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9|回复: 0

[转帖] 西北大学文物遗迹所见唐代中日文化联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4 23: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光华
西北大学地处唐长安城太平坊,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这里有许多可以见证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历史的文物遗迹。
唐长安城的居民区共设有110个里坊。太平坊北邻皇城西南角,东北抵皇城含光门,东邻善和坊,西邻延寿坊,南邻通义坊,坊里四面临街。西北大学校园本部坐落在唐长安城太平坊遗址之上,校园四周与太平坊格局相一致。现在的校园北门外的环城南路即原太平坊北街,校园东的含光路即原太平坊东街,校园南的大学南路即原太平坊南街,校园西的太白北路即原太平坊西街。
太平坊有著名的实际寺遗址。实际寺位于太平坊西南隅,创建于隋代,是隋太保薛国公孙览妻郑氏舍宅而立1。大业二年(606) 隋炀帝置为四道场之一。实际寺也是唐代长安城佛教名寺之一。

1993年,西北大学考古队对实际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大体搞清了实际寺的范围,即东到学生食堂,西到教学八号楼,南到大学南路,北到大礼堂前的大片地区。在这个区域内,从1950年以来就不断有文物发现。目前实际寺出土的文物主要有:佛教造像、陶瓷器和建筑材料等,其中佛教造像有石造像、铜造像和陶泥造像三种2。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设立有实际寺出土文物专门陈列室。
漫步西北大学校园,实际寺历史文化遗迹和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历史文物,使我们时时感受到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深沉的历史脉搏。
一、善导与实际寺
善导(613―681年),俗姓朱,幼年在山东境内的密州出家,常诵《法华》、《维摩》。受戒后,深研《观无量寿经》,常修16观。贞观45年(641年)他29岁时,闻道绰在河西盛弘净业,遂不辞千辛万苦,到并州玄中寺。当时道绰已80高龄。善导在玄中寺师从道绰,更加理解了净土宗的深刻义蕴。贞观19年(645年),道绰圆寂,善导来到长安,先住终南山悟真寺,后移住香积寺,他专弘净土,被朝野称为弥陀化身,肉身菩萨。晚年长期住实际寺。
在实际寺期间,唐高宗下令于洛阳龙门兴造大型卢舍那佛像,皇后武则天为此资助二万贯,善导主持了这项巨大的造像工程。工程动工于咸亨三年(672年),完成于上元二年(675年),历时四年。卢舍那大佛总高17.14 ,头部高4 ,耳长1.9,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发髻呈波纹状,面容丰腴饱满,表情含蓄而神秘,雍容大度中见出高大挺拔,和蔼可亲中见超凡脱俗,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调露元年(679年)善导又奉旨在大佛之南建造奉先寺。
除兴造佛像佛寺之外,善导节衣缩食,用所获施舍来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像三百壁,道俗从其化者甚众。实际寺内净土院号称为长安城之最妙院,有尹琳、吴道玄画3。

善导对净土大义有所阐发,据传著作有五部九卷,包括《观无量寿经疏》4卷,《往生礼赞偈》1卷,《净土法事赞》2卷,《般舟赞》1卷,《观念法门》1卷。其中《观无量寿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

