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8|回复: 1

[學習交流] 王国维与《宋元戏曲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2 14: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海涛    光明日报% [) m) _% ~! Y. b1 y
2 x8 U& m. E4 n: k/ v* v* z4 ~
《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史料详赡、论证严密的戏曲史,该书原名为《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在戏曲研究方面带总结性的最重要的著作。
8 M2 Z: e  _$ Z. H- V  《宋元戏曲史》以宋元戏曲为主要考察对象,追溯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探讨了一些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将《人间词话》中的“意 境论”成功地运用于戏曲学理论之中,原文如下:“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王氏认为元剧最佳不在思想结构而在文章,实乃知言。并将“意境”这一美学范畴运用于曲学,也系发前人所未发之论。就《宋元戏曲史》中所体现的审美取向而言,从《人间词话》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的美学观基本无甚变化。所变化的是王氏的研究兴趣由西学转移到了国学,由纯思辨哲学转移到文史考证之学。《宋元戏曲史》正是王氏运用乾嘉考证之学得出的研究成果,钩沉故实,探赜索隐,颇多创见。, T! P% W" w6 L' d! v
' _* Q3 m! l4 D  d  W5 @
  《宋元戏曲史》的学术意义,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对戏曲艺术的构成及发展时序的独特体察和描述,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作者对中国古代戏曲学在文学史上的准确定位。王氏之前,中国虽有不少曲论著作,但客观而言,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戏曲史学。戏曲在古代文论中尚未取得独立的文体地位。而《宋元戏曲史》的首要贡献在于将戏曲从传统的诗歌中剥离出来,确定了戏曲本体观念。在王国维看来,戏曲是具有独立发展历史的艺术样式。王氏一反历史之偏见,将戏曲提高到与传统文学诗词同等的地位。不仅在事实上钩沉前人所鄙弃的戏曲,为之树碑立传,而且从理论上挖掘了戏曲的崇高价值。对戏曲学这一新兴的学科门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构,确定了戏曲学的本体观念和学科品格。就这一意义而言,《宋元戏曲史》可谓是中国戏曲学的开山之作。
( s; m8 M: N; ~/ J9 z% t0 Y$ F 7 P1 J8 {$ J. U. t, t4 L
  《宋元戏曲史》还对戏曲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进行了冷静而科学的探索,在中国学术史上首次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形成等诸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中国戏曲是由某种单一的形式发展而来,到了宋代歌舞方才合一而形成戏剧。“至于元杂剧出,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将戏曲的形成视为动态发展并不断综合的过程。王氏对中国戏曲起源的探索考辨,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
! n- `6 C* s' Q7 y2 a; p6 {8 O, v 4 Q( O  M6 y3 g4 N4 N0 \
  《宋元戏曲史》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充分肯定了元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如王氏认为“若元之文学,则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对元代文坛曲文学独领风骚的格局进行了准确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元曲的审美特质作出体认:“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以“自然”二字概括了元曲的文学特色,可谓真知灼见。
; X+ M, b& K5 w7 I9 {
/ V* `: t* E7 H   王国维确定了戏曲的本体观念,描述了戏曲形成和流变的大致历程,重新对元杂剧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进行评估,由此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戏曲史学的完整框架。因此,《宋元戏曲史》的问世,标志着戏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王国维为国人开辟了曲学研究的门径。梁启超曾评价:“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则静安当为不祧之祖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就这一意义而言,王氏实为当代戏曲学的开山祖师。
. Z  y  y' r- D* K5 H4 D) c# {* s4 C7 P
3 v$ \: H# Y5 C8 H8 E   《宋元戏曲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1930年1 |: G( l" o. h8 [6 [; ?+ h/ J1 L6 C

6 r4 A8 x* w& _1 n& l2 K% F; a- C. a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2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12 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6 04: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先生开创之功不可没,但我们要注意到,任何一种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开拓,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王先生在戏曲研究方面实际也受西方及日本学者的影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