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03|回复: 14

[公议] 干支纪年究竟始于何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4 13: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至少,延续至今的干支纪年是始于何时的?不知哪位大侠有所知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6 04: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09: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没有答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1-16 09: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答案就是答案,哈哈。{: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21: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正在探究这个起点,各位大侠如有看法,无论正反,敬请坦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1: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甲子周期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1-11-17 14:58 编辑

天干地支是古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易学的基本概念。天干地支在易学中的运用十分复杂而广泛,只有弄清天干地支的由来和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其在易学中的应用原理。
天干地支最早是用来纪时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徐振韬先生说,干支纪时“据初步考证,至迟至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起,连续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帝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就有一个完整的甲骨文六十甲子表。
天干地支的形成始于何时,史料记载多有不同。
《史记•历书》之《索隐》载:“按《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有人据此认为甲子首作于黄帝时期。《奇门遁甲统宗大全》就说:“详推六甲所由起,创置乃自于轩辕,得玄女阴符之术,战蚩尤涿鹿之野。”轩辕就是黄帝。
《索隐》说:“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据蒋南华先生之《中华传统天文历术》考证:“炎帝神农在位43年时,始创上元太初历即天元甲子历。”也就是说,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公元前5037年就有了甲子历。这也说明干支起源于炎黄时期。蒋南华在《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一书中更为详尽地说:“关于年、月、日、时的计量问题,我国先民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炎黄时代就已使用了干支纪年、十二支纪月、十天干和甲子干支纪日,及十二地支纪时等等。……《通鉴外纪》载:‘包牺氏没,女娲氏作,元年辛未。’‘神农纳奔水氏女曰听天,生帝临魁。帝临魁元年辛巳……帝承元年辛巳……帝明元年丁亥……帝直元年丙子……帝厘一曰克元年辛酉……帝哀元年己酉……帝榆罔元年壬辰……。’这是干支纪年始于女娲氏和神农时代的文献记载。从上元太初历创制于公元前5037年(甲子)来看,亦可说明《通鉴外纪》之说当可凭信。《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征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岁癸卯崩。’《史记•夏本纪》集解:‘夏启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史记•周本纪》集解:‘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威烈王‘元年丙辰,崩己卯;安王元年庚辰,崩己巳。’另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欲一观诸要难自共和讫孔子表。’《表》云:‘庚申共和元年,以宣王少,大臣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庚申,经六个‘甲子’至周敬王四十一年(亦即鲁襄王公十六年)壬戌孔子卒,再至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凡365年有条不紊,亦可证实:干支纪年由来久矣!”
干支纪日出现肯定很早,但是干支纪年,虽然文献记载很早,但从考古资料来看,目前发现其下限当在汉代。
《古坟书•太古河图代姓纪》说,伏羲氏“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作甲历”,干支纪时又上溯到了伏羲时期。
