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1|回复: 9

夏禹源于泰山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5 08: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禹源于泰山初探
作者:李继生
关键词:泰山、昆仑山、夏禹、崇伯鲧、伏羲女娲、炎黄、颛顼、汶泗流域
内容提要:本篇集近现代考古学、历史学研究新成果,以大禹父子在泰山为核心,追根求源,翔实论述中华文明史的发生与发展,上溯9000年,阐发三皇五帝及其后裔以泰山为根据地,创造华夏文明,并为夏、商、周古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前  言
根据古人类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及太极文化研究新成果证明:中华民族大约从400万年以来形成的中华人种及分支,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悠悠不断的文明,是世界文明古国没有历史断层和缺环的唯一存在者,而且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不断向四周辐射而东渡后渐达美洲,形成了环太平洋文化圈,这就促使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当代史学家,丢弃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疑古、否古和以文献证文献的传统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重新审视古典名著及中华文明史,特别是对《山海经》、远古图腾、列祖列宗血缘传承、三皇五帝传说的破释,驱散了2000多年以来的历史迷雾,揭开了中华文明至少具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新篇章。

正文
泰山在原始时代是中央之大山,以泰山为中心的华东大平原被称为中土、中原、齐州、中州、冀州、中国等,所以《尔雅•释地》:“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盐出焉。”《淮南子•地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史学前辈吕思勉在《先秦史•民族原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精辟论述:“吾国古代,自称其地为齐州,济水盖亦以此得名。”《汉书•郊祀志》:‘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如其方。’以嵩高为中,乃吾族西迁后事,其初实以泰岱为中……可见,汉族缘起,必在震方也。”震方,按八卦即为东方。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见《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中言:“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昊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昊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陈,在今河南淮阳;大庭氏即神农炎帝;涿鹿,在今河北涿鹿一带,近考实为汶泗上源;亳,在今山东曹县。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版)中论断:“往古先民,生聚于斯,万代诸皇,建业于斯……木本水源,血统所出,泰山巍然,同族仰镜……泰山一带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策源地。”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则说:“泰山是个大文物,是东方部落原始文化的神山。”
古史与考古资料一再证明:自伏羲、炎黄至颛顼等华族发祥于泰山,而夏族则是华族的分支,华夏族源于东方,只是在大汶口文化后期,不少东夷人西迁中原,一直持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此后,“泰岱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便由东方渐渐转移到了居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开始以华夏族为主体融合中原土著民族创造了三代文明历史。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8: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夏禹父子源于上古时代的伏羲与炎黄