善导圆寂后,他的高足怀恽在神禾原为他营建灵塔,并在塔边构筑伽蓝,造13级大崒堵坡。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怀恽被任命为实际寺寺主。他在此寺纲纪僧徒,规模释族讲《观经》、《贤护》、《弥陀》等经,每数十遍,宣传乘佛愿力往生净土,超脱生死,并在寺内建净土堂一所,内造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胁侍像。怀恽于大足元年(701年)去世,年六十二。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追赐隆阐大法师之号。有弟子思庄,撰《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并序》。
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曾经传到日本,日本奈良正仓文书在天平16年(74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的《经书解》中记载:《观经》正宗分4卷,沙门善导师撰。七十六纸。到了12世纪时,原出身于日本比叡山天台宗的源空(11331212年),即依这一《经疏》著《选择本愿念佛集》等,标榜偏依善导,宣扬专修念佛的净土教,开创了日本的净土宗。源空还曾经梦见善导,并请人绘有他与善导对谈的画像,此像在日本称为二祖对问,成为日本国宝。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之一亲鸾(11731262年)又开创了日本的净土真宗。他撰《教行信证文类》6卷,以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依据,崇奉印度的龙树、世亲以及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和日本的源信、源空七位高僧,称为三国七祖。
二、鉴真与实际寺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701年,于大云寺4随智满禅师出家。神龙元年(705年)鉴真的师傅道岸5被唐中宗诏请参加内道场供养无忧王寺真身舍利(即法门寺佛指舍利)的法事活动,鉴真跟随师傅一起到了洛阳,神龙二年(706年)十月到达长安6。鉴真在洛阳和长安期间,正值中宗、韦后大力推崇佛教,内道场法门寺佛指舍利的供养、中宗眷属的授戒以及小雁塔的营造等,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这次佛真身舍利的迎请始于武周长安四年(704年),这年十二月,武则天派凤阁侍郎崔玄晔与法藏7、文纲8等人到法门寺奉迎佛舍利。长安五年(705年)正月十一日,佛舍利到达东都洛阳,武则天敕令王公以下精事供养,又命太常具乐置于明堂。但就在这时,武则天病重,中宗继位,改元神龙。中宗继位后,在洛阳的佛真身舍利供养活动一直延续。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神龙二年(706年)五月,附葬乾陵。十月,中宗迁长安,佛舍利也随同中宗移长安大内。在长安,中宗又为供养佛舍利举行了隆重的法事活动。先后进入中宗内道场的高僧,据《宋高僧传》卷五《恒景传》,前后有20余位。其中主要有文纲、法藏、恒景、道岸、道亮、道俊、义净、僧伽、江陵玄奘、法宝等9。景龙二年(708年),中宗命文纲护送舍利归法门寺。在佛舍利送归法门寺前,中宗、韦后等曾下发供养佛舍利。1978年在法门寺曾经发现《唐中宗下发入塔铭》10。鉴真到京城来的本意是瞻礼法门寺佛骨的供养和奉送,而他的师傅道岸在内道场表现突出,被中宗特赐衣钵11。鉴真对此次法门寺佛骨迎送的佛事活动不会没有参加。
景龙二年(708年),中宗及其妃嫔、内尼在长安受戒。中宗授戒在林光宫,宫廷内尼授戒在乾清宫。中宗及其妃嫔、内尼这次受戒仪式可能是法门寺佛舍利的供养和奉送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纲、恒景、道岸等都是中宗及内尼的菩萨戒师。景龙二年(708年)三月二十八日鉴真即在实际寺从恒景受具足戒12,实际寺的受具仪式紧跟宫廷受戒仪式之后,很可能也是法门寺佛舍利的供养和奉送活动的组成部分。
景龙元年(707年),中宗为纪念武则天,在荐福寺南安仁坊西北部建造小雁塔。道岸被任命为荐福寺的都维那,与工部尚书张赐主持了小雁塔的修建工作。小雁塔是一座密檐式砖塔,共十五级,底层每边长11.38,塔的初层高大, 次层以上高度和宽度都逐层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修长而带曲线。各层砖砌出檐,檐部均以叠涩方法挑出,间以菱角牙子。每层南北各辟券门,塔底青石门楣、门框上, 线刻天人供养图像和蔓草花纹, 雕琢细腻 。中宗对道岸的工作非常满意,将道岸的画像悬挂在林光宫。鉴真作为道岸的弟子,至少对小雁塔的营造工程有所了解,这对他后来的佛寺营造不可能没有影响。
景龙三年(709年)秋,中宗以佛真身舍利供养为核心的内道场告一段落。据《宋高僧传•恒景传》,恒景于这一年奏乞归山,中宗敕允其请,并为恒景以及道俊、江陵玄奘举办了送别斋会。中宗亲自赋诗,学士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乂等数人应和13。而内道场也至是散斋。道岸大约在小雁塔的营造工程结束后,先回光州14,建净居寺15,于开元四年(716年)回到会稽。
鉴真大约在景龙三年(709年)或稍后回到扬州。由于他观光两京,名师陶诱,很快成为一方宗首。他弘扬律法,成为继道岸、玄俨、义威之后江左最杰出的戒师。742年冬,日本兴福寺的荣睿与大安寺的普照,鉴于日本戒律不兴,入唐求律,并到扬州大明寺拜见鉴真,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律授戒。鉴真与祥彦、思托等21人,决定前往日本。他们出生入死,先后6次东渡,经过12年终于达到日本。
鉴真到日本后,先在奈良东大寺佛殿前建筑戒坛,为天皇、皇后和皇太子等授菩萨戒,一时受戒的达400余人,继于寺内建戒坛院,为随从比丘依受戒羯磨(作法)重受新戒。后在唐招提寺终其一生。生前由其弟子所塑的遗像,至今犹存,为日本的国宝。
鉴于实际寺与日本佛教界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20007月,在实际寺遗址上,西北大学与日本佛教大学共同建立有纪念亭。

