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11|回复: 72

尤崇遐:实证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6 19: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1-11-28 09:13 编辑

      如果把西方中世纪文化与近现代工业文化做一对照,所揭示出来的文化内涵将极富启示性。按照美国的大卫.格里芬,现代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就其本来的和典型的形态而言,相当于罗马天主教的“基础神学”和新教的“护教学”。
   

    “一般而言,宗教是一种与终极实在的联结方式,是诉诸信仰的救世之路,而现代自由社会自有其神学替代物,即通过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造成的物质进步来实现“救世”。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构成这一神学的两个现代替代分支:经济学理论旨在说明市场行为如何把私欲变成公益,因而成为神秘天命学说的现代形式,市场经济则提供了一个‘实践神学’的复本;自然科学提供关于宇宙本性的基本真理。
   
    “人类没有放弃宗教,他们仅仅是不再相信宗教信仰的传统对象而已,宗教的基本动机仍存在,那就是与宇宙的终极实在或终极力量和谐地生活。无神论唯物主义只不过意味着用一种宗教最终代替另一种。对唯物主义说来,物质本身被看作是宇宙的终极实在,它是存在着的一切,也是我们重视的一切的创造者。这种宗教动机解释了从理论唯物主义向作为一种宗教生存方式的唯物主义的转变。这种宗教唯物主义的最明显的形式是毫不魇足地渴望支配和占有物质财富。”([]大卫.格里芬《后现代宗教》)
   
    作为“理论唯物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不单是一个现代哲学流派,而是为现代拜物教文化辩护的“经院哲学”。撇开其繁冗乏味的论证,它的“教义”就是该派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阐述的关于存在的“可证实原则”:一个句子只有在被经验验证的条件下才是有意义的经验命题;否则就是“分析的”重言式命题;如果既非经验的也非分析的,那便是以非存在为对象的“形而上学”命题,也即没有意义的命题。显然,否定意识的意识形态只能是精神的自我否定,或者叫物化的順世主义,这就是实证主义的文化属性。
   
    不难发现,艾耶尔的“三命题”说无非是把宗教的精神性本体颠倒过来,让“神圣”的物质占据了本体的地位。黑格尔对此曾批评说:

    “理智把感性世界当作实体或基础,并对它加以论证。不过这种理智的论证并不是独*立的运动,而是肯定一个固定的对象当作主题、独*立的本质。因此这种理智思维并不是真正的哲学,并不能深入本质,并把本质表达出来,而只是寻出一些宾词来表明它。”(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
   
    顺便说一下,用实证的方法去证实精神不存在,这个做法本身就很无聊。
   
    因为,就算按照实证主义的信条“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也须有“被感知”和“感知”两种存在才成立。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称前者是“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即一种纯粹的、无条件的、完全充实的、自身同一的存在;后者与之相反,是一种“非存在”,即一种永远无法做到自身同一,因而是“是其所非且非其所是”的自为的存在。自为之所以具有这样一种悖论式的、自我矛盾的存在方式,原因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而意识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结构,即“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由此引申出两个推论:其一,意识总是超出自身而“指向外面”,奔赴一个异于自身的存在,而后者正是作为与自为相对的自在的存在。其二,意识之所以要“指向外面”,原因在于它自身空无内容,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本质的存在。意识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永远超出自身因而无法与自身同一的悖论式存在。因此,意识就是“虚无”,“自为除了是存在的虚无之外,没有别的实在。”

    其实,视精神或意识为“非存在”的观点乃是一种普遍的观点,几乎可以说是定论。“非存在”意味着无形体,意味着一切有形存在物的对立面。
   
    如亚里士多德说:“若‘存在’只有一个意思,且不能同时有相反的意思,因此就不会有任何‘不存在’这个推论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很可以不是指绝对的‘不存在’,而是指某一特定的‘不存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有些事物被称为‘是’者,……又或是对这些事物的否定,以及对本体自身的否定。(为此故,我们即便说‘非是’也得‘是’一个‘非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
   
