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5|回复: 0

[品读经典] 试解“未知生, 焉知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7 21: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诚心儒意 于 2011-11-27 21:48 编辑

试解“未知生,焉知死”
11/25/2011

世人多直译:尚未知生,如何知死。认为孔子是在回避直接叙述“何为死”
其实并不错,只是稍嫌肤浅。

我的理解,孔子本意是:若知生,则知死。
若欲探知“何为死?”,只须弄懂“何为生?”。
不懂“何为生”者,自然不懂“何为死”,
懂了“何为生”,自然会懂“何为死”。

再进一步理解,孔子的深一层意思是:
死,并不是生的结束,而是生的继续。
没有生,则没有死;没有死,亦没有生。

有庄子一段颇为传神: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 知北游》)

用孔子“未知生, 焉知死”的观念, 你将更重视“生”, 珍惜“生”, 同时并不会“畏惧死”,也不用刻意回避“死”。



《易经.系辞》有言“生生之谓易”。
孔子亦另有曰: 死生有命。



严格说, 人类对于“死”, 除了了解其“外部表现”外, 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

即便有上面所说“死是生的继续”, 但是, 相对于“生”,“ 死”毕竟还是另外一个不同的阶段。

所谓“不同”, 就是人类无法像描述“生”一样来描述“死”。 如果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的话, “生”和“死”就真的没有区别了。

所以, 孔子的确有“回避直接描述‘死’”的本意, 而弟*子们的提问也未必没有“难为老师”之意。 所以, 从这点出发, 就更可以看出圣人的智慧和高明了。



而说到“知生”, 则必然立即出现一个蛮大的题目于每个人面前。

对于急于“知死”的人来说, 问他: “你知生么?” 真的是一个绝妙的方法, 既可以避免回答“何为死”这个难题, 也可以转移人们本不愿意讨论的“死”的话题。

如果认为“死”是“生”的结束, 那么“何为死”就的确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那个“结束”之后的事情?

只有将“死”置于“生的继续”时, 才有讨论它的必要。 既然是“生”的继续, 当然就是“继续”讨论“生”才对。



欲“知死”者, 其实尚未“知生”, 真“知生”者, 必已“知死”矣!

所以, 欲“知死”者, 但求“知生”而已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