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5|回复: 6

[综合讨论] 推动传统文化变革,顺应时代需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31 08: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动传统文化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时代的实际需求。


1:我看文化变革大致有四次,一是文明曙光,是以伏羲、文王为代表的全面认识论的易学出现,是诸经的源头;二是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三是辛亥革*命到中共建国,是结束封建帝制之后摸索资本主义的可行性,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的阶段;四是总结五千年文明,开创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大同时代文化阶段。我们正处在第四的阶段的初始时期,为五千年文明收官,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承上启下,为中国哲学的先进性培育硬道理,为民族复兴打造软实力,大有可为。


2: 古《易》归真
http://bbs.gxs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39025&extra=page%3D1


在探讨之前,有必要先理清统一一下《易》、《易经》和《周易》的涵盖关系,我的理解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三者统称为《易》,是阐述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的哲学分析法的图说,我称为原始古老的易学,简称为古《易》。
与古《易》相对的,是记述孔子一脉学习《周易》的本经以及《易传》,经、传合称为《易经》。 孔子《易经》表面上是伦理学置换古《易》三才分析法的借壳问题,深层次是对矛盾主次方面转化的  “四象”的理解问题。这个深层次的错误,不仅将易学由本体论的层次降到了现象学的高度,还将古《易》科学性完全遮蔽了。

我们现在探讨的易学真意,主要依据的是孔子《易经》与古《易》的思路主旨的变化,还原易学的分析法的本质。


古《易》是一团裹着烂泥的明珠。
古《易》的实质,简单讲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和两种规律。
一种方法,就是全局和重点兼顾的“三才”分析法。“三才”的每一才都有“有利”和“不利”的情况,组合起来就是八个母卦。可以涵盖一切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而事物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规律:一是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一是兴衰更替的“事业规律”,也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卦序 。
“一粒种子”,怎样才能完成“发芽、生长、繁殖、老化”的全部“生”的过程的呢?
如“一粒种子”能否发芽生长,不仅取决于“种子本身的质量(人和)”,还要看“土壤营养的情况(地利)”,更要适合“节气的温湿程度(天时)”。三者结合起来,才是万物生长的根源。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二”,是“阴阳”,不仅是构成万物的具体的“阴阳”,还是构成“万物之所以能生的一系列必要的条件”。“二”,阴阳是纵向的原因,而三,是横向的环境。“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每一项都是由“阴阳”构成的。 相对研究的难度来讲,阴阳的内部阴阳比例的层次改变起来比较困难,如现在的激素治疗和烂吃补品造成的性早熟;而在“三才”的层次上改变互相的配合关系,则相对比较简单,如塑料大棚改变的是“天时”,测土配方改善“地利”等。
“三才”也不仅适用于生物,同样适用于我们干事业的必要分析中。如开一个小卖部,就要先考虑“政策(天时)”,“铺面位置(地利)”以及“自己的专业(人和)”。
“二和三”,是不同的层面的问题。由此研究“三才”的综合变化规律的就是《易经》,八个卦就是“三才”变化的排列组合,可惜至今学界还没有认清这一简单原理,还在“天地日月”等具体事物上徘徊,也就必然陷入孔子的解《易》的陷阱中不能自拔了。
《阴符经》和《道德经》则是将“总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佳作。《阴符经》 比《道德经》要更客观,《道德经》是慈悲用道的极值。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研究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


孔子《易经》不符合古《易》原理,关键在于对“四象”的解释上。很多研究易学的人不得其门而入的重要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有参悟“四象”的问题,其实钥匙就在这里。三才天地人,说书的都知道,说一个人才能全面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 。三才,可以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横断面各一看的全面,纵断面可以掌握发展的趋势。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


