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5|回复: 0

[转帖] 华人民间文化——新加坡文化的重要资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2 14: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曾玲
        
       近来,由华初举办的《新加坡华文知识分子在21世纪扮演的角色》研讨会而引发的有关新加坡华文知识分子问题的讨论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不少作者投书中、英文报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研讨会中、李元瑾博士在展望21世纪新加坡华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时,提到华人民间文化的问题。李元瑾认为,我们的民间组织和活动,保留了大量民间文化,他们正需要知识分子去整理和提升。她呼吁,华文知识分子应当积极参与对华人民间文化的研究,使华族文化资源获得挖掘和再创造。

  当天的讨论会中,也有提问者涉及到新加坡华人的民间文化问题,例如一位南大传播学院一年级的学生就提出,新加坡华人民间文化缺乏整理和提高,对华族文化具有使命感和传承感的华文知识分子应该走入民间,走入生活、去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笔者认为李元瑾博士等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她的呼吁值得社会重视,因为华人民间文化是新加坡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于民间的文化,庶民的文化,民间文化相对于社会上层的精英文化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但与精英文化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间的互动与相互结合,是构成社会文化体系的基本要素。例如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李亦园在谈到民间文化对理解“文化中国”的意义时就曾指出: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或者说从“小传统”的观点,去探讨文化中国的意义,就是“把中国文化看成由上层的士绅和下层的民间文化所共同构成”。

  新加坡华人民间文化作为新加坡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新加坡文化的形成、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加坡是一个由移民社会发展而来的国家,自1819年开埠,当来到新加坡的华人、马来人、印度等不同种族的拓荒者在建设新加坡的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祖籍地的文化,这些文化在日后构成了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国家的文化资源。

  来到新加坡的华人移民中,虽然也有如邱菽园那样的知识分子,但绝大多数还是穷苦的劳工阶层。他们中的许多人完全没有机会受教育,或者仅受过很粗浅的教育。这样的移民构成,使得民间文化在由祖籍地传承而来的华人文化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华人民间文化的新加坡色彩

  华人民间文化对于新加坡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由祖籍地传承而来的华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演化和发展,在新加坡社会文化的脉络下,华人民间文化已逐渐具有许多新加坡本土色彩。

  任何文化形态的发展,都受制于一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近两个世纪以来,伴随闽粤移民南来而传播到新加坡的华人民间文化,制约其在新加坡发展的力量,主要的不再是中国本土社会,而是新加坡近两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历史情境。换言之,新加坡华人民间文化的源头虽来自中国,但作为新加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却是在与祖籍地完全不同的社会脉络下演化和发展起来的。

  首先,在政治上,华人离开祖籍地之前,是在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中生活,根植于庶民社会的民间文化,也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运作。华人移民来到新加坡后,基本上脱离了祖籍地的政治和文化体系,面对的是与中国不同的殖民地社会。由于殖民地政府的政策,华人移民社会在殖民地时代处于半自治状态。为了适应新的社会,脱离祖籍地政治文化体系维系与制约的华人民间文化,必然要进行调适。因此,新加坡的华人民间文化是对新社会环境的不断调适中演化和发展起来的。

  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新加坡与华人移民祖籍地也有很大的不同,闽粤移民的祖籍地在近现代以前基本上是农业社会,与此经济形态相适应的是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和血缘宗族的社会结构。而新加坡是一个商业城邦,自1819年开埠,新加坡逐渐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大商港。到了近现代,新加坡更成为东南亚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和著名的国际商业都会。因此,源自中国农业社会的华人民间文化,是在商业社会中,演化和发展出新加坡华人民间文化。

  就社会文化环境而言,在中国本土,虽然有包括汉族在内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但中国文化形态基本上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除了以儒家正统为主流的上层士绅阶层的精英文化,各地也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以新加坡华人主要的祖籍地闽粤两省为例,两地虽同属汉人社会,但其地方语言、社会风俗等即存在很多差异。

  新加坡的文化环境与中国本土的情况完全不同。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社会,其文化资源也是多元的,不可能形成以华族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就是在华人社会内部,于祖籍地形成的不同方言社群的文化差异,随着生活空间的改变和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缩小。因此,源自以汉人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民间文化,是在多元种族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演化和发展出新加坡的华人民间文化。

  从以上简单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虽然华人民间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但在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中,不论是社会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领域,华人民间文化赖于生长的是新加坡的土壤。换言之,是特殊的新加坡社会历史脉胳,造成了新加坡的华人民间文化。

