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3|回复: 7

张鲁庵和“鲁庵印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7 09: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颐人

  张鲁庵(1901-1962)青年时从著名篆刻家赵时棢为师,搜有秦汉及名家遗印一千五百多钮,印谱四百余种,善制刻印刀,尤其是研制出名闻中外的“鲁庵印泥”而留得佳话。
  优良的印泥对篆刻家来说,会使作品精神倍增。为了研制出高质印泥,张鲁庵高价添置设备,以手工研硃、搓艾、制油,道道工序严密进行,还邀请化学师合作,前后作了五十多次试制,故“鲁庵印泥”色鲜历久不变,钤出印文有立体感,很少受气温影响,连钤十方印面字口不糊,历久不霉烂硬化。专家们都以能得到一小盒他手制的印泥为乐事。他病逝后,家属按遗嘱将他所藏的印章印谱全部捐献西泠印社,受到大家的敬重。
layn161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09: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庵红印泥
   作者:楼耀福
  关于印泥
    一日,我在外,一位熟悉的书家给我写了字幅,没带印章,说是下次来嘉定时给我补上。不久,他来了,也果然带来印章。我找出一小铁盒印泥,让他钤印。他大笑,说这是单位财务科用的。我只得再翻箱倒柜,终于找到漳州八宝印泥,有“特级贡品”的字样。他看了看,才算可以。
    盖过印章后,飘逸的笔墨果然平添了几分生气。稍后,他给我讲印泥,说最好的是上海鲁庵印泥。当年张大千离开大*陆后,还托人从上海带鲁庵印泥去用。
    我第一回听说鲁庵印泥,从此也开始探究印泥的诸多名堂。
    春秋战国时期,印泥是用黏土制的,平时如泥丸,临用时用水浸湿。当时公文和书信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为防止传递过程中的私拆,简牍外面加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用绳捆扎,把绳结放于方槽内,用湿泥封上,再用印章钤上印记,作为封检标记。这种泥丸称封泥,清末小说家刘鹗就有收藏封泥的爱好,由他编辑的《铁云藏陶》收录其古封泥752块。
    隋唐以后,造纸业的迅速发展使公文和书信改用纸张。竹简木牍的废止,致使用泥封信的做法也就此结束。之后的“水朱”印泥,印章刚盖上时色泽犹可,但时间一长,朱色纷纷脱落。直至油调朱砂印泥的诞生,印泥才得以完美。
    油调朱砂印泥的出现,应不晚于明代中期。明代文人顾从德编于1572年的 《集古印谱》,其钤印使用的就是油调朱砂印泥。印泥制作者中,有史可考的是清朝漳州的魏长安,他于清康熙十二年研制成“八宝印泥”名闻天下。
    印泥的品种很多,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广膘等。印泥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所表达的效果。好的印泥,红而不燥,沉静雅致,细腻厚重。钤在书画上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时间愈久,色泽愈艳。上海、杭州、漳州、苏州都产有质量上好的印泥。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鲁庵印泥”和漳州“八宝印泥”榜上有名。

张鲁庵其人
    无独有偶,与漳州魏长安一样,“鲁庵印泥”的创始者也是中药铺的老板。
    杭州张同泰国药号,创办于清嘉庆十年,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人。张鲁庵是张梅的五世孙,1910年继承祖业时,张同泰国药号已如日中天,与胡庆余等同为杭城六大国药铺。作为富家弟*子的张鲁庵此时却有志于诗文篆刻,他27岁起受业于赵叔孺,嗜好历代名家印章、印谱,积有各家印章四千余方、印谱四百余家。他收藏的印章中有罕见的何雪渔印章20方,张鲁庵特拓为专集;另有所藏“放情诗酒”一印,是杭州著名金石收藏大家魏稼孙旧物,堪称珍贵。张鲁庵所藏印谱极为丰富,其中不乏明版善本,最珍贵的有《十钟山房印举》百册拓本,明万历年间的《范氏集古印谱》《松谈阁印史》、隆庆年间的《顾氏集古印谱》等。
    张鲁庵的篆刻风格工秀隽雅,有 《仿邓完白山人印谱》、《鲁庵印谱》等多种印谱传世。另辑有 《秦汉小私印选》《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印摭》《钟?中印存》等。他与余杭褚德彝之子保衡曾辑 《松窗遗印》两册,收集礼堂遗印百方,以精工拓印仅40部,获得者如获珍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唯一的印学团体——西泠印社停止活动期间,张鲁庵居住的上海余姚路134弄6号,经常高朋满座,俨然一个金石篆刻家聚会的沙龙。 1955年秋,几经酝酿,“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备会”成立,张鲁庵的居所又成了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的所在地。筹备委员由马公愚、陈巨来、钱瘦铁、钱君匋、叶露园、王个簃、来楚生、高式熊等组成,王福厂为主任,马公愚、钱瘦铁为副主任,张鲁庵为秘书长。
