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6|回复: 2

[原创] 尤崇遐:哲学上的“有”与“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7 07: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2-1-17 07:57 编辑


    笔者曾断言,现象与其自身是既同一又不同一,即是又不是,因而是存在(有)与非存在(无)的混合,也即老子所谓“有无相生”。庄子《齐物论》则表述得更为玄妙: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无独有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也提出了与老庄同样的问题:

    【事物究竟由那一类的“非是与是”来组成?……那一类的“是与非是”的结合才使事物得成众多?】[1]

    要回答此问,我们势必要诉诸是/非、肯定/否定之类的语法句式,殊不知这些语言手段恰恰是以有/无之划分为根据的,而 “无比不和否定更原始”(海德格尔语)。仅此,就说明有/无问题的先在性,这就是本体论的独特处。无奈,我们只好把这个问题本身——存在还是非存在——作为我们的出发点。这里所言之有与无者,无非是人们用语言所标示的“某物”与其相反的情形,未必非要涉及具体所指:有就是与自身同一,自我肯定,是其所是;而无则反之。[2]
   
    事实上,东西方思想史上门派殊异的哲人*大都有此共识,即将现象世界视为存在与非存在的混合。为了佐证这一判断,有必要回溯到西方文化的源头,看看古希腊各个代表性流派对于存在与非存在(被称作有与无,实与空,是与非是或无是,有限与无限等)的相关说法[3]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就不在这里一一细述了。他们主张的水、土、气、火四根也并非四种自然物,而是四种有/无关系的隐喻:水——合;气——分;土——阴;火——阳,后来分别由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各执一端。

    赫拉克利特说:“我们既存在、同时又不存在”。[4] 恩格斯对此转述道:“它第一次由赫拉克利特明白地列述出来:万物存在着,同时又不存在着,因为万物皆在流动着,万物皆在经常变化着,万物皆在不断产生与消灭的过程中。”[5]

    巴门尼德以“真理道”自诩,视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观点为“假相道”,宣称“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但在见到官感世界非一的现象与其“自然之定义必一”的主张有所扞格时,他又提出了两因两理,名之曰热与冷,即火与土。他把热归属于“”,把冷归属于“非是”。

    原子论以“空”与“实”为元素,以 “实”为“是”,以“空”为“无是”。并谓是既不离于无是,故当空不逾实,实不逾空;他们以此为万有之物因。德谟克利特“主张实和空是本原,他把前者作为存在后者作为非存在”。总之,非存在“把巴门尼德的宇宙体砸得粉碎,将其微粒撒向无限的空间。然而每一微粒,象巴门尼德的绝对存在一样,永恒、不变、不生、不灭、有限、不可分。因此这些存在的微粒被称为原子。……所有我们感知的事物都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合,万物生;原子散,万物亡。……虚空是原子结合和分离的先决条件,也是原子间隔和原子具有形状的先决条件。”[6]

    理念论主张知觉世界是“无限”(空间,无)和“有限”(数学形式)的混合。柏拉图说,在某种情况下,“不是者”是;反过来,“是者”也不是。[7]

    亚里士多德认为,说“存在”只有一个意思而不能同时有相反的意思,因此就不会有任何“不存在”这个推论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很可以不是指绝对的“不存在”,而是指某一特定的“不存在”。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谬误乃是生物在从潜能到实现,从质料到形式的自我展现中的作用,因为它总是处在“非存在”与“存在”之间[8]

    众所周知,形式逻辑遵循的是不矛盾律(A不是非A)。而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仍承认“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变化”:

