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9|回复: 0

我国古代珍珠业发展概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2 11: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中国水产

  据考证,早在900 多年前的宋代,我国就开始了小规模的人工养殖珍珠,这项技术至明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1 .古代人工育珠概况
  宋代神宗时期,庞文英在《 文昌杂录》 中写道:“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亡,频换清水,放置月中蚌蛤来玩月华,此经两秋即成真珠矣。”此记述说明当时我国已开始生产有核珍珠,养殖周期约为2 年。
  至明代,我国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又有所进展。明末刘献廷记载:“金陵人林六,牛仲云侄婿,玉工也。其人多巧思,工琢玉,言制珠之法甚精。碾车渠为珠形,置大蚌口,养之池内,久则成珠。但开口法未得要耳。旧法用碎珠为末,以乌菱角壳煎煮为丸,纳蚌腹中,久自成珠。此用车渠,较为胜之。”此段文字记载玉工林六创造性地将大型贝类(车渠)的贝壳制成珠形的珍珠核,较原来的“以碎珠末和乌菱角壳煎煮为丸”作珍珠核前进了一步。
  与刘献廷同时代的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 中对人工育珠也有记载:“养殖者,以大蚌浸水盆中,而以蚌质车作圆珠,矣大蚌口开而投之,频易清水,乘夜置月中,大蚌采玩月华,数月即成真珠。是谓养珠。”
  日本人三轮邦彦在《 珍珠的奥秘》 中记道:“在中国,11世纪初,用乌贝(应为褶纹冠蚌)育珠,以铅作成佛像珠核,插入壳和外壳腔之间,这是世界最早的人工有核珍珠。”这记载的是浙江湖州叶金扬用褶纹冠蚌培育的“佛像珠”,这是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距今约900 多年。
  在西欧,17 世纪中期,著名生物学家林奈发现了养殖珍珠的方法。这次发现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进入生产阶段。现在瑞典林奈博物馆中,存放着他当时研究出的人工有柄珍珠,距今已有200 多年,比中国发现人工养殖珍珠迟700 年。
  2 .对古代人工育珠的评价
  从现代水产养殖学的角度看,我国古人尚未通晓养殖珍珠的科学原理,但他们已掌握了养殖珍珠的具体技术,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了这一技术。依现代珍珠养殖原理来看,我国古代人工养殖的珍珠应归属有核珍珠,而且用工也较繁杂,所需时间为2 年。在明末清初,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掌握在玉工与珠户手里,就具有了较大的经济价值。而且,明末养珠技术不但比宋代前进了一步,同时比明代前期也有所改进。最初是用碎珠伴之以乌菱角煎熬而成的膏,做成珠丸,移植到蚌腹中,不但工序繁复,而且废料,因为碎珠的收集并非易事。后改用“车渠”为原料。车渠是一种海中生物,属蚌类,壳甚厚,略呈三角形,表面有渠垄如车轮之渠,故得名。当时养成珍珠的时间虽没有明言,只说“久自成珠”,但这绝不会达到两年之久。据屈大均的记载,清初养珠所用的原料只是用一般蚌壳车成圆珠,其原料来源就更广泛了,而且养殖时间缩短到几个月。以“车渠”或一般蚌壳作为养珠的原料,不但工序简单化了,而且经济效益也大有提高。可以说,我国劳动人民至少在明末已经知道用蚌壳为原料人工养殖珍珠,这已与现代养殖技术归趋一致。当然,不论是宋代,还是明代,在人工养殖珍珠的过程中,开蚌口的方法始终没有圆*满解决。即便如此,我国古代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还是值得肯定的。
cec55f75.jpg
d62a088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