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8|回复: 1

吴昌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6 14: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2-3-26 12:37 编辑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
wcs0974b.jpg
cf4a7b7f.jpg
wcs934.jpg
wcs48502.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收起 理由
招叔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0: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昌硕转变画风之经过

■张仲和  樊宁

    顾行伟先生《过云楼与顾荣木》一文(载2009年1月2日“笔会”),说到吴昌硕曾在苏州过云楼临画,转变画风,终成大家。此事对研究吴昌硕而言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可惜顾文说之未详,现试补其前后经过,以就教方家。因为这些史实,大多还是鲜为人知的。
    吴昌硕始以书法篆刻为人所重,他的绘画其实可以说是参加了怡园画社以后才渐入佳境,走向成熟的。笔者曾见到吴昌硕在任伯年的《菊花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上题识自白道:“鹤逸六兄精绘事,一水一石不轻为人作。予画乱头粗服,无过问者。六兄然予用笔似雪个(按:八大山人),己亥华朝(按: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出八大《白鹿》一帧见惠。受而不报,非礼也,爰以是为赠。”受了一张八大山人的画,回赠一张任伯年的画,价值太不相等了,但正因为互赠不计价值,反而可见他们的情谊之深。
    己亥,吴昌硕55岁,顾鹤逸比吴昌硕年少22岁,虽然年轻,却是公认的画坛精英,吴昌硕一向称他六兄,他们是志同道合的艺友。毫无疑问,吴昌硕把这当成了自己在绘画道路上从此进入佳境的转折点。吴昌硕30岁就开始学画了,但自称50岁学画,这并非是他的自谦,而是说50岁以后他才对绘画有了真正领悟,摸索出了一条正确道路。
    据顾鹤逸后人说,这里面的真实故事是这样的:参加了苏州的怡园画社以后,吴昌硕自惭他的画乱头粗服,无人过问,一度用功临摹恽南田的没骨工笔花卉。顾鹤逸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笔路与八大山人近似,建议他以书法入画,并走八大山人的路子。为了进一步说服他,所以送他一幅八大山人的《白鹿图》。吴昌硕显然接受了这个建议,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成为影响一代画风的大家。
    顾鹤逸后人尝说,当年,吴昌硕在过云楼临画,把废弃的恽派花卉的习作丢入字纸篓内的便有不少,顾鹤逸挑选若干,作为资料保存。后来,吴昌硕成名了,书画圈内的人调侃说:过云楼字纸篓里多的是吴昌硕的画,便是指此。
    其实,也有吴昌硕自己满意而落了款的恽派花卉,成了过云楼的藏品的。所有这些画作,那位顾鹤逸后人都曾亲眼见过,不幸除一张落了款的册页尚存世外,其余的,都已毁于日军侵华战争的劫难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