所谓上古时代就是华夏始祖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原始时期。这个历史上溯8000多年前,以伏羲为代表的母系氏族社会;中经5000年前以黄帝为代表的父系氏族社会;下至4000年前以尧舜禹为代表的军事民*主时期及奴隶制社会初期。在整个原始时期,都是伏羲氏族即华族的延续。过去,史学界对三皇五帝时期均认为是不足为信的“传说时代”、“英雄时代”。但是,司马迁早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其大意是说:“学者们都称述五帝,但年代太久远了。《尚书》只是记载了尧以来的历史;而众家所言黄帝之事,文字粗疏而不规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总之,我认为那些与古文经典记载相符的说法就接近正确。我认真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地考求,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随着史学的发展及考古资料的新发现,证实司马迁的论断是正确的。根据《山海经》、《尚书》、《春秋》、《国语》、《左传》等先秦经典记载,那时仅在泰山周围就有100多个较著名的原始部落群及其方国、邦国,都是三皇五帝的原始氏族及其后裔发展而成的,到春秋战国时大都被齐、楚、鲁所灭或吞并。台*湾著名学者苏雪林女士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把《山海经》中的神秘大山昆仑虚破译为泰山,并有专著问世——《昆仑之谜》;继而,何幼琦在《海经新探》(《历史研究》1985年)、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徐显之在《山海经探源》均步其后尘接踵论述古昆仑山就是泰山。何幼琦认为:《海经》所记居于昆仑山及其周围的鬼怪神仙,就是4000多年前分布于山东中部的氏族部落群,即传说中的轩辕、祝融、共工、大风、防风、三苗、契窳等18个部落的活动范围都在泰山地区。何新从古文字学及训诂学考释;泰山古时的别名为昆仑山、浑沌山、烛龙山、崇山、钟山、岳山、大山、天山、羽山、玉山、章山及轩辕丘、群玉山等;中国的远古帝王都是崇拜天日的太阳族,均发祥于泰山,故而使泰山成为天的象征,天地交泰、阴阳交代的化身,进而演化为“大德曰生”的生命之源。
夏禹父子源于伏羲及炎黄氏族。据《史记•夏本纪》载:夏禹之父是鲧,祖父是颛顼,曾祖是黄帝之子昌意。昌意及鲧均未登帝位,而是天子之大臣。《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说明黄帝之父祖是少典氏。据王献唐《伏羲庙残碑》考证:“少典奉祀伏羲,知为伏羲族裔。”所以按夏禹父子的家族而上溯其始祖,当为伏羲氏。但禹之母是有莘氏。《大戴礼•帝系》:“鲧娶于有莘氏之子。”《集韵》、《韵会》:“有莘,国名,有莘女生禹,名女志,一名修巳。”《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巳。”有莘即高辛氏帝喾,黄帝族姬姓,与夏联姻。修巳姒姓,“巳”与“姒”相通、“姬”与“姒”相因,禹为母姓,故《夏本纪》:“禹为姒姓。”
伏羲太昊是晨曦之日光及巨人顶日之意;黄帝是日光之煌煌也。《白虎通义》:“炎帝者,太阳也。”《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黄帝是高阳氏,炎帝是高辛氏,鲧与有莘氏之女的结合而生禹即是炎黄通婚的结果。炎帝为华族的分支,后在蒙山一带建立了夏族。“夏”在金文中是一人托日,是承袭华族的太阳族。《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引伸为大也。
再看其图腾,伏羲为龙,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炎帝为凤鸟,在汉画像石中是太阳神“金乌鸟”;黄帝为龟族,崇拜灵龟,在汉画像石中是“龟蛇形”,蛇即龙,是龙的传人。而甲骨、金文中的“龙凤”两字皆从“辛”,因而禹之金文为“龟蛇相交”之形,既反映炎黄通婚,又表明了龙的后裔,进一步证明炎黄与夏本是一个族团。
自禹之父鲧与高辛氏女通婚后,世代相袭,一直到晚周时姜姓仍以出美*女而闻名于世,称其为“美孟姜”,是《诗经》中美*女的代称。夏桀失政,商汤灭夏,仍娶有莘氏之女为妇。《列女传》:“汤妃有辛氏女。”并特聘莘国人伊尹为谋臣,助其灭夏,后任商朝的阿衡,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后来商王朝也多次娶莘女为妇,甲骨文称为“妇先”。至周朝时王室姬姓,齐国姜姓,姬姜时常通婚。这时的“姬姜”便成为贵族妇女的美称了。中国最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就是发生在春秋时的战争悲剧:齐将杞梁娶孟姜女为妻,公元前550年,齐庄公令杞梁攻莒而战死于“且于门”下,孟姜女哀哭十日,城墙为之崩塌,遂投淄水殉情。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夏禹及其祖先的居地为汶泗流域
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曾总结说:“从二十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看,位于中国东部以泰山、曲阜为中心的泰沂山区,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起源地之一。”要研究及考证夏禹原始出生地及其居住中心,必须首先追溯其祖先的发源地,才能更有说服力。