    1959年,张鲁庵58岁。是年秋,西泠印社为筹办古代书画展览,派人来上海与张鲁庵见面。历尽沧桑的张鲁庵体态虚弱却思绪敏捷。对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等话题,他感触良多。他非常希望西泠印社恢复活动,为振兴中国印学艺术负起重任。当谈及西泠印社商借、收集历代金石书画,为展览提供实物时,张鲁庵当即表示他的收藏身后全归西泠印社。
    1962年4月,张鲁庵在上海寓所病逝,其家属按照他遗嘱于1962年10月9日邀请西泠印社派员接收捐赠。这是西泠印社创始以来,接受最丰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西泠印社为了感念张鲁庵的无私奉献,特辟专室保存,并沿称其斋名,命该室为“望云草堂”。

鲁庵印泥八十年
    许多书画篆刻家为让其作品达到他所期望的境界,曾自制印泥,精于篆刻的张鲁庵亦然,并将制作工艺系统完整地留传了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庵印泥”问世之前,漳州印泥风行市场。魏丽华斋印泥更为声名远播,但制作秘方却深藏不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鲁庵到上海后,从漳州买来几十两印泥,分析其颜料、油份、艾绒和药料成分,耗巨资从国外进口设备,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教授,把史籍中记载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获得大量数据。在研究中,他发现并纠正了许多误传的东西。比如漳州魏氏“八宝印泥”,他按照传说中的“八宝”配方,即: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红宝石、金箔、银箔、朱砂,耗费数月时间反复试制,结果发现并不像宣传中所称的那样有明亮感、凸起感,时间一长反而发黑,他认为这是银箔氧化所致。而其中的红宝石由于坚硬,根本无法研磨。最后,他得出结论:所谓“八宝”,只是以讹传讹。此外,经过试验,他还否定了古方中所说 “蓖麻油日久会发黑”、“芝麻油、茶子油日久泛黄”,并对古方中添加某些中药的说法表示怀疑。
    从1930年到1948年,张鲁庵进行了数百次试验,可谓废寝忘食。他反复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绒三种印泥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最佳配制比例,他琢磨相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和加工要求,他以手工研?、搓艾、制油,道道工序严密严格。张鲁庵把其中50余次相对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仔细作了记录,然后经过一再比较,进一步的完善方案。他的执著和一丝不苟,使他终于制成了三种鲁庵印泥:朱砂印泥、朱膘印泥、和合印泥。
    “鲁庵印泥”的发展与海派书画家密切相关,众多的篆刻艺术家对它偏爱有加。吴湖帆、刘海粟、唐云、朱屺瞻、王福厂、王个鋎、来楚生、陈巨来、钱君稥、贺天健等大家用的都是“鲁庵印泥”。 “鲁庵印泥”由此驰名艺林。
    1962年,张鲁庵走完了人生之路。生命有涯艺无涯,他创制的“鲁庵印泥”却成了永恒。
    张鲁庵去世后,会制作鲁庵印泥的人寥寥无几。从上海静安区申报“鲁庵印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中,代表性传承人仅两位,87岁的高式熊和82岁的符骥良。
    高式熊至今藏有自己十几年前亲手制的鲁庵印泥。曾几何时,高式熊为“鲁庵印泥”的几近失传而深感惋惜。前些年,耄耋老人怀揣秘方,跑过很多地方,想捐却无人接收。这让高式熊着实伤心了好一阵子。得知静安区将“鲁庵印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上海市、向国务院申报,老人高兴得赶紧捐出珍藏配方。
    “鲁庵印泥”的另一重要传人:符骥良。符骥良迁居沪上后,有缘结识书画篆刻名家唐云、钱瘦铁、来楚生、苏渊雷等,沉酣于翰墨金石之间。 1955年,参加“中国金石书法篆刻研究社”,任研究社秘书长张鲁庵的助理,视张鲁庵为亦师亦友。其时,“鲁庵印泥”声名远播,各地名书画篆刻家纷纷求索。张鲁庵因患病疾力不从心,便由符骥良掌杵代制。
    高式熊、符骥良都已垂垂老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鲁庵印泥”的制作技艺是否能薪火相传,世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上海市静安区。我想,上海静安区是一定不会让国宝级的“鲁庵印泥”在他们的版图上消失的。
    我把绚丽的海派文化比拟为一枚精美高雅的印章,我把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比拟为一幅古朴悠远的山水画卷,海派文化的印章如何让古老中国的山水画卷添彩,“鲁庵印泥”能或缺吗?

