类道德关系的认识。他说:“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 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日: ‘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 ‘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这里,荀子以水满则溢的例子阐明了“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道理。接着, 他又说:“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日: ‘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 ‘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掘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人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此段话,有点类似管子的观点。不过,荀子的内涵更加丰富。管子和荀子以水为喻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希望人们以水为师,体会自然,感悟人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成为至善的圣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9: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老子从天下之水皆归于江海的自然规律出发,论述了水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老子•六十一章》)还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六十六章》)

         这里,老子以水的特性劝告统治者必须谦虚处下和以民为本,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成为大国乃至“天下之交”。

        墨子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 . 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 . 是故溪狭者速涸,逝(流)浅者速竭。”(《墨子•亲士》)这里,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像江河纳百川那样,广泛招聘各方人才,充分听取不同意见;否则,会使国家灭亡。他说:
“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子•兼爱下》)

       这里,墨子以“水之就下”的特性劝告统治者治理国家必须因势利导、赏罚分明,才能使国家屹立于天下。

       在诸子中,管子对水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论述得最为详细。他说:“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 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疠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管子•度地》)这里,他明确指出了水灾是国家最大的灾害,善于治理
国家者必须首先治理水灾。又说:“沟渎不遂于隘,障水不安其藏, 国之贫也。.. 沟渎遂于隘, 障水安其藏, 国之富也。”(《管子•立政》)

        这里,管子认为水利事业的成败是国家能否富强的前提,只有兴修水利国家才会强大。在国家立法方面,管子说:“下令于流水之原(源),使居于不争之官(职业); .. 下令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也。..令顺民心,则威令行。”(《管子•牧民》)这里,管子认为国家制订颁布法令必须像流水一样,顺应民*意自然而然,才能行于天下。对于如何处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管子认为必须用好“决塞”之术。何谓“决塞”,管子说:“民迂则流之, 民流则迂之。决之则行, 塞之则止。”(《管子•君臣下》)又说:“不明于决塞,而趋众移民,犹使水逆流”;“治人如治水潦.. 居身论道行理,则臣服教”(《管子•七法》);“天下道其道则至,不道其道则不至也。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也。”(《管子•君臣下》)

       不仅如此,管子还进一步说明了水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把统治者对水认识程度和是非当成治理国家的根本。他说:“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民心正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管子•水地》)这里,可以看出管子对水与国家关系认识的高度。这个论断对当今世界发展不无借鉴意义。在当今形势下,只有对水的认识科学合理了,才可能保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孟子认为,仁政是平治天下的根本。他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孟子•离娄上》)又说:“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这里,孟子以“水之就下”的特性,劝告统治者实施仁政,才能使百姓信服。他还进一步说: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荀子伟大之处,在于他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政*治主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说:“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对后世统治者治理国家敲响了警钟。对于君臣关系,他说:“君子者,治之原也。官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荀子•君道》)

        这里,以水源的清浊对河流的影响为喻,说明了君主的德能对大臣的影响。他接着说“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荀子•君道》)这里,苟子更进一步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1 12: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乃自然之物,并无生命欲*望,其性皆遵自然之道而行,如山岳,如尘埃,非水性善也。

人则不同,因有生命需要维持,且因群居而得以生存,所以人性所“天生”者,皆遵此道而行。
古时人口稀疏,环保要求未及今天严峻,因此今天人性,应以群众安居,环境改善而为基础,善恶皆出于此也。

古人限于时代,臆想人性如水,清浊贤愚,虽可比如,却离实质远矣。
海水虽怒,未覆大洲,人性挟怒,则朝廷灭顶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1 12: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6# 浑沌道长
道长,你的头像吓死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巨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1-11 13: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在《虛實》篇中也說:“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趨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巨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1-11 13: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在《虛實》篇中也說:“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趨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這個形,我更喜歡當作“行”來理解。這樣才生動。其實孫子的形,本來就是生動的,但現代人常常為形狀,那反而不生動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3 20: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7# 神机军师dmj

斑竹莫惊,此小道打小玩大之Alien也,小道不知其丑,不见其美,直如小道自观,因而用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20: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老子说水,崇尚的是水的柔和一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17: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说明人性的“无善无不善”,告子以决堤之水的流向为依据,认为人性如河水从东方决口则向东流,从西方决口则向西流,无所谓善恶。】

这个看法不对。。是拿自己套告子。。

决堤之水。。其内在的就有奔流的动力。。与无善无不善已经不完全相同了。。告子说无善无不善。。只是针对性善说罢了。。否则他直接引用墨子的染丝说就行,何须另起炉灶。。

墨家学说不像儒教,儒教要遵循老师的东西。。所以变化发展很缓慢。。而墨家学说认为该因时因情而变。。所以变化应该速度会快得多。
之所以我用“应该”一词。。是因为前人都以儒教脑子去理解墨家。。结果发现墨家的理论基本没有变,而人却越来越少了。。其实这种看法很容易否定,只是儒教脑子笼罩着国人。一点就破的东西就是点不破。。
试想,在孟子时期不归杨则归墨,在韩非的时候仍然儒墨并称。。那么墨家的人少了没有?。。没有嘛。。只是坚持自苦之类的墨子行为规范的人少了罢了。。所以,至少在一统之前,墨家并没有遇到理论或者各国打击等问题。。雪狼的教育不行说更是无聊。。只是研究者将墨家解读错了,俺儒教脑子去解读去考察。。发现墨家基本没出新书。。其实照我估计,墨家众人早就各自去发展学说了。。才不会被《论语》之类的东西锁死脑子。。那么按照理论一样的原则去找墨家的人。。自然少得很了。。呵呵。。
一统以后又不同。。大家都小农了嘛。。儒教就是小农。。大家逐渐觉得儒教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18: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本与土为邻,为地之二至物.奈何水文化博大精深而为后人啧啧称道,而土则土里土气一声不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4 15: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曰水性张扬载覆难由,
土性卑下信容万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05: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的意象较为另类,由于有着火土气等元素所不具有的独特意蕴,因而成为“道”的象征。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希腊最早哲人泰勒斯说“水为万物之原”,故大地浮在水上,水即混沌、基质、根源。
管仲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地度篇》)
“因为,与自然界直接地、无差别地相统一的观点,是人的最初的和最主观的观点。”([德]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水意味着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善恶区分模糊不清,每一事物更像是永久流动、永远变化的大海的一部分,其中所有的事物、所有的差别都融而为一。
荣格对水尤为垂青,认为水是对无意识的最普通的象征,是“道”的飞龙——一个怀抱在阴中之“阳”,是蕴含着的原型,更为初始的原型,恰似混成的“道”的特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5 19: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soso_e12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