禹为伏羲之裔。《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唐李冗《独异志》认为:宇宙初开时,兄妹俩在昆仑山结为夫妻,繁衍生息。后来,道家把伏羲与太昊揉为一体,晋升为天神青帝。所以道书《洞渊集》言:“太昊为青帝,治东岳,主万物发生,盖即《周官》五行之帝之一。”青帝属性为木,与西王母之夫——东王公木神是天人合一的结晶体,亦乃春神,实为辅佐“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大帝”之天神。《淮南子•地形训》及《楚辞•天向》:“华即日,太阳也”。雷泽即伏羲出生地:古谓在鲁西南,今考实生于泰山南麓泗水与新泰交界的今华村水库及华胥山和贺庄水库一带。华村水库周围有东、西、南、北四个华村;其东毗邻着华胥山,即今之黄山寨;东南是贺庄水库,即古雷泽处,又名服泽。华胥山一带原为华胥国,汉置华县,因山而名。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聚居地,也是华族的发祥地,与当今考古研究新成果相共鸣。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泗水一带。”史载:太昊之虚在陈。我以为那是其裔西迁之事,其虚当在汶泗流域。今邹城西微山湖东岸有太昊庙和墓,也较为可信。二者必居其一,记其待考。
炎帝神农,又名大庭氏,在鲁城内。《帝王世纪》:“神农母少典妃,游华阳。”初都于陈,后徙曲阜。炎帝居姜水,旧言在今陕西岐山,今考实为今之泗水上游的岐山庄一带,属平邑境,与华胥山毗邻。神农氏承袭伏羲氏之居地,当为合情合理。所以《读史方舆纪要•东平州汶上县》及《史记•封禅书》索隐引《皇览》:“炎帝在曲阜,蚩尤葬汶上。”今湖南省濡县城西的白鹿原有炎帝陵,是被黄帝击败后的流放地。黄帝生于曲阜东北寿丘,居于汶泗流域。《周本纪•正义》:“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山海经》、《淮南子》皆言黄帝之都野位于“天地之正中心”。穷桑即空桑,在曲阜周围。王献唐根据《泗水志钩沉》指出:空桑“在鲁北泗水之阳”。黄帝是以今新泰境内的龟山而名的龟族,所以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远古人十分崇尚具有灵性的神龟之甲是必然的。轩辕即是大龟天鼋的转音,齐人以天鼋为天主,奉为八神之首。《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氏“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这与伏羲女娲的形象雷同,证明这里即是华族的发祥地,也是龙的诞生地。今泰安郊区房村镇的乡城村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龙”命名的龙地、龙亭、龙邑故址;今新泰境内汶河上游仍有龟山、鳌山、龙山、九龙山、龙廷、龙溪、龙泉、龙王庙、龙女庙、龙凤庄等古地名。黄帝死后葬寿丘。《一统志•曲阜》;“轩辕氏葬于此,在县东北二里。”金代改为寿陵。我以为: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下的黄帝陵,是因黄帝在此白日升*天而道家附会的衣冠冢。
禹之曾祖昌意生于若水,未登帝位。吕思勉、王献唐皆认为:“若”即“桑”的讹变,若水即桑水,桑水即泗水。《山海红•海内经》:“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音闹)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世本》:“颛顼母蜀山氏之子,名昌仆。”《帝系》:“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仆氏,产颛顼。”古音蜀通淖,淖子即蜀山之子也。顾祖禹考证蜀山在宁阳。颛顼是禹之祖父,也是生于汶泗流域,十岁佐少昊,二十岁登帝位,都于曲阜,后为高阳氏部落酋长。《吕氏春秋》:“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帝位。”《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都帝丘。”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路史•高阳纪》:“帝立于穷桑,有穷桑之号。”穷桑氏是少昊时的部落联盟。《尸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所以曲阜东北至泗水两岸是少昊及颛顼的宗主国,均建都于此,也是黄帝氏族的居地及穷桑氏的发源地。
颛顼是西迁中原的东夷族领袖,迁都河南后,融合仰韶文化时期的羌戎族,成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颛顼死后葬帝丘;又言魂归泰山,葬泰山。