上图为张鲁庵
下图为张鲁庵给符骥良的信
mzla7764.jpg
7bb7bd.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09: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鲁庵(1901—1962)1901年生,字炎夫,号幼蕉。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社员。
  精篆刻又以善制印泥名驰遐迩。其时北京有徐正庵者,亦善印泥著闻,两岐并峙,曾有“南张北徐”之雅誉。鲁庵先生癖嗜历代名家印谱,广收博集,积有四百余家,可谓集印谱之大成,颇少可与之抗衡者。其藏书中尤足珍者,有传世不多之明版善本,韫椟而藏鲜肯出示。另从事历代印章实物之收藏,日积月累得四千余方,其中有少见之何雪渔先辈印章二十方,鲁庵先生特拓为专集;所藏“放情诗酒”一印,系杭州著名金石收藏大家魏稼孙旧物。
  鲁庵先生治印在民*国20年(1931年),始学赵次闲及西泠诸家,后乃以邓完白氏为依归,尝以重金购得邓氏燕翼堂五面印,所以宠之备至。鲁庵刻印行世者,有《仿邓完白山人印谱》两卷(民*国21年影印)、《鲁庵印选》、《鲁庵印谱》。另辑有《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罍印摭》、《钟矞中印存》、《完白山人印谱》等。鲁庵先生与余杭褚德彝(字礼堂)哲嗣保衡曾辑礼堂遗印百方,冠名曰《松窗遗印》两册,以精工精拓而付剞劂,仅拓引四十部,得之者珍如瑰宝。
  鲁庵先生乐于助人,人若相识告贷,凡丧葬者有求必应;而如若婚事呼将,辄拒不置理,此为其处世之哲理。鲁庵先生作古后,家属悉将所藏印章印谱,捐献给西泠印社。
63a3ac.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09: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庵印泥八十年(图文)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98期 作者:华振鹤  

  由篆刻家、收藏家张鲁庵先生创制的“鲁庵印泥”,是一种专门使用在书画篆刻领域的高质量印泥,创制至今近八十年来,一直受到书画篆刻界人士的普遍欢迎。2008年3月,鲁庵印泥申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获通过。前些日子,我走进鲁庵印泥传承人符骥良先生的寓所,请他谈了谈鲁庵印泥这么多年来的相关情况。
  符先生介绍说,印泥又叫印色,原来是为了防止公文、信件传递过程中被作伪、私拆而使用的。早在秦汉时期,发送公私文牍,往往使用由多种物质配制的黏土封缄,再盖上印章,作为信据。这种叫做“封泥”或“泥封”的黏土,便是早期的印泥。
  我问符先生:“用朱砂制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印泥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他介绍说,据《魏书》卷七十六“卢同列传”记载,卢同为防止官吏伪造“勋书”(立功证明文件),建议发证部门和受证部门之间相互核对,“对勾奏按,若名级相应者……以朱印印之……然后印缝,各上所司”。所谓“印缝”,就是盖骑缝章。这就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红色印泥(朱印)已经开始被使用了。不过,那时使用的印泥,或是水和朱合成的“水朱”,或是蜜和朱合成的“蜜朱”。用这种印泥印章刚盖上去时色泽尚可,但时间一长,水分蒸发,朱色便纷纷脱落。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由朱砂、油剂、艾绒三种主要原料制成的“油朱印泥”才开始出现。
  清代的油朱印泥,以福建漳州魏丽华斋出品的“八宝印泥”最有名。店主魏长安原来开中药铺,所制“八宝膏药”治疗疮疖十分有效。魏长安也是画家。据说,有一次,他作画完毕,打算钤印,可到处都找不到印泥,便姑且用又红又黏的膏药原料来代替,没想到钤出来的印竟鲜艳非常。消息一传开,书画篆刻家们纷纷求购。于是,魏长安索性做起了印泥生意,并打出了“八宝印泥”的招牌。这种印泥价格昂贵,时有“一两印泥一两黄金”之说。而且,魏长安对印泥的配方严格保密,传子不传女。时人望文生义,纷纷传言它用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红宝石、金箔、银箔、朱砂这“八宝”制成,因此钤拓之后特别明亮,而且有凸起感。
