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11|回复: 18

[易图研究] 太极图的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8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2-8 17:50 编辑

“太极”一词,始见于《墨子·非攻》:“禹既已克有三苗,焉为山川,别物上下,所制太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其次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来《庄子》亦提出太极:“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尚书》未言太极而提出“皇极”。

“太极”一词,从字面上说,“极”是顶点、尽头、极限之意,“太”是“最”之意,“极”上加“太”,表示无以复加的极限、极点。为什么说太极是无以复加的极限呢?

讲清这个道理,必须从哲学层面上来理解。太极是中国易化哲学中标志对立之统一性的哲学范畴。范畴一词一般来说是指最高概念,当我们称某种对象为一范畴时,多指某一种学科或领域,比如说科学范畴理性范畴,等等。通常范畴性概念所涵盖的对象范围是最大的,在分类学中可以作为最高层次的类的称呼。这也就是说太极这个范畴是个具有最高概括性的概念,“太”为“最”意,最什么呢?“最抽象”也。太极者,最抽象的极点,它概括了宇宙万物的终极的统一本体和生化运动的根源与规律,是易学概念和命题的出发点,在易学体系中没有一个概念或命题会是与太极元范畴不相联系的。

太极定义甚为难下,北宋司马光《温公易说》云:“凡物未分混而为一者,皆为太极。两仪,仪,匹也,分而为二,相为匹敌。……太极者何?阴阳混一,化之本原也。两仪者何?阴阳判也。”此说甚当。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人,是很难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太极观的。太极是气道统一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与马克思哲学的物质的概念不同,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概念只是对万事万物的客观实在性的概括,而太极不仅只标志客观实在性,还是对万事万物以及它们之间结构、关系、作用、本质、规律的共性的最大的概括,类似于当代的“系统”概念。宇宙之大可以称为太极,粒子再小,依然可以称为太极,物物一太极,可以说太极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因为太极是从万物中概括出来的概念。

太极的这种客观实在性的特性,我们用“气”这个物质性的概念表示,对其内在的结构关系,我们用“道”表示。所以,太极是万事万物气道统一性的概括和总结。我国古代用太极图来形象地表示之。

太极图样式很多,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标准化的阴阳鱼太极图。标准化阴阳鱼太极图有八种:

(一)、顺时针上阳下阴太极图
(二)、顺时针上阴下阳太极图
(三)、顺时针左阳右阴太极图
(四)、顺时针左阴右阳太极图
(五)、逆时针上阳下阴太极图
(六)、逆时针上阴下阳太极图
(七)、逆时针左阳右阴太极图
(八)、逆时针左阴右阳太极图

其他太极图样式列要如下:

一、周氏太极图(《宋儒学案》)
二、太极先天之图(《正统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品图》)
三、彭晓水火匡廓中天太极图(《易学图解》)
四、天地自然之图即古太极图(《六书本义》)
五、来得知太极图(《易经来注图解》)
六、刘牧太极图(《易数钩隐图》)
七、太极顺生图(《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
八、胡煦循环太极图(《易经图典精华》)
九、河南开封延庆宫太极图
十、四川成都青羊宫太极图
十一、北京白云观太极图十二、道教太极门太极图

太极图何时产生,何人所创,因何而创呢?这些问题现在尚无定论。但根据典籍记载及今人研究成果,可以作一大致描述。

文献所载太极图确凿可考的最早图式,是五代后蜀彭晓著《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为注解东汉道士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所绘水火匡廓太极图。唐代《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品》中之先天之图,与水火匡廓图完全一致,而北宋周敦颐之《太极图说》一书,原并无太极图,只是由南宋朱震《进周易表》进呈而出,世人此后才得以观之,周氏太极图也是水火匡廓图。

阴阳鱼太极图最早从明初赵伪谦《六书本义》的“天地自然河图”传出,也称先天太极图。

与此类似的“古太极图”,则出自明末赵仲全的《道学正宗》。

标准太极图即俗太极图最早载于明代倪元璐所著《儿易外仪》,它是在古太极图基础上进行美化后形成的阴阳鱼黑白平衡的太极图,民间大多传画。

周氏太极图据清朝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认为来源于《道藏》,他说:“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品经》,著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之图。”而清黄宗炎著《易图辨惑》称:“无极图本为河上公所作,而吕洞宾在华山把无极图传给陈抟,陈刻于华山石壁。”又说:“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以后传给钟放。”宋僧麻*衣道者,姓李名和,内乡人,相术经典《麻*衣相法》据说由他所著。陈抟与麻*衣道者同在崇龛修道,后又相会华山,陈抟在许多问题上都曾向麻*衣道者请教,对麻*衣道者十分推崇。《太华希夷志》载陈抟称赞麻*衣道者:“道德高杰,学通天人,至于至人,尤有神仙之鉴。”麻*衣道者还著有《正易心法》,陈抟为之作《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收入汲古阁《津逮秘书》。