禹之父为鲧。《连山易》:“鲧封于崇国。”《国语》称禹之父为“崇伯鲧”,禹为“崇禹”。“崇”即崇山峻岭之意,汉之前以“崇”为“崧”,高大之貌,非指专山。但在东方,崇即泰山。《诗•大雅》:“崧高维岳,峻极于天。”岳山即泰山,显然是颂泰山。后来,因尧舜禹时期的洪水,迫使东夷人再次西迁,将东方的“崇”与“崧”移植到中原,成为今之河南的崇山与嵩山及陕西西安之崇山。今泗水县城东大黄沟乡城子顶村一带就是夏的崇国故址——土宅(音察,小土山)城。其北有华村,南有大崇义、小崇义之古地名。《太平寰宇记》:“土宅城古崇国,在泗上。”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8: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竹事纪年•帝尧陶唐氏》:“六十一,命崇伯鲧治河。”《史记》:“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尧时舜代天子政务,在巡视中因见鲧治水不成,即将其流放于羽山,以改变东夷人的风俗。羽山一说即泰山;又言在今临沂地区郯城北部;顾祖禹认为:羽即马陵山。《禹贡》:“蒙、羽其艺”、“羽畎夏翟”。蒙即蒙山,羽即羽山,畎即田间,夏即夏邑,翟即所产美丽的野鸡。言自蒙山至羽山一带是夏族的势力范围,并受到夏、商、周三代帝王的祭祀。所以,《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但郭璞注《山海经•南山经•羽山》却提出了异议:“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计其道里时不相应,似非也。”顾祖禹考“祝其山”在淄博境。依此而言羽山或是泰山,或泰山脚下小山。《帝王世纪》:“禹母曰修巳,生禹于石纽,长于西羌,西夷人也。”《淮南子》:“禹生于石。”泰山南麓有石汶河,为汶水五大支流之一。石汶畔今山口镇有古地名“禹石汶”,再结合崇山即泰山,此处当是禹生之地。西羌也,山东西部姜姓族也,修巳故里。据王献唐考,泰山附近莱芜一带,古有姜姓在此居住,系禹母之族。后来夏族一部分东移,渐至山东半岛;一部分南下至夏丘,即今之兖州一带;至中期又西迁中原。但禹之父子的出生地及其居地仍是泰山脚下的泰莱平原。又据《太平御览》卷82引《蜀王本纪》:“夏禹生地在四川汶山,广柔县人。”此乃系夏后之裔进蜀后的演义。
《史记•夏本纪》:“禹行自冀州始”、“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大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冀州,古九州之一。《淮南子•地形训》:“正中冀州曰中土。”《山海经•大荒北经》郭璞注:“冀州中土也。”顾炎武《日知录》:“古之天子帝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故书皆称中国为冀州,或曰中土。”因之,冀州应泰山周围,我以为当在泰莱平源或汶上、新泰一带。汶上县古称“中都”;温玉春在《黄帝氏族起于山东考》(《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一期)及《少昊、高阳、高辛、陶唐、有虞诸氏族原居今山东考》中认为:冀州在泗水上游的今新泰市一带。今新泰境内有禹村及禹氏家族,族人均方系大禹后裔。
大禹接受鲧治水无功而被诛的教训,三过家门而不入;娶涂山氏女第四天便离家治水,所以才取得成功。涂山氏为古部落名,在涂山,禹曾在此大会诸侯、铸九鼎:原来一说在安徽怀远县境内;又说在四川重庆真武 山。但经杨向奎考证,会稽山又名涂山、茅山、苗山,即今之蒙山。《国语•鲁语》所言:“禹致群神于会稽山”及《史记•封禅书》引《管子》语“禹封泰山禅会稽山”即指蒙山。景以恩《华夏族源于东方新探》(《复旦学报》1999年一期)及《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管子学刊》1997年三期)也考为“会稽山即蒙山,又名涂山、苗山”。大禹会盟诸侯及祭之山必在泰山脚下,绝非远至江南,而在蒙山方近合理。今莱芜境北有苗山,系汶水与淄水之源的交接地,柳明瑞先生疑即古会稽山,更为合理。
《夏本纪》又言:“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阳城在今沂南县。《世本》亦言“禹居阳城”。其北有箕山,在今莒县北端齐长城下;山之阳曾是三代箕之国都及汉之箕县故城。《夏本记》:“益让帝禹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箕国,姜姓,其贵族长期在商任职,与周王室也有联姻,亡于战国初。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也有箕山,应是后裔的借用名。
《史记•殷本纪》引商汤之语:“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东为“江”非专指长江,郭璞注《山海经•东山经•泰山》释江:“一作海。”石泉在《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中释江为沂水。证明禹一直活动在泰山周围。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夏的四至就是大禹治水的疆域。”泰山东北麓济南东郊有龙洞山,又名禹登山,传大禹治水功成后登山以观;东麓今莱芜市东北和庄之北有禹王台,南有禹王山。禹王台上有清乾隆六年《重修虞望山泰山行宫记碑》:“莱邑虞望山即原山也,然山以虞望名者。山有二峰:东则神禹祠,西则泰山行宫。”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8: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竹书纪年》载,禹子启即位于夏邑。春秋时临沂北有禹 邑,又称“启阳”或“开阳”,即禹之邑,启之都也。《沂州府志》:“临沂古有康王射箭台。康王即禹之孙太康或少康。”春秋时,在苍山县内有曾 邑,传为少康之子曲烈的封地。原来东夷族有穷国之国君后羿,在夏初夺太康政权,后被其相臣寒浞(音茁)所杀,并夺其妻自立为王,生二子:寒浞封长子浇于过,在今掖县北;封次子壹于戈,在今潍坊寒亭。夏时的方国居于今山东省境内的还有:寒浞居地寒,在今潍坊东北;少康平定寒浞后直牟类国,一说在今莱芜,又言在诸城西南;禹之后观国,曾因起兵叛夏而受到征伐,在今莘县观城镇西;夏王相被杀之地斟灌,在今寿光县城东北;卞明在平邑境内;肥子在肥城北;鄣在东平章城集;谭在章丘城子崖等。另外,夏禹召见少昊后裔防风氏时,因迟到而被杀,董楚平在《国语防风氏笺证》(《历史研究》1993年五期)中认为:禹杀防风的地点“也应该在山东泰山附近”。