  印泥被文人广泛使用,成为书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始于明代文人画兴起之后。一件作品,用殷红的印泥钤盖印章,常可锦上添花。尤其是篆刻作品,必须通过印泥钤盖,方能显现艺术水平。书画篆刻家们当然希望自己所用印泥不烂不硬,所钤印面字口清晰、精神饱满、厚实凝重、鲜艳夺目。因此,许多书画篆刻家都曾自制印泥,以近代来说,即有吴隐、吴振平、邓散木等。可惜,他们的经验没有留传下来,影响也不大。能够系统且完整地留传下来,又为书画篆刻界熟知的,首推张鲁庵和他的鲁庵印泥。
  张鲁庵(1901—1962),名咀英,字鲁庵,浙江慈溪人,后定居上海。他家资殷富,其父开设上海益元参行,又在杭州开设药行,同时经营房地产。张鲁庵虽是“小开”(上海话,有钱人家的子弟),却没有纨绔习气,但他对经商也没有什么兴趣,一直师从著名篆刻家赵叔孺,深得赵氏真传,还早早就加入了西泠印社。他又精于收藏鉴赏,藏品极为丰富,有“海内第一家”之称。他逝世后,其家人遵其遗愿,将其所有藏品都捐给了西泠印社。
  鲁庵印泥是张鲁庵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油朱印泥制作的结晶。张鲁庵斥巨资从国外进口设备,又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教授,把史籍中记载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纠正了许多以讹传讹的东西。就拿八宝印泥来说,他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反复试制,结果发现并不像传说的那样有明亮感、凸起感,反而时间一长就会发黑——这是银箔氧化所致。而红宝石坚硬无比,根本无法研磨。最后,他得出结论:所谓“八宝”,只不过是宣传手法或传言,其实八宝印泥中并没有琥珀、玛瑙之类的成分。此外,经过试验,他还否定了古方中所说的“蓖麻油日久会发黑”、“芝麻油、茶子油日久泛黄”,并对古方中要添加某些中药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并无实际作用。
  从1930年到1948年,张鲁庵进行了数百次一丝不苟的试验,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绒三种制作印泥的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最佳搭配比例及有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制作过程中的加工要求等,把其中53次比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作了仔细记录。经过再进一步的完善,他终于制成了三种鲁庵印泥:朱砂印泥、朱磦印泥、和合印泥。这些印泥都通过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制作,工艺流程严密,有特定配方和制作工艺——这在印泥制作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
  1955年,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在上海成立,王福庵任社长,张鲁庵任秘书长,符骥良任秘书助理,社员大都为著名篆刻家。符骥良小张鲁庵25岁,不但精于书法、篆刻,还长于钤拓,因而深知印泥的重要性。研究社成立之际,张鲁庵已体弱多病,再无力自行制作印泥,有人来求,他总是委托符骥良握杵代劳,并把自己几十年摸索出的制作秘诀及复杂工艺一 一传授,后来更把那53张秘而不宣的配方奉献出来,让符骥良很快就成为了鲁庵印泥的传承人。
  鲁庵印泥的质量标准本身就很高,再加上符骥良的长期实践,对制作程序、制作方法、辅料添加进行了一些改进,所制印泥更有弹性,质量也更好了。亚明、唐云、刘海粟、王个簃、朱屺瞻、高式熊、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沈鹏等人都用他制作的印泥。高式熊还特意挥毫书写了《符制鲁庵印泥缘起》(见图),将符骥良的印泥定名为“符制鲁庵印泥”。
  如今,符骥良已经八十多岁了,正着手把自己制作印泥的丰富经验和繁琐工艺整理成文字,正在为进一步弘扬这一文化遗产忘我努力着。
lashcfc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1-11-17 09:37 编辑

上海鲁庵印泥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文房四宝
上海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作品展示(中国文明网 石诗 摄)