    “上帝被称为不存在,这不是因为他达不到存在,而是因为他高出于一切存在之物。”[]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黑格尔说:“当我们肯定存在时,存在的无有就是思维”,(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

   “有与无之同一乃一切辩证运动之源泉”。《哲学术语词典》(法文版)1962)

    假如以上说法成立,那么实证主义对“非存在”的否定既无意义也不辩证。
   
    认识论方面,现代实证世界观追随德谟克利特,把事物的属性分为初始性质、第二性质和第三性质。初始性质是那些被看成真正实在的性质,诸如广延、形状、质量等纯粹客观的、定量的、非人的性质。第二性质是颜色、声音、气味、滋味和温度等由第一物性派生出来的感觉属性,它们不被看成是真正外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是与人的主观性不可分离的。例如玫瑰并非红的,而是由以某种特定频率振动的原子将振动传达给视网膜而莫名其妙地发生了红的知觉。它们与广延、形状、质量相比既不真实也不重要,与客观世界本身关系不密切。第三性质包括所有意识属性,如价值、情感、德行以及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判断。它们在物性中不具有任何终极的重要性,从而惩恶扬善已不再是与终极实在实现和谐一致的途径了,现在的途径是去支配和占有真正实在的东西即物质。
   
    “现代唯物主义本体论有与其相关的认识论学说,认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觉经验都必定来自于人的(物质的)感觉器官。”([]大卫.格里芬《后现代宗教》)如洛克的“白板说”]把灵魂看成是一块没有写上任何字迹的完全空白的板,在灵魂中留下痕迹的东西,都是仅仅从感觉和经验来的。如休谟认为,人除了狭窄范围以内的知觉以外不能想象任何一种存在。须知,人目力不及鹰隼,嗅觉不及猪犬,勇武不及狮虎,蛮力不及牛马,照洛克等人的说法,人类理应比动物离真理更远,岂能自封万物之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证主义的“存在”并未获得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苟同:
   
    “实证论声称,凡是不能观察到的,都是不存在的。但这种观点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们究竟“能够”观察什么或者“不能够”观察什么,那是不可能作出有效的断言的。……因为可观察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所观察到的不是世界。……我们需要有一个概念世界来把我们的感觉变成可以为思想所利用的东西。认为我们知觉到这个世界,那是幻想。当我们说我们知觉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已经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概念的东西。我的感觉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只有通过一种概念的构造,才能变为一种世界观。因此不能断言可观察世界的后面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实在)世界,因为这种可观察的世界本身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世界并不是由我们的感觉给予我们的。”(《爱因斯坦文集》)

    笔者以为,感觉只能提供细枝末节和浮光掠影,而非事物的全貌和真谛。感觉没有告诉我们惟有物质才存在,因为我们只能感觉我们的感觉,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就是这个意思。

    结合这里的话题,实证论的错误在于把鼎足而立、互斥互补的“天地人”三才肢解开来,孤立地强调其中一方,也就是有形的、可感觉的和实证的“地”,余皆不论,或仅仅将“天地人”作物理解释,说到头不过是原子一类物质颗粒的不同堆积方式。

    从更深层面上说,物质本体的预设同精神本体一样颇成问题,其存在与否也同样不能被实验手段证实。如拥有深厚科学背景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