孔子曾言:若研究夏之礼,要到杞国。杞为夏侯,至春秋战国时,东夏侯之国即在今新泰市境。商汤灭夏封少康之后于杞,在今新泰市境;周封之杞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后迁缘陵。关于缘陵之地,一说在昌乐、安丘,又言仍在新泰一带。
《国语•周语》:“昔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祝融即蜀族,是夏氏族之一,必在汶泗流域。《左传•宣公十八年》:“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博县即后来的泰安县。《读史方舆纪要•泰安州蜀亭》言“在州西”,即今泰安郊区道朗镇境内。祝融之子是共工,《淮南子》有“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之句,言其震荡洪水而危害下游人民,所以《荀子》言“禹伐共工”。今河南辉县为古共县,境内有古共水。
此外,与夏禹有关的黄帝族女魃、契窳、三苗及尧舜和商、周、秦、赵始祖也均居于泰山。
黄帝女魃为旱鬼,赤发氏,《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后置之赤水之北。”郭璞云:“音如旱拔之魃。”《玉篇》引《文字指归》:“女拔,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雨也,同魃。”再据《海外西经》讲女祭蔑“居两水间”而言,当在今莱芜一带。两水即瀛汶、牟汶之间,或汶、淄之间。黄帝臣窫窳,为蛇身人面。《海内南经》记其“居弱水中”;《海内北经》说“贰负在其东”,即在女魃之西,相当于泰莱交界处。三苗即羽民三毛,《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远徙之前三苗在博莱一带。
《竹书纪年》及《左传•哀公六年》孔子引《夏书》均言:“陶唐居冀。”《竹书》又言“舜办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尧生于陶,都平阳,又徙都于唐,故号陶唐氏。陶即今菏泽定陶;今新泰古为东平阳,西平阳在山西临汾;唐在河北唐县、望都一带。史言“尧亡葬于菏泽城东北成阳,今有尧城尧陵,历代奉祀”。但今泗水县北境有尧山,山阳有尧陵。清嘉庆间新泰知县朱钟在《游徂徕记》中有考证。明代《泰山小史》及清代《泰山道里记》、《泰山县志》均载:泰山前有尧山、尧坟、尧台。据此,尧之初都应为东平阳城,葬泗水最为可信。西平阳之尧都、尧陵应为尧裔西迁之事。
《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孟子•离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清代焦循《孟子正义》引《温故录》:“孟子亦据舜生而言东也,由此推知历山、雷泽、河滨,与夫负夏、寿丘、顿丘之皆在东土,斑斑可考。”诸冯,旧史言为诸城;今考为平邑西北诸冯村,又名凤凰庄,与泗水境内的舜之高祖穷蝉国故地、历山、舜帝庙、姚虚相邻。负夏在兖州县周围。舜子季僖封地缗国,故址在今金乡县城东北;尧时洪水后,赐姓董者封于“鬷”(音宗),故地在今定陶城附近,汤灭夏后又在此建曹国。目前全国有舜之耕“历山”9处,但唯泗水境内之历山及济南历山最为可信。
禹之祖父颛顼的继位人是帝喾。喾之次妃简狄生商之祖为契,任舜时教化人民的司徒;喾之正妃姜源生周之始祖为后稷,叫弃,任舜时主管农业的稷官。两人与禹同为舜臣,同为黄帝族裔。史载,与禹同为舜臣的还有司法官大理皋陶,为少昊之裔,嬴姓,封于少昊之虚,即今曲阜少昊陵一带,皋陶和长子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便被选为禹的继承人,封为嬴姓酋长,在莱芜瀛汶一带,成为嬴族的聚居地。尹承乾在《嬴族述略》中就此专题考之甚详:“至伯益十六世孙秦襄公救周立功,方在西方以秦立国。”柳明瑞在《莱芜为嬴秦祖根考略》中也凿凿有据。再据清人韩锡胙《元君记》云;秦始皇东封泰山时,封泰山女神为“神州姥姥”,并进行祭奠。显然,始皇帝是为追思母系老祖在泰山而认祖归宗、封神祭拜。
《山海经•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岳山即泰山。《大荒南经》又言:“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叔均即舜之子商均。《山海经•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史记•夏本纪》:“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会稽即蒙山,或云莱芜苗山。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说:“由此看来,上古史中的有虞、陶唐及夏、商、周之祖,竟无一不葬于泰山者。”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帝王封禅、神话传说及考古资料进一步证明夏禹的活动中心在汶泗流域。
