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8|回复: 5

[公议] 钱文忠《三字经》讲解中的几处破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1 14: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文忠《三字经》讲解中的几处破绽
  钱文忠讲述《三字经》,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确实很生动。
  不过,总觉得钱文忠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提高,其中有不少偏差。

  钱说齐国国君都是姜子牙的后代 ,那田氏齐国他没说!
  钱文忠还说庄子是“江湖”、“武侠”的创始人,这也比较新鲜。道教提倡“天人合一”、“淡泊名利”、“从容面对生死”……本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怎么钱文忠说是“江湖义气”的始作俑者,那不成了“江洋大盗教”了,这得好好切磋切磋。
  比如说《割席分坐》的故事,说华歆贪图荣华富贵,管宁割了席子,同他断交了,后来华歆趋炎附势被“杀”了。而历史上,华歆是病逝,不是被杀。
  《岳飞拜师》,拜了几个兄弟,有什么王贵、汤怀等人。这讲的不是历史,而是《岳飞传》。历史上没有汤怀其人。
  钱文忠讲宋代皇帝都是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这也不准确。北宋皇帝主要是赵光义之后,而南宋自高宗赵构退位后,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后代手里。这是由于赵光义的子孙在“靖康之耻”后基本上被俘虏到金国了,唯一逃脱的赵构,其子死于长途奔波中,无奈之下,赵构只好从赵匡胤后人那里挑选太子了。赵光义在登上皇位后,就把赵匡胤的几个儿子给害了,其中包括赵德芳。赵匡胤的死,也有可能是赵光义下的毒手。评书里说赵德芳是当了“八王爷”,而历史上,他被叔叔给弄死了。评书和戏剧里,有所谓“贺皇后找赵光义吵闹,于是赵光义封赵德芳为‘八王’”的故事,也是子虚乌有。因为赵匡胤的原配贺氏早在赵匡胤当皇帝前就逝世了,连皇后这个名号都是追封的。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时候一到,一切要报”,到了宋徽宗以后,赵光义的子孙基本上都被抓走了,南宋的皇帝又由赵匡胤的后代来当了。南宋帝王是赵匡胤的的四子赵德芳和次子赵德昭的后代。好在赵光义没有把赵匡胤的孙子也杀光,否则南宋就不姓“赵”了。

  继续“抬杠”。

    钱文忠讲述《知音》时,说俞伯牙请钟子期上船时,马上弹了《高山流水》。这里补充一下,据说在俞伯牙先问钟子期登船之前自己弹的是什么乐曲,钟子期答,弹的是“孔子哭颜回”的故事。俞伯牙听了又惊又喜,之后才弹了高山流水给钟子期听的。
    可惜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摔了琴,终生不再弹奏。
    “孔子垂泪因颜回,伯牙焚琴为子期”,最赏识的人都早早离去了,古往今来令人不胜伤感。
    俞伯牙是否真弹过《哭颜回》,说法不一。也许是后人觉得颜回和钟子期两位才子都英年早逝,命运太相似了,故此拼凑在一起了。

