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5|回复: 13

伪简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2 22: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中国学界大有不惜重金,引近古简之风气,古简是否真简,普通民众是难于知晓的。

如何判断引进之简是否伪简,不是纯技术问题,而是学术问题。

伪简者之所以敢于做伪,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做伪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其实也不能算高,只是他们了解古今学人对相关学术方面的研究状况,特别是今人的最新研究动态。

用碳十四测年去判断真伪,只是断伪之一种手段,当今世界,再差的做伪者,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的话,他们就笨死了。换言之,如果仅以此做为真假断定标准,收购者也就真笨死了。

鉴定古简的真伪,其实,就是比较学术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学者的成果都有发表,作伪者,很容易就能收集到,而学者们往往以为这很专业,作伪者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水平,在信息化时代,这是一种特幼稚的思考。

可以断言,凡做伪者,必有新意。如无新意,要他们的竹简何用?正因为这个新意,做伪者往往会露出做伪的马脚。因为这个新意,并不是真的创新,他们也不敢冒然做学界从无一点可考的东西,而是做伪者在学者们对某个学术问题的两难取舍之间,替学人们从中做了一个确定的选择。所以,鉴定真伪,最好的办法是,学术水平高一点,因为做伪者所做的选择不止一个,其真*相,他们根本就不比一般学人知道得更多,他们只不过以为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考证罢了,足够他们挣到想得到的利润。

能不能鉴别其真伪呢,完全可能。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客观存在过的,而这样的历史并非书本上一定有的,也并非一定是公布了的。对于真正了解历史真*相的学人而言,从做伪者的多个选择之中,马上会知道,哪个选择是不附合历史实际的。所以,做伪虽为小儿科,遇不到这样的学人,假知真时真亦假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yong321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22: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13 14:47 编辑

仅以俺个人的有限视界来看,清华简中,“共和”一段当有问题。
淅大简和北大简,不敢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2 23: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简】
001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
002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刃于厥心
003乃归厉王于彻龙白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洹王洹王即立共白和归于宋洹
004王是始弃帝籍弗畋立卅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

是3号简为伪简呢,还是整个4简均为伪简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06: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黨和政府對“土夫子”並造假者的最大支持{:soso_e185:}{:soso_e128:}{:soso_e17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7: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曾谈到过“鲁武公册命金版”,这个东西,虽然没有见过,但可以判断这个东西不是虚构的,一定有这么一个真东西。只不过,在抄写或作注的过程中,有人加上了自已的理解。任谁一看它所记载的“王三年丙子”,这个丙子年,马上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一定是整理者自已加上去的。那么“三年”是不是加上去的呢?也是。因为鲁武公受册命其实不是宣王三年,而是宣王二年。后面的那个“三十年”才是真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7: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13 07:43 编辑
【原简】
001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
002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刃于厥心
003乃归厉王于彻龙白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洹王洹王即立 ...
walhyh 发表于 2012-6-12 23:49

所谓弄巧成拙,先生是可以看出来的。再,史记记了个共伯和十四年,这儿也写十四年,历史真的是十四年么?司马迁为共和元年写上年干支,充分表明,这个数据,是推出的,并非古史实录。司马迁是从近向远推算的,实际上,司马迁对真正的幽王和平王年也并不是十分清楚,只是采用了如左传一般的记“年”法。西周的纪年,年、祀并存,年、祀有别,春秋并非如是。司迁取其一,故而略有小误。其推算虽有小误,我们毕究知道他是推算的。可出土古物,应该是实录,如果不符合史实,就当别论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09: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弄巧成拙,先生是可以看出来的。再,史记记了个共伯和十四年,这儿也写十四年,历史真的是十四年么?司马迁为共和元年写上年干支,充分表明,这个数据,是推出的,并非古史实录。司马迁是从近向远推算的,实际上,司马迁对真正的幽王和平王年也并不是十分清楚,只是采用了如左传一般的记“年”法。西周的纪年,年、祀并存,年、祀有别,春秋并非如是。司迁取其一,故而略有小误。其推算虽有小误,我们毕究知道他是推算的。可出土古物,应该是实录,如果不符合史实,就当别论了。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6-13 07:31

