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8|回复: 10

黄帝为何是中华民族始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5 16: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轩辕黄帝既非“神话”人物,又非“传说”人物
  现在,学术界对于轩辕黄帝的史事记载,认识不太一致,存在着不少自相矛盾的说法。例如:一方面说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伟大,有着近5000年的文明历史。而在另一方面则又不承认古史料所记载的轩辕黄帝史事是历史事实。有的说轩辕黄帝史事是神话,黄帝是神话人物;有的说:黄帝的史事记载是历史传说,黄帝是传说中人物,不一定可靠,不一定实有其人。
  我以为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黄帝既非神话申人物,也非历史传说中人物,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诚然,在中国,确有以神话充作历史的现象,如开天辟地、神通广大,死后身体又变为日月星辰,江河草木的“盘占氏”,以及用黄泥巴造人类的“女娲氏”,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回事。先秦诸子百家谈论历史,都没有说到过有什么“盘古氏”,“女娲氏”.他们是汉代以后才被人们编造出来的。
  中国的历史也确实存有历史传说,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牺氏”、“神农氏”。这些,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不同历史阶段,是确实曾经存在过的.我国先秦史家述史,就将这种人类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依其主要特点命名一个形象化的名称以作历史分期,这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认识中,是大体一致的。自轩辕黄帝起,少暤、颛顼、帝喾、帝挚、唐尧、虞舜、大禹……这都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真实历史人物。
  判定什么是神话传说,什么是历史传说,什么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虽然可以有很多方法,但主要的应该注意如下的一些问题:
  神话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它是人们不能唯物地、辩证地、科学地认识人类发展进步以及自然现象的时候,以主观唯心的想象编造出来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自然界变化的,以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故事。神话故事、神话人物的行为,其主要特点就是不受唯物的,科学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和检验。如“盘古氏”用自己的身体将天和地撑开,死后一目变为太阳,一目变成月亮,“女娲氏”用黄泥巴造人类等等。
  历史传说与神话传说截然不同,历史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历史客观实际的。如先秦吏家们认为人类之初不仅没有上下、长幼、君臣,礼仪等区分,更无衣服、房屋,而是白天结群拾橡栗等野生植物果实充饥,晚间为避猛兽之害,就筑巢予树上,在树木上或山洞中栖息,因此叫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为“有巢氏之民”,称这个时期为“有巢氏”。到了发明钻木燧取火,改生食为熟食的阶段,就命名为“燧人氏”时期……这些说法,基本上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真实情况。为什么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其原因就是依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而来。也正由于是传说,所以此种说法就很粗略,举不出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更无完整的故事。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神话传说、历史传说是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的。凡历史人物,一般都有姓,有名,有生存年龄,有世系之载,其历史活动都有时间,有地点,甚至有历史遗迹可考。他们的事迹绝不像历史传说那样粗略,而是比较详细,但却没有神话故事中那种超越历史现实、不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怪异功能和行为。轩辕黄帝即如此。他的事迹史志有载,他的子孙后代中,有人组织、治理并以此形成的民族,现今通过古遗址、古文物的发现,并结合史料记述进行考证,也得到了证实。他曾经生活、战斗、建都的地方,不仅历史沿革清楚,更重要的是至今尚有大量遗址、遗迹存在……所以,说轩辕黄帝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错误的。
  二、 尊轩辕黄帝为祖是悠久的历史上形成的
  中华民族尊轩辕黄帝为祖而自称其子孙后代,并不是哪一个个人提出的,也不是今天才提出的,而是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形成的,是从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一开始,就以创建国家的始祖崇拜、祭祀而沿习下来的。
  崇祖、祭祖,缅怀祖先的功德,并勉励后代子孙发扬光大,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早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存在了。我们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牛河梁发现的女神庙,大约就是5000年前某一部落方国的祖庙。自轩辕黄帝创建国家的最初制度后,历代帝王的祭祖活动就成为国家的最重要大典,称之为“禘”,不称王不为帝者,都没有举行此种重要大典的资格,即所谓“不王不禘”。历史上,将夏朝之前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称做“五帝”,就是由祭祀而形成的称谓。三代之际,因为距五帝之时历史还不太久远,所以,在五年一“禘”,三年一“袷”的盛大祭典中,以谁为祖,以谁为宗,是要按世系而推,分一下远近薄厚的。这就是“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喾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的原因。