lani0424.jpg
lani0623.jpg
lani3720.jpg
lani5521.jpg
lani9022.jpg
lani9725.jpg
lani632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09: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鲁庵印泥成“国宝级印泥”(组图)

  记者孔同报道:2008年2月中旬,我国文化部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进行了公示。记者2月19日从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获悉,“上海鲁庵印泥”也名列其中,与“漳州八宝印泥”一起成为全国唯有的两个“国宝级印泥”。面对印泥的传承与发展,静安区将会成立一个技艺培训班,并为之建立一个工艺制作坊,其中还将设立一个陈列室,并向市民征集相关实物
  由清末民初海派印泥大师张鲁庵制作出的印泥“鲁庵印泥”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而它的发展与海派书画家的发展也休戚相关。整个制作过程由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构成,制作配方达50余种,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来制作个性化印泥,独特的制作技艺不仅使印文不走样,甚至可以使纸上印章永不褪色。
  静安区文史馆馆长杨继光向记者介绍,去年张鲁庵先生的传人??八旬的高式熊老人已经向国家捐献了这项技艺的秘方。但由于目前后继乏人,他们将打算成立一个培训班,邀请一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年轻篆刻家、印泥制作技师参与这项技艺的传承,鼓励他们按照配方与手法制作出产品,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传承津贴。
  杨继光馆长透露,他们打算在静安区文化活动中心内成立一个工艺制作坊,并设立一个陈列室。由于印泥的制作不需要太大的场地,今后这个制作坊还将能对外开*放,让市民观赏到印泥的整个制作流程,感受中国文化的气息。在制作坊中,将有有关电视专题片的播放区,有相关实物的展出,并将有部分实物制作成礼物,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售卖,进行市场化的推广。
lani6667.jpg
lani666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09: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静安区鲁庵印泥名列国家文化遗产

  2008年2月,我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静安区鲁庵印泥榜上有名,与“漳州人宝印泥”一起成为全国唯有的两个“国宝级印泥”。同时,这也是静安区在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唯一获得的殊荣。本次上海市共申报了四十个项目,经过文化部的鉴别、选择,最后上海有二十个项目被选上。
  印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质地好的印泥,钤在纸上,不渗油、不跑色,印出来的色彩鲜美沉着,有一种堆积的厚实感,从而为中国艺术增光添彩。由清末民初海派印泥大师张鲁庵研制的“鲁庵印泥”就是这样一种特有的中国艺术。它的发展与海派书画的发展也休戚相关。整个制作过程由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构成,制作配方达50余种,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来制作个性化印泥,独特的制作技艺不仅使印文不走样,甚至可以使纸上印章永不褪色。
  此次申报成功,将使这项后继无人的工艺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静安区为了保护这项非遗项目,将组织专门力量着力进行保护,同时将成立培训班,对有志于这个项目的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这个项目的不断传承。