南宋朱震《汉上易传》描述了陈抟易学的传承谱系,他说:“陈抟以先天图传仲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由朱震所言可知,陈抟之先天图乃先天八卦图。朱震之后的大理学家朱熹于《周易本义》卷首云:“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长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也。”

陈抟四传弟*子程颐,师从周敦颐,而陈抟另一四传弟*子邵雍,却师从李之才。程颐与邵雍在洛阳时为至友,二人曾一起切蹉学问,程颐称“数至康节方至理”。二人各自对对方的学问都有一定的了解,邵雍甚至有心将自己所学象数传与程颐,然而,由于程颐作为理学家“宗理轻数”,未予答应。

大致说来,周氏太极图源于陈抟,陈抟之图必有所本。陈抟乃一道士,其图源于《道藏》极有可能,而《道藏》太极图与后蜀彭晓之水火匡廓图一致,彭图是为解说东汉道士魏伯阳之《周易参同契》而绘,太极图之源再向上溯,典籍已无图可证。

《周易参同契》有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答。”彭晓之水火匡廓太极图可以说是与这一段话相照应的,而且是这一段话取意于《老子》一书。《老子》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答乎?”因此,水火匡廓太极图可能为老子所传。

春秋末期的老子乃道教鼻祖,《老子》一书虽有太极思想,但并无“太极”一词及太极图,太极图是否由老子所传,或虽有所传,其图是否《道藏》太极图,这里不能冒下断语,但可能性很大。清末民初有“南杭北尚”之称的易学大家杭辛斋在其《杭氏易学六种》就说:“邵子先天之学,实探源于此,云传希夷,而希夷亦必有所授,与传周子之太极图,皆出自《道藏》之秘传。盖老子西行,为关尹所留邀,仅留《道德经》五千言传于中土,则其秘书图象,为三代所传,而藏于柱下者,皆随而西去,故《道藏》诸图,皆出陕蜀,而蔡季通之三图,亦入峡始得,朱子所谓本儒家故物,散佚而留方外,得蔡而原壁归赵,非无见而云,然也。”杭氏在这里提出水火匡廓太极图和古先天阴阳鱼太极图均可能为老子所传。老子将二图分别传出,传人对二图不得同时而见,各自据已所见,著书立说,二图遂传之后世。

再说古先天阴阳鱼太极图的源传。

南宋理学家朱熹青年时师事李侗,为二程四传弟*子,曾为周敦颐之《太极图说》作《太极图说解》,他肯定见过周氏太极图。但是,朱熹在晚年注解《周易参同契》时,虽悟到周氏太极图的哲理,却因为不知太极图所本而难于彻晓易学真谛,于是托好友蔡元定即蔡季通入蜀巡访古太极图。为古图末得,朱熹有题袁机仲校《周易参同契》后说:“予顷年经行顺昌,……当铺,见有题‘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之语于壁间者,三复其词而悲之,不知题者何人,适与予意会也。庆元丁己八月七日,再过此处,旧词因不复见,而屈指岁月,忽忽四十余年,此志真不就矣。道间偶读此书,并感受其事,戏题绝句:‘鼎鼎百年能几时,灵芝三秀欲何为?金丹岁晚无消息,重叹筼筜壁上诗’”。

朱熹因古图末得,参不透易学至理,不由得大加慨叹,可惜的是蔡季通后来虽寻回了古图,朱熹却已过逝了。

元末明初,赵伪谦的《六书本义》首次出现了阴阳鱼太极图的图象,赵称之为“天地自然河图”,也称之为“天地自然之图”,并于图下加注说明了此图之来历:“又,天地自然之图。伏羲时,龙马负而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者也。《易》曰:河出图,圣人则之。《书》曰:河图在东序是也。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见之,今得之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实万世文字之本源,造化之枢纽也。呜呼神哉!”