    “在整个历史时期中,某种固定的科学宇宙观却始终存在着,这种宇宙观事先就假定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和不为人所知的物质存在。这种物质也可以说是一种外形的流变下充满空间的质料。这种质料本身并没有知觉、价值和目的。它所表现的一切就是它所表现的一切,它根据外在关系加给它的固定规则来行动,这种规则并不是从它本身所以能存在的性质产生出来的。我所谓‘科学唯物论’就是这种假说。但我也将对这一假说提出诘难,我认为它完全不适合于我们现阶段的科学状况。”[]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当然,即便物质本体真的不存在,这对西方经济型文化也不构成问题——物质对于这个文化与其说是认知、理解、验证和思辨的对象,毋宁说是欲*望和占有的对象。它开始时仅仅是生物感官性的,直到经济以自身为目的时,就变成理性的、文化的、形而上的、本体的东西了。按照西美尔的《金钱的哲学》,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本体,都只是人的文化所创造出的形式化客体。人创造出这种“客观精神”,原本是为着拓展其生命和潜能,并将其整合入自己的生命流之内。然而这种主体与客体的整合是最终无法达到的,已完成的形式化客体与生命流相抵牾,反客为主变成了目的,人反而沦落为其产物的奴隶。西美尔对客体化进程的谴责尤其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物化进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1: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1-11-26 21:07 编辑

本论坛确有为实证论所蛊惑者。
实证论乃现代世界观之渊薮,中华复兴之大敌,故发此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6 21: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那么多的“主义”,不过是想说明“精神”的存在!

小道迷糊,请教先生草木有“精神”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1: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木知秋。
去掉无知的质料部分,剩下的就是精神了。
知就是精神,只不过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处于高级阶段的能思维的精神而已。
浑沌不是物质,浑沌是原始心物合一。
身为浑沌道长,对此不可不知也。
否则建议改称物质道长也。{:soso_e14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6 21: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草木皆有“精神”,可否理解“精神”产生于“物质”?

浑沌是一种状态,心之未起,物之未成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草木皆有“精神”,可否理解“精神”产生于“物质”?

浑沌是一种状态,心之未起,物之未成也。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1-11-26 21:43


这就对了。心物之未发谓之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6 22: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先生“这就对了”是指“精神”生于“物质”,还是指“未发谓之中”?

浑沌亦非“中”。不过是题外话。还请先生解读“精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2: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先生“这就对了”是指“精神”生于“物质”,还是指“未发谓之中”?

浑沌亦非“中”。不过是题外话。还请先生解读“精神”。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1-11-26 22:23


可否问一句,您能先解读“物质”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7 0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物质,不能尽读,可以无限逼近。此谓道可道,非常道也。
所谓“证实主义”,便是这个无限逼近的过程。

不过先生的“精神”,浑沌看来,除却产自物质,便是产自神明。还请先生明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08: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物质,不能尽读,可以无限逼近。此谓道可道,非常道也。
所谓“证实主义”,便是这个无限逼近的过程。

不过先生的“精神”,浑沌看来,除却产自物质,便是产自神明。还请先生明言。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1-11-27 00:10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下看来,西学之“物质”,乃老子所言“有”之实体化;“精神”即老子所言“无”之实体化。二者同出于道。
而道长竟将道归结为物质,从而为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张目,大谬不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7 09: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下看来,西学之“物质”,乃老子所言“有”之实 ...
中华之本体 发表于 2011-11-27 08:00


先生未答“精神”解读,虚说有无,以此改变讨论话题,不亦谬乎?
有无相生,如若“精神”为“无”,则生物之前并无“物质”,仰或“物质”也有“精神”?还请先生解析。

“道”非“物质”,先生如何解读浑沌思维?所得结论如此方谬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5: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1-11-27 16:21 编辑
先生未答“精神”解读,虚说有无,以此改变讨论话题,不亦谬乎?
有无相生,如若“精神”为“无”,则生物之前并无“物质”,仰或“物质”也有“精神”?还请先生解析。

“道”非“物质”,先生如何解读浑沌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1-11-27 09:26


在下本主帖已对意识也即精神做过解读,恕不重复。

此外,中国传统术语“天”、“阳”、“一”可诠释为“精神”,“地”、“阴”“二”可诠释为“物质”。如汉代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五、四”后的新儒家熊十力亦如是说