  华人民间文化的两大特征

  据笔者的观察与很初步的研究,华人民间文化至少有两个特征,对于新加坡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华人民间文化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特证之一,例如作为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信仰就具有整合人群的社会功能。由于新加坡华人移民社会殖民地时代处于半自治的状态,为了维持华人社会的运作,民间文化的社会性充分发挥了它的功能。翻开新加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新加坡许多华人社会组织是从庙宇和坟山发展起来的。例如福建会馆的前身是恒山亭和天福宫。广惠肇碧山亭则是广惠肇三属的最高联合宗乡社群组织等等。

  值得提出的是,华人民间文化的社会功能在殖民地时代的华人社会得到充分发挥,亦发展出许多不同于中国祖籍地的内容。例如“祖先崇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质之一,其基本的社会功能是整合血缘性的家族和宗族组织。

  在南洋华人社会,祖先崇拜的社会功能扩大,它不仅具有整合血缘性宗族的功能,也涉及虚拟血缘的姓氏宗亲组织、地缘性的乡亲会馆,业缘性的行业公会等社会群组织的凝聚和认同。新加坡的绿野亭、恒山亭、碧山亭、丰永大等华人社团组织就是在“祖先崇拜”社会功能扩大的基础上创立的。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与沉淀,社会性已成今天新加坡华人民间文化最重要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它深深影响了新加坡华人社会,特别是华人宗乡社群。在殖民地时代,华人宗乡组织以民间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纽带之一,团结、整合华人社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办医院、建学校等,承担许多社会功能。

  随着时代的社会变迁,建国后华人宗乡社团的许多社会功能转由社会承担,但华人社会、特别是宗乡社团的责任感并没有减弱,他们以有限资源,通过发放奖助学金、乐龄度岁金,捐献社会公益事业等形式,继续关怀社会、造福社群和国家。

  另一方面,民间文化的社会性对于社会凝聚力的加强亦具有重要和意义。以新加坡民俗活动为例。民俗节庆是华人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中国相比,新加坡的民俗节庆活动具有浓厚的社群特征。从新春团拜到中秋联欢,许多新加坡华人走出家门,在会馆、社团、民众联络所里庆祝佳节。而在清明和重阳期间,除了祭祀家族的先人,宗乡组织也主持了总坟——社群先人的祭祀。民俗活动的社会性,无疑有助于加强新加坡社会的凝聚力。

  第二、华人民间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亦是华人民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华人民间宗教中的多神崇拜,即体现了华人民间文化的这一特征。对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多种族组成、华人社会内部又有不同方言群帮派的新加坡方言,包容性的文化特征对新加坡社会各种族间、华人社会各社群间的团结与凝聚更为重要。

  其一、包容性的文化特征,能够整合在文化上存在差异的华人社群。尤其在新加坡独立后,华人民间文化的包容性有助于消除帮派隔阂,促进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形成。以宗乡会馆为例,在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华人成立了许多血缘、地缘、业缘的社团组织。

  二战以后,尤其是在新加坡独立、建国、进入现代社会,许多传统宗乡社团都敞开门户,吸纳别的方言社群华人参与活动。例如冈州会馆,不仅其属下的醒狮团和粤剧团有许多非冈州祖籍成员,其理监事会也有部分非冈州籍理事。当然会馆门户开放,与新加坡社会变迁的许多因素有关,但华人民间文化的包容性,无疑是促进华人宗乡社群整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二、包容性的文化特征,有助于促进华人对新加坡社会其他种族文化的理解和不同种族间文化的互动。以民间宗教为例,马来人的神明拿督公进入华人的庙宇,与华人的神明土地公共处一神龛,以及龟屿土地公和拿督公关系的传说,正是新加坡华人民间文化包容性特征的体现。据笔者在义顺社区的调查,在供奉拿督公和土地公的庙宇里,华人与马来人同时在庙里祭祀神明的情况时有出现。这样的民间宗教活动,无疑有益于增进华人与其他种族间的了解与和谐。

  以上特征说明,与中国民间文化相比,新加坡的华人民间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特征更为突出,其社会意义也更为重大,尤其是华人民间文化对异族文化的包容,更是新加坡本土色彩的反映。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上新加坡华人移民社会结构的特征,使华人民间文化在新加坡文化资源的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两个世纪以来,在新加坡社会文化的脉络下,源自中国的华人民间文化,已逐渐演化和发展为新加坡的华人民间文化,并深深影响新加坡华人社会,特别是宗乡社群。因此,有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应该重视对华人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一方面,新加坡的华人民间文化演化与形成过程,也是新加坡从殖民地时代走向本土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透过对民间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新加坡历史和社会变迁的理解。另一方面,从关爱社会、关心人民出发,走入民间了解、整理、提升华人民间文化资源,也有益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和新加坡文化的建构。

(作者是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

[ 本帖最后由 寒气冒山泽 于 2008-5-12 14:23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