清代胡渭在《易图明辨》中记载了宋末元初的袁桷的《谢仲直易三图序》中的说法:“时尝言何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说者,争阴购之。后朱文公(朱熹)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三图焉。或言洛书之传,文公不得而见,今蔡氏所传书讫不著图,藏其孙杭,秘不复出。”明代初年,古太极图由蔡季通的子孙传出,陈伯敷得之,赵伪谦又从陈伯敷处得之,著书绘图。刘基(刘伯温)见之,为之配以八卦,此上古阴阳鱼太极图遂盛行于世。

古太极图何人所创,不得而知,但杭辛斋先生在《易楔》中说:“此图流传甚古,蕴蓄宏深,决非后人所能臆造,大抵老氏西出函关,必浃书俱行,故遗留关中,为道家所藏。至唐宋而后,始逐渐传布,要皆为三代以上之故物,无可疑也。”杭氏认为古极图可能出自老子。今人韩永贤先生在其《周易经源》中也认为:“老子所以写出‘万物负阴抱阳’,表明老子看到过太极图。”韩先生还把阴阳鱼太极图中的“~”形曲线称之为“老子曲线”。

老子有没有可能见过古太极图呢?有可能。《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国家藏书的史官,因此,各种秘书老子都有可能看到,古太极图及河图洛书等可能就记载在其所管理的藏书之中。《史记》还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西遂去。至关,关令尹喜:‘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西汉刘向《列仙传》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太平御览》引《蜀本纪》:“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予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今为青羊观是也。”现在四川成都青羊观所绘之太极图就是古太极图。

据《史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见过老子后,大加称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孔子作《系辞》,言太极,有可能得之于老子之教。

如此而论,古太极图虽由老子携出,其来由可能更古。《三国志·魏书》说:“易博士淳于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燧皇之图包括太极、河图和洛书,杭辛斋因而称燧皇三图为“三代故物”。如此,则古太极图早在燧人氏时期就已形成。

1959年的5月,我国京沪铁路的修建跨越黄河流域,在山东泰山南麓泰安市大汶口镇的一片开阔平地,发掘出大汶口遗址。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6400年发展的全过程,明确了大汶口文化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该遗址出土一件文物------象牙梳。江苏出土大汶口文化的獐牙构形器。象牙梳上的太极图纹饰和獐牙构形器上的八卦符号为文献所载伏羲制卦提供了佐证,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之上。

今人田合禄先生在其论文《论古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中,阐述了利用圭表和晷仪测记晷影及复原太极图的方法,说明了古太极图是天文实测实绘而成,并非随意臆造所得。这也是古太极图被称为天地自然之图的原因。

古太极图确实有其自然原形,当代易儒李树菁在《周易象数通论》中曾论到:
   

“太极图日月交光的自然原形与西方投影几何的产生中蕴含有象数转换的思想。”他还详说:“日月地三体亘古运行不息,如果以地作为参考系的原点所在处(日晷中心),则通过上古人类用日晷对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四季和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在日晷盘上投影的变化,则可形成先天八卦(经卦),细分之则圭表在圭盘上的投影变化,可以划分出64种状态而形成64卦。日影移动,阴阳暗影与明亮部分比例的变化(即阴阳消长的变化)按次序编码,可形成先天卦序,这就是相当于伏羲时代(距今60007000年)仰观俯察之后,原始不自觉的日晷投影几何的应用,便产生了六十四卦。到先秦产生《月令》物候系统,西汉又出现源出《纬书》的卦气学说。”    先生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用圭表测日影之象(含太极图)、易学八卦象与后来《周髀算经》上的勾股方圆几何图象均源出日月交光及从天体运行抽象出的直观或射影图象,都是法自然的典型产物。”

古太极图既然是法自然的天地自然之图,那么它是如何实测实绘而成的呢?20世纪90年代初,许恭甫先生根据立竿测日影的科学实践逐步揭示并证实了伏羲太极图的本源,并率先出版了专著《破译太极八卦图》(2002年)。