从前吾国易家的学者,多有把物说为向下的,把心说为向上的。如汉儒云:“阳动而进,阴动而退。” 他们以阴来表示物的方面,以阳来表示心的方面,其所谓进,就是向上的意思,所谓退,就是向下的意思。后来宋明诸师,也都持此等见解。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0

钱穆也曾作此解读:

中国俗语言天地良心。心之良,即是道心。一部中国二十五史,先圣先贤上乘人物无不可以天地良心四字说之。……无此天地,无此良心。非此良心,亦将非此天地。一而三,三而一。此四字非宗教,非科学,亦非哲学,但亦可谓天属宗教,地属科学,心属哲学,宗教、科学、哲学之最高精义亦可以此四字涵括,而融通合一。亦可谓中国文化传统即在此天地良心四字一俗语中。(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书社1986,第80

至于“浑沌”,可解读为心物原始合一状态。可参阅在下《中国三才说与古希腊四根说之比较》一帖有关“水”的议论:

水的意象较为另类,由于有着火、土、气三元素所不具有的独特意蕴,因而成为“道”的象征。
中国先哲说“道兼统三才”。
希腊最早哲人泰勒斯说“水为万物之原”,故大地浮在水上,水即混沌、基质、根源。
管仲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地度篇》)
老子亦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荣格对水尤为垂青,认为水是对无意识的最普通的象征,是“道”的飞龙——一个怀抱在阴中之“阳”,是蕴含着的原型,更为初始的原型,恰似混成的“道”的特征。
这是“因为,与自然界直接地、无差别地相统一的观点,是人的最初的和最主观的观点。”([德]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水意味着心物尚未分化,善恶之区分尚模糊不清,每一事物更像是永久流动、永远变化的大海的一部分,其中所有的事物、所有的差别都融而为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7 18: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中华之本体

拿出一大堆别人所说的话,还是没有给“精神”来个定义。

“精神”来自“天”,不如说来自神。
“精神”为“无”,却又对不上物质的“有”。
再多般出一些“圣人”,也无助于先生对“精神”的解析。还是“知就是精神”比较贴切,不过这是不能相对于物质而言的。

爱因斯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证实论支持者,他那一句“上帝不甩骰子”,便是证实论的基础。

至于先生对“浑沌”的解义,实在也太穿插附和,还敢笑话浑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18: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中华之本体  

拿出一大堆别人所说的话,还是没有给“精神”来个定义。

“精神”来自“天”,不如说来自神。
“精神”为“无”,却又对不上物质的“有”。
再多般出一些“圣人”,也无助于先生对“精神”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1-11-27 18:17


殊不知爱因斯坦对实证论并不感冒,看来您并未认真读在下的帖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证主义的“存在”并未获得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苟同:
   
    “实证论声称,凡是不能观察到的,都是不存在的。但这种观点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们究竟‘能够’观察什么或者‘不能够’观察什么,那是不可能作出有效的断言的。……因为可观察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所观察到的不是世界。……我们需要有一个概念世界来把我们的感觉变成可以为思想所利用的东西。认为我们知觉到这个世界,那是幻想。当我们说我们知觉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已经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概念的东西。我的感觉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只有通过一种概念的构造,才能变为一种世界观。因此不能断言可观察世界的后面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实在)世界,因为这种可观察的世界本身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世界并不是由我们的感觉给予我们的。”(《爱因斯坦文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7 21: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殊不知爱因斯坦对实证论并不感冒,看来您并未认真读在下的帖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证主义的“存在”并未获得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苟同:
   
    “实证论声称,凡是不能观察到的,都是不存在的。但这种观点 ...
中华之本体 发表于 2011-11-27 18:51


爱因斯坦是人,不是神。他在光电效应里暗示的量子物理,成为他毕生学术上反对的理论。

先生既然提出他反对实证的言论,小道提出他支持实证的言论,是为一种平衡的态度,何必反驳?