                        
三、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
除校园内实际寺遗址所反映的中日古代文化的密切联系之外,西北大学还发现了一些能够揭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特别有意义的是,20044月,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征集、收藏了一方唐代日本遣唐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志。这方墓志全文如下: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闻道未终,遇移舟,隟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皇上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于万年县浐水原,礼也。呜呼!素车晓引,丹旐行哀,嗟远兮颓暮日,指穷郊兮悲夜台。其辞曰:乃天常,哀兹远方,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16

由于墓志出土时受到损伤,上方一行有9个缺字,学者对个别缺字的释读方面有分岐,但它不影响对墓志的正确理解。结合专家们的解析和我个人的见解,这方墓志全文可整体释读如下:

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而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闻道未终,壑遇移舟,隟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  皇上嗟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于万年县浐水东原,礼也。呜呼!素车晓引,丹旐行哀,嗟远逝兮颓暮日,指穷郊兮悲夜台。其辞曰:兹乃天常,哀兹远方,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
这方墓志记载了一个叫井真成的日本留学生在唐生活的简要经历。从墓志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井真成生于699年,他在唐王朝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去世,终年36岁。他死后,唐朝政府追封他为尚衣奉御,给他举行了葬礼,将他葬在长安东郊浐水东原。
井真成可能是随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3月出发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之前年代较近的有两次遣唐使。最近的一次是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4月出发、次年11月开始回国的遣唐使。另外一次是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3月出发的遣唐使。从墓志的内容看,井真成去世时已在唐学习了相当长的时间,并有突出的表现,被唐玄宗诏赠授尚衣奉御之职。所以,他来中国的时间应该717年,当时他年仅19岁。

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3月出发的遣唐使是日本遣唐使历史上空前庞大的一次,由多治比县守为押使、阿倍安麻吕为大使(后改任大伴山守为大使)、藤原宇合为副使,包括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内,人数多达557人,其中包括回国后对日本古代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留学僧玄昉和留学生吉备真备,还包括留在中国的阿倍仲麻吕。井真成来唐的身份可能与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一样,是留学生。
这次遣唐使大约在717年(开元五年)10月入长安,71810月回国。其中的留学生们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唐玄宗诏令四门助教赵玄默在鸿胪寺教授这些日本留学生17。 所谓四门助教是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助教。唐王朝的国子监有两处,设在东都洛阳的叫东监”,设在长安的叫西监。西监在长安城务本坊,遗址在今西安南门外南关正街以东至仁义村一带。国子监下设六学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律、书、算三学馆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除学习儒家经典外,着重学习专业知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是培养通才的。入国子学者须是三品以上显贵的子孙,“外蕃学生非皇子王孙不得入。外国留学生大部分进入供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就读的太学学习。据《唐语林》一书卷五记载:“太学诸生三千员,新罗日本诸国,皆遣子入朝就业。国子监的所有学生一律官费,留学生也由政府配给一定的资粮,数量与中国学生相同,不同的只是留学生费用由鸿胪寺供给,而中国学生则由国子监直接发给。学生在入学时,只须象征性地向老师(博士、助教)奉献一份束修,作为晋见之礼。不过一份束修在当时只不过是一壶酒,一束干肉,再加上一段布或帛而已18。而日本皇室对派出的留学生赏赐很多,相当于副大使级,有一定的经济保障。根据唐朝的规定,国子监学生九年不能学成毕业者,追解其学籍,当然要停止供应衣食,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皆是如此。虽然法律上这么规定,但在具体处理时,唐朝政府针对中日远隔重洋、交通艰难的实际,对那些住满九年等待下次遣唐使船到来而暂时不能回去的日本留学生则仍继续给其生活费用。同时也有不少留学生在唐朝政府做官,享有俸禄,已无生活之虞。
问题是井真成到底是在鸿胪寺学习还是在国子监太学学习?个人认为井真成入太学学习的可能性要大。因为据《新唐书》卷199《儒学传》之马怀素传,赵玄默此时忙于检校秘书监典籍,即使在鸿胪寺承担过一定的教学任务,日本留学生的其他学习内容应主要在太学。
阿倍仲麻吕就是在太学学习的,他成绩优异,考中了唐朝进士,一举成名。他羡慕唐风,把名字改为朝衡(也写作晁衡),与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互为唱和,关系亲密。752年闰3月,日本再次派来遣唐使,与阿倍仲麻吕同学的吉备真备已经于73411月起程回到日本,这次又作为遣唐使副使,再次来到唐朝。阿倍仲麻吕见到故人,思念家乡,遂于753年与吉备真备、鉴真等同时乘船要返回日本,但他所乘船在海上不幸遇到狂风,一直被漂到现在的越南。他长安的朋友都以为他途中遇难。消息传出后,在南方的李白写了一首《哭晁卿衡》的诗以示怀念。诗曰:“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19”
晁衡死里逃生后又回到长安
,被唐玄宗委任为三品高官。 7701月,晁衡在长安去世,终年73岁20。 阿倍仲麻吕为中日两国的友好贡献出自己的一生。为纪念他,1979年在西安市兴庆公园中修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李白的那首诗就刻在纪念碑背后。