田合禄先生根据古代约为夏商时期的日晷测日影记载,制作了测日影圆盘,以冬至日正午时竿长一尺的日影为半径,在有刻度的盘中央装一根与盘垂直的棒,圆盘周长365度,每度各钻一个圆孔,定出子午线。以后每日以逆时针方向将圆盘转一度,逐日测定日影记于盘上,到夏至日日影最短为零。再将圆盘旋转180度,使午端对准正南(夏至),以原测杆作轴,继续测日影。这样观测的结果,与伏羲太极图完全一致。若用、--符号标志出来,就是标准的伏羲太极八节图。这证明了伏羲太极八节图的确是根据立竿测日影而来的宇宙模式图。人们可以反复测定,进行验证或实证。

1992年第五期的《晋阳学刊》上,田合禄先生发表了论文《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对太极图复原方法作了详尽的描述,现作简要述评。

上古之时已有日晷仪,晷仪中心有一孔,晷盘圆周有360圆孔,以备立竿(圭表)之用。晷盘中心之孔立一定表,晷盘圆周之孔立一游表,晷盘每日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孔,每日都将游表立于定表之南北方向上。每日午时测晷影(日影),两表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360圆孔均匀分布在以冬至日午时从游表到日影尽头之长度为半径的圆周上。

从夏至日开始用游表测晷影,每日午时在晷影尽头作点记,晷影最短日为夏至日,晷影最长日为冬至日。我国地处北半球,在北回归线上测日,夏至日午时无晷影,在北回归线以北测日,夏至日有晷影,但最短。将秋冬二季每日所测绘之点记连接起来,在晷盘上就会留下太阳秋冬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

从冬至日开始,太阳从冬至点(南回归线)调转180°回头往北移动,所以这时应将晷盘也转180°,使晷盘上的夏至起始点重回到定表正南的游表点。这时,正好定表的晷影正是冬至日的影长,定表晷影的尽头在晷盘的正北。从冬至日开始,用定表测影,依然逐日逆转一孔,定表晷影逐日缩短,在每日之晷影尽头作标记,直到夏至日。将春夏二季之点记相连,晷盘上就留下了春夏二季之太阳视运动投影图。

将四季投影图合而观之,就是实测太极图。实测太极图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回归线上实测的太极图,夏至晷影为零;二是在回归线以北实测的太极图,夏至日之晷影不为零。

在回归线上所测绘之太极图上,圆周称之为太极圈,也称周天。半径长度也就是冬至日晷影长度称之为量天尺。
在回归线北方所测太极图上,有两个同心圆,外圆是以冬至日晷影长度为半径的圆,内圆是以冬至日晷影长减去夏至日晷影长之长度为半径的圆。太极曲线也就是太阳运行投影在内圆中的连线,内圆半径称之为量天尺。

在每日的量天尺内,表示晷影的部分称之为晷阴,剩余的部分称之为晷阳,每日的晷阴晷阳按比例发生着阴长阳消或阴消阳长的变化。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从正东升起,阴鱼和阳鱼之鱼眼分别表示春分日和秋分日之太阳升起时游表的晷影尽头标记。
《周髀算经》记有二十四节气所测日影数,现列于下(损益率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

夏至

一尺六寸

冬至

一丈三尺五寸

小暑
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小寒

一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暑
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大寒

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秋
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立春

一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处暑
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雨水

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白露
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惊蛰

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秋分
七尺五寸五分

春分

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
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清明

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霜降
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谷雨

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冬
一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立夏

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雪
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小满

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大雪
一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芒种

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三国志》记载太极图是燧皇之图。据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介绍,燧人氏时代已有圆形刮削器。据史前考古发现,有中间带孔、外部有齿形的圆形石器,此石器可以套在树竿上,这说明当时已有制造圆形日晷的能力。《尸子·君治》说:“燧人氏上观辰星。”说明燧人氏已有天文知识。因此,太极图为燧皇时期所制当有可能。太极图的复原方法证实古太极图源于我国古代人民观天测地的科学实践,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太极图上的晷阴晷阳消长情况可以实测,从阴阳消长数量可以推测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从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也可以判断阴阳消长情况。这一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形成了太极理论,反过来可以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用阴阳消长的太极理论进行解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20: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的易论我视为狗屎,为何?
1、其“理论”无方自来,仿佛不是人间之物。
2、西方手术刀下的中医奇经八脉——什么东西。

现代人的易论,我2台电脑,所存估计不过10篇。现增乾坤客这一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20: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树菁 的思路很对。只可惜,他对“日影”却不深入了解,“大概如此”,匆忙整出《周易象数通论》。