  商代帝王对于轩辕黄帝等“五帝”的祭祀,在甲骨刻辞中,为着不与皞天上帝相混同,就将他们称做“五后”或“五人王”。三代之后,由于距黄帝之时历史越来越久远,国家祭祖按世系相推,开列历代帝王名单以分等级,不仅事实上做不到,而且也无必要。于是,不论是哪一个古代民族领袖立国称帝治理华夏大地,在祭祖中都是采取以近祖配五帝的办法进行祭祀的。
  三、我国尊黄帝为祖的实质是推他为民族的文明始祖
  尊祖、祭祖,是为了缅怀祖先的功德,激励后人奋发有为。若以我们的现代用语表述,就是以祭祖的特殊形式进行传统历史教育。所以,自古以来,在国家举行的祭祖大典中,并不是只要是自己的祖宗先人就都进行祭祀,而是以他们之中谁对建国、治国、对人民所做的贡献大小,来决定是否列入祭典而行祭祀的。这一原则《国语•鲁语》中所载甚明,这就是:“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无此功绩者,即使是出生所由的近祖,也不进行祭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世代尊轩辕黄帝为祖先,是以他为有国家之始,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
  文明是与野蛮相对应而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无论世界上哪一个地区和哪一个民族,都曾经经历过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尔后才先后过渡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允许人们,并且充分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更多地创造和占有社会财富。但却绝不许可用损害他人的手段去获得。既不允许偷,更不允许抢,而是倡导人们讲礼仪、守道德……这一切,便是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正因为如此,区别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主要标志,就是国家制度的建立。我们说中华民族有着近5000年之久的文明历史,就是以轩辕黄帝始建国家最初形制为始的。
  四、轩辕黄帝绝不单是汉民族的文明始祖
  有人说,轩辕黄帝只“是汉族的祖先”,这是不懂历史,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种说法。
  1.依词义而论,祖宗一词并不是以血缘关系而言,而是指初始有道德而受人尊敬的先贤。
  先说祖字。《尔雅•释诂》云:“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说文解字》曰:“祖,始庙也。”段玉裁注:“始,兼两义:新庙为始,远庙亦为始。”《诗•大雅•生民》序:“尊祖也。”孔颖达疏:“祖者,始也。”
  再看祖宗一词。《礼祀•祭法》载;“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孔颖达疏:“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祖的涵义为始,为先,后来才引申为父母以上的尊长;祖宗,是最初以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或做出了历史贡献,受到了后人的尊敬,才称之为祖宗的。
  1. 始祖及祖先,也同样是初创事业而有益于后人的先贤之意,并不是要按世系相推,没有血缘关系,就不可以称作始祖或祖先.举例而言,鲁班是木匠行业所尊的始祖,你能说所有木匠行业的人,都与鲁班在家谱、族谱、血缘关系上有联系吗?同样,造纸行业以蔡伦为始祖,也不必按蔡氏族谱去查,凡不是蔡氏所出,便不准许他们干造纸这个行业,就是干了,也不能称蔡伦为始祖。——如此,岂不成了笑话?
  2. 任何一个民族,哪怕是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也绝对不会是由一对夫妇的后代繁衍而成。一对夫妇的后代繁衍的人们,称作家族,则不是民族。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民族,并不是依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也不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开始就有的。民族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居住地域,共同的自然环境、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交往等诸种因素,逐渐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字、共同风俗习惯、共同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人群。民族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它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交往,在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中,逐渐缩小其差别,而最终又归之消亡。按照斯大林所提出的概念,“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予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又说:“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民族的,因为当时还没有民族市场,还没有民族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因而还没有那些消灭各民族人民经济分散状态和把各该族人民历来彼此隔绝的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因素。”在我国,还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就进入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固然不可以按照斯大林的说法,不承认我国在历史上形成的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也不能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族的形成。尽管现在有些学者在民族学研究中,有将中国各民族形成的历史越说越早,甚至有将古代的氏族,部落也称之为“民族”的个别现象,但大多数的史学家们都认为,在秦以前,中国是没有实际形成不同的民族的,就是汉代之际或稍后的中原人,似亦不可称之为“汉族”。那么,从轩辕黄帝到秦统一中国,这中间就有近3000年的漫长历史。岂有汉族在还没有实际形成的近3000多年以前,就会有了区别子其他民族、唯自己所独有的文明祖先之理?此,岂不荒谬?