3:变革的主体应是思想而非文字本身


《道旨正源》
    我是北京人,1969年生人,目前在家务农,是草根国学爱好者。这是我的学习体会的一部分, 今天已全部完稿,书名草定为《道旨正源》,在出版之前还想请网友们能多多指教。
    《道旨正源》说的是佛道儒三家正见中,由古《易》、《阴符经》和《道德经》三大经典是如何认知和实现“道”的真善美的真理的。道学由抓根本,追求管理艺术的终极成果,以为大家服务来获得威信,以隐蔽的积极性走上更老练、更睿智的成功之路,从而打造现实中的桃花源的理念, 古《易》侧重“道”的运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将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是《阴符经》和《道德经》。古《易》是问题分析方法的至高点;《阴符经》和《道德经》是分析清楚之后怎样解决的方法的至高点,《阴符经》较客观地反映“道”的一体两面的作用,善恶生杀在用者一念,是大智慧的至高点;《道德经》是慈悲用“道”的极致,是至善的至高点。而实现真善美的大同世界的道路在于德法结合 , 心态在于无为而治的上德。
    纵观两千多年的学术发展史,道家就学术问题来讲自庄子以下90%都是垃圾,完全遮蔽了《阴符经》《道德经》的思想,唯一的作用就是作为反面教材而已。剩下的很少的一点内容是关于修*炼实证的,和佛学相比很不完全也不透彻,但基本可用。儒家就学术问题来讲,自孔子以下除去《易经》之外90%可取,剩下的属于时代原因的形式问题,不是内涵问题。我认为儒道两家为主的学术争鸣,如果以认识的层次来分一下的话,儒家宋明理学、心学之前,相当于小学阶段,之后相当于中学阶段;道家《阴符经》《道德经》属于大学阶段;佛学属于博士以后的进修内容。
    可以说,儒家道德由“仁义礼智信”为内涵构成了人伦基础素质,侧重培养怎样成为一个好人;道家道德由“命物时功神”为内涵构成了全面管理素质,不仅要培养怎样成为一个能人,还要培养为不敢为天下先的人,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为了解和进修佛学打好基础。因此,学术问题的目的与任务,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彻底铲除庄子以下的错误观点,扶正、弘扬道家《阴符经》《道德经》正确观点,
    这就是《道旨正源》的核心。
    请多指正,谢谢!
    目录
    第一卷: 古《易》归真
    第二卷:《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
    第一篇:大智《阴符经》
    第二篇:至善《道德经》
    第三卷:《庄子》实质
    前言
    第一篇:混乱的郭象版《庄子》
    第二篇:郭象版《庄子》整理
    第三篇:《列子》实质
    第四篇:郭象《庄子》与刘向《列子》的融合
    第五篇:魏牟原始《庄子》
    第六篇:儒道为主的学术大融合
    第四卷:杂篇
    第一篇:批驳《太一生水》
    第二篇:学习《道言浅近说》
    第三篇:《简白》胜《厚黑》
    第四篇:与傅佩荣先生商榷《向老子问道》
    第五篇:由《辩论学》看《庄子》的诡辩术
    第六篇:郭店竹简本不符合《老子》整体思路
    第七篇:培育软实力中的硬道理——中国哲学


   4: 相关文章请到daobaohua@sina.com 处下载,密码123456q.
    这是在网友指正下的完成稿,向所有给与宝贵意见的网友致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6: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比较彻底,观点可嘉,但与现实有相当大的差别。谢谢转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 06: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农民业余研究中华文化,我研究的是中华文化中的易的认知方法,你研究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哲的认知方法,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四经:山海经.诗经.道德经.易经,也是中华文化中的四种认知方法,山海经是天文地理,诗经是人文社会,是用实观的方法认知,道德经是两者共存共生的统一规律用哲的方法认知,易经是两者共存共生的统一规律用易的方法认知.现代人发扬中华文化是发扬她的认知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因为现代人的认知方法科技是唯物的忽略了人的存在造成了严重后果,而中华先民的认知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与周围共存共生的,可以借鉴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更完美的人类生存观.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40 好总结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7: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2-8-6 19:22 编辑

我推荐《道旨正源》的几个理由:

推动传统文化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时代的实际需求。变革不是变回去,而是阐述出中国哲学中固有的先进性、科学性来,由现象学提升到本体论,由人治提升到法治,由人伦道德提升到自然道德,由此获得全面的变革和提升。
我看文化变革大致有四次,一是文明曙光,是以伏羲、文王为代表的全面认识论的易学出现,是诸经的源头;二是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三是辛亥革*命到中共建国,是结束封建帝制之后摸索资本主义的可行性,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的阶段;四是总结五千年文明,开创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大同时代文化阶段。我们正处在第四的阶段的初始时期,为五千年文明收官,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承上启下,为中国哲学的先进性培育硬道理,为民族复兴打造软实力,大有可为。


1:古《易》归真,简单讲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和两种规律。一种方法,就是全局和重点兼顾的“三才”分析法。“三才”的 “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情况,组合起来就是八个母卦。可以涵盖一切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而事物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规律:一是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一是兴衰更替的“事业规律”,也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卦序 。
古《易》归真的哲学高度在于“四象”的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其哲学内涵。三才是三种矛盾的综合分析,是横断面的辩证分析和纵段面的趋势分析的结合,是分析问题的顶*级方法 。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中国哲学的特色,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三才合一。
孔子《易经》表面上是伦理学置换古《易》三才分析法的借壳问题,深层次是对矛盾主次方面转化的  “四象”的理解问题。这个深层次的错误,不仅将易学由本体论的层次降到了现象学的高度,还将古《易》科学性完全遮蔽了。