小道想与先生讨论的,是“精神”的发生根源,如果先生觉得太难,小道告退便是,何必左顾右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1: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因斯坦是人,不是神。他在光电效应里暗示的量子物理,成为他毕生学术上反对的理论。

先生既然提出他反对实证的言论,小道提出他支持实证的言论,是为一种平衡的态度,何必反驳?

小道想与先生讨论的,是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1-11-27 21:11


在下主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如要告退,那就请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20: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于唯物论实证论于本论坛颇盛行,故顶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21: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因斯坦的理论,其出发点是经过实证的“光速不变”论,而其结果也是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实证才被学术界所广泛接受。而你所谓的“爱因斯坦对实证论不感冒”,其实是指爱因斯坦对“思维过程随时受已实证理论所约束”这一点不感冒,而不是对实证方法本身不感冒,否则何必创建相对论呢?只要说一句“上帝要如此”,那就是终极答案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09: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雪狼先生说的是。
现当代神学者常以科学为自证之利器,爱因斯坦、霍金的言论更是他们的法宝;
此中情趣无非是说,原本作为神学死敌的自然科学都有与其相通之处,这几乎就等于是浪子回头;
浪子为何回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反证了神学、宗教作为人类心灵之家的永恒位置。

此处我不想说别的,而只是打算说出这样一个疑惑:
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霍金们的言论如何能够构成重要的哲学论证?
物理学果然能够取代哲学,物理学家的经验性理性运用果然能够取代哲学家的理性思辨?

神学者们内心深处很是期待仅仅与物理学家、自然科学家们为伴;
他们也希望转移人们的视线,看看他们是如何以写意的幻相引导毫无防备的敌人走入精妙的陷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15: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1-30 15:28 编辑

所谓哲学的理性,无疑根源于物理显示的理性。
物理不是哲学,但是物理是哲学思维的源泉。

那些装神弄鬼的人,当然很希望也像物理学一样有说服力,所以才不断地搬弄一些自我认为是物理学的“圣人”。其实物理学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圣人,只有对知识无穷的追求,所以他们昨天搬弄牛顿,今天搬弄爱因斯坦。。。。。。。却总也说不出自己的“神”在何处,不亦可笑乎?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1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10 + 10 + 10 物理是哲学思维的源泉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08: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2-1-31 08:53 编辑

看来本论坛只知物质不知精神的唯物信徒还大有人在。
道理其实很简单:目能视物,但目不能自视——这就是精神的存在方式。
此即胡塞尔所言: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不懂此理者,未入哲学门者也,不足与之言哲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4: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顾名思义!唯物论并非说只有物质没有精神,而是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的问题。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比如人没有大脑就没有思维,不存在独*立于肉体的“魂魄”。唯物论者并非不承认精神的存在,但是认为精神的产生有其物质根源,并非凭空产生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6: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1-31 16:42 编辑

实证是工具而不是道
将工具与道混为一谈。。是楼上诸位的错误。。神学为何不能拿科学这个工具自证?

各位的思维类似孔子。不知周礼工具之实,而将其视为道。
周礼这个工具,有其目的和运用的条件
离开这两个限*制,胡乱运用。。那么周礼本身就被孔子视为了“本”。。

科学也一样
当你将科学、实证这些工具视为本。。由此推理,只能得到由科学和实证构成的世界。。

老尤的说法,无非是说,科学和实证构成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与之相辅相成、混而为一的精神则无法从科学和实证构成的世界观里看得到。。唯物论说精神是第二性,则精神只是物质的一种表现。。

我看老尤的困难在于学西学将精神和物质切分。。那么就跳到西学必然的走向里面了。。科学、实证工具无法*论证精神。。这一点佛学很早就认识到了。。虽然我没有读过佛学的书,一本都没读过,泛读都么有。。但心动还是旗在动?。。如果老尤反问一句:你如何论证物质?。。那么楼上诸位必然要运用内含物质存在的科学和实证工具。。那么也就犯了循环自证的错误。。你同样无法*论证。。