吉备真备也在长安苦读十七年,在经史、法律、军事、音乐、天文等许多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73411月随遣唐使回日本。他回日本时已是满腹经纶,又带回200多卷书籍,他带回的典籍主要有《唐礼》、《乐书要录》、《太衍历经》、《太衍历立成》、《东观汉纪》等,大多都是与礼乐制度相关的著作。尤其是他将太衍历方面的著述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废除仪凤历,采用太衍历。他还带回了一批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更为重要的唐朝的乐器、武器等珍品。他把这些书籍和珍品都献给了圣武天皇,得到了圣武天皇的赏识和重用。吉备真备曾在大学寮授课,将他在唐朝学习到的各种知识传授给生员。或认为,大学寮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中国传统史籍作为教科书,就是始于真备。孝谦天皇继位前,也曾以真备为师,学习《礼记》和《汉书》。日本朝廷还专门派人向他学习诸葛亮八阵图和孙武的九地结营法。752年闰3月,他作为副使再次来唐,唐玄宗特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卫尉卿等官职。他与另一位副使大伴古麻吕同心协力,不顾大使藤原清河的反对,将鉴真和尚隐藏在自己的船内,于7531220日将鉴真请到了日本。吉备真备被孝谦天皇提升为正四位下的官位。766年,积功升任右大臣,授从二位,后又进正二位,成为是留学生归国后任职最高的一个。771年,以年老辞职,775年去世,享年83岁。他采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的片假名成为日本新体文字表示法之一。为纪念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1986年在西安市今城墙南环城公园内也即唐国子监旧址修建了吉备真备纪念碑
井真成可能与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人一起在国子监太学学习。他学习的内容可能也是儒家经典和《史记》《汉书》。墓志说他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而朝,难与俦矣,说明他与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人一样在学习方面表现突出。井真成在国子监太学学习九年之后,是被追解学籍,还是继续作为外国留学生在太学学习,亦或是在唐朝政府参与了一定的吏职,并不能充分断定。惟一可以知道的是他没有来得及充分展现他的才能,因意外原因而死去,故墓志惋惜他强学不倦,闻道未终 他死后,唐朝政府鉴于井真成在唐的经历及贡献,给他举行了葬礼,并按照惯例由著作局撰写了墓志,将他葬在长安东郊浐水东原。
井真成在中日历史文献上并没有留下姓名。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文献记载的空白。它证明,在唐代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还有更多的在文献上没有留下姓名的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橘逸势勉学之地纪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大学校园还建立有橘逸势勉学之地纪念碑。
橘逸势,出身贵族世家,曾祖父曾一度执掌朝政。据黄约瑟《日本留唐学生橘逸势事迹考》21和李健超《日本留唐学生橘逸势史迹述略》22,橘逸势于公元804年(延历23年)得到桓武天皇的特别恩准,与空海、最澄、菅原清公一起与遣唐大使葛原野麻吕渡海入唐,五月十二日离开位于今日大阪的难波津,先到九州,七月六日,再从九州北部的筑紫出发。航行途中遭暴风雨,八月十日(一说八月十五日),在海上漂泊三十多天后,橘逸势、空海同藤原葛野麻吕等人所乘船终于从福州长溪县赤岸镇以南海口登陆。当地方官员向中央请示后,十月三日,大使一行包括空海和橘逸势在内共23人从福州出发,二十三日到达京城长安。23
 