兄确定共伯和十四年是“司马迁是从近向远推算的”?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吧?
《史记∙周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共伯和干王位。”
《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纪年》:“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厉王死,宣王立。”
《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云:“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竹书纪年》、《鲁连子》都是战国时代的古书,都在司马迁之前,他们里面都说共伯和立十四年,厉王死,宣王立,共伯和回卫国了。这不是明白地说共伯和立了十四年? 怎么能说是司马迁推算出来的呢?同时,清华简《繫年》“龙(龚、共)白(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洹(宣)王,洹(宣)王即立,共白和归于宋(宗)”的说法与《纪年》、《鲁连子》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怎么能凭这个说此简是伪的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yong321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0: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以俺个人的有限视界来看,清华简中,“共和”一段当为伪简。
淅大简和北大简,不敢言。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6-12 22:56

没有图片当谨慎说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弄巧成拙,先生是可以看出来的。再,史记记了个共伯和十四年,这儿也写十四年,历史真的是十四年么?司马迁为共和元年写上年干支,充分表明,这个数据,是推出的,并非古史实录。司马迁是从近向远推算的,实际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6-13 07:31

就算“十四年”是无稽之谈,也不能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0: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13 11:05 编辑
兄确定共伯和十四年是“司马迁是从近向远推算的”?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吧?
《史记∙周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共伯和干王位。”
《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纪年》:“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13 09:01

知兄信《鲁连子》么?《史记》那个“庚申”应该是推出来的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1: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兄信《鲁连子》么?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6-13 10:54

凭什么不信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1: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连此人,鲁鱼亥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那个“庚申”应该是推出来的吧?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6-13 10:54

为什么是一定是司马迁推出来的呢?
司马迁在《三代世表》里说得很清楚:“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曆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繫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為世表。”
在《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太史公讀春秋曆譜諜,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曆人取其年月,數家隆於神運,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於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
根据这些话我们可以知道:
1.司马迁当时看到很多谍记、历谱之类的书,这些书都有年数或年月的记载。司马迁是选取了其中一些他自认为可信的编了这两个表。
2.共和以前的记录各家有歧异,可能是推出来的,每人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所谓“古文咸不同,乖异”,所以司马迁认为都靠不住,故皆不取,他的《三代世表》里就没年数。
3.共和以来的年数,应该是诸家没什么太大的歧异,既然如此就没必要怀疑,故司马迁取来作《十二诸侯年表》的时候,年代都写上了。
所以说那些年代,应该是司马迁以前的历谱、谍记里就有的东西,即使是“推”出来的,那不是司马迁的功劳。
共和十四年,那也应该是司马迁以前的史书里明确记载的。虽然说法有“共伯和”和“周召共和”两种说法,但是那个“十四年”却是统一的年数,无法怀疑;司马迁虽然选取了“周召共和”的说法,但他仍然得遵从十四年之说,这就是明白的证据。现在出土文献和文物已经证明共伯和之说是正确的,那么用“共和十四年”作为质疑清华简真实性的证据,不但靠不住,还恰恰能说明清华简是真的。
我向来不反对对古籍、古器物进行质疑和辨伪,但是你得拿出过硬的证据,否则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现在邢文先生质疑浙大简的文,他举“士之弱”的例子就不过硬甚至说不恰当,结果被人家抓住了小辫子,说“这恰恰符合那个时代的书写行为”,说质疑者“连这都不懂,还拿来说,这水平实在是太低了”,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yong321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4: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13 15:07 编辑

接受两位先生的意见,俺先保留个人见解。不过,通过种种迹象及考证,发现,如果对司迁的话过于认真,往往会让人在年代学面前无可奈何。已将共和段改为有“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