《纬书》多用神话记载三皇五帝之事,其中的《春秋纬•命历序》载:“自开辟至获麟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淡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二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定天之象,法以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共治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至获麟之年当然不止二百多万年,但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原始人,是二百四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相传人类之始,为天皇氏时期,这里说天皇氏“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将干支起源上溯得更早。天皇氏作干支虽为神话传说,但足以说明天干地支纪日纪月,由来已久。
十天干十二地支其本义是什么呢?这在我国最早的辞书西汉的《尔雅》、东晋许慎的《说文解字》、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隋朝萧吉的《五行大义》等书中均有所说明。不过古籍中既有神话传说,也有文字学解说,然解说简古,有的难于理解,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现象,在此逐一梳理。
干支之“干”,古字作“斡”,斡通干,即树干。而古“干”字的本义为盾牌,引申为干犯、影响,又引申出向上冲之义,后来“干”字假借为“斡”,因此,天干的意思是天干似树干,引申为主干、中心。干支之“支”,原义为枝干,引申为附属、支撑。正因如此,故《辞海》中有“天之所坏,不可支也”之语。
天干有十,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里先对神话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形成描述进行分析。
《淮南子•说林篇》载:“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大荒南经》说:“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女娲所生十神,能“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应当是大蛇,也就是龙。何新先生在《诸神的起源》中认为,女娲就是女和,女和就是羲和,所以女娲所生十神,就是羲和所生十日。湖北神农架流传有华夏民族创世史诗《黑暗传》,也讲述了玄黄和女娲共创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并为之命名的故事。这些神话说明了日生物化就是龙,也是后来羲和以龙载日神话的源头。
《山海经•大荒西经》还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山海经•海内经》则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所谓“噎鸣生岁十有二”,就是说噎鸣生了一年当中的十二个月。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兄弟俩,噎鸣是炎帝的八世子孙,帝俊是黄帝的四世子孙,噎鸣和帝俊却都生了十二月,这就是神话在传说中的变异。
神话传说虽有变异,但其理必有所本,我们仍从神话中探其理。
《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又载:“又有无肠之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还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
女娲能“一日七十化”,是化育之神,女娲之肠化为龙蛇,故有龙山,无肠故为女丑之尸,女丑之尸又化育出无肠之国。女娲之肠化生的龙蛇又在“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时化为名叫鱼妇的鱼。
“颛顼死即复苏”,是说龙神(太阳神)中有名颛顼的,能够死而复生,由龙化为鱼。颛顼是黄帝之三世孙,帝号高阳,上古神话中的人间帝王也是天帝,是太阳神,也是龙神。黄帝的四世孙是帝俊,其妻羲和生了黄帝的三世孙颛顼,这种矛盾也是神话的变异形成的。神话中由龙化为鱼的不仅有颛顼,还有后稷。后稷也是黄帝的四世孙,是周朝人的祖先。《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淮南子•地形训》载:“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即复苏其半,鱼在其间。”这是说后稷也是龙神(太阳神),也能够死而复生,由龙化为鱼。
龙能化为鱼,鱼又能不能化生呢?
《山海经•南山经》载:“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鲑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鲑,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鲤。一曰鲺。即有神圣乘之以行九野。”能够既在陆陵上生活又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是什么呢?有两类:一是蛙和蟾蜍,二是马。为何说还有马呢?《山海经•北山经》载:“滑水出焉,……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上古之时,可能也有河马。马可行地,又可游水。《尔雅•释畜》释马云:“一目白,瞳;二目白,鱼。”《诗经•鲁颂•骋》中有:“有骠有鱼。”毛传释曰:“二目白曰鱼。”鱼、蛙和马属一类。
龙代表太阳神,在龙山,属阳;龙化为鱼,鱼又代表什么呢?鱼是“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时所化,名鱼妇,自然属阴,代表水。鱼跃龙门则为龙,马行于天则为天马为龙,《周礼》云:马长八尺为龙。所以,鱼所化生的是龙马。