    钱文忠讲“秦始皇灭三族,李斯被杀”。其实李斯是秦二世和赵高所杀。这里出现口误。

匈奴没有灭掉罗马帝国,但也削弱了其统治,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匈奴帝国曾称霸欧洲
  经过秦汉历史的演变,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北匈奴分别聚居在大漠南北地区。后来北匈奴西迁到欧洲,南匈奴则归属汉朝。
  公元91年北匈奴在和汉民族的长年战争中承认了失败,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此后300年的史书中很少提到匈奴人的去向,公元4世纪,这个神秘民族又现身欧洲,来到里海北岸的顿河草原游牧。
  公元375年,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向西攻灭了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国家,向南攻克亚美尼亚,一直打到波斯和叙利亚。匈奴人以凶残闻名于世,他们所过之处往往留下一片废墟,一地白骨。进占匈牙利草原后,匈奴人暂时定居下来。匈奴曾发动过多次战争,迫使日耳曼等民族向西迁移。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罗马帝国虽然到此时才分*裂,但分*裂的倾向却早已显露。从公元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内部就已经开始了统治危机。罗马帝国分*裂后,仅仅几十年内,一些日耳曼人王国相继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在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征战过程中,匈奴人很少参与,他们大部分辗转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带。不久,在乌尔丁大单于率领下,匈奴人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乌尔丁非常有野心,他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总督说过,凡是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都能征服。400年,匈奴在乌尔丁领导下,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罗马腹地转移。
  到了奥克塔尔大单于时期,匈奴人以大匈牙利平原(当时称潘诺尼亚)一带为中心,在中欧地区建立了匈奴帝国,都城建于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在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以确保边境的安宁。
  公元433年,匈奴大单于阿提拉成为各部首领,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东起伏尔加河,西至莱茵河,南抵多瑙河的广袤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庞大帝国。在阿提拉统治的20年里,匈奴首都布达城成了欧洲的政*治中心,各国使者云集于此,争先恐后地献上自己的贡品,表示臣服。匈奴帝国步入极盛时期,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而东罗马帝国经过匈奴的长期劫掠和年贡的沉重负担,财富已基本耗尽,阿提拉又将目光投向了西罗马帝国。
  450年和452年,匈奴对西罗马发动过两次战争,掠夺了大量财物。
  453年夏天,阿提拉暴病而亡。以后匈奴帝国逐步衰落。468年,匈奴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死在战场上,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下去,逐渐被其他民族融合,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后世有人猜测匈牙利和奥地利人有匈奴人的血统,但至今未有定论)。
 匈奴帝国崩溃不久,深受匈奴西迁影响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开始。
  匈奴人西迁,将日耳曼蛮族赶出丛林,匈奴的铁骑和日耳曼强悍的入侵引发了欧洲的巨大动荡,并使煊赫一时的罗马帝国走向分*裂、衰弱,直至灭亡,欧洲从奴隶时代进入了封建时代(中世纪),这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浓重的一笔。
  东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较长,直到1453年才被西迁的突厥人所灭,成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6499055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4: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国的契丹族的结局,钱文忠说是被汉化了,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说法。
契丹消失与后裔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扶摇而起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契丹。这个民族建立的大辽国,雄跨长城内外,以今我国北方辽河流域为核心地区,在中华大地轰轰烈烈地拓创了200余年的辉煌,奇迹般地留下一个个惊奇、一个个谜团后,突然消失得杳无踪影。
  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辽亡,辽存国共209年。辽灭亡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又于1124年建立了西辽,存国90多年,1218年为元朝所灭。但令人不解的是,伴随着大辽帝国的灭亡,最多时曾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契丹民族也随之消失得无踪无影。
  那么,这个曾经创造了众多文明的优秀民族到哪里去了呢?