田合禄的“测日影圆盘”,是一个极蠢的办法。如果他是夏商时代的人,如何把乾坤客所谓的“人工山头”挪动180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08: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树菁先生已经作古,先生在重病时,还有很多易学思想无法书写,曾口授部分。《周易象数通论》是先生故去后由商宏宽先生整理李先生遗稿而成。
是书之思想深度,独到见解,比比皆是,绝非平庸之作,目前,易学界能在易学发现数量和质量方面超越李树菁先生的不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09: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4# 乾坤客

我看书中诸多内容浅尝即止。
他只有一个“朦胧大概”的认识,如知鞋中之痒,想挠,挠不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09: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的思想是深遂的,面太广,他没有时间给我们展开,不过,他在很多方面给我们指出了研究方向,给人的启示很多,这是其意义所在。
以我个人的经验,一个人有时研究会因为找到突破口后,自已已知而他人未知的东西,根本来不及整理,因为吸引着他的,是有希望继续突破的其他难题。我看李先生大概就是如此,我们如能在他的启示下做系统做细致当然更好了。
对于易学,我曾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七、八年以前玩各种术数,现在不玩了;近年玩《周易》,现在实际上也不玩了(发出来的其实都是旧东西,添添补补而已);但其他研究比如历法特别是西周、春秋的历法问题是我现在研玩的重点,但我知道,这些方面都和易学有关,正是前面玩出来的东西做基础才能有后面的研玩。越玩越觉得难,痛苦,但会有小小发现,也快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3: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上天下地不得其法,为何却懒于竖起一根木棍。
天地岂在纸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3: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1# 乾坤客

能传上图片更为直观,楼主可有原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4: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军康 于 2012-2-9 15:37 编辑

乾坤客,邓荣继二位:
请细看李树菁先生原文:


古太极图确实有其自然原形,当代易儒李树菁在《周易象数通论》中曾论到:
   
“太极图日月交光的自然原形与西方投影几何的产生中蕴含有象数转换的思想。”他还详说:“日月地三体亘古运行不息,如果以地作为参考系的原点所在处(日晷中心),则通过上古人类日晷对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四季和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在日晷盘上投影的变化,则可形成先天八卦(经卦),细分之则圭表在圭盘上的投影变化,可以划分出64种状态而形成64卦。日影移动,阴阳暗影与明亮部分比例的变化(即阴阳消长的变化)按次序编码,可形成先天卦序,这就是相当于伏羲时代(距今6000—7000年)仰观俯察之后,原始不自觉的日晷投影几何的应用,便产生了六十四卦。到先秦产生《月令》物候系统,西汉又出现源出《纬书》的卦气学说。”    李先生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用圭表测日影之象(含太极图)、易学八卦象与后来《周髀算经》上的勾股方圆几何图象均源出日月交光及从天体运行抽象出的直观或射影图象,都是法自然的典型产物。”

    李先生显然无意中把“圭表”与“日晷”在文中放反了位置。测二至二日是圭表的用途,测一日内细分时刻是日晷作用。
   怪不得邓荣继老是提奇怪问题。

下面是某学校教案设计节选:
2.讲解日晷的原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移动的角度是有规律的,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作了计时的仪器——日晷。
  3.讲解日晷的构造与计时方法。日晷的种类很多,图中是保存在北京故宫中清代的赤道日晷。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圭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
  1.讲解圭表的原理:在地上立一根杆,每天正午时的影长变化是有规律的——夏季短(夏至最短),秋季中(秋分居中),冬季长(冬至最长),春季中(春分居中),这种变化每年循环一次。这是我国人民在2000多年前发现的。