2:《道德经》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无”不是中国哲学的开端,那是一种误解。《道德经》对“道”有明确的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也对“道”的特性有详尽的解释:“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
有无,不属于“道”的本体论、源起论,本体只有“道”,“有无”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德”的范围,是万物生灭、功能转化的层次的探讨,将“有无”理解为就是本源的本体论,就将道学滑入了错误的泥潭,庄子、王弼是这种错误理解的典型代表,也是道学在哲学领域中招来质疑批驳的一个主要受攻击点,也是说中国哲学没有严格意义的本体论的依据之一。


3:《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五贼”或“五德”是解决问题的顶*级理论。

《阴符经》太公曰:”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 。“通俗理解的道家 ”五德“,就是自然界存在的五种根本的力量,也可以说是自然管理素质的力量:


①:贼命就是万物资源,万物互为资源,动态平衡。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德经》讲”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简单说,贼命说的是保护资源就是命根子。
②:贼物就是资源流通,《道德经》讲”有无相生,众妙之门“,物资运转,互补互惠,利益是驱动力。
③:贼时就是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否则受到惩罚就知道规律的力量了。《道德经》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④:贼功就是包容共生的力量,调节管理的满意程度。《道德经》讲”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⑤:贼神就是众心所向的力量,在我们就是民心导向定兴衰。《道德经》讲”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恍惚。“

儒家五德包含“仁、义、礼、智、信”,这五德在具体人类社会中又演化出“忠、孝、悌、廉、耻”。应该说,儒学为中华民族理念提出了具体的定义和目标。儒家五德是人伦基础素质的内涵,道家五德是自然管理素质的内涵,佛学是探究自然背后的真谛的内涵。

4:《道德经》无为 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的顶层管理理论
老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庄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内容,因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更智慧,将积极性隐蔽起来的更老练的做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内最睿智的做法。“无为、有为”的区别,不在于是抓全局还是抓具体,也不在于是搞人事还是搞业务,而在于将重心尽量向相对一线人员倾斜,满足一线人员的成就感、自豪感是对其真正的尊重,由此自然会迸发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是一种觉察不到管理痕迹的管理。这个也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内涵,而压责任就是下属获得信任感、成就感的渠道。所以,才说《道德经》的无为说,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
无为与中庸的区别,儒学“中庸”的大前提是保证现有体制的运行,而不是打破它,最大程度只是改*革完善它或者是“清君侧”。在这个前提下,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维持运行,是“中庸”的主旨。而“无为”则是首先着眼于“平台”的搭建,是体制的创立者。而在具体过程中,如果有问题时,也首先会反思体制方面的漏洞。如果不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则不加以干涉,而由事物自己通过阵痛、调节来度过难关。

5:《道德经》的“德、法”结合治国的理念是真正的深根固蒂长治久安之策

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观点,是要一起表述、实行的。老子《道德经》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些都不靠,如何治国呢?靠法治、靠规则,这是这些话背后的真意。
有人可能会提出为什么不用“道法”结合岂不更好吗? 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表里”的关系,也就是说“道”是内在的本质。而“德”是“道”的表现。我们说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按“道”的规律办事,而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检验来逐步完善。也就是说要看按“道”的规律办事的效果来检验,这个“效果”实际上就是“德”。比如,自然界的天道表现在天时的转换,人道在民心的向背。塑料大棚就是我们利用天道的规律为我们办事的例子,这个方法就是“道”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效果”如何,其实指的就是“德”的如何。比如,我们说的把握民心就是以“道”的方法办事,这个具体方法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而效果如何要看实践的检验来定。可以看出,以德为本的意义,在于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是经过检验之后的“道”,因此用于治国的把握性更大一些。

6:请慎用“有为”这个词
最近总在一些代表的发言中和新闻解说词中听到“奋发有为”这类的说法,因此想提个醒。国学中“有为”和“无为”是相对的一组说法,《道德经》中讲“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段话说明了区分“有为、无为”的界限在于“德”与“仁”,“道、德”属于“无为”的范围而“仁、义、礼”则属于“有为”的范围,因此我们说的以德治国和以仁治国的内涵是有严格区分的。“有为”后面影射的是以仁治国,重心偏向人治;而“无为”深层重心偏向的是法制,是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要全面理解“有为、无为”,有三点需要注意:一要看清孔子对“无为”理解的偏差所在,二要看清老子庄子的天壤之别,铲除掉庄子“无为”错误理解的误导,三要分清“有为”“有所为”和“作为”之间的区别。“有为”“有所为”和“作为”之间的区别,“有为、无为”是一对观点,都是一种“作为”,消灭了干事的痕迹是“无为”,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善加引导的做法就是“无为”。“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是一对观点,如果说“有为、无为”是干事方法优劣的话,那“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说的是干不干事以及干事的结果是否被认可的问题。