黄帝时建“万国”,尧舜禹“万国为治”,商周“三千诸侯大会”、“千七百七十三诸侯”,《荀子•议兵》:“古者汤以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由此可知,五帝及上古三代时诸侯国很小,他们不可能远征千万里,是其后裔代代承袭,前仆后继,才西达黄土高原,南下长江流域,北至辽东半岛,故而好多东方古地名、族名、国名也因东夷人的迁徙而多次被“克隆”到他处。
由于三皇五帝的历史积淀,泰山既是东方的代表及太阳的化身,也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的象征,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封禅大典:“封”即到代表天庭的泰山极顶设坛祭天;“禅”是到泰山脚下代表大地之母的社首、梁父、蒿里、云云、亭亭等小山丘上筑坛祭地。司马迁认为:封禅是一种古老的礼仪制度,帝王功高德显,天下大治方行封禅。《史记•封禅书》引《管子》:“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远古帝王的氏族部落及其方国均在泰山周围,从黄帝和舜曾多次巡狩、登封泰山及游“赤水”之事,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墨子》、《韩非子》均言:“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 鬼神即众部落图腾的代称。《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丸山即凡山,在今临朐县境内。《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五载一巡狩。”
《庄子》:“昆仑之丘,黄帝所休……游乎赤水之上,登乎昆仑之丘。”《穆天子传》:“昆仑之丘……黄帝之宫”。昆仑即泰山。笔者据《海内西经》所记赤水“出昆仑东南隅”、“西南流注南海”而观地望,当为今之汶水。又据《尸子》:“赤县州者,实为昆仑之虚,其东则有卤水、岛山、左右蓬莱。” 赤县即是泰山脚下的今泰安境。再据《汉唐地理书抄》辑《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中有五岳地图,帝王居之。”神州即指泰山之阳汶泗流域;五岳地图即源于泰山的五岳真形图。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州官向朝廷奏请升府之事,开章即言:“泰安古称神州。”神州即赤县,赤县即赤水之县,故赤水应在泰安境内,这又是一佐证。钟育龙在《上古神话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24回引证古籍资料说:“喾带领羲和、厌越、木正重及属官卫士到曲阜,祭少昊庙后到泰山下,东方诸侯七十几个国家都来朝觐。木正是礼官,斋戒沐浴,到吉日上山,将金简玉书放在坎里,堆成大阜,三拜稽首,禅云云山。在泰山上看到了狪狪,如豕样的,礼毕木正回亳,喾东巡海上。” 狪狪即《山海经》所言泰山怪兽;亳即喾之都城。
另外,从祭地的地点分析,都在汶河中上游:管仲所能记住的12个帝王中,除黄帝和禹外,其他均禅新泰境内的云云山。《尚书•尧典》:天子巡狩岱宗“柴,望秩山川”。“柴望”是巡狩、封禅仪典中的主要内容,即烧柴祭天,望祀山川。今称横贯于新泰市境内的汶河上游叫柴汶,新泰西境楼德镇西南隅有东西柴城村,是春秋柴邑及汉柴县之故地,都是因“柴于上帝”而名,又让人看到了远古帝王的影子。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8: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著名作者柏杨说:“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文字学者李学勤说:“任何一个民族古史的开端必然是和神话结合在一起的,而神话里也必然包含着真实的历史内容。”华夏原始神祗太阳神、太阴神、青帝太昊、东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玉女神、地母神、阎王爷、丰都大帝等均发祥于泰山。特别是有关古帝王的传说,均以昆仑泰山为中心。约七八千年前泰山周围发生了一次大水患,人类灭绝,唯雷神子女伏羲女祸存活,为了繁衍人类,两人便到昆仑山上结为夫妻。《韩非子》载:黄帝出巡泰山,大象驾辕,六龙拉车,蚩尤在前开路,蟒蛇伏地,凤凰覆上。黄帝登临泰山之巅,诏鬼神议国事,定大位,划疆域,祭天神,并作清角之音。《太平御览》卷15引《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述异记》杂叙蚩尤轶事云:“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之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
《山海经》言:西王母居于昆仑山,又叫玉山、群玉山,三青鸟为其使者,一个叫大鹜,一个叫少鹜,另叫青鸟;王母之夫为东王公,两人每年在“希有”大鸟的背上相会一次。《上古神话演义》又说:尧派大司农到昆仑山向西王母求助,救百姓于灾难中。大司农见王母常与仙人樗(音出)捕赌博,便说:“前日帝尧言曲阜发现了一种樗捕赌博的事情,便予以处罚。”但西王母说:“我们是为了消遣而已,不为者赌。”少鹜又与司农言:“下界有圣人坐怀不乱。后来有一男子又遇此况,少*妇遇而叩门,男子始终不开,妇人质问何不像圣人那样?男子曰:‘圣人则可,我则不可。我将以我之不可学那圣人之可。’于是大家称赞他善学圣人。”《尚书大传》:“舜以天德嗣尧,西王母来献白玉王官(音管,象笛的古乐器)。”《韩诗外传•哀公问于子夏》:“禹学西王母。”据《汉武帝内传》载,帝登封泰山遇西王母,跪乞《五岳真形图》,后藏柏梁台;并专程到泰山西北隅玉函山拜谒王母使者——青鸟。证明西王母一直在泰山。