  鲁庵印泥的秘方是张鲁庵先生的传人——八旬老人高式熊2007年向国家捐献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09: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鲁庵守信赠印泥

杜启康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雅好篆刻的张鲁庵因慕书画大师赵叔孺(赵时棢)的大名,到上海开设益元参行,并执贽投于赵氏门下,以便就近请益,与陈巨来、方介戡、徐邦达等同为赵叔孺的入室弟*子。张鲁庵的父祖辈在杭州经营张同泰药行,有名于时,所以他家资豪富,出手大方,不但热衷收藏名刻名石,而且不惜代价多方搜求古印谱,其收罗之富,在全国藏印谱者中,无出其右。值得一提的是,张鲁庵花费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并斥巨资研制印泥,经多年的试验和改进,其所制的“鲁庵印泥”堪与当时赫赫有名的漳州印泥、潜泉印泥媲美,颇得同行的赞赏。可惜的是,张鲁庵因患肝癌于1962年去世了。
  我父亲杜镜吾是金石书画家,和张鲁庵是好朋友,故平日他们见面所谈的多是篆刻方面的话题,并且互相借阅各自珍藏的印谱。我小时候,为父亲担任“信童”的任务,曾多次到南京路益元参行或张家替他取送印谱,所以对张先生也比较熟悉。父亲曾多次对我说过:我们姑且不管张鲁庵的印刻得怎么样,仅拿他保存了这么多名贵的印谱和研制出“鲁庵印泥”来说,已经替国家作了一件好事,在篆刻史上就应该记上一笔。从前,福建的漳州印泥统领了印泥市场,大家都知道漳州魏丽华斋的印泥好,但在旧社会,他们保守,造泥的秘方深藏不露,也绝不外传。张鲁庵年轻时在宁波就自制过印泥,因为没有经验,失败了;但他不灰心,到上海后不惜巨资和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继续试验研究,花大价钱从漳州买来几十两印泥,分别分析它们的颜料、油份、艾绒和药料成分,仅朱砂、冰片、蓖麻油、颜料就不知耗费了多少,最后终于成功了。它的最大特点是质细而薄,且颜色鲜艳,印章钤用后不泛油,虽历久而色泽如故。但他并不以此出售,只慷慨地赠送给朋友(如张大千、吴湖帆、陈巨来等)使用,深受业内人士的好评,一致称之为“鲁庵印泥”。
  1962年冬天某日,父亲对我说:“张鲁庵的丧事结束了,他立有遗嘱,要把收藏的印谱和印章全部捐赠给杭州西泠印社;他曾经借过我两本印谱,你拿我的信去找到张老太,把印谱要回来,免得把我的也混在一起捐掉了。”
  张家住在余姚路上一栋三层楼的石库门房子,张老太(叶宝琴女士)接过我递过去的信说:“你先在客厅坐一会,我上楼去把印谱找出来。”我环顾客厅,心想:从前这里我来过多次,那时天天高朋满座,有时幌筹交错,欢声笑语,十分热闹,如今张先生走了,这里寂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反差之大,令人陡生凄凉之感。正沉吟间,突然看到挂在墙上的人像照片很脸熟,仔细一看,这不是我的同学钱澄海吗?再看,桌子玻璃板下还有多张,而且还有他和一位女郎的亲密合影。我一时不明白,怎么钱澄海的照片会在这里呢?
  1947年上初中时,我和钱澄海是同班,而且还同一张课桌,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家境艰难,未及毕业,上海解放后不久他就辍学参加工作了。他的个子高,篮球打得特别好,后来被解放军发现,吸收到八一篮球队,到50年代中期,还未到20岁的他,已是国家篮球队不可替代的主力队员,也成为许多爱好篮球的年轻人的偶像。……但是,我们自从1950年分手后,虽有联系,却一直无缘见面。
  我正沉浸在看到老同学的照片而激动时,张老太下楼来了,交给我两本印谱,并且还有一大盒“鲁庵印泥”,她说:“这印泥是老头子答应过送给杜先生的,死前特意关照我一定要送到。”我忙不迭地说谢谢,深为老一辈学人处事严谨和待人的诚信所感动,但我更急不可耐地问到钱澄海的照片,她笑道:“是我女婿呀,他和晓霞(国家排球队队员)已经结婚几年了。”
  回家后,我把印谱和“鲁庵印泥”交给父亲,也说起钱澄海是张家女婿一事。他看到一大盒印泥,摩挲良久,分外高兴,却又不无感慨地说:“张鲁庵曾经说过送些印泥给我的,但后来他生病了,我也不抱希望了,真想不到,他还会记住这件事。‘鲁庵印泥’本来就是非卖品,现在人死了,这印泥就更加珍贵了。”继而又说:“钱澄海以前常到我们家跟你一起玩,我当然记得他,但我从不知道他是张鲁庵的女婿;今天你跑了一趟,可为一举两得啊!”
  80年代后期,钱澄海从国家男子篮球主教练的位置上退下来了,但我们仍保持着联系。有一次在电话上我提到上述往事,他哈哈大笑:“是的,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巧,这也是缘分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