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8|回复: 26

[原创] 解道德经第70章(我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9 13: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38 编辑

第70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注释:
甚:(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欢情。本义:异常安乐)
在此指沉溺于阴阳之道,意指渗透易理!
莫之:(莫:日且冥也。且冥者,將冥也。木部曰。杳者,冥也。夕部曰。夕,莫也。引伸之義爲有無之無。)
莫之指人对事物未明,犹如黑夜视物而不明。即指事物本来面目非他所想的!即“我”与物反矣!2楼苏轼的《石钟山记》可以让你对这个莫字加深理解!
言有君:君:(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言的最高统治者即是“我”,一切言皆是从“我”而出!
事有宗:宗:(会意。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本义:宗庙,祖庙)
指事有其整体,即有其母,也有其子。母,道也!故事有宗即是事有其道!
知:(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对事物,你可以脱口而出。而对于事之宗的道你却如何脱口而出?事之宗之整体,枝枝叶叶,叶叶散散,交错复杂,能让你一口而出说尽乎?对事之宗体了解越多越说不出口,直至不说,才是至道!
希:听而弗闻也!指的是听到的声音内容不必当真!唯有将微,希,夷三者之结果混合而一才可当真(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微,夷指的是“我”的直接构成。希指接受他人意见而修正“我”,也就是“不我”而知也!将“我”与“不我”结合才是真的“我”,此“我”才是可贵的!
被褐:(形声。从衣,曷声。本义:用粗麻织成的袜子)
文中指英明的人身着粗麻织成的衣服。意指不被欲*望所缚,指无欲。欲,我生也!有我才有欲,无我何曾会有欲?
释文:
道(吾言)渗透着易理,只要人们沉溺于阴阳之道,是很容易知道的,也很容易实行的。人们之所以不能知,不能实行,在于人们被自己的直感所迷惑!语言(文字)的主要表达的是“我”的认知,而事有其宗,有其道,有其整体!如何将“我”(语言或文字)与事体吻合?唯有无知!知只是个人见解,并不能与事体吻合!所以要不以自己的认知来认知事物,既要接受别人的意见,也不要以他人的意见为准。唯有将微,希,夷三者结合而得出的结果才是是自己的最真的认知!所以英明的人都是去我而得真我!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20 功勛 +5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 20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3: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39 编辑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9 16: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楼主[释文:道(吾言)渗透着易理,只要人们沉溺于阴阳之道,是很容易知道的,也很容易实行的。]
老子所处时代虽有古易占巫时兴于春秋诸国及周王室,但<道德经>一文从未提及,而孔子二次向老子求教也未涉及.而<道德>本身众多理念又与<易>理相通,这个中因由当为谜案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0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39 编辑

[quote]引楼主[释文:道(吾言)渗透着易理,只要人们沉溺于阴阳之道,是很容易知道的,也很容易实行的。]
老子所处时代虽有古易占巫时兴于春秋诸国及周王室,但一文从未提及,而孔子二次向老子求教也未涉及.而本身众多理念又 ...
想那易乃是周太祖绝世之作,乃是国之利器,岂可轻易外传?老子就是知也不能外传也!做为周王室的图书管理长,易老子应该是看过的。
以上纯属个人猜测!{: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08: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39 编辑

道太极学我
我以淫业教科书解老,以讽绝大多数解老者
而道太极以胡言乱语解老,同样是讽刺绝大多数解老者。。
知道太极者,顾如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08: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40 编辑

【知道太极者,顾如也】
断句为  知道 太极 者, 顾如 也~
也可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13: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楼真乃"太极推手".{:soso_e12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1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太极君曰:可!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故谓太极有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4: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40 编辑

[quote][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太极君曰:可!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故谓太极有道。
呵呵!先生可记得这句“一者,其上不漻,其下不忽(曶),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芴芒(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刚看到。恩,这14章是有“太极惚恍”味道。{:soso_e17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16: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4章是唯一《道德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18: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40 编辑


道太极你太伟大了。。我总觉得自己的解读还有不流畅的地方,那就是没将青竹完全包含进去。。还需要太多思辨。。
今天你以事实提醒了我。。算你有功。。我去调整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18: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40 编辑

现在忙着分年货,晚上在干。。{:soso_e18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19: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2# 顾如
看来道墨交合处当以易为转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2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41 编辑

忙中偷闲, 随口了有空一想:早想过的问题。{:soso_e128:}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21: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41 编辑

主观意识太重。若老子真的深知易理沉浸在阴阳之中,就不会单纯的说“上善若水”了,还应该相对提出“大善若山”才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21: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上楼证据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0 21: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0:41 编辑

记得有个故事说老子得道,老子的师傅临终之际,张着嘴指着舌头。老子会意说:牙因为刚硬导致全掉光了,而舌头因为柔软才能长存。师傅随之瞑目了。
此说法偏了,没有牙的刚不能咀嚼,肯定会饿死,没有舌的柔,就咽不下去也会饿死。所以牙和舌缺一不可,刚柔并济才能吃饱。
道德经讲“水”“无为”却没有讲“山”“有为”。山水,无为有为同时讲,这才是刚柔,才是阴阳。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06: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有个故事说老子得道,老子的师傅临终之际,张着嘴指着舌头。老子会意说:牙因为刚硬导致全掉光了,而舌头因为柔软才能长存。师傅随之瞑目了。
此说法偏了,没有牙的刚不能咀嚼,肯定会饿死,没有舌的柔,就咽不 ...
宁南山 发表于 2011-12-30 21:36

看您这么说应该是没有深透理解无为之故!
其实这个故事已经深切的说明了刚柔并济之作用,你说的牙和舌是常识,常识也就不用再做文字了!人得牙与舌才能更好的吃饭,今天牙却先去,舌头却还在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1 10: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太极
如果你执意要把无为延伸到刚柔相济。。那么老子就只是说了一堆空话了。。《老子》一书将证明任何学派观点。。


为什么这样说?
原因很简单,无为、少为因为接近底端,是可以作为标准的。。而刚柔并济位于中间那一大块,无法作为标准。。我举个简单例子:”你靠墙站着“,与”你站着。。前者位置是明确的,而后者位置不明确。。先揍你再安抚你是刚柔并济,先批评你再指出你的优点还是刚柔并济。。刚柔并济的提法好听但没有用,老子必须讲解刚柔并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才有实际价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太极
如果你执意要把无为延伸到刚柔相济。。那么老子就只是说了一堆空话了。。《老子》一书将证明任何学派观点。。


为什么这样说?
原因很简单,无为、少为因为接近底端,是可以作为标准的。。而刚柔并济位 ...
顾如 发表于 2011-12-31 10:52

你说的这是无为吗?你不要侮辱无为好不?顾大公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1 12: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在侮辱老子。。你引用的回帖里讲得很清楚了。。
你想不通。。让其他人去想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3: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你就慢慢想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1 14: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牙都掉光了,老矣,将死之人也。人都死了,舌真的能长存吗?柔能克刚,不错。但刚也克柔,却没说,只说一面岂能代表易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之克柔,基本常识!世界之基本法则!不信的话用牙齿咬舌看看,是牙齿断了还是舌头断了{:soso_e113:}
老子说的柔能胜刚是力量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1 14: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肯定的说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1 15: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墨皆为民生,希不再笔墨官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