  史学界只能推测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我国史学界以往认为,契丹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辽亡以后,除一部分契丹人随耶律大石西迁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东北地区。这些契丹人虽大都与女真、高丽、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还是以集团形式保留着契丹民族的风俗习惯。金、蒙战争爆发以后,许多契丹人起事,参加反抗女真人统治的斗争。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镇*压,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这部分契丹人,随着蒙古人东征西讨,契丹人也随之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而随耶律大石西迁的这部分契丹人,在西辽亡后到今伊朗克尔曼省建立一个起儿漫王朝,俗称后西辽。但这部分契丹人的传统习俗已不见,被完全伊斯兰化了。但他们对西方的影响至今仍在,以至现代俄语和拉丁语一直把中国称为“契丹”。
  黄斌在《大辽国史话》中记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纪蒙古族南征中亚、西亚等地,将中国火药和管形火器的制作使用方法传到阿拉伯国家,此时契丹已灭亡了100余年,但成书于13世纪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还把火药配方记为“契丹花”,把管状火器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箭”。
  达斡尔人是契丹人吗?
  是否还有没被其他民族融合的契丹人呢?关于这个问题,清代就有人提出达斡尔人源于契丹人的说法,现代学者也认为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我们来到达斡尔人聚居的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行实地采访,发现这里的达斡尔族有许多传说、习俗、语言等,与史料上记载的契丹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达斡尔族一直供奉本族菩萨库烈佛,而库烈儿是800多年前契丹北迁首领的名字。据史料记载,辽亡后,这个不肯降金的契丹将领,率领一部分契丹人来到嫩江流域,并按照契丹人的风俗,组织氏族部落定居下来。直到明末清初,根河地带的达斡尔酋长根铁木儿还被通古斯人称为契丹酋长。
  达斡尔族的狩猎、捕鹰、驯鹰、捕鱼方式也与史料记载中的契丹人*大致相同;达斡尔人爱下围棋,他们的围棋和棋盘与我们所见过的围棋及棋盘有很大区别,但与辽墓中出土的围棋及棋盘很相似;达斡尔族至今保持着“同姓可为友,异姓可为婚”的婚俗,同姓间不管疏远了多少代,绝不通婚,这与契丹族同姓不婚的习俗也相同;达斡尔族的祭天仪及其神树与契丹族的祭天及“树君”有相通之处;达斡尔族过去盛行火葬和风葬,萨满死后将尸体放在木架上,过几年再将遗骨埋入土中。契丹人也是“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两族同属阿尔泰蒙古语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相同处;两族都信奉萨满教,“烧饭”致辞骨卜,崇尚黑色,崇拜太阳,行跪拜礼等。
  此外,辽代把皇帝的宫帐称为“斡尔朵”,守卫斡尔朵和保护皇帝的军队叫斡尔朵军。皇帝死后,斡尔朵就归守这个皇帝的陵寝。守卫阿保机的军队称“迪斡尔朵”。专家推测,很可能“迪斡尔朵”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达斡尔”。
  云南发现了契丹后裔
  辽亡时,还有一些契丹人南下或北投大漠,千百年来音信渺茫,踪迹难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民族研究所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距我国北方万里之外的南部边陲云南省施甸县和保山、临沧、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发现了15万契丹人的后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县的为多。
  据两个研究所1990年以来的调查,这些契丹人就是当年随从蒙古军队远征云南而落籍于此的。他们历经元、明、清和中华民*国及新中国几个历史时期,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现在,他们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仍使用契丹小字,统称“本人”。他们的体质特征也与当地人明显不同,长得比较高大。这些人有阿莽蒋、阿莽杨、阿莽李等姓,明清以来已改为蒋、李、赵、何、茶等姓。
  在这些契丹人的后代中,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蒋家云所珍藏的《勐板蒋氏家谱》中记载的蒋氏家族变迁史最具有代表性:“蒋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创建辽朝,为金所灭。后裔以阿为姓,又改为莽。在元初,随蒙古军队南征有功,授武略将军之职。明朝洪武年间,因麓川平缅叛有功,分授长官司,并世袭土职。后又经历数代,改为蒋姓。”这个家谱清晰地记载了勐板蒋氏家族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裔,及其姓氏的演变过程。
  在保山地区施甸县由旺乡木瓜村蒋文良家中,还发现一本《施甸长官司族谱》,其开篇记有一首四阕七言诗:辽之先祖始炎帝,审吉契丹大辽皇;白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驾女来。一世先祖木叶山,八部后代徙潢河;南征钦授位金马,北战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机;金齿宣抚抚政史,石甸世袭长官司。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孙后代世泽长;秋霜春露考恩德,源远流长报宗功。
  这首七言诗不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历史,也点出了“名作姓”的姓氏变化历程。在这本族谱中还插有一幅“青牛白马图”,描绘的是有关契丹起源的古老传说。
  在施甸县由旺乡木瓜村寨西隅还建有一座祠院,即蒋氏宗祠。祠院呈南北进深,分前后两院,祠院的正门按契丹人的习俗开在东墙上。在祠院东开门楼正面尖顶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竖方长匾,匾框内有“蒋氏宗祠”四个大字。在门饰柱之间写有一副对联曰:“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在祠院内的墙壁上,绘有具有浓郁北方草原风格的彩绘,类似于辽墓出土的壁画,表现出他们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情。
  近年来,我国专家通过DNA测定,发现云南这些契丹后裔与北方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较高,并同现今的达斡尔人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从而解开了契丹后裔之迷。