精神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都是无法*论证的。华夏的“道”并没有做精神和物质的切分,是另一个系统。老尤硬拉天是精神、地是物质。让自己陷入了困难。道本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天本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地本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人本身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6: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么说是否意味否定科学和实证。。像混沌说的那样要排斥科学?
非也
科学是研究物性规律的学问。。无须排斥却要知道其局限。。
实证是“有”之实证。。实证不了“无”。。
如此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6: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顾名思义!唯物论并非说只有物质没有精神,而是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的问题。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比如人没有大脑就没有思维,不存在独*立于肉体的“魂魄”。唯物论者并非不承认精神的存在,但是认为 ...
雪狼 发表于 2012-1-31 14:53


你看
你把自己的任何一句话反过来说都一样是无法反驳的。
也就是说,你说的东西毫无意义。。只能说明你的取向,不能用于证明或反驳。。
(我在不同的辩论里强调无数次这个问题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8: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2-1-31 19:09 编辑
我这么说是否意味否定科学和实证。。像混沌说的那样要排斥科学?
非也
科学是研究物性规律的学问。。无须排斥却要知道其局限。。
实证是“有”之实证。。实证不了“无”。。
如此而已。。
顾如 发表于 2012-1-31 16:46


顾兄字字珠玑,句句至理名言。在下能引为同道,甚幸。{:soso_e181:}
世界实乃“有无相生”,故“非存在”也存在。
而科学唯物实证论者仅知“有”不知“无”、是“有”非“无”、扬“有”抑“无”。
在下意在强调:
其一,世界于本体层面,有无两分,然其间有一非有非无的形上中介界限(特请顾兄注意在下这一立场);
其二,世界于现象层面,有无混合,此即“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间”;而后非有非无开解,此即“万八千岁,拥抱开解。”。
其三,世界与文化层面,究竟以何者为主以统摄上述形上三元,是乃在下所谓不同文化之本体取向。(物质耶?精神耶?中介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8: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你反过来说说?你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基于精神才存在的吗?我说的本来就是唯物论的定义,又不是我自己下的定义。自己去翻翻唯物论的历史,哪部著作完全否定精神的存在了?只是一个谁为本谁为末的问题而已。

你看
你把自己的任何一句话反过来说都一样是无法反驳的。
也就是说,你说的东西毫无意义。。只能说明你的取向,不能用于证明或反驳。。
(我在不同的辩论里强调无数次这个问题了)
顾如 发表于 2012-1-31 16:5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9: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23# 顾如
老尤硬拉天是精神、地是物质。让自己陷入了困难。道本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天本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地本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人本身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  
==========

顾兄这里有一点误会。

诚如王夫之所言:

“夫《易》,天人之合用也。天成乎天,地成乎地,人成乎人,不相易者也;天之所以天,地之所以地,人之所以人,不相离者也。易之则无体,离之则无用。”(《周易外传·系辞传上》)

就是说,天地人一而三三而一,分则为精神、物质、中介;合则心物合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0: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你反过来说说?你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基于精神才存在的吗?我说的本来就是唯物论的定义,又不是我自己下的定义。自己去翻翻唯物论的历史,哪部著作完全否定精神的存在了?只是一个谁为本谁为末的问题 ...
雪狼 发表于 2012-1-31 18:48


分则鄙
分是为了便于分别研究。。而不是其中真的有物质和精神的分别。。
唯物论,将精神置于物质之下,实质已经两分。

你知道那段话没有任何证明力就行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2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23# 顾如  
老尤硬拉天是精神、地是物质。让自己陷入了困难。道本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天本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地本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人本身就是物质和精神合一的。  
==========

顾兄这里有一点误会 ...
中华之本体 发表于 2012-1-31 19:01

那么你只能说天的表现偏向精神。。不能说天代表精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