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4|回复: 14

逨器纪年与历王奔彘、宣王即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09: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马家镇杨家村五位农民在砖厂北崖取土时,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西周铜器窖藏,放置有12鼎、9鬲、2壶、1盘、1匜、1盂、1盉,共27件铜器。这些铜器上均有铭文,共计4000多字,是历次发现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次。“逨盘”上有铭文370多字,两种鼎(分别记“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每件各有200多字、300多字,其他器物上有11至36字不等。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器主为“逨”,部分器铭作“单叔”、“单五父”、“叔五父”,均为同一人。从逨盘铭、四十二年鼎、四十三年鼎及器物形制、纹饰等分析,这批青铜器除一件盂以外,均为逨一人作器。此次窖藏的27件铜器发现之先,1985年在杨家村砖厂还发现过一个窖藏,其中放置青铜甬钟、鎛等乐器十余件,后在《文博》1987年第2期报道了甬钟10件、镈3件,共重340公斤。4件甬钟有铭。其中3件大钟铭文一致,计129字(内重文11)。铭文已经载有逨“司四方虞林”之事。逨钟铭文可与逨盘、逨鼎铭文相参照。
盘铭文来看,王任命为虞,是首次颁令命令其辅佐荣兑、司掌四方虞、麓。时间距四十二年逨鼎不远。这就表明,当时周王在位的四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在朝为官的应该是逨父。从逨盘所述“雩朕皇考恭叔,穆穆趩趩,龢訇于政,明于德,享辟厉王”可知,逨父为官在历王时期。由此可见,时王应当是历王。如果时王是宣王的话,则逨父与逨之间将会出现一代或两代人的空白,也就是说,从共和时期至宣王四十年前后,其家族无人在朝为官。显然,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逨器当属于历王世。
从王之册命言命辅佐荣兑执掌“四方虞、蓄”是为了“用宫御”,可见的职事是直接服务于王室宫廷消费。值得注意的是,盘中所言的“司四方虞、麓”,已不限于王室所有的地段内的物产。史载周厉王喜欢荣夷公,而荣夷公“好专利”,一说即专山林川泽之利。厉王被流放与此事有直接关系。荣兑应该就是荣夷公。
也许有人会说《史记》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周历王37年奔彘,那来的43年?
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如果说博览群书的司马迁不知道共伯和干王政,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但是,司马迁在明知有共伯和干王政史料的情况之下,为什么却要提出“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有关宣王即位的史料。
《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云:“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清华简《系年》曰:“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宗]。”
《经典释文》引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诸侯皆请以为天子,共伯不听,即干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卜于太阳,兆曰厉王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
从这3条史料中的宣王即位后,共伯和归宗(国)来看,即位时的宣王已经成年,可以亲政了。《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 《通典》曰:“笄、冠有成*人之容。”因此,宣王即位时的年龄至少应该有二十岁。
根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公元前828年宣王即位,前827年改元。如果前827年宣王20岁的话,那么历王奔彘之年(前841)宣王即太子静应该是7岁。假设这一年是历王43年,可以推算出宣王即太子静的出身时间当在历王36年。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史记·周本纪》,就能够明白司马迁的用心了。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原来,司马迁不相信年龄和宣王即太子静一样大的已经懂事的7岁的召公的儿子在面对死亡时会无所畏惧而不说实情。所以,将历王奔彘的时间由43年改成了37年。7岁的儿童变成了周岁的婴儿。
但是,这样一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历王奔彘之年宣王即太子静如果刚刚周岁的话,那么即位之时只有14岁,正是需要人辅佐的年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共伯和归宗(国)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于是,司马迁将“召公、周公二相行政”用在了这里,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14岁的宣王即太子静即位之后,不能亲政,需要人辅佐的问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即使在宣王即位之后,二相仍然可以继续辅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共伯和干王政的背后所隐藏的实际上是历王43年奔彘。司马迁也知道这一点。只是由于他不相信,这才有了“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也正是因为如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才会以历王奔彘开头,而不是从历王元年开始。
逨器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解开历王纪年之迷的鈅匙。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从而使得历王纪年之迷至今仍然成迷。
笔者特作此文,希望历王纪年之迷不再是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0 12: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10 12:22 编辑

我们来推导一下周厉王在位能不能超过43年。
假定厉王在位正好43年,夷王据古本竹书最少在位7年,二人共在位50年。
从懿王元年前899年到共和元年前一年840年,是58年。那么懿王和孝王二人在位时间,不能超过8年。

九年卫鼎    师才鼎   师嫠簋    望簋   说盘    大簋盖   走簋    兴盨   七年师兑簋  二十七年卫簋  牧簋

这些器均不能置入懿孝二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5: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2# 乾坤客

懿王
899.- 892.
8
孝王
891.- 987.
5
夷王
886.- 884.
3
厉王
883.- 841.
43
共和
840.- 828.
13
**
宣王
827.- 782.
46
幽王
781.- 771.
11

**《史记》记共和元年为841B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5: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 乾坤客

“九年卫鼎 师才鼎 师嫠簋 望簋 说盘 大簋盖 走簋 兴盨 七年师兑簋 二十七年卫簋 牧簋1 M" ?5 G# C5 ^: H/ u3 o
2 A$ n$ J+ f, i5 |3 d- J! o3 h
这些器均不能置入懿孝二世。”

说的一点也不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08: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11 09:02 编辑

夷王在位三年,这可与《竹书》记载不大相符?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云: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初学记》卷二天部下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可是北宋之书。此时,今本似还未出现。难道圣兄怀疑古本的可信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9: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5# 乾坤客

《古本竹书纪年》曰:“幽(厉)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

可见《古本竹书纪年》也有错的时候,谁能保证“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就一定无误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0: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苟同。古本的史料价值还是相当高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0: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7# 乾坤客

但是,它也有错的时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0: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错是有的,关键是原本之错误,还是后来的引用者引用的错误。

比如:武王伐纣在庚寅年,似乎是开元占经作者的推算。还有尧元年丙子,似后人之推算。穆王南征的年代有七年,十七年、二十七年、三十七年、四十七年多说,说明是引用者有错。

但这个夷王七年,两本书上的引用年代都相同,不便冒然否定。

另,三年夷王杀齐公,已经有了这一条。但古书中还有夷王的多条记载,夷王在位超出三年的可能性是大的。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看过古本竹书的,他写过“夷王”世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这表明,除元年外,至少竹书关于夷王的记载有三条。其王世恐超出三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1: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9# 乾坤客

《古本竹书纪年》曰:“幽(厉)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

这难道不是原本之错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2: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尽量尊重古本为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乾坤客

怎么尊重,是不是要将“共伯和摄行天子事”搬到幽王末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3: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错的当然要纠正,我的意思,不能明证有误的,还是采用原说为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4: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乾坤客

但是,如果不能证明正确的,不可以不采用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4: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跑出古本范围,虽可有一家之言,不易获得认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