  3.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不断的迁徙、易名、分*裂、融合等复杂的演变过程,才形成了现在的不同民族的。在这个过程中,轩辕黄帝的子孙因受封到边地,形成了历史过程中有别于中原的氏族,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少数民族;而原来并不属于黄帝、炎帝后代的其他氏族,则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战争、迁徙、与中原民族融合,则最后成为今天汉族中的成员。对此,我们只要稍举几例,便可说明问题。
  《魏书•帝纪序》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同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
  大鲜卑山,即今之大兴安岭,鲜卑族即由轩辕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受封于大鲜卑山,以山为号而来。鲜卑族中的“拓跋”一姓,意为“黄帝的后代”,属于以纪史事而为姓氏者。鲜卑族中有一部分在后世不断南迁,经过了“山谷高深,九难八阻”到达“匈奴之故地”,尔后,又分成拓跋鲜卑、秃发鲜卑、铁弗鲜卑、宇文鲜卑、慕容鲜卑等许多部族。其中,“秃发”、“铁弗”,即是“拓跋”一语以音而译的不同写法。这些部族在历史上建立过西秦、南凉、北魏等政权,都尊黄帝为始祖。其中尤以北魏祭祀黄帝最勤,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濬曾先后6次“幸涿鹿,登桥山,……以太牢祠黄帝庙”,孝文帝在忙于迁都中,还记着下诏修葺黄帝庙。
  历史上鲜卑族自己以世代传说,说自己是黄帝的后代受封于鲜卑山,依所在之地而形成其族,这不仅与先秦史书《国语》、《左传》所载相符,甚至连巫史所记祭祀山川的《山海经》,也与其说相合。《大荒西经》云:“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日始均,始均生北狄。”1980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的米文平等同志,根据《魏书•礼志》所载,在大兴安岭找到了鲜卑族旧居之地的祖庙“鲜卑石室”,发现了刻石祝文和不少文物,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物证。
  鲜卑族从原居大兴安岭有一部分南下后,留在原地的鲜卑人,则被中原史志称之为“室韦”,“契丹”等名称。周清澍在《蒙古和蒙古族的形成》一文中,据其研究考证而指出:“目前占主导的意见是:最早的蒙古人来源与东胡,东胡是匈奴以东许多族属相同的部落联盟。”并说,“法国学者伯希和认为,室韦只不过是鲜卑不同的译音(Serbi,Sirbi,Sirvi),室韦人就是留在原地较原始的鲜卑人,也是一个包括许多部落的联盟”。
  按《旧唐书•北狄•室韦》所载,西室韦、大室韦、蒙兀室韦等部在俱伦泊(即今内蒙新巴尔虎右旗东北之呼伦湖)以北,傍望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居住。其后,室韦人西渡呼伦湖,沿鄂嫩河到今乌兰巴托北的肯特山附近居住,逐渐繁衍而形成蒙古族。《蒙古秘史》也说:“成吉思合罕之根源:奉天命而生之孛儿帖赤那,其妻豁埃马阑勒,渡腾汲思而来,营于斡难河源之不峏罕哈勒敦,而生者巴塔赤罕也……”此记述中的“腾汲思”,在突厥语中意为“海”,当指呼伦湖而言;“斡难河源”即鄂嫩河源头;“不峏罕”的语意为“高山”,系指肯特山;“哈勒敦”者,意为山峰。《蒙古秘史》所记述的成吉思汗之祖先迁徙过程,与中外文献完全吻合,证明蒙族先祖是为室韦人,即古代的鲜卑人。唐朝以后,史书将蒙古族的先族分别记之为:蒙兀室韦、毛褐室韦、蒙瓦室韦、萌古子、蒙古斯、梅古悉、盲骨子、蒙古里、朦骨……其实,都是“忙豁勒”一语音译的不同写法罢了。到了元代,方以“蒙古”二字将族名固定下来。
  《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日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日帝颛顼,帝颛顼(即高阳)父曰昌意”,昌意之父即轩辕黄帝,昌意之母即是西陵氏之女,名嫘祖,是黄帝正妃。所以,虞舜是黄帝之七世孙。正因为如此,“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晋书•载记十六》曰:“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也为羌酋。”古之西羌即现在的藏族。藏族在文化、风俗等很多方面与汉族有着极其相似和相同的地方。如藏历也同夏历一样,以月之圆缺定月,只是藏历重望而不重朔,即“望”必须在每月的十五日,而“朔”则不一定非在每月的初一。藏历以阴阳与木、火、土、金、水五行配,以代十天干。以十二属相代替十二支,如夏历的干支纪年法。藏历与夏历比较,则更显古老,我们从中正可窥见到夏以前的中国古历法;藏医治病,内服药有催吐、攻泄、利水、清热等法;此外,有针灸、拔罐、放血、灌肠、导尿、冷热敷等;在医学理论上,认为“龙”是维持生命、肢体活动、气血运行、食物消化、支配呼吸与生殖功能的;在语言上,藏汉同属一个语系。