《开元占经》说:“王子年〈拾遗记〉曰:‘瀛洲水精为月。’范子计然曰:‘月者,水也。’〈淮南子〉:‘月者,天之使也。水气之精者为月。”地球之水,受月影响最大,水月性质清凉,故而,古人认为月为水精。鱼代表水,自然也代表月。而月又受地球的影响最大,所以《感精符》说:“月者,阴之精,地之理。”这是说月是地的附属,月精为地。就这样,水精为月,月精为地,相对天日而言,水、月、地都属阴。鱼代表水,蛙和马也代表水,水、月和地一类,则鱼、蛙和马也代表水、月和地。
神话中龙化鱼,鱼化龙,可以表示阳化阴,阴化阳,这实际上反映了上古之人发现了日月运行中以半年为阳、以半年为阴的年周期规律。十天干表示太阳的年周期,十二地支表示月亮的年周期。年周期是以天为基本单位的,所以又用十天干纪日,十天一旬;用十二支纪日,五周六十天恰为两个月。六十天,乃六旬,十干恰历六周,每六十天干支子甲相合,可以开始同时纪理,六十甲子、五运六气由是而生。为什么太阳的年周期用十天干纪理?这是因为当时的记数法已采用的是十进制。
当然,上古帝王创生干支的神话未必是事实,但上古人民发现了日月运行的周期规律,并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表示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上古人民又是怎样为干支命名的呢?换句话说,十天干十二地支名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在此,我将结合有关古籍的文字学知识进行介绍。
先说十天干。
甲,象形于植物种籽裂壳,或带甲动物脱甲,引申为解甲而滋萌。《说文》说:“甲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孚,通莩,也即附。《史记》说:“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符,为附。《五行大义》说:“甲者,押也。”押为开。《礼记》说:“甲者,抽也。”抽为出。
乙,象形于弯曲的幼芽或鱼肠,引申为细弱或细曲。《尔雅》说:“鱼肠谓之乙。”《说文》说:“乙,象春草本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冤,有难于内。乙乙,细曲状。《史记》说:“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轧轧,弯曲之样。《五行大义》也说:“乙者轧也。”
丙,象形于鱼尾,引申为柄、显著、炳明或火。《尔雅》说:“鱼尾谓之丙》。”《说文》说:“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史记》说:“丙者,言阳道著明。”《五行大义》说:“丙者,柄也,物之生长各执其柄。”
丁,象形于鱼枕,即鱼头脊骨,引申为丁实、丁壮。《尔雅》说:“鱼枕谓之丁。”《说文》说:“丁,夏时,物物皆丁实。”《史记》说:“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五行大义》说:“丁者,亭也。亭犹止也。物之生长,将应止也。”丁状似亭,此说也通,然上古未必有亭,丁象鱼枕更恰当。
戊,象形于古代长柄宽刃大斧。斧可中分他物,引申为中分、中宫,斧又为古刀币,又引申为贸易、交换。《说文》说:“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六甲五龙指天干的第六第五所代表的阴阳之气,处于周期的中宫。《五行大义》说:“戊者,贸也。生长既极,极则应成贸易前体也。”
己,象形于蛇始蜕皮,引申为起始。《说文》说:“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辟藏,始藏;诎形,敛形。《五行大义》说:“己者,纪也。物既始成,有条纪也。”纪,言物有形可纪识也。郑玄注《礼记》云:“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谓万物皆有枝叶茂盛,其秀者抑屈而起也。”此言戊己为万物茂盛之极而始衰敛。
庚,出于图腾,象形于成*人之有脐之身,引申为坚强或更敛成实,庚通更。《说文》说:“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庚庚,坚实的样子。《史记》说:“庚者,言阴气庚万物。”庚万物,使万物坚实。《五行大义》说:“庚者,更也。”郑玄解为:“谓万物皆萧然更改。”
辛,出于图腾,象形于生,引申为新成、新熟、新生。新生而见制,则痛苦,又引申为苦、味苦。《说文》说:“辛,秋时万物而熟,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万物成熟,结实如金,金味苦,所以以秋为辛。《史记》说:“辛者,言万物之辛生。”辛生,经辛苦而成新。《五行大义》说:“辛者,新也。谓万物成代,改更复新也。”郑玄解为:“秀实成新也。”
壬,象形于地上之物挺身而始起,物挺生乃因土地营养,引申为养、孕育,通妊、任。任会意为人修心行善而为士,可以任用做事,故壬也为善,为做。《说文》说:“壬,善也。从人士;士事也。一曰象出地挺生也。”士事也,意思是士是被任用来做事的。《史记》说:“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任养通妊养,“任养万物于下”就是在内里孕育万物。《五行大义》也说:“壬者,任也。”
癸,象形于水向高处流动,将土冲平。水土平了,则可以测度。引申为平整、揆度,也就是找出始点而测度。《说文》说:“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土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史记》说:“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以揆度。”《五行大义》说:“癸者,揆也。阴任于阳,揆然萌芽于物也。”揆然,度量始点的样子。
再说十二地支。
子,象形于蘖,引申为小孩、儿子,又引申为滋生或孳生。《说文》说:“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史记》说:“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五行大义》说:“子者,孳也。阳气既动,万物滋萌。”
丑,象形于牛拉犁,犁土相交。引申为牛和纽,纽,结而可解。《说文》说:“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史记》说:“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也。”《五行大义》说:“丑者,纽也。纽者,系也。续萌而系长也故曰‘孳萌于子,纽芽于丑’。”
