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7|回复: 0

[追憶緬懷] 爱智、乐知和钱钟书——写在钱钟书逝世五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7 18: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智、乐知和钱钟书——写在钱钟书逝世五周年               (澳门)龚刚    人民日报海外版  ! A7 U7 h5 q+ J! b+ X/ z
      钱钟书的学术研究就其总体而言,与许多古希腊哲学家的学问一样,都有不受学术分科限制的特征,因而都是“综合性”的。 - ^1 i0 M1 n$ x

+ z( C( {; G% W. a' s# `  钱钟书曾经指出:“人文学科的各个对象彼此联系,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不同的科学。由于人类生命和智力的严峻局限,我们为方便起见,只能把研究领域圈得愈来愈窄,把专门学科分得愈来愈细。此外没有办法。所以,成为某一门学问的专家,虽在主观上是得意的事,而在客观上是不得已的事。”(《诗可以怨》)尽管钱钟书将学术分科或成为某一门学问的“专家”,称为“没有办法”避免的选择,但从他跨越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诸人文学科的学术实践来看,他显然是以“通人”而非“专家”为其学术目标的,其学术的“综合性”特征也是与此直接相关的,可以说是颇得古希腊学风之神韵,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人文传统的再现。如果将钱钟书学术研究的上述特征与其学术著述的充满机趣、及其论学谈艺的盎然意兴结合起来看,他简直就是一名古希腊哲人式的“爱智”者(希腊语“哲学”一词的原义即“爱-智”)。! F. X5 j& X  K" I
  柏拉图《会饮篇》借助神话讲述了对哲学的理解:哲学就是爱欲(eros),它的父亲是Poros(富裕),母亲是Penia(贫穷),因而它自己处于贫穷和富裕之间,是个永远在中间奔跑不息的东西。“爱欲”就是奔跑不息的,当它停下来时,也就无所谓爱无所谓欲了。哲学就是这个奔跑不息的爱欲。他欲爱着世上本不存在的最美的东西:eidos(理式)。这就是哲学之为“爱-智”(philia-sophia)的根本原因。终止欲求而得到的只不过是死寂的“智”,而不是“爱-智”,因而它算不上哲学。% T7 U  m% q4 Y) m) Z
  钱钟书长期困居书斋,在非世俗的、超越古今中外界限的知识领域奔跑不息,驱动他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爱欲,对知识的爱欲,对智识不断积累的爱欲,由于其他爱欲受时代环境、超我人格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得不压抑,这种形而上的爱欲也就特别强烈。从学术境界着眼,他可以说是一个走在求知求真之路上的得趣者,但并非得道者。和孔子、庄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福柯等中外学者相比,钱氏之学还是庞杂了些,没有那种“吾道一以贯之”的大境界,这和体系不体系并无关系。
. G# b7 L$ I0 L  “爱智”这个提法和孔子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颇为神似。爱智者是把哲学当成爱欲,乐知者是把求知当成乐趣,其实质都是把情感取向作为理性认知的内在驱动力,也就是融“可爱”与“可信”于一体,而不是笛卡尔式的将理性与激情判然而分。爱智与乐知还意味着一种超功利的求知心态,也就是一种知识学意义上的游戏精神,较之当今人文学者在学术评审体制压迫下的苦心经营,或投机作业,实有云泥之别。1 m% @: s# E) l  |& Y
  钱钟书在借助还乡隐喻考察认知过程时指出,道家与禅宗视“业已参悟终极真理的得道者即如安坐炉边的王者,得大自在于人生的终旅”。此种观念恰与莱辛式的认知趋向形成对照,后者宁愿放跑真理以求追逐的快感。钱钟书并未由此轻言东西方精神之异,他只是戏谑地评论道,“为了追逐之乐而追求真理,其所求者乃是乐趣,而非真理;这类似于小猫围着自己尾巴打转的游戏。”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寒气冒山泽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