    钱文忠曰:“明朝灭十族”,意思是“明代在九族之外还要加上老师一族,可见古代刑法多么残酷”,其实,明朝被灭十族的只有方孝儒一人,而且这是史上唯一被灭十族之人。
    朱棣在攻下南京后,获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儒忠于建文帝朱允炆,反对朱棣夺权,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复劝说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依然还是不屈服,他说“好,我写!”他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字“燕贼篡位”。  
  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来从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并将他投入监狱。见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门内凌迟处死。  
  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儒鲜血所溅而成。古代帝王处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闹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门外斩首,在午门内杀人是没有先例的。由此可见朱棣对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儒在就义前,作绝命赋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呜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处死方孝儒后,仍不解心头之恨,下令灭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门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处死,行刑就达7日之久。
    钱文忠说“明代灭十族”,是以偏概全了。事实并非如此。

  钱文忠曰:慈禧文化程度不高。
  (据《辽宁晚报》)慈禧并非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她对书法和绘画都很有造诣。从一些历史资料看,少女时代在绥远城居住的慈禧对文学、书画和历史非常有兴趣,她在此读书、学画、下棋、弹琴,且经常骑马射箭。
   慈禧母亲七十大寿时,因为日理万机,慈禧没有时间去参加母亲的大寿,就让侍臣给母亲送了很多的东西,同时,亲笔写了一幅书法,裱好后送去了。这幅书法一直保存了几代人,最后毁于文*革。那是慈禧写给母亲的一首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有许多人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慈禧的诗句。
  我认为,当代中国人普遍对慈禧没有好感,钱文忠用“文化不高”来讥讽她,也情有可原。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4: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发现“毛病”再接着说。
  我一个人是揪不出所有的错的,大家一起来,漏网之鱼就少了。
  也请诸位网友一同来“抬杠”,好让日后钱文忠再讲述历史时把握得更加准确。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三教九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本应是一个重要的学科。中国历来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三字经中,历史占了相当大的篇幅。
  教育部门把英语看成“天下第一”,美其名曰:英语是“世界语”,英语好了,外国先进技术就进来了。
  真是这样吗?英语并非是“世界语”,也不是唯一的通行语言。联合国早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就把汉、英、法、俄、西班牙等列入国际通用语言中,后来又增加了阿拉伯语。从这点来说,汉语也是“世界语”,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全世界使用,更何况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只有受过殖民统治的才会将外来语列入正式语种,并有法律规定。比如《香港基本法》,除汉语外,还将英语作为正式语文,《澳门基本法》将汉语与葡语作为正式语文。
  中国呢,从未当过殖民地,因此宪法和法律并没有将英语等语种作为正式语文。
  处处向英语看齐,没有法理依据。
  但中国毕竟当过半殖民地,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一些人就是要向英语下跪,显得自己多么会伺候老外,一副奴才嘴脸。
  学校拼命地灌输英语四六级,用人单位也跟着瞎起劲,没有四六级不要。真好比旧社会上海黄浦公园的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一样,让有才能但英语不过关的受尽凌*辱,“假洋鬼子”成了圣人。
  其实,四六级充其量是个中级技工。

  初级工:一、二、三*级;
  中级工:四、五、六级;
  高级工:七、八级;
  技师:九级;
  高级技师:十级。

  可如今呢,英语技工被捧上了天,其他技 术人员受 到很 大打 压,造 成 人 才 断 层。

  教育部门培养的“假 洋 鬼 子”,比鲁迅笔下的“假 洋 鬼 子”还不如。那个“鬼 子”至少还去过国外,外语比较纯正。中国培养的呢,说得话连老外都听不懂。奥运会世博会,翻译出来的“外语”不伦不类,闹了个国际笑话,真不知道多年来费这么大力气推行英语到底有多大效果。

 即便是英语真的像教育部门所说的那样重要,那我说,历史和也应同样重要。英语是“横向比较”,历史就是“纵向比较”,可见其意义重大。
  大唐皇帝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建国史,历史太短,不将历史课列入主课情有可原。
  中国是5000年(甚至100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朝代更迭众多,有着无数的典故。纵览中华文明发展,可以给人多少启迪,明白多少道理。
  为什么现在教育部门如此忽视历史,其目的大概就是要抹煞中国文明史,搞“全面向西方看”。就像他们过去妄图实现“汉字拼音化”一样。
  或许教育部觉得历史是“副科”,不重要。这也胡闹。副科不是不重要,而是副食品。主食米和面固然重要,但副食蔬菜鱼肉蛋就可有可无?大概教育部的人平日里是不吃菜(副食品——不重要的食品)的,所以营养严重失衡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7 21: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乃大众通俗教育场所,欠严谨是难免的。
帮人找错,也给我们一个巩固知识,学习提高的机会。
此非有意抬杠,支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7 21: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否应将4楼另开一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