    【在矛盾的变化里,在我们看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说这事物既不是白的又不是非白的。因为,如果事物不完全在某状态下就不能说是在该状态下的话,那么,在由“非白的”变为“白的”那事物就既不能被说成是“白的”也不能被说成是“非白的”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普通说事物是白的或非白的,并不是凭它完全是白的或非白的,而只是凭它大部分或决定性的部分是白的或非白的;不在某种状态下和不完全在某种状态下是不同的。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变化里以及其他矛盾间的变化里也都是如此的,因为变化事物在必须为对立两方之一的同时也总是不完全为那一方的。】[9]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按照形式逻辑的矛盾律,A不是非A,否则即成矛盾,矛盾的东西不能存在。就语言规则而言,涵义与指称须一致,否则就会造成混乱,人们也常常以此为根据来肯定或否定某物的存在。然而说矛盾的东西不存在不等于说矛盾不存在,或者说,正因为矛盾存在,所以矛盾的东西才不直接存在;而矛盾的存在意味着矛盾物的间接存在或潜在。例如一个途经A点的物体在同一瞬间恰恰就是既在A点又不在A点上,因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由于运动成立,所以在A点与不在A点同样成立。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介于原子论与理念论之间的毕达哥拉斯数论派。如果说赫拉克利特与中国老子志趣相投,那么毕达哥拉斯派之“对立面融合为中和”的三元说则与中国《周易》之阴阳太极说异曲同工,都在有与无(阳性有而阴性无——邵雍《观物外篇》)之间另设一形上本原。这里暂且按下不表。该派认为世界是从一颗由“有限”种在“无限”之中的种子发生出来的。“无限是被当作空虚看待的,第一个单位(有限)从无限之中吸取了一部分,从而既将无限设定了限*制,同时也将它自身分*裂为二”。[10]

    “种子”也即单子[11](monade),这种“有进入无无进入有”的单子构想,是后来原子论、柏拉图理念说与莱布尼茨单子说的先声。所谓数论,含有存在可以分割的意思,“数就是间断”[12];而分割说到底就是与非存在相结合。

    让我们借用西方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说法作一综述。有与无恰恰也是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对范畴,而“变”则相当于这里说的现象。黑格尔认为“纯有与纯无是同一的东西”,“它们的真理是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的运动,即变。”[13]

    “要从存在或从这二者找出一种确然的意义,……这样一种规定或定义随之也不再像存在和无那样,是一种空虚的抽象,而宁可说是一种具体的东西,在这一具体的东西内这两者,即存在与无,是作为环节。……变易……是整一的表象;……如对这一表象加以分析,其中就已包含着存在的规定,且也包含着对存在完全是他物的规定,即无的规定;再者,……这两种规定在这个整一的表象中是不可分离的,结果,变易因此便是存在与无的统一性。”[14]

    如果说黑格尔本人的表述稍嫌晦涩的话,那么经过别人评述就昭然若揭了:

    “黑格尔给存在概念引进了新东西。他引进了非存在和虚无,没有这个概念就没有生成,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存在是最空洞的概念,因此等于非存在。开端是存在和虚无,统一也是存在和虚无。存在是虚无,虚无是不确定的和无质的存在,Dasein(此在)在黑格尔那里是存在与虚无的统一,是生成,是确定的存在。真理在从存在向虚无以及从虚无向存在的过渡之中。黑格尔企图把生命引入到僵死的和僵化的存在之中。他想从概念过渡到具体存在。”[15]

    有与无,老子称之为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西方称之为本原、两因、元素、物因、环节、抽象。换言之,世间万物若要成立,不仅有赖于存在,有赖于有,并且在同样程度上有赖于非存在,有赖于无。无须赘言,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物理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的问题。遗憾的是,西方近代哲学误判为前者,转而诉诸视听嗅味触等低级感官,企图凭借区区物理实验所能给出的感官现象来证明事物存在或不存在。

    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想当然地把本体问题混同于物理问题,仍然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对象就是物质性的存在。对此充斥讲坛的“教科书”哲学,有识者挖苦道:“世界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物质有运动,运动有规律,规律能认识;世界怎么样?联系与发展,动力在矛盾,矛盾分主次,三大规律在,一切都清楚;世界咋认识?实践出真知,实践到实践,循环复循环,认识步步高。”[16]