《淮南子•地形训》;“禹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层城九重……旁有九井……是其蔬圃。蔬圃之地,浸浸黄水。黄水三回,复其源泉……昆仑山下有赤泉、黄泉。”东王公、西王母均在古昆仑泰山;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即发生在泰山脚下的今新泰境内;禹在泰山掘出九幽黄泉,均说明尧舜禹当在泰山下。古传“命归黄泉”就起源于泰山,这正与泰山神青帝太昊、东王公与西王母主生又主死及泰山前有蒿里、社首、梁父等小山丘为阴曹地府相呼应。赤泉即赤水之源,赤县神州也因此而名,又正与汶水源于泰山相一致;黄泉是鬼魂之府、九幽地狱,也可释为黄河之源,因泰山前后的河川皆入黄河,恰与《山海经》中所云“河出昆仑”相符。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8: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泰山是远古帝王活动的中心和祭天告地的地方,所以在其周围陆续发现了独*立成长而又相互承袭的东夷族系列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相当于夏的岳石文化。其中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均发现了部落方国的大型原始聚邑及都城遗址。丰富而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传疑中的“英雄时代”确实存在:伏羲与神农炎帝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北辛文化;黄帝与少昊氏族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尧舜相当于军事民*主时期的龙山文化;而大禹及其夏后则相当于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岳石文化。
山东考古学家张学海在《东土古国探索》(《华夏考古》1997年一期)中言:“我认为大汶口文化中期,分布在泰沂山脉与胶东山地的山前平原、山间盆地、河谷平地和沿海河口地带的四、五十个遗址群,大体上反映了大汶口文化部落、氏族的分布状况。”郑笑梅在《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中指出: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人西进中原,南下江南,“携带自己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超的手工工艺为中国文明时代作出了杰出贡献……远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古代东方已经进入小国林立的时代。”陕西考古泰斗石兴邦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逻辑概括》(出处同上)中论断:“融合到中原部落的第一支文化力量是东方各族部落、夷人系统的居民,大汶口文化后期即开始,一直到龙山文化后期和夏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半壁以百越先民为主的氏族部落集团,是逐渐在历史长河中涵化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当今论证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社会的形成有多种要素,但主要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以及城池、军旅、宗教、文字、冶金的出现等,而这些要素都相继诞生在三皇五帝时期,又恰恰在众多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从整体而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同类文化,东夷人最早迎来了华夏文明的曙光,并陆续传播到中原地区,渗透到夏、商、周三代。
(原载2001年《嬴秦与莱芜》)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泰安市委网站
http://www.tamm.org.cn/xuexi/html/?236.html
【全文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3-26 12: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夏禹据说还起于辽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3 05: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乱讲
乱讲
乱讲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