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7|回复: 1

“黄河在咆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9 14: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如何创作巨幅国画《中华魂》的

    ■杨正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朝诗人李白的名句,传神地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70年前,当代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则借助黄河的形象,准确地抒发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历来是艺术家所精心讴歌的对象,并且代有佳作。著名海派绘画大家杨正新近年创作的巨幅国画《中华魂》,推陈出新,大气磅礴,屡屡得奖,广受关注,已成为新时代描绘黄河形象的又一红色经典名作。杨正新究竟是如何创作出这一名作的?本刊特请杨正新撰写《“黄河在咆哮”——我是如何创作<中华魂>的》,介绍他创作这一红色经典的过程。
    我作画时总是满怀激*情,画“黄河在咆哮”这样的题材更是心潮起伏,激*情涌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抗日赞歌曾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黄河的咆哮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崛起。所以,我特地选择了“黄河”这一题材,表现中华儿女不怕任何牺牲的大无畏气概。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表现黄河必须到黄河实地观察。在壶口,你能看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黄涛巨浪,你能听到惊天动地、震慑心魄的贯耳雷鸣。在壶口,你能体会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面对强敌入侵,受人欺压时那种愤怒咆哮,气吞山河,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

三到壶口
    我曾三次到壶口。第一次是1976年,我们画院画师去大寨深入生活的时候途经壶口。我当时就被壶口雄伟的气势所震撼。但面对滚滚黄河巨浪,其声、其势,实不知如何下笔,结果没有画成功。2003年,应朋友所邀一同前往壶口观光。黄河的气势依旧震慑人心,依然让我产生创作的冲动。这一次,我想到细节是描绘的关键,所以仔细观察了浪花的组合和变化,烟雾的漂浮和涌动。回去之后先创作出了一幅以黄河为题材的国画,反映甚佳。数年后,画院组织画师去太行山及黄河壶口深入生活。这一次是带了题目去的。我坐在壶口边上凝视着滚滚黄河,深深地感到黄河是活的,黄河在怒吼,在咆哮,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声,其势,威不可挡。这是中华民族之魂魄。

以形写神
    我要反映的首先就是这种精神。但精神是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表现的,这也就是中国画论中常提到的“以形写神”。我选定了中国画之形式,选择了以我为主的表现手法。线条笔墨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我如何用线来概括这黄河之水?如何用线来描绘这滚滚波涛?水在流动,水在旋转,水在呐喊,水在咆哮……,我要将水表现得比生活之水更高、更美,我要将水上升为音乐,有节奏和旋律。中国画通常赋予对象以程式,黄河之水在古画中找不到,我必须为它创造形式。我将浪花进行程式的组合,但要恰到好处,否则容易画死,失去原始的冲动。我要水不失粗犷冲击力,又要让它有规律地流动。为此我花了不少时间,日思夜想,坐立不安,又看录像又看照片和速写,最终创作了具有大气势的巨幅佳构——《中华魂》。这幅作品的成功,也证明了激*情、生活和个性化的形式是一幅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三者缺一不可。

巨幅国画《中华魂》  杨正新
hhzpx28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1 1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的咆哮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崛起?
黄河之性亦有宁静的一面,"雪落黄河静无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