寅,象形于物解甲上长而受阻,未达于顶。引申为蠙,即蚯蚓,又引申为人之髌,即膝盖。《说文》说:“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象冖不达,髌寅于下也。”《史记》说:“寅言万物始生蠙然也。”蠙然,象蚯蚓的样子。《五行大义》说:“寅者,移也,亦云引也,物芽稍吐,引而申之,移出于地也。”
卯,象形于开门之状。引申为冒,又引申为茂。《说文》说:“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史记》说:“卯之言为茂也,言万物茂也。”《五行大义》说:“卯者,冒也。物生长大,覆冒于地也。”
辰,象形于室内之物的倾到。引申为举动、振扬,振通震,又通娠或晨。《说文》说:“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史记》说:“辰者,言万物之晨也。”《五行大义》说:“辰者,震也。震动奋迅,去其故礼也。”
巳,象形于蛇蜕皮之前。蛇蜕皮之时,形已长足。引申为长成,又引申为起。《说文》说:“巳,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史记》说:“巳者,言阳气已尽也。”《五行大义》说:“巳者,已也。故体洗去,于是已竟也。”
午,象形于物正而斜始。引申为仵,即逆,又引申为牾,即倒生。《说文》说:“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史记》说:“午者,阴阳交。”即阴阳初次交媾。《五行大义》说:“午者,仵也。亦云萼布也。仲夏之月,万物盛大,枝柯萼布于午。”萼,花的最外层花片,花开足了才能显出萼片,比拟阳盛之极而始生阴。
未,象形于木上之物,木上有物必斜。引申为昧,日中则昃,阳向幽进。未又通味。《说文》说:“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史记》说:“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五行大义》说:“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暧昧也。”
申,象形于太极曲线,物物一太极,引申为身和伸。太极有规律,又引申为则,身正为则,又引早为神,正身祭祀的对象。《说文》:“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申束,身成加以装束。《史记》说:“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贼通则。《五行大义》说:“申者伸,伸犹太引也,长也。衰老引长。”
酉,象形于酒具。黍熟可酿酒,引申为熟、老,酒成而可就饮,又引申为就。《说文》说:“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史记》说:“酉者,万物之老也。”《五行大义》说:“酉者,老也,亦云熟也。万物老极而成熟也。”
戌,象形于大斧砍物。引申为灭。《说文》说:“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史记》说:“戌者言万物尽灭。”《五行大义》说:“戌者,灭也,杀也。九月杀极,物皆灭也。”
亥,象形于自由受限之猪。引申为核,核通阂、该、劾。《说文》说:“亥,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史记》说:“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五行大义》说:“亥者,核也,阂也。十月闭藏万物,皆入核阂。”《三礼义宗》云:“亥,劾也。言阴气劾杀万物。”劾杀,用力弹压而杀。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天干地支是人们在长期的天文物象观测中,对日月等天体运行和四时气象、物候及万物生化周期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以象纪理、象数兼赅的天文学和易学范畴。
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字义可知,干支记时系统最早是由以阶段(或称月)纪理年周期引生的,这是因为在年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物象的变化最为明显。
上古之人记数法早已采用了十进制,所以把一个太阳年分成十个阶段,这十个阶段分别以十天干命名,这就是上古十月太阳历,大概也就是伏羲之甲历。《尔雅•释天》中有关记载可以证实古有十月太阳历:“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在一年中有十二个月亮朔望月,这十二个月分别以十二地支命名。但因为天(即日)才是最基本的时间单位,所以古人又采用类推的方法,用十天干纪日。正因如此,才有天干纪日、地支纪月的说法,也就是用天干纪理太阳以天为周期的运行、用地支纪理月亮以朔望月为周期的运行。
治历是为了明时,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不管是阳历还是阴历,都是以日为最基本的时间单位。一年四季,周而不息,但一个太阳年365.25日,不是整数日,而且以日分月没有明显的标志,因此,单纯的阳历使用起来不够直观方便;一个朔望月29.445日,一个朔望年十二个朔望月354。54日,以朔望年为周期,长期使用,则四季不清。所以,后来的历法就采用了阴阳合历。阴阳合历将干支结合起来纪日,每十日,十天干一循环,每十二天十二地支一循环。以同一天为干支纪日的始点,则每经六十天,天干地支才能再一次齐一纪理,六十甲子周期由此而生。
在一个甲子周期中,十天干循环六周,十二地支循环五周。十天干一周称为一旬,作为一气;十二地支一周,作为一运,则一个六十甲子周期就有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学说由此而生,天气、地气、天道、地道的概念也本此而成。