橘逸势与同前来的空海等住进西明寺24。年仅20出头的橘逸势原本打算在中国学习20,但他在长安仅仅一年多时间就申请与日本使者一起回国。他的申请由空海代笔,名为《为橘学生与本国使启》,从这个上表中可以约略看出橘逸势在长安一年多的留学生生活:

留住生逸势启:逸势无骥子之名,予青衿之后,理须天文地理,谙于雪光,金声玉振,()铅素,然今山川隔两乡之舌,未遑游槐林。且温且习,兼学琴书。日月荏苒,资生都尽。此国所给,衣粮仅以续命,不足束修读书之用。若使专守微生之信,岂待二十年之期,非只转蝼命于壑,诚则国家之一瑕也。今见所学之者,虽不大道,颇有动天感神之能矣。舜帝叱以安四海,言偃拍而治一国。尚彼遗风,耽研功毕,一艺是立,五车难通,思欲抱此焦尾,奏之于天。今不任小愿,奏启陈情,不宣谨启。(《性灵集》卷第五
)

从上可以看出,橘逸势在长安的留学生涯遇到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语言关。从然今山川隔两乡之舌来看,他的汉语水平不高,而且文字表达能力也不强,不然他的回国申请用不着空海代写。另一方面是经济困难,入唐时由日本带来的资生都尽”,而唐政府在安史乱后,财政窘迫,给外国学生的费用有限。在语言无法沟通而经济力量又不宽裕的情况下,橘逸势未遑游槐林,放弃了求学的机会。

尽管如此,橘逸势在长安期间在学业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且温且习,兼学琴书”,一方面复习原来所学的专门知识,另一方面爱好音乐。乐器以及书法的学习后来成为他的专长。《橘逸势传》称他在长安历访明哲,受业学之。唐中文人呼为橘秀才。唐人送别空海和尚回国的诗共七首,其中沙门昙靖、鸿渐和郑壬的诗均题为《奉送日本国使空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这几首诗保留在《弘法大师正传》中,可见橘秀才决非虚名25。
元和元年正月(806)日本使判官高阶远成向唐宪宗请求,留学生橘逸势、留学僧空海艺业稍成,愿回本国,得到了唐宪宗的许可26。橘逸势等于四月离开长安,途经越州,于同年八月回到日本。
橘逸势回到日本后的仕途并不顺利,在政治上只做到从五位下的但马守,相当于唐朝的州刺史。令他留芳后世的不是琴技,而是书法。日本《文德实录》载:“逸势尤长于隶书,所书宫门榜题, 余迹尚在(原文为于迹尚在”)。他流传下来的墨迹有《伊势内亲王愿文》及铭刻《兴福寺南圆堂铜灯台铭》等。他与空海上人、嵯峨天皇合称三笔。橘逸势回国后尽管在政治上没有显露头角,但他和其他遣唐留学生一样为传播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逸势留学中国寄居地西明寺与西北大学相距不远,19984月,为纪念橘逸势,由日本书道艺术学院提议,陕西省国际友谊促进会与日本书道艺术学院联手,在西北大学修建了一座橘逸势勉学之地的纪念碑。
而与橘逸势同时来唐的空海于805年与西明寺志明、谈胜法师等人,于青龙寺偶遇东塔院和尚惠果。他以三个月时间承续惠果和尚嫡传的一切密法,成为真言密教第七代传法者。惠果指示空海应尽速归国,将此金刚乘教及诸供养物流布国内。空海遂于大同元年八月(806年)携带秘法心要及内、外典数百部书册返回东瀛。回国后空海创立了日本的真言密宗。他还采用汉字草体创造了平假名,也成为日本新体文字表示法之一。他在日本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1982年在青龙寺遗址上建成了空海纪念碑,1984年又在唐青龙寺原址建成惠果空海纪念堂