3)讲解: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晷面是圆形的,石制的,有刻度,倾斜地固定在石柱上。晷针是铁制的,安在晷面中心,与晷面垂直。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而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所在的刻度,确定当时的时间——×时×刻。日晷的样子很多,课本第33页的日晷是保存在北京故宫内清代的日晷。
  (4)谈话:你们看日晷像什么?(钟表)
  (5)讲述:日晷是古老的计时仪器,现代钟表的表面就是仿照日晷制造的。
  2.指导学生认识圭表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古代人立杆测影长的情景。
  (2)讲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太阳正南)时,杆影的长度是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夏季短、秋季居中、冬季长、春季居中,这种变化每年循环一次。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测定季节和年的仪——圭表(板书)。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圭表。
  (4)讲解:圭表由两部分构成:平卧的叫圭,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圭平卧在正南正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用圭表测量出连续两次表影最短(或最长)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年。一年中表影最长时是冬至,最短时是夏至,长短居中时分别是春分和秋分。圭表的样式很多,课本第34页插图中的圭表,是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建造的圭表。这座圭表的北端也有一个立柱,比较矮,这不是表,而是圭。它的上面也有刻度。冬季,表的影子很长,超过平卧的圭的长度。这时,要靠这个立着的圭测量影长。
  日晷和圭表的发明,说明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很发达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5: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邓荣继 于 2012-2-9 15:53 编辑
李先生显然无意中把“圭表”与“日晷”在文中放反了位置。测二至二日是圭表的用途,测一日内细分时刻是日晷作用。


杨君康,你就不能先去实践一下?

先民在夏朝以前已经精确定位“二至”“二分”。那时“圭表”在哪里?
“日晷”和“圭表”都是历法已经相当完善后才出现的东西,

“日晷”和“圭表”是“土圭”的重孙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6: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军康 于 2012-2-9 16:09 编辑

10# 邓荣继
你连形式与本质都不分。用土作高台以为圭,与立杆作圭有何区别?指针式大钟表与手表有何区分?
据周髀算经,圭高八尺,相当现代一米七左右,正是人的身高。人体才是更古老的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6: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 邓荣继
你连形式与本质都不分。用土作高台以为圭,与立杆作圭有何区别?指针式大钟表与手表有何区分?
据周髀算经,圭高八尺,相当现代一米七左右,正是人的身高。人体才是更古老的圭。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9 16:07


你先学会测日,行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6: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12# 邓荣继
你的初中老师是怎么教你的?你有是怎么理解的?
你又是怎么观测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0 2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典文化非常深广,任凭是谁都学不完,所以总有些我们没来得及思考或思考不周的地方,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然而论坛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总不肯承认自己有所不知,说天说地,他都要参合参合,甚至连《周易》都没看完,他就敢拉住你瞎扯一翻。要这种人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他宁愿把命给你。而这种人却常常说自己是“交流”“讨论”“交友”。

我对这种人厌恶至极。

虽然在观点上有诸多差异,但从感情上说,我还是比较喜欢 乾坤客 以及 郭志成 两位。
1、承认自己有所不知。
2、肯不耻下问。
3、说错了马上承认。

——虽说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优点,但在易学界里面,却是极其难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0 21: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军康 于 2012-2-10 21:22 编辑

14# 邓荣继
所以你要告诉我你对圭表和日晷的认识,使用方法,你的观测的参考坐标。如果总是郢书燕说,谁也说服不了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6 13: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图问题相当复杂。
道教传水火匡廓图与阴阳鱼式太极图是两个东西。周敦颐将汉代的水火匡廓图称之为太极图,我一直认为是指鹿为马。后来传出阴阳鱼式太极图,实际上是对周氏太极图说的否定。今天人们谈及太极图,很少有人说水火匡廓图了。
宋代学者有多人谈论如何用图来表述太极的问题。主要成果是两个,一是用一个空心圆表示太极。另一个是用圆加画一条圆内直径线,将圆分成两半,一半涂黑表示。朱熹死后才有人传出圆内加S线,再加两个鱼眼的太极图。
圆内有S线的图式,上古就有(如原始社会的纺锤),但考古界一直无人称它们是太极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5 09: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顺时针上阳下阴太极图
(二)、顺时针上阴下阳太极图
(三)、顺时针左阳右阴太极图
(四)、顺时针左阴右阳太极图
(五)、逆时针上阳下阴太极图
(六)、逆时针上阴下阳太极图
(七)、逆时针左阳右阴太极图
(八)、逆时针左阴右阳太极图

这两天正在为哪一种太极图才是正确的,百度了一下,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把我都弄糊涂了,楼主的意思是这八种图还有后面那十一种都算是正确的,那有没有具体的应用范围,比如在什么场合下用哪一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5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因古图末得,参不透易学至理,不由得大加慨叹,可惜的是蔡季通后来虽寻回了古图,朱熹却已过逝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8 16: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來说去,天体万物宏微之变,都是阴阳望朔回归的自然天道。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供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