以日为单位的六十甲子周期,被类推到具有周期性的万事万物当中,五运六气也就成为万事万物周期中的阶段性标志。五运六气可以分别用干支来纪理,但由于干支是象数一体的范畴,所以五运六气也是象数一体的范畴。这也就是说,干、支、运、气都表示的是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象变状态,象变时间可能等同,也可能不同,但不同周期中的干、支、运、气具有同构性。只要搞清了周期中的干支象数,也就可以用干支来推算五运六气的象数。五运六气学说我们在下一节再行详述,这里只是告诉大家这种学说源于六十甲子,讲五运六气必须联系甲子学说。
一个周期可以用一个圆周表示,一个圆周360°,称为一周天。周期循环,可以用周天循环表示,周期中的特殊象在圆周图上表示为特征点。特征点可以表示周期中的时间、方位或其它性质的象。凡具有象数兼赅的概念都可以表示特征点,所以干支就从单纯的纪时,演变到能够在圆周上表示特征点,以纪理各种周期的象,并能够按照六十甲子周期规律进行周天演算。
以日或太阳年为甲子的干支周期,每一甲子所表示的时间是等同的,我们把这种周天度数相等的干支周期,称为形式逻辑的周期,而把以象变状态为干支的干支周期,称为辩证逻辑的干支周期,所以,一说到干支周期,就要区别它属于哪一种逻辑。
干支本来是作为象被用到历法中的,干支合用纪日,因为每日的时间相同,所以每六十甲子日周期的时间也等同。阴阳合历用干支纪月,并不是纪的阴历月或朔望月,而是纪的另外一种象,也就是节气。朔望月非整数日,阴历月用大月和小月对其进行了调整,朔日也就是日月相会之日为初一,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日月相会之日为节气,北斗再来相聚之日为中气,相临两中气之间的日子为一干支月。一个朔望年354日,一个太阳年365。2425日,二者相差11日,所以每隔4年置一个闰月,以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干支月之区间并非从初一到二十九或三十的农历月,但可以作为农历月的标志,闰月的干支标志和它前面的那个月相同,比如,2006年七月和闰七月的干支都是丙申。由此可知,干支月实际上是按斗建所定,斗建定月实际上是阳历。每一干支月的时间并不等同,六十甲子干支月周期是辩证逻辑的六十甲子周期。十二个相临干支月的总时间,就是一个太阳年的时间,而且每一个干支月又能代表一个阴历月或一个阴历月及其闰月,一个六十甲子月周期是五个太阳年。就这样,通过月的干支周期象数,每五个太阳年,阴历月和阳历干支月能够齐一纪理,也就是说,第一年的阴历正月如果是丙寅月,那么第六年的阴历正月也是丙寅月。
如果每年用一个甲子表示的话,那么一个六十甲子周期就是六十年。我国古代天文家在在制历时总是设定一个理想的上元,也就是历数的始点。要求它是某个甲子年的天正十一月的甲子日夜半,此时恰好是合朔冬至时刻,七星聚会,排成一线,并且冬至点位于北方之中的虚宿之内,也就是说上元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因为上元甲子年十一月为甲子月,所以十二月为乙丑月,正月为丙寅月。我国的夏朝规定以寅月为正月,商朝以丑月为正月,周朝以子月为正月,现在以夏历的寅月为正月。以甲子年的丙寅月为正月,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一年十二个干支月,那么每年的正月的地支都是寅。因为每隔五年阴历月和阳历干支月能够齐一纪理,所以,每隔五年相应的阴历月份的干支都相同,这样,甲和己之年相同月份的干支相同,同理乙和庚之年、丙和辛之年、丁和壬之年、戊和癸之年的相同月份的干支也分别相同。这就是“五虎遁月”起月法的来源。五虎遁月法又称年上起月法,其口诀如下: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位顺行流。
若问戊癸何方发,甲寅之上好追求。

同理,以甲子日的甲子时为始,一天十二个时辰,五天六十个时辰,以六十个时辰为一个六十甲子周期,那么,十二地支每天循环一周,每隔五天,六十个时辰循环一周。也就是说,每隔五天的相应时辰的干支完全相同,这样,甲和己相隔五天,甲己之日的子时天干都是甲,同理乙庚之日的子时天干都是丙,丙辛之日的子时天干都是戊,丁壬之日的子时天干都是庚,戊癸之日的子时天干都是壬。这就是“五鼠遁时”起时法的来源。五鼠遁时法又称日上起时法,口诀如下: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午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寒江一叶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1: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这一句话如果确实出自西周的话,很容易想象,这“十有二岁”与地支应当有联系。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寒江一叶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2: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干地支是古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易学的基本概念。天干地支在易学中的运用十分复杂而广泛,只有弄清天干地支的由来和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其在易学中的应用原理。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徐振韬先生说,干支纪年“据初步考证,至迟至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起,连续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帝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就有一个完整的甲骨文六十甲子表。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1-11-17 11:20
范先生,您这个说法概念是混淆的。