1清 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第97页。
2参见李怀清:《西北大学校园里的唐代遗迹与遗物》,载《考古与文物》,19954期,第 32-38页。刘瑞:《西北大学出土唐代文物》,载《考古与文物》,19996期,第93-94页。
3参见清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卷四,第97页。
4永昌元年 689年)七月,武则天借《大云经》理论,声称是弥勒下生,要作大唐之主,诏令法朗等九人作《大云经》,颁行天下,另一方面下诏在两京和诸州各设大云寺一所(一說690)。扬州的大云寺在这时建立起来。景龙元年(706年),改名龙兴寺。
5道岸(653717年),世居颖川,后迁光州。道岸先习儒学,后出家,闻越中初法师道高寰宇,德重丘山,遂从楚到越,由是常居会稽龙兴寺,时号为大和尚。以善讲木叉律闻名江浙。神龙元年(705年)被中宗请入内道场。
6道岸入东京应以神龙元年(705年)较为可信。据赞宁《宋高僧传》卷14《道岸传》,道岸是被中宗诏请入内道场的,而中宗内道场始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终于景龙三年(709年)春。同时,道岸死于开元五年(717年),时年64岁。据《宋高僧传》卷8《慧朗传》,他曾于开元四年(716年)在新定遂安主持戒坛,此时应回到会稽。而道岸传又说他江海一辞,星霜二(当为一之误)纪,每怀成道之所,更迫钟漏之期,遂去上京,故其入京之年应为705年。神龙二年(706年)十月,中宗从洛阳迁长安,内道场也改设于长安,道岸应于70610月入长安。
7法藏(643713),唐西域康居(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人。俗姓康,字贤首。十七岁从智俨学《华严经》,很受智俨赏识。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奉敕削发出家,并任太原寺住持。四年后(674年),在武则天的安排下,法藏受了具足戒。后参与武则天《华严经》译场、义净译场以及真身舍利的奉迎活动,多次宣讲新译、旧译《华严经》。是华严宗创始人之一。
8文纲(636727年),会稽人(浙江绍兴),12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后到长安向道宣学律。长安四年(704年),奉敕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
9《宋高僧传》卷五《恒景传》:中宗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余人,常于内殿修福。据《宋高僧传》其中主要有:1.文纲,长安四年(704年)奉敕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景龙二载(708年)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内道场行道,为内尼受戒,复于宫中坐夏,为二圣内尼讲四分律一遍。后送真身舍利往无忧王寺入塔。2.法藏,参与真身舍利的奉迎活动。3.恒景(634712年),当阳人。先于荆州王泉寺学止观法门,可能是章安灌顶的再传弟子(道素的弟子)。在乾封二年(667年)前后到长安,向道宣学律。武后朝参与实叉难陀译事,先于证圣元年(695)入大内大遍空寺译《华严经》,又于久视元年(700)入颍川三阳宫译《大乘入楞伽经》,至中宗朝,又被召入林光宫入内供养,为授戒师。4.道岸(653717年)被中宗请入内道场,承敕命,住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总务,深契物心。曾为中宗菩萨戒师。中宗命图其画于林光宫,并御制画赞。5.道亮(631711年),越州人,居云门寺,神龙元年(705 年)被中宗诏请入内。6.道俊,据《宋高僧传》卷八《唐荆州碧涧寺道俊传》,他是江陵人,住荆州碧涧精舍,修东山弘忍禅法。天后中宗二朝崇重高行之僧,同恒景应诏入内供养。至景龙中求还故乡。帝赐御制诗。7.义净(635713年),齐州(山东历城)人,或说范阳(北京)人。曾西行求法,武周证圣元年(695年)回洛阳。神龙三年(707年),奉诏入内与同翻沙门九旬坐夏。此外还有僧伽、江陵玄奘、法宝等。参见方光华:《中宗年间京都主要佛事活动与鉴真的长安之行》,《中国佛学》1998年创刊号,第299301页。
10塔铭于1978年春季在法门寺真身宝塔西南方30处发现,方形,长宽各为52厘米,厚8.5厘米。铭曰: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二月乙丑朔十五日己卯,应天神龙皇帝顺天翊圣皇后各下发入塔供养舍利。温王、长宁、安乐二公主,(成阝)国、崇国二夫人,亦各下发供养。口使内寺主妙威,都维那仙嘉,都维那无上。参见韩伟、罗西章:《法门寺出土唐中宗下发入塔铭》,《考古与文物》,19836期,第1416页。
11道岸神龙元年(705年)到洛阳后,《宋高僧传》道岸传载:岸人望虽重,僧腊末高,犹沦居下筵,累隔先辈,后来因其他大德应对欠佳,道岸脱颖而出。
12鉴真在到洛阳之前,已经于长安元年(701年)在大云寺受沙弥戒,于神龙元年(705年),从道岸受菩萨戒(见《宋高僧传•鉴真传》)。恒景于景龙二年(708年)在实际寺开坛授戒,时年已75岁,而鉴真年仅20岁。据《华严两种生死义》卷四纸背文书满意律师传记载,鉴真受具足戒的三师七证为:荆州王泉寺恒景律师、西京总持寺仪律师、西京荐福寺道岸律师、荆州扬溪寺俊律师、西京崇福寺大德礼律师、西京崇圣寺纲律师、西京崇福寺闻惠律师、西京崇福寺思惠律师、西京荷恩寺法藏律师、西京荷恩寺丹律师、西京荐福寺恒律师、西京荐福寺志律师共十二人。
13《送沙门泓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其中李峤(一说是宋之问)诗为: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何日纡真果,还来入帝乡(见《全唐诗》卷五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李乂诗为:初日承归旨,秋风起赠言。汉珠留道味,江璧返真源。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宁知一柱观,却启四禅门(见《全唐诗》卷九二)。
14《宋高僧传•道岸传》:先于长安造荐福寺,……费约功倍。帝甚嘉之,顿邀赏锡,何间昏晓。既荷天泽,言酬恩地,遂还光州,度人置寺
15又名梵天寺,位于光山县城西南部约25公里,它坐落在大苏山南、小苏山之北。
  
