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06|回复: 29

[原创] 老子的要点有几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 13: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2 编辑

学论坛上,一些所谓的‘知名人士’说老子有很多要点,而且可能还互不相同,这里表示不同意见,希望大家指教。
1、老子的要点只有一个,就是空、无、虚、静、中,看起来很多,中心还是一个。
2、老子说,言有宗,正跟只有一个树根,老子也只有一个根。
3、孔子说一以贯之,老子说天地得一,都说明了这一个要点。
4、有人发现了很多要点,我们只能怀疑您还在枝叶上。
5、有人说老子有‘道’,还有另外的‘无极’,其实他不太明白,道就是无极,只不过他理解偏差了而已。
6、有人说无为是创新和主动,他可能认为老子有‘有为’+‘无为’两个要点,老子没有这么傻,矛盾,自扇耳光。
7、有人说无为就是创新,我想我们这些比老子笨多了的人,也不会用‘无为’,因为歧义太多。要表示这个意思,用‘有为’岂不是更好。
8、老子要无而不有、客而不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16: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观点的确杂乱,比如“孔子说一以贯之,老子说天地得一,都说明了这一个要点。”,二子所述的“一”完全不是一个层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16: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2 编辑

我认为根本都是中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孙信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2-2 09: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3 编辑

老兄的太极拳一帖跑哪儿去了?欢迎到茶馆上青花无尘一帖(戏说老子正解36章)与巨龙pk?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09: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3 编辑

[quote] 1# 厚德包物
老兄的太极拳一帖跑哪儿去了?欢迎到茶馆上青花无尘一帖(戏说老子正解36章)与巨龙pk?
听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09: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说一以贯之,老子说天地得一,都说明了这一个要点。”
厚德包物,你将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之“一”定义为“中庸”?失之千里矣,此处“一”即为“道”。
当然孔子说“一以贯之”之“一”的确是“中恒”、“中庸”之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0: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3 编辑

[quote]“孔子说一以贯之,老子说天地得一,都说明了这一个要点。”
厚德包物,你将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之“一”定义为“中庸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0: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3 编辑

依据就难了,简单说吧。
1、道是中,虚无而得中,老子要守中。
2、道生一,一者,不二,自然是中,中才不二。
3、不中则偏,偏如何是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4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就是一,就是中庸,除此无他。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2-2 10:05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与“道就是一”不可同日而语。
“道”是天地阴阳之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无极也。
老子“道生一”:一,中和。故能生天地阴阳。
孔子之“一”:中庸也,执中适用。庸,合适也。此处言治世学问之道。
不妥之处,请斧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4 1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4 编辑

1、道生一,因向道而产生一。
2、一就是不偏,否则是二
3、中庸的中就是连接了两边而成一,庸就是坚持不改。
4、中庸是治学的学问,也是一切的学问,也是道德学问。
5、真正的道是生天地的,所以孔子的学问治世也在其中,总体精神是一致的。
6、发现很多不同,无助于理解圣贤,而找到其共通处,可能就是道的根本。
请指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4 13: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4 编辑

为什么无极,就是无左无右,统一为一
道为什么生天地,不过是个中和一而已,什么都中了,不偏了,就是道了,就可以生出万物世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4 14: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为什么生天地,不过是个中和一而已,什么都中了,不偏了,就是道了,就可以生出万物世界]
这里面讲的都是“道”之过程,最终归于道。道是本源,是始终。你我言道,在“始终”之“可道”(人道)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4 20: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4 编辑

同意您的 意见,握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00: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4 编辑

中庸是三。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与和一样,都是三。中和阴阳之后,将阴阳统一起来的三。
能将偏来偏去,左右摇摆的万物,归结到中庸的三,先秦的儒家也算是有点小本事的,专做和事佬吧。
道包括一切,无论偏到哪里去,都是道。道无边无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5: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能生万物,万物的基因中含阴阳之气。万物因冲气而运动,最终和合,归于道。故,道贯始终,无边无际,无时无地皆自在。
至于“中庸与和一样,都是三”,“今天地”无非想说明儒之“中庸”为应世之学,执中以持,故位于“二”与“物”之间之“三”,处人治之世。这其实点明了“中庸”与“和”是二个层面:“和”为气为性,能执“阴阳”,能守中,不以“持”为用,当为体、性;“中庸”因“庸”而归为用之层面;而“三”为“用”而生化之域,天地阴阳之后之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6: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5-3-28 01:24 编辑

无所谓应不应世,真正的应世,道、佛都是,都应世。“体”说明白了,必然要“用”。而儒家因为失去了真正的无为,而是有为了,有所住于相。无为是道用,失去了无为,然后才会有仁、义、中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7: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厚德包物 于 2012-2-5 17:07 编辑

敬请浪花、高老夫子、青竹大哥、巨龙先生、雪狼先生 对本文观点指教在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7: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想听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5 19: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18# 厚德包物

厚德兄,欢迎来到复兴论坛,
点评我就不了,对学术我多不通,兄可以多和论坛其他人交流交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8: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18# 厚德包物  

厚德兄,欢迎来到复兴论坛,
点评我就不了,对学术我多不通,兄可以多和论坛其他人交流交流
浪花 发表于 2012-2-5 19:30
浪花是无为的典范呀,垂裳而天下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1: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生,相成。相克,相随。它们的一在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1: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克一在后,路有远有近,话有反有正。只要共存,就是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2: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克谓冲气之动,和合则太极出,一随之.
生克之际归于用之层面,其"一"隐于"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2: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6、有人说无为是创新和主动,他可能认为老子有‘有为’+‘无为’两个要点,老子没有这么傻,矛盾,自扇耳光。]
无为是什么?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本是无为,处事则“无不为”。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有所作为,但须顺应自然,“自然”和“无为”是一致的。老子主张通过顺应自然而为来达到目标,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2: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是写给一本小人的说,但不是塑造小人的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3: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1、同意古越说法。
2、顺应自然是前提,这个自然也包括未来的自然、不知道的自然。所以最好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不知的事情太多了。也许是自掘坟墓呢,也许触怒了哪方神灵。
3、无为也不是死,而是不得不为。外在的压力你必须顺应而改变,而不能顶住,这就是不得不为,而不是有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3: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是写给一本小人的说,但不是塑造小人的书。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2-6 12:58
我认为,道德经是写给现在是小人,而愿意修成君子的人的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7 20: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新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09: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1、老子的要点只有一个,就是空、无、虚、静、中,看起来很多,中心还是一个。]
老子之道的确是空、无、虚、静、中,先天地而存,处一种太极或无极之域。而释道之要点,是谓“可道”,则德、有、损、益、天、地、人、物等概念及对应之域随之;不“可道”,“道”空泛,无以“名”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