  汉族的历史成分是最为复杂的,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融合进了匈奴,鲜卑、白狄、高句丽、乌桓、羯、氐、羌、契丹、女真、蒙、满等许多氏族和民族。倘若在尊轩辕黄帝为祖的问题上,真去按血统而论,依族谱世系相推,按史志记载为证,倒是蒙古族,藏族等实为黄帝后裔,而汉族则大有问题了!如说黄帝只是汉族的祖先,则汉族就事实上成为不顾历史事实的一种霸道了。
  民族的历史形成,不是以血缘而来,而是依所居地域的地理、自然、气候,以及物产等客观条件,而决定了区域性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风俗习惯等所决定、所区分的。例如蒙古族的吃牛羊肉、喝奶茶、住毡房和游牧等,便是地处寒冷的大草原所决定的。蒙古族的较深眼窝与颧骨处的皮肤发红,亦是由于在寒冷的风沙之中劳动,行路需要眯细眼睛及颧骨上毛细血管为保护皮肤而发达的缘故。中原民族若迁住于草原上,也必须放牛羊、吃肉、喝奶,住毡房,时间久了,他的颧骨处皮肤也要发红;反之,蒙古族迁至中原,自然也不必非要行游牧,住毡房,而须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这难道不是极明白不过的道理么?
  我们的国家,自轩辕黄帝肇造之后,在漫长的历史中,有统一,有分*裂,各兄弟民族之间,有时和睦相处,有时也互相翻脸,直至开兵见仗。这样的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中华各民族,若追溯其历史渊源,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为血肉相连的关系。
  4. 按民族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用法和所指。狭义的可具体区别为蒙古族、满族、汉族、藏族、苗族等;广义所指,则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以及阿拉伯民族,中华民族等。在我们看来,中华各兄弟民族是在我国的特定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轩辕黄帝始建的国家制度,他所开创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并不属中华民族中汉、满、蒙、回、藏等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我们中华各民族所共有的共同历史,中华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继轩辕黄帝之后,都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轩辕黄帝理所当然地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始祖,这不仅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而且是我们中华各兄弟民族共同的骄傲!
  我们尊历史上的轩辕黄帝为文明始祖,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就是国家的认同,历史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唐启正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6-5 17: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祭黄帝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1937年3月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共祭黄帝,当时中共代表毛写了此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7: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十余年l来,上古三王五帝在各地多有祭祀,已普及成风。更多考据印证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比传统学说所认定的历史更久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0: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学术已在其次,经济早已挂帅了。各地众多祭祀活动,也已成了广告、炒作了;。{:soso_e127:}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1: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汉至清,人文始祖始终指伏羲。历代帝王庙最高位置是伏羲。以黄帝为初祖是近代的事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09: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以前一直是伏羲为中华人文始祖,什么时候变成黄帝的呢?