16其中束带,学者多判断为束带立朝,但从墓志隐约可见的文字痕迹来看,束带而朝束带如朝的可能性很大。“□乃天常,学者多判断为命乃天常,由于此字需包涵生死之义,故指示性代词字的可能性较大。
17《旧唐书 东夷传》:开元初、又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炉寺教之、乃遣玄默阔幅布以为束修之礼、题云白龟元年调布人亦疑其伪
  
18见《唐会要》及《旧唐书•职官志》。
  
19《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0《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日本国传》: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歴左补阙、仪王友。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郷、逗留不去。天宝十二年、又遗使贡。上元中、擢衡为左散骑常侍、鎭南都护
21中国唐代学会主编:《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文集》下,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6月初版,第887-900页。
   
22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日本国传》: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唐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 (逸字各本原作免,据日本《续群书类从》传部《橘逸势传》改)
   
24西明寺原为隋权臣杨素宅,占延康坊四分之一。入唐以后为唐太宗爱子魏王李泰宅,公元658年唐高宗立为寺,有房屋四千余间,分十院。

  
25《弘法大师正传》著录沙门昙靖、鸿渐及郑壬《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诗。昙靖诗:“异国桑门客,乘杯望斗星。来朝汉天子,归译竺干经。万里洪涛白,三春孤岛青。到宫方奏对,图像列王庭。鸿渐诗:“禅居一海间,乡路祖州东。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山冥鱼梵远,日正蜃楼空。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郑壬诗:“承化来中国,朝天是外臣。异才谁作侣,孤屿自为邻。雁塔归殊域,鲸波涉巨津。他年续僧史,更载一贤人
26《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九《外臣部•请求》。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国留住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至。元和元年正月,日本国使判官高阶真人奏:“前件学士等,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使请与臣共归国。从之。(学问僧原作学同僧;日本国使原作司本国使,真人原作真入)


方光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