因此,请慎用“有为”这个词。


7:老庄唱反调

老子“无为”,要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而庄子“无为”,要消灭的却是管理的内容,这个本质的不同,造成了老庄之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天壤之别。庄子和老子道学的最大区别,就是老子道学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儒家的“道”是“已而不知其然”的,而庄子是然也不知的不可知论,其实质并不是搞清楚了问题,而是放弃了搞清楚的努力。
《庄子》实质,是学术谬误的大集合,反面教材的典范,学道悟道得道必须要跨越的首关。庄子学说的实质,《庄子》是儒道两家为主的争鸣的综合观点,不是庄子或一个流派的观点。庄子学说的观点在儒道两家为主的争鸣中,是被逐步但是完全抛弃掉了的。原始《庄子》的九大重点错误:
  
  (1):“一”或是混沌作为起点、内涵的错误;
  (2):有无内涵理解的错误;
  (3):所谓“玄学”只是一系列错误的产物;
  (4):善恶是非本质上的错误;
  (5):无为就是不干事的荒谬错误;
  (6):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静”是修*炼的关键错误;
  (7):弃世养生的浅薄错误;
  (8):德、才混淆的浅陋错误;
  (9):天放,不治理的无政府主义错误。
8:“不敢为天下先”的理解
敢和不敢的理解:一般将“人才”分为:“善于用人的管理型”和“善于办事的实干型”两种。“敢争天下先”总体来讲,更侧重于办事能力的开拓精神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的培养;“不敢争天下先”则侧重于用人的智慧、管理的艺术,细分起来有三个层次:

A:敢为天下先
(1):同级办事者之间的能力培养;
(2):同级用人者之间的能力培养;
(3):同级管理者之间的理念创新。
这里解释一点,同级管理者是指总负责人,如曹操和刘备之间的竞争,理念创新指可以用剥皮实草的警示作用,也可以用高*薪*养*廉来构筑堡垒。

B:不敢为天下先
(1):抓全局的人和抓具体的人之间;
(2):用人者和办事者之间;
(3):人主和“善用人的人”“善于办事的人”之间。

总体解释一下,诸葛亮事必躬亲,实质上只是一个高级的办事员,与用人的艺术不搭边;曹操二者兼半;刘备是用人的高手;刘邦是高明的人主;项羽只是一个实干型的闯将而已。老子讲“心善渊,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德经》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老子看问题总是要更深一层的原因。由此,请您再反思一下“慈、俭”和孔子的区别;天、地、自然之道和诸子百家的区别,会有更高一层的收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7: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8-6 17:44 编辑

古今多少人,为自己的文化定下了框框条条,头发必须是黑的,皮肤必须是黄的。。。。。。。。。。
这就等于局限了自我文化发展的空间,僵化了对原始文化启发的含义。
解经,再解经,似乎解经就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远古的必然是对的,后来的必然是不能超越的,有错必然是误解了祖宗的意思。。。。。。。
牵强附会,穿越穿凿,总是要有“圣人”才显得文化存在光辉。

外来的文化必然是妖魔,其族蛮夷,其心必邪。
中国人缠绕在自大的内心与自卑的现实当中。

振兴,只是自大的臆想。
今天发现领导全世界的正解,明天挖出统一全人类的精华。
统统都掉进鲁迅先生“啊Q”的模范里。

难道改进就这么难吗?中国的学者是吃什么来的?
是没有改进的决心?还是哪“明哲保身”古老的智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8: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变革不是变回去,而是阐述出中国哲学中固有的先进性、科学性来,由现象学提升到本体论,由人治提升到法治,由人伦道德提升到自然道德,由此获得全面的变革和提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5 07: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的三种命运:一被埋没,二被伯乐发现,三毛遂自荐。

中广网北京9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经中央批准,中组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特殊支持。
第一个层次是“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人才。第二个层次是“领军人才”,计划支持8000名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类别。第三个层次是“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2000名35周岁以下、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创新前景的青年人才。对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从经费、政策、服务以及荣誉鼓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昨天召开会议,部署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民日报》今天发表评论:统筹两种人才资源,打造国家创新力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