    其实即便是纯物理学领域,也不能豁免有/无问题的纠缠。按照物理学量子理论,粒子可以从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由能量中创生出来。观测实验揭示:众多基本粒子并不能还原为几种“最基本的”粒子,而只能还原为并不具有静止质量,也就是并不具有实体意义,仅可能呈现出能量行为的辐射、光或波。尤其是反粒子的发现:电子有它的配偶——反电子或正电子,正负电子相遇可彼此湮灭,只放出嘎玛射线而不留下实体;当射线突然消失时,又出现一对正负电子。这一发现显示了一种基本的正反对称性,表明自然界存在正反两种类型的粒子(如反电子、反质子、反中子、反西格玛负超子等),它们可以得到足够能量而同时创生,也可以相遇放出能量而相互湮灭。更有预言说,还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物质和反生命组成的世界。此外还有一种虚粒子,虽然用粒子检测器检测不到,却有可测量的效应,可以在实粒子之间实现力的交换,引起物体之间力的传递(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效应)。此外,虚粒子还能转化为实粒子而被仪器探测到,进而可以认为,甚至所谓“空的”空间里也充满了无限多的能量,在特定情况下将通过某种失稳态机制而爆发,创生出由可测能量和质量构成的显态世界。

    为此,英国广义相对论、宇宙论和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指出,宇宙的物质由正能量构成,而引力场却具有负能量。在空间大体一致的宇宙的情形中,这个负的引力能刚好抵消了物质所代表的正能量,所以宇宙的总能量刚好为零[17] 

    同样直到今天,非存在在西方仍然不登大雅,仍然不具有本体论地位。海德格尔曾说:“这个无恰恰是被科学否认掉并且当作虚无的东西牺牲掉了。……这个无——对科学来说,它怎么能不是一种可厌之事与虚幻之物呢?如果科学是正确的,那么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不移的:科学不愿与闻无。归根到底,这就是对无的一种严格的科学理解。我们已不愿与闻无来知无。”[18] 此即巴门尼德所谓“是以外便无非是”,这就是西方传统本体论的理路。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93-294页
[2]凡“物”各为其“是”,各“有”其“所是”。故“是”为物之“本体”。——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6页吴寿彭译注
[3]以下相关引文如未加注均引自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15,56,57页,和《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24,28,193页
[4]《赫拉克利特残篇》B.61.
[5]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第18-19页
[6][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4页
[7]柏拉图《智者篇》241D
[8]章启群《迦达默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第51页
[9]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3页
[10][英]汤姆逊《古代哲学家》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95页
[11]广义地说,单子在形而上学上叫单子,数学上叫点,物理学上叫原子,理念论上叫理念。—笔者
[12][俄]别尔嘉耶夫《末世论形而上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13]黑格尔《逻辑学》上,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0页
[14]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9页
[15][俄]别尔嘉耶夫《末世论形而上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16]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第12页
[17]参阅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半,第142-146页
[18]《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九州出版社2004,第63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10: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堆断续的引语。。。。。。。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从知识方面,从表达方面,从想象方面都没有现代人丰富,这是理性的现实。
一辆车,从A地到B地,是一个连续换变位置的问题,如果因为车在行走而认为车子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您“本体论”的依据吗?

微观物理的粒子,无论它们如何变幻,总体上能量的不变就已经说明了存在的存在。能说能量不存在吗?

我没有兴趣研究“已死之哲学”,我只知道如果您站到大路的中间,不管车子存在还是不存在,您必然是被车子碾死。。。。。

还是回到那个讨论“本体”的帖子吧,这么转来转去的,我的思维就真的可能不存在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2-1-17 11:05 编辑
又是一堆断续的引语。。。。。。。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从知识方面,从表达方面,从想象方面都没有现代人丰富,这是理性的现实。
一辆车,从A地到B地,是一个连续换变位置的问题,如果因为车在行走而认为车子是不存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7 10:08


我没有兴趣研究“已死之哲学”
============
本帖兼为YONG321质询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而发,道长兄还请稍安勿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