“干支纪年”是用干支表示年号,而“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并没有使用“干支纪年”,所记录的“己巳日”是干支纪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4: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有理,那四个字改成“干支纪时”为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09: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19 09:51 编辑

       用干支记年的方法创造性地实施于公元前427年。其数据完整保存于司马迁巨著《史记•历书》。在说服人们上有一些麻烦,其实只须用儿童的智商水平就可以说得清楚:历人(史家称之为“畴人”)的祖师爷既要用干支记年以预制历谱,预设干支年号,又得预防“政*治”上遭迫*害,人身有失安全的可能,还从“知识专利”方面的考虑,于是,这六十干支的名称,采用的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行业局码”形式。古四分历称“甲寅元”,就是由“焉逢摄提格之岁”翻译而知的。
     表  历治“行业”六十甲子早期称呼(据司马迁:《历术甲子篇》)
     十天干顺序:甲“焉逢”,乙“端蒙”,丙“游兆”,丁“强梧”,戊“徒维”,己“祝黎”,庚“商横”,辛“昭阳”,壬“横艾”,癸“尚章”;
     十二地支顺序:子“困顿”,丑“赤奋若”,寅“摄提格”,卯“单阏”,辰“执徐”,巳“大荒落”,午“敦牂”,未“协恰”,申“涒滩”,酉“作噩”,戌“淹茂”,亥“大渊献”。
     对照《尔雅•释天》提供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别称,岁阳:甲“瘀逢”,乙“旃蒙”,丙“柔光”丁“强圉”,戊“著雍”,已“屠维”,庚“上章”,辛“重光”,壬“玄黓”,癸“昭阳”;岁阴:除戌作“阉茂”字形稍异外,其余与《历术甲子篇》同。

      有关专题不日在“讲座”上网,请教正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0: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干支记年的方法创造性地实施于公元前427年。其数据完整保存于司马迁巨著《史记•历书》。在说服人们上有一些麻烦,其实只须用儿童的智商水平就可以说得清楚:历人(史家称之为“畴人”)的祖师爷既要用 ...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1-19 09:36


先生的公元前427年之说是目前最早的了。
但公元前427年这样一个毫无特征的年份,怎么会成为干支纪年的起点的呢?
我觉得,如果那年已经采用干支纪年,那也是延续以前的,只是这年开始有记载了而已。
干支纪年的起点必定有个来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09: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20 09:47 编辑

      对!为什么干支纪年从公元前427年开始,“必定有个不头”;后文将祥述。要点是:1、此岁年干支名“甲寅”,是古六历中采用历元为“甲寅”的“近元”之岁(“太初”元年则在公元前1567年);2、此岁为中国第一部成文历法《殷历》连系天象最为密近之岁,因之可认为是借名“殷世”以“殷历”为名的《殷历》成书之年;3、此岁是由古观象授时转为以“历数表”推步成为历书的最可能时间,从此开始,每次修历都能预制历数300年左右,其精度相差约一天;4、前此用过“岁星纪年”的方式,常见于《春秋左传》记载。但原以为岁星(木星)公转周期为12年,而实只有11年多,产生“跳辰”多次后失去准头,也失去了纪年资格,于是,原来只用于纪日的60干支乘时应世,成为最好的中国式纪年方式;5、成语“一元复始”来源于历法古四分历,经过一元岁(4560岁)是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由甲子开始复归甲子之数,而据考,古四分历正是《殷历》制书的历理和历数。....因此,公元前427年,是中华历法文明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辉煌之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8: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427年确实是甲寅年,这就是干支纪年起点的来头么?
为什么干支纪年的第一年用的是甲寅,而不是甲子?这算什么来头?
公元前427年发生了什么大事,成为开始使用干支纪年的来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23: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本》及《律历志》: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     
      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云:"黄帝元年丁亥。"
      史记黄帝以四甲子为元年,因黄帝及殷﹑周﹑鲁均以建子纪月。公元前2698年12月19日,今以建寅纪月为癸亥年癸亥月甲子日,以建子纪月为四甲子,其实是大挠创甲子之日.此后历二次十二地支循环,至前2697年1月11日丁亥冬至日方为黄帝所定之元年之起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08: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干支纪年的第一年用的是甲寅,而不是甲子?这算什么来头?
金宇飞 发表于 2011-11-20 18:28


      在己知的文明历史范围内,寻不出以甲子为“历元”的天象与历纪相一致的岁时。其余问题在己复文字内,不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