清朝以前的历史学,没有正史野史之分,明人改版的《山海经》也是以伏羲为始祖。清朝考据学盛行后,区分了正史和野史,正史第一部便是《史记》,史记是从黄帝开始记事的,于是跟风潮大兴,由此而始黄帝逐渐取代了伏羲。清朝以前《史记》在史学界的地位,是不如《春秋》、《国语》的。《二十四史》里面,只有《史记》和《三国志》是非官方的,现今国人却受清朝的影响,对其趋之若鹜,实为大谬。

中华传统文化保留的最彻底的台*湾文化史学界,仍然是奉伏羲为祖的。还有建议改西元纪年方式为伏羲纪年方式的,现在是伏羲6800多年。中华7000年文明史,被清朝白白阉割掉2000年,可悲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40 有道理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本是由神退化演变而来,并非由猿进化而来,今之所谓的“神话传说”,在古代即为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至司马迁也如是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故《史记》从黄帝始,而不敢言伏羲,何况盘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2: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仍以伏羲为始祖,北京历代帝王庙为证。最早称黄帝为人文初祖的是程潜。黄陵“人文初祖”匾为其1938年题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3: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关于祭祀黄帝的记载
1、辽宁红山文化祭坛和牛河梁积石冢女神庙考古发现,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大型的祭坛。
2、尧舜禹时代,黄帝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祭祀。据《国语》所记:“有虞氏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祭法》也说:“有虞氏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3、春秋战国时期,黄帝作为其苗裔的远祖继续被祭祀。《齐侯因敦》铭文记载,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仍把黄帝视为远祖进行祭祀。《史记》载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曾作吴阳上,专祭黄帝。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祭祀具备了新的意义。由于先秦诸子纷纷借黄帝立言,黄帝和黄帝时代在诸子的著作中被作了不同的描述。儒家的仁义,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神仙家的出世,在诸子著作有关黄帝的记载中都可以看到。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沿袭了秦国对白、青、黄、赤四帝的祭祀。
5、汉武帝时在甘泉筑泰一坛,祭昊天上帝“泰一”,在坛之下设五帝坛,用祭天礼的规格来祭祀五帝(包括黄帝)。又根据公孙带所上黄帝明堂图“作明堂汶上”,合祀天神泰一和其佐五帝,使祭祀礼仪初具规模。
西汉末年代汉的王莽好古,想按《周礼》治理国家。为了名正言顺,他封黄帝后为公侯,使奉其祭祀。他本人也以黄帝为初祖,虞帝为始祖,建黄帝庙方40丈,高17丈,并“郊礼黄帝以配天,黄后以配地”。
6、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黄帝的祭祀,举行过“黄郊”迎气之典的帝王有魏明元帝、北齐诸帝、北周诸帝。如北魏明元帝太常三年立五精帝兆于四郊,远近仿五行数,各为方坛。祭黄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
7、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沿袭南北朝,更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隋书•礼仪志二》记载了隋代郊坛情况:“隋五时迎气。青郊为坛,国东春明门外道北,去宫八里,高八尺。赤郊为坛,国南明德门外道西,去宫十三里,高七尺。黄郊为坛,国南安化门外道西,去宫十二里,高七尺。白郊为坛,国西开远门道南,去宫八里,高九尺。黑郊为坛,宫北十一时丑地。高六尺。并广四丈。”
唐开元时,“立春日祀青帝于东郊,以太昊配,句芒、岁皇、三辰、七宿从祀;立夏日祀赤帝于南郊,炎帝配,祝融、荧惑、三辰、七宿从祀;季夏日祀黄帝于南郊,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立秋日祀白帝于西郊,少昊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从祀;立冬日祀黑帝于北郊,颛顼配,玄冥、辰星、三辰、七宿从祀。”(《文献通考•郊社十一》)
8、宋元时期对黄帝的祭祀与前代相比稍有变化。从整体上来看,第一,沿袭了南郊祭天时五帝附祭和四时迎气之黄郊;第二,历代帝王庙中黄帝作为五帝之一受到的祭祀;第三,黄帝陵庙致祭。在这一整个布局中,原来的明堂报享五帝的制度逐渐消失,而历代帝王祭祀的地位上升。
9、明代对黄帝的祭祀有较大的变化。首先是明代取消了郊天礼中用五方帝从祀的做法。圜丘祭天为古时最隆重的礼仪,且最早配祭黄帝,而后演变为配祭五帝。
10、清代对于黄帝的祭祀沿袭明代,集中在两大项:一项是中央历代帝王庙展祭,多由皇帝主祭,春秋二次祭祀。一项是黄帝陵庙致祭,多由皇帝派专员致祭,一般是每三年一次,也有临时祭告。其他常年春秋之祭由地方官操办。
   清朝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仪式隆重,规模宏大,次数较多。除常规之祭外,逢皇帝登基,太后寿辰,国家庆典,平息叛乱,水旱灾害,五谷丰登,大功告成等重大事件,特别是需要团结御敌,或获重大成功需要祭告祖先在天之灵时,也常由皇帝决定祭祀黄帝。清朝对黄帝陵的祭祀,见于记载的有30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6: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文化就是轩辕氏黄帝的遗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15: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以前一直是伏羲为中华人文始祖,什么时候变成黄帝的呢?
清朝以前的历史学,没有正史野史之分,明人改版的《山海经》也是以伏羲为始祖。清朝考据学盛行后,区分了正史和野史,正史第一部便是《史记》,史记是从 ...
今天地 发表于 2012-6-6 09:43
有时候觉